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熱映像
:::

「野暖」(ia noung)一詞來自馬祖語。「野」是很、非常的意思, 「暖」則是溫暖、熟悉的感覺。這樣的暖意,來自信仰的庇佑、土地的 記憶與社群的凝聚。在馬祖戰地政務時期,許多馬祖的神與人一起橫跨 黑水溝,在異地安身立命。移民廟宇不僅承載原鄉的信仰,更是串聯童 年記憶與凝聚社群情感的場域。本計畫以桃園龍岡地區的三間馬祖廟宇 —龍角峯伍位靈公、大聖宮、津沙將軍廟,作為探索信仰與地方文化的 途徑,透過廟宇的探訪,串聯龍岡的馬祖移民,紀錄龍岡的馬祖文化地 景。

#野暖日記2:每件物件都是認識馬祖的起點
2025/10/26

#野暖日記2:每件物件都是認識馬祖的起點

#野暖日記2:每件物件都是認識馬祖的起點

前幾週參與了「廟宇田野小隊」的活動,我們聚在龍岡的「龍角峯伍位靈宮」聊聊自己對馬祖的記憶與印象。當天大家帶來與馬祖相連的物件——船票、遺傳疾病針頭、書籍、蘋果、學習閩東語的報名表等,圍繞著這些物品分享旅遊、家族記憶與工作經驗,彼此交流與地方的關係。 我是桃園平鎮的客家人,2022 年曾前往馬祖旅行,透過「馬祖國際藝術島」的展區與作品走入居民的日常,對馬祖人多工的生活方式印象深刻。旅行結束後,也從相關書籍中得知桃園八德、龍岡居住著許多馬祖人。這次參與小隊活動,讓我發現每件物件都是認識馬祖的起點——從馬祖到桃園,這些在遷移的路徑中盤根錯節的記憶與身分認同,一直都吸引著我。很開心這次能在龍角峯的屋簷下,慢慢細數說這些故事。 ༄ 野暖日記|野暖(ia noung)一詞來自馬祖語。「野」是很、非常的意思,「暖」則是溫暖、熟悉的感覺。這樣的暖意,來自土地的遷徙記憶、信仰的庇佑與社群的凝聚。跟著我們和馬祖廟宇,一起展開宮路之旅! 日記撰寫人|小馮

閱讀完整內容
野暖專訪#6:香火所至即為神境
2025/10/04

野暖專訪#6:香火所至即為神境

野暖專訪#6:香火所至即為神境

↪︎受訪者:王詩品 ↪︎鋤頭攀講 王詩品,人稱鋤頭。民國五十年出生於北竿坂里,十六歲來到台灣。現在是龍角峯擊板女戰隊總教練。 #北竿的童年鼓板樂 在馬祖北竿,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一直到正月二十八,坂里村境眾神輪番主辦「擺暝」春宴酬神年度盛典。鋤頭和一群狐群狗黨小男孩,聚集在王家大院前面學習鼓板打擊。到了小學五年級,有位鄰居大哥哥跟著部隊帶著獅鼓到村莊來拜年,那是鋤頭第一次看到舞龍舞獅,這個契機讓他開始想自己製作一顆獅頭。那時候家裡很貧困沒有材料,他就去偷捕魚竹片來折骨架,用麵粉煮成糨糊,從村裡各出收集舊紙,慢慢地做出一顆獅頭。村裡的學長看見後也加入他,一起成立了小小表演隊伍,甚至還學會跳火圈等等特技。後來他們過年時,會帶著自製的獅子和鼓板樂去各村表演,還能去部隊拜年拿紅包,存起來開學就當學費。 十六歲來台灣後,因為當時還沒遷戶籍,還要回去馬祖自衛隊,兩年戶口遷來台灣後,又抽中金馬獎,到金門當兵服役。鋤頭那時是炮兵,剛好遇上年度春節軍民聯歡活動,應景春節民俗技藝陣表演,為了爭取榮譽假,他自薦獲得指揮官鼓勵,來台灣採購材料,製作了6頭北獅和2頭巨龍,還加碼教學鼓陣和龍獅表演。他開心地笑著說彷彿又回到小時候的時光! #香火所至即為神境 馬祖以人為村神為境,村是人民生活的場域,境則是神明的精神疆域,各地均有源自海洋信仰的地主神,擁有各自獨立風格的鼓板隊。在1970年代,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人大量跨海來台,並集中在桃園一代,形塑桃園許多地方的馬祖地景,目前有十間的馬祖廟宇。而這些跟著馬祖人一起渡過惡水的神明,香火所至的地方也成了神境。 鋤頭從十六歲到基隆,一路輾轉到桃園定居在龍岡,在三十幾歲時便決定想要推廣馬祖文化。他認為要聚集馬祖人,要從桃園開始;要團結馬祖人,要從信仰開始。 #以坂里境為基底改編的擊板樂 馬祖鼓板樂,是馬祖的傳統民俗音樂表演,原為閩東地區迎神活動時的一種遊藝伴奏音樂。馬祖各島各村有各種不同的鼓板打法,鋤頭以坂里境之鼓板樂為基底,融合、創新與改編加入戰鼓,讓龍角峯的鼓板隊至今演變為擊板女戰隊。 龍角峯以女性為主體發展的擊板女戰隊,會在擺暝、神明聖誕等等的活動現身,鮮明的節奏與振奮的韻律,是馬祖文化裡重要的風景。雖然鋤頭年紀漸大,他還是努力地分享自己的所學,讓文化和信仰可以傳承下去。 #走過一甲子的鋤頭 鋤頭生長在戰地馬祖的前線,從小為了家計要在山上、農田和海邊奔波,而幼小的他,身體還有著各式各樣的軍事記憶在他的腦袋和心臟,那些長刺的童年成為後來的養份,他扎根桃園把對馬祖的愛灌注在藝術與文化裡。 #後記: 鋤頭阿伯看起來很兇,但一起攀講、喝超酸檸檬水之後,才知道他故事很多、字很漂亮。不僅在訪問前就先準備好手寫歷史,潤稿時也耐心手寫修改。他隱身在龍岡的角落,沉默且務實地繼續種下馬祖的種子。 ༄ 野暖專訪|野暖(ia noung)一詞來自馬祖語。「野」是很、非常的意思,「暖」則是溫暖、熟悉的感覺。這樣的暖意,來自土地的遷徙記憶、信仰的庇佑與社群的凝聚。跟著我們和馬祖廟宇,一起展開宮路之旅! 感謝|王詩品(鋤頭哥)

閱讀完整內容
野暖專訪#5:扛轎後的感應與夢境
2025/09/20

野暖專訪#5:扛轎後的感應與夢境

野暖專訪#5:扛轎後的感應與夢境

↪︎ 受訪者:劉增成 劉增成,民國88年出生於台北土城,高中畢業後搬到桃園。家族來自福建長樂,他的祖母和父母輩,曾經在軍管時期短暫住在馬祖一到兩年的時間,之後一起遷移至台灣。現在在汽車廠從事焊接工作。 #暑假、#餐桌、#家鄉 增成小時候家中長輩都是說閩東語,那時候他聽不懂,後來耳濡目染之下,現在他不僅會聽也可以說。小時候,增成和哥哥在暑假會被阿嬤帶回長樂待上兩個月,他家在文石村。第一次回去一切都讓他覺得新奇,村子裡沒有紅綠燈、計程車也和台灣不同、機車也不用戴安全帽。有一次剛好遇到停電,昏暗的天色螢火蟲滿天飛,大人們拿著蠟燭坐在路邊聊天,整個村子寂靜又熱鬧。而增成家餐桌上最常出現的一道家鄉菜是紅糟大腸,這也是他最愛的料理。他的媽媽平常會釀紅糟酒,她想到就會煮紅糟大腸,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日子或節慶全看她心情。 #點將是健檢練兵是考驗 增成家裡供奉張靈公,平時他不會特別去廟裡拜拜,大學那時候家裡買了一台新車要去廟裡過火,他也一起去。以為儀式結束正當準備離開時,神轎突然跟著他走過來。有位大哥叫住他,神轎開始從他的脖子點到肩膀,再順著脊椎往下滑。增成說很在像健康檢查,大哥跟他解釋這個動作是在看適不適合扛轎,那是他第一次與陳將軍的連結。 當天正好是週五,剛好遇到練兵時間。一開始增成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他非常緊張手腳有點不協調,起初陳將軍指示他從第一棍開始,但後來在練習過程中,覺得第四棍的位置比較適合就改為第四棍。神轎由四名家將扛扶,每個人有不同的位置,稱作「棍」。第一棍在前方主位、第二棍輔助、第三棍與神明溝通解讀神明的字跡、第四棍負責煞車與協調。增成從第一棍換到第四棍,陳將軍一直很關心他的狀況,不只是身體上的適應,更是一種信任與默契的建立。 #扛轎後的感應與夢境 增成一開始扛轎經歷了半信半疑的過程,甚至也想過真的有神明在轎上嗎?還是只是自己在表演?參與越來越多次之後,也開始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應和感受。扛轎時他可以感受到神的訊號,那種感覺不是自己出力去控制,而像是轎在帶著走。而平時在請神前,乩將們也會先抬起轎子試試重量,當神明降駕,增成可以感受到重量的增加。他形容那瞬間的變化,是身體去感受的,很難用科學解釋。增成在扛轎前很少作夢,就算偶爾作夢不會記得也不會在意。但開始扛轎之後,很常作夢之外夢境也變得很清晰,幾乎每隔一兩天就會作夢,內容常常是神明給的提醒,好像在告訴他最近要注意什麼、什麼事情需要留意。 而龍山寺的陳將軍,現在是神明問事重要的主持人,大家都稱呼「陳爺爺」。陳爺爺對乩將們恩威並重,非常嚴格但也充滿愛,不僅會關心在廟的狀況,更在意乩將們的日常,常常對他們的生活有許多提點。在去年一場活動中,增成意外雙手嚴重燒傷,治療過程中血不流不止。陳爺爺給了他一帖藥方並指示加入符水飲用,當晚喝下後隔天換藥時血就止住了,傷口癒合速度突然快得連醫生都驚訝。這讓增成更相信,神明一直在守護著他。 #以乩將身份再次回到馬祖 增成來到龍山寺之後,才發現原來這有超多他的親戚,回頭翻祖譜才開始認親,對他來說這個信仰社群更像是一個大家庭。今年增成也第一次以乩將身份去到馬祖,跟著龍山寺回到牛角會香,原本預計一天的行程因為颱風加碼到四天,他試著讓自己放慢腳步,體驗海島生活,也和馬祖也有了新的連結。 #後記: 這次的系列訪問,我們在擺暝和神明聖誕中尋找受訪者。只要有一群乩將在聊天,我們就會走過去,然後厚臉皮的詢問可以加LINE嗎?怕自己看起來很怪,還要補充不是詐騙不會騷擾,但聽起來更怪了。於是我們的LINE聯絡人一次多超多聯絡資訊,有時候真的想不起來誰是誰,而龍山寺的增成與龍角峯的一位乩將長得很像,訪問進行到中間,我們問到與龍角峯的緣份,才發現原來增成是來自龍山寺。而這次蕭王爺生日也才有機會再見到本人,有好好地致歉XD! ༄ 野暖專訪|野暖(ia noung)一詞來自馬祖語。「野」是很、非常的意思,「暖」則是溫暖、熟悉的感覺。這樣的暖意,來自土地的遷徙記憶、信仰的庇佑與社群的凝聚。跟著我們和馬祖廟宇,一起展開宮路之旅! 感謝|劉增成

閱讀完整內容
野暖專訪#4:一本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相簿
2025/09/06

野暖專訪#4:一本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相簿

野暖專訪#4:一本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相簿

#野暖專訪 ↪︎受訪者:許慶輝 許慶輝,民國四十七年出生於高雄英國領事館。他的爸爸媽媽來自福州,爸爸是陸軍,曾在馬祖擔任指揮官,媽媽在英國領事館的氣象測候站擔任技士。 #相識相愛在烽火連天時 慶輝的爸爸許敏綱來自福州閩清縣,在民國三十八年的時候來到台灣在宜蘭擔任情報官。慶輝的媽媽許黃少真,他的舅舅將她接來台灣就讀宜蘭女中,完成學業後媽媽考上氣象員。那時候爸爸用情報官的身份,順便打聽宜蘭有沒有同鄉,倆人因而相識。他的父母在民國四十三年結婚,因爸爸的職務調到高雄,媽媽也一同從宜蘭的測候站轉調至西子灣,一家人住進了英國領事館。 #英國領事館飄著紅糟香 慶輝回憶起在英國領事館的童年,當時住在那的三戶人家都是福州人,都講福州話。由於領事館在山上,交通和搬運都很不方便,當年家中的電視、冰箱、洗衣機都是阿兵哥一起幫忙搬上去的!他的媽媽在英國領事館工作和成家,她負責觀測氣象數據和打電報收電報,同時照顧五位子女。父親的軍人身份,平時媽媽必須獨自一打五,一邊親餵一邊工作,常常收電報收到度咕,在摩斯密碼的嘟嘟聲中睡去。而慶輝的爸爸有著軍人難以親近的威嚴感,但每次只要爸爸放假回家,家裡總是飄著紅糟的味道,他會在廚房看著爸爸煮菜,紅糟肉、紅糟田螺、各式各樣的紅糟料理,他最喜歡的是紅糟泥鰍米粉,粗粗的粉絲吸滿了紅糟的湯汁,是記憶中爸爸的味道。 #去到馬祖的爸爸與童年的狼狗 在慶輝十歲那年,爸爸去到馬祖擔任指揮官並升至上校,他不知道馬祖是哪裡,只知道從那時候就三個月才能看到一次爸爸。還沒調到馬祖以前,慶輝爸爸喜歡帶著他去部隊,帶著他坐運輸車,有次調皮的他不小心打開引擎,車子倒退嚕到水溝裡。某次爸爸從部隊帶了一隻小狗回家,孩子們開心的不得了,是一隻小小的狼狗。小狗長得很快,有天突然不見了,他們在附近的山裡找到他。慶輝和他的兄弟姊妹抱著大大的狗,從山上走到海邊,將小狗在西子灣海葬。這隻狼狗是他在英國領事館的好朋友,也是小時候象徵爸爸陪伴的重要記憶。 #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相簿 慶輝的爸爸退伍後,開始整理家族照片和編纂族譜。當年爸爸來到台灣,而他的哥哥去到馬來西亞詩巫,爸爸花了下半輩子的時間,把四散的家人好好地收進一本族譜裡,也細心地將各個時期的照片分門別類,放在不同的相本。而其中一本是爸爸在民國五十七年,到馬祖擔任運輸指揮官的照片,那時戰地政務時期時相機是管制品,使用方法都有詳細的規定,一般民眾幾乎不可能在馬祖擁有和使用相機。而這本相簿,收著戰地的馬祖和那遙遠年輕的爸爸。 ༄ 野暖專訪|野暖(ia noung)一詞來自馬祖語。「野」是很、非常的意思,「暖」則是溫暖、熟悉的感覺。這樣的暖意,來自土地的遷徙記憶、信仰的庇佑與社群的凝聚。跟著我們和馬祖廟宇,一起展開宮路之旅! 感謝|許慶輝、許敏綱、許黃少真

閱讀完整內容
廟廟廟廟宇田野小隊#1:線上初次見面
2025/08/26

廟廟廟廟宇田野小隊#1:線上初次見面

廟廟廟廟宇田野小隊#1:線上初次見面

廟廟廟廟宇田野小隊#1:線上初次見面 ↪︎用三張照片介紹自己 在前幾天,廟宇田野小隊進行了第一次的線上見面!大家先用三張照片來介紹自己,分享各自的背景以及為何會想來參加小隊。這組照片是其中一位夥伴的故事,他分享第一次去馬祖時,他最喜歡的是東莒的風景,他最愛吃的是紅糟炒飯。吃著吃著才想起小時候家裡餐桌也有許多紅糟料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爺爺奶奶來自福州。近期他翻到家中的老相簿,他的爺爺生前很愛整理相片也編纂了家族族譜,從福州、詩巫、台灣到美國,串起了整個世代的顛沛和流離。其中一本是當初爺爺在馬祖擔任指揮官的照片,相片收著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也記錄下他未曾認識的年輕爺爺。 ༄ 廟廟廟廟宇田野小隊|我們招募了對馬祖文化有興趣的青年,彼此一起小聚、探索龍岡的馬祖文化。跟著我們和馬祖廟宇,一起展開宮路之旅!

閱讀完整內容
野暖專訪#3:中壢的井水聽說野好
2025/08/26

野暖專訪#3:中壢的井水聽說野好

野暖專訪#3:中壢的井水聽說野好

#野暖專訪 ↪︎受訪者:莊露 莊露,1963年出生於馬祖科蹄澳,在小學六年級下學期時,她的依爸在戰役中彈的傷口併發糖尿病,病情惡化,那年臨時和家人從馬祖搬來台灣過年。一家十口四散在海的兩端。 #中壢的井水聽說野好 當年動輒三十幾小時的開口笑軍艦是莊露的惡夢,那時她依媽把一部份的家當綁在她身上,她在甲板上怎麼睡也睡不著,膽汁隨著恐懼和不適都吐出來。下船後她們一家先住在台北舅媽家,莊露一喝台北的自來水就吐,那刺鼻的漂白水味她還記得很清楚。之後他們打聽到中壢這條巷子是用井水非常乾淨,後來就決定搬來龍岡。她們一家就在這落地然後深根。 #龍江路一開始都是科蹄澳的居民 龍江路這區有許多馬祖人和退伍老兵,早期是科蹄澳的六戶先落腳在這,他們怕被別人欺負說好房子買在一起,之後也就越來越多的馬祖人搬來這裡。來到龍岡後,當時圓環旁軍方設立之文藝活動中心,有軍民重要休閒藝文場所、電影院。莊露的依爸依媽買了一台三輪車,從龍江路一路推到龍岡圓環賣蠣餅給軍人。當初到台灣莊露還很小,下課後就幫忙搬磚頭賺零用錢,等到大一點,她跟馬祖老人借身份證,開始在工廠上班。不論是聯福、YKK拉鍊和樹東羽絨她都做過,回家後也幫忙家庭代工黏鞋子,那時候整條龍江路都飄著強力膠的味道。 #依爸在的時光是最幸福的日常 莊露的依爸是她的繼父,當年是第一期的兩棲蛙人,負傷後退伍在馬祖成家,大家都叫他「地瓜」。依爸不僅撐起了家庭,也給她滿滿的父愛。她還記得在馬祖上小學時,說方言是要被罰站的,但她的朋友說從來沒看到她在司令台罰站,因為她在家都用國語和濃厚浙江口音的依爸說話。依爸常常把莊露放在肩上,走到兩棲蛙人部隊,拿多的木材和饅頭,晚上時再把她偷偷叫起來,多給她一份。在莊露年輕的記憶裡,依爸像巨人一樣高大,有依爸在的島嶼,都是甜甜的回憶。 ༄ 野暖專訪|野暖(ia noung)一詞來自馬祖語。「野」是很、非常的意思,「暖」則是溫暖、熟悉的感覺。這樣的暖意,來自土地的遷徙記憶、信仰的庇佑與社群的凝聚。跟著我們和馬祖廟宇,一起展開宮路之旅! 感謝|莊露

閱讀完整內容
野暖專訪#2:被神明選中的解夢人
2025/08/26

野暖專訪#2:被神明選中的解夢人

野暖專訪#2:被神明選中的解夢人

受訪者:陳世殿 陳世殿,民國三十八年出生於北竿芹壁,民國六十二年來到台灣。原先在台北西門町工作,爾後搬到桃園龍岡的龍江路上。現為龍角峯榮譽主委及「解夢人」。 #從馬祖到台灣從台北到桃園 陳世殿出生於北竿芹壁,是家裡的長子,讀完小學進到漁會工作,之後跟著他的大伯一起捕魚,成為漁民。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漁民出海捕魚受到嚴密管制,世殿回憶起當時每次出海都要經歷繁複的作業,在海上壓力很大非常辛苦。之後他在二十四歲來台灣,搭著開口笑補給艦先到基隆,晚上隨意找了一台公車夜宿在裡面,隔天一早直接搭火車到台北找工作。他先到西門町的餐廳學做菜,餐廳主要以廣東菜為主,年輕的他穿著白色的廚師衣、戴著長長的廚師帽,他笑著說就像港式電影那樣!世殿什麼菜都會煮,馬祖菜、台灣菜、客家菜、廣東菜……,不論是燒臘還是烤鴨、大菜還是小吃,通通都難不倒他。 後來世殿又到板橋的大玉毛線工廠上班。那時工廠生意正好,裡面聚集了不少馬祖同鄉,大家一邊趕工一邊聊天,就像在馬祖一樣。因為肯拼的個性和衝勁,世殿很快開起自己的小代工廠,請了十多位同鄉一起做,同時他又和妹夫一起辦桌,喜宴還是廟會,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我們問世殿阿伯這時候他就開始參與廟務了嗎?他笑著說賺錢都來不及了!他負責賺錢讓爸爸媽媽去蓋廟,直到他退休後,才開始慢慢接觸廟宇。 #龍岡龍角峯的起源 陳世殿在民國七十幾年搬到龍江路上,他的媽媽說這裡很多馬祖人,叫他來這裡買房子。他一開始不太喜歡這裡,因為以前這裡都是墳墓,他感覺好像都跟鬼住在一起。民國八十四年,龍角峯經請示神衹在中壢區龍江路建廟,供鄉親參拜。當初龍角峯的舊廟是阿兵哥幫忙蓋的,也因為廟的地點在軍事用地,幾度面臨拆遷的困境,經過多次與軍方溝通,世殿和他們說這是馬祖的廟,戰地時期馬祖的居民和軍人都是靠神明的保佑。後來就以向軍方承租土地的方式,將廟宇保留了下來。 #北竿龍角峯的祈夢文化 一年一度的祈夢,民眾要事先吃素、報上生辰八字與所求之事。入廟後先向神明報告,再進入祈夢過程等待賜夢。祈夢對象是何氏九仙翁,相傳九位仙翁一年當中,有364天在各地巡視,唯獨農曆一月廿九日當天會到芹壁龍角峰伍位靈公廟。夢境會隨著每個人的問題而有不同解釋,並由解夢人代為闡釋,祈夢能對應個人的背景,在婚姻、事業、甚至是生活小事給予指引。 #被神明選中的解夢人 陳世殿原本很少參與廟宇事務,直到叔公過世,廟裡沒有了解夢人,祈夢活動面臨中斷,這時神明讓他接下了解夢的任務。於是他開始每年從龍岡飛到芹壁為大家解夢。世殿說成為解夢人,不是他能自己決定的,是神明自己來找他的。當神明降身時,他像是突然昏過去,接著神明透過他的身體來給民眾指引。解夢結束後神明退去,他也回歸日子。 #在龍岡的馬祖日常 世殿提到早期廟裡的信仰活動很單ㄧ,廟門多半是關著的,香客也只是買些貢品來拜拜就回家了。沒有扛轎、沒有節慶,也沒有完整的廟宇資料。他說年輕時忙著工作,沒什麼時間參與廟務,退休後才真正有認識信仰的機會,現在遇到什麼事情就幫忙張羅,也開始推一些活動。 像遇到我們這樣的年輕人,世殿阿伯總是全力支持,而且給予我們非常多的情緒價值。他的身影持續地在廟裡來回穿梭,如果有機會來逛逛,你可能會看到阿伯在燒香、掃地,維繫著馬祖信仰在龍岡的日常。 ༄ 野暖專訪|野暖(ia noung)一詞來自馬祖語。「野」是很、非常的意思,「暖」則是溫暖、熟悉的感覺。這樣的暖意,來自土地的遷徙記憶、信仰的庇佑與社群的凝聚。跟著我們和馬祖廟宇,一起展開宮路之旅! 感謝|陳世殿

閱讀完整內容
野暖專訪#1:中壢龍角峯最年輕的家將
2025/08/09

野暖專訪#1:中壢龍角峯最年輕的家將

野暖專訪#1:中壢龍角峯最年輕的家將

#野暖專訪 受訪者|陳孝嘉 陳孝嘉出生於2001年,父母皆為北竿人,父親來自芹壁,母親來自白沙。雖然現在多數時間在中南部工作與生活,但馬祖的語言與記憶深植於他的成長經驗。孝嘉的童年在馬祖話和馬祖菜裡,他不僅聽得懂也能說,還對心愛馬祖料理如數家珍。 #廟宇不但可以辦事神明還會幫忙牽紅線? 聊起他和中壢龍角峯的緣份,孝嘉笑著說:「沒有這間廟,他就不會出生! 」這段神奇的開場白,揭開他和神明之間深刻的連結。當年孝嘉的母親在竹科上班,工作壓力大,也不常有機會談戀愛。有一次,她和同事去打羽球,卻意外扭傷了腳。後來被診斷為韌帶撕裂、肌腱損傷,甚至骨頭錯位,得靠拐杖行走。雖進行多次治療,卻始終難以痊癒。 孝嘉的外婆平時信仰龍角峯,便帶著受傷的女兒去問神。令人驚訝的是,神明只說了:「去結婚,沖喜就會好。」但母親當時剛和男友分手沒多久,內心尷尬又困惑,哪裡找得到人結婚?這時神明竟然進一步指示,有一位適合的人選,就是孝嘉的父親。他的父親當時是廟裡的扛轎青年,個性內向勤奮務實,兩人從神明牽線,接著步入婚姻,孝嘉笑著說他爸媽的個性很不一樣,但卻非常合拍。這份與神明結下的深厚緣分,也延續到孝嘉的日常生活。他成為高七爺的義子,在十七歲那年開始擔任扛轎青年。 #十七歲那年被點將成為廟宇最年輕的家將 隨著龍角峯的長輩們年紀漸大,廟方決定培訓新一代的家將。有一天,孝嘉的媽媽突然跟他說:「神明找你去扛轎」,他懵懵懂懂地開始這趟與轎子一起靈動的旅程。 剛開始訓練時要練習扛兩座不同的神轎,先認識神轎的重量。一座是從北竿延續到現在的老轎、一座是請大溪重新製作的新轎,每次出陣家將們會輪流交替,上午扛重的,下午換輕的。除了很需要肌力之外,靈活度也是扛轎必備。要能跑、轉圈,還得抓準神轎搖晃的節奏。這些經驗全靠長輩手把手帶,他們一邊練習一邊實戰,從每一次的實踐中摸索。 #火與水的考驗讓身體記住神轎 延續龍角峯的傳統,在完成基本訓練之後,結訓時要穿越火與水的考驗。過火是在地上鋪上炭火,點燃後讓神轎穿越其中;過水則扛著神轎走進觀音的海水浴場中,水深淹沒過腰間,神轎的底座更是觸及海面。對孝嘉來說,這個測驗也像是神明給予他的祝福。他試著用身體更去理解、回應神轎。當海的阻力、轎身的重量和隊伍的呼吸,在那一刻合而為一時,他才真正感受到這份責任的重量。 有趣的是,孝嘉原本被指定抬神轎中的第二槓,當時的他身形比較大,第二槓卡在轎子中間,他扛起來很卡。後來因為孝嘉爸爸以前是扛第四槓,他問神明:「我可以抬第四槓嗎?」神明說可以,於是孝嘉站上和爸爸一樣第四槓的位置。對他來說,延續第四槓沒有什麼傳承的意味,最讚的是他尿急的時候,爸爸可以暫時頂替一下。而神轎和家將們不僅在擺暝時出動,若馬祖信眾有重要的事也都會幫忙。像是孝嘉奶奶的喪禮,神明除了參與奶奶的出殯甚至還喬了墓園的時辰,由神明陪伴的過程讓他感到很安心。 #什麼疑難雜症有事沒事擲筊就對了 孝嘉與神的互動不僅限在廟宇,家中供俸的就是高七爺,他喜歡在家的神明廳擲筊,跟高七爺聊聊天說說話。無論遇到車禍、考試壓力,還是找工作遇到瓶頸,各種生活的疑難雜症,他都會透過擲筊和神明對話。對他來說,高七爺像是他的「大哥」,有事問大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皆大歡喜平安開心! ༄ 野暖專訪|野暖(ia noung)一詞來自馬祖語。「野」是很、非常的意思,「暖」則是溫暖、熟悉的感覺。這樣的暖意,來自土地的遷徙記憶、信仰的庇佑與社群的凝聚。跟著我們和馬祖廟宇,一起展開宮路之旅! 感謝|陳孝嘉

閱讀完整內容
△ 馬祖地瓜餃餃剉冰宮作坊 △ 影片回顧
2025/07/11

△ 馬祖地瓜餃餃剉冰宮作坊 △ 影片回顧

△ 馬祖地瓜餃餃剉冰宮作坊 △ 影片回顧 期待未來可以有更多在桃園的馬祖記憶,再次謝謝大家 .ᐟ.ᐟ 你吃了幾顆趕貓?𓃠?𓃠? 後記| 一開始邀請鳳金依姑來做地瓜餃真的是困難重重,她覺得她都只是在亂做不是專業的。當初還為了說服依姑地瓜餃配剉冰,還要誇張地說:現在馬祖人都這樣吃啦!超級難哄! 依姑看了影片之後,她又再問一次現在馬祖都這樣吃嗎?然後她笑著說:下次再做給你們吃!依姑不太會講她的馬祖鄉愁,她一次又一次地在廚房,煮出她記憶中的味道。 指導單位|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執行單位|熱映像

閱讀完整內容
△ 馬祖地瓜餃餃剉冰宮作坊 △ 活動回顧
2025/06/27

△ 馬祖地瓜餃餃剉冰宮作坊 △ 活動回顧

△ 馬祖地瓜餃餃剉冰宮作坊 △ 活動回顧

你吃了幾顆趕貓 ? 馬祖有個傳統習俗,在立夏的那天舉行過節儀式,稱為「做夏」。大家會煮夏餅和鼎邊糊,和鄰居們一起分享。而前幾天的夏至,我們在龍角峯做地瓜餃(馬祖話音譯叫作趕貓)剉冰,聚在一起過夏。 那天我們一共準備了一款涼茶、兩種糖漿、三種口味的地瓜餃,排列組合下來:2(涼茶可是必喝吧)×3(糖漿任選)×7(地瓜餃任選)=不可能可以吃到42種組合吧?!有算對嗎? 大朋友小朋友圍在一起,學習捏捏地瓜餃的形狀,除了最經典的三角形狀,也毫無懸念地出現各種奇形怪狀,元寶型、長條型、水餃型……,甚至還有青蛙?!大家邊包邊聊天,馬祖的長輩們,開心地跟大家分享自己的馬祖童年。大坵的依嬤,講述小時候島上的獨特植物、芹壁的阿姨分享老家以前的樣貌、馬祖的媳婦親切地提醒要如何冷凍地瓜餃。 這次活動感謝很多很多人的幫忙。活動前一週,講師鳳金依姑自己在家試做到凌晨一點(所以有好多口味)。活動前一天,我們騎著機車,載著鳳金去買地瓜,她超認真地挑著最肥美的地瓜,光是挑地瓜就挑了快二十分鐘!活動當天她凌晨四點蒸地瓜、七點揉製麵糰(是一輩子的經驗啊啊)、八點泡金銀花茶(還是家後門的自種自曬);鄭爸深夜的手炒黑糖糖漿,吃到一半好像還會回甘餒?!現場火力全開,決心要讓地瓜餃油油亮亮登場的桂花依姑、美英阿姨;協助桌椅的菊映阿姨;無止境剉冰的阿慈、顧前顧後的媛婷;友情剉冰機支援的芹芹。都是想給大家最新鮮、最道地、最Q彈的體驗! 還有龍角峰神明的幫忙。非常謝謝世殿阿伯,借我們場地協助整個活動的進行,還煮熱茶給大家喝;借不到冰桶時,鄰居突然奇蹟似地將冰桶曬在外面;正熱的時候,出現了一片雲幫大家遮陰;活動照片還有一張出現神奇的顏色,阿伯說那是神明在這裡看顧我們。 當初想辦這樣的活動,是很期待可以讓馬祖長輩和他們的孩子們、孫子們,在節氣裡,在彼此的生命經驗中,創造更多在桃園的馬祖記憶。希望大家都吃地開心、玩地開心!再次謝謝大家,跟我們分享,你的地瓜餃,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

閱讀完整內容
野暖日記 #1:在龍角峯抽到沒有籤詩的籤王?!津沙廟的二將軍超級暖?!
2025/06/26

野暖日記 #1:在龍角峯抽到沒有籤詩的籤王?!津沙廟的二將軍超級暖?!

野暖日記 #1:在龍角峯抽到沒有籤詩的籤王?!津沙廟的二將軍超級暖?!

去年我們暑假去了一趟馬祖,帶著依公僅剩的遺物。如果一口氣閉氣平潛,不知道已經游到哪裡,但慢慢開始親近從前水雷遍佈的海、親近佈滿玻璃刀山的邊坡、親近種滿刺的島嶼、親近潮濕的家族記憶。 不確定是一連串冥冥之中的牽引,還是私心地想要在桃園延續和馬祖的關係,今年我們嘗試在龍岡舉辦一系列的馬祖活動。從開始撰寫計畫的興奮、期待,到現在準備要執行的緊張、焦慮,當所有情緒都混在一起,決定帶著巨大又混亂的徬徨,來廟宇和神明講講話。 津沙將軍廟的籤詩已經佈滿灰塵,但二將軍溫柔地喊話。而明天是龍角峯高七爺的生日,抽到了一個沒有籤詩的籤王,好像在和廟方討論的過程中,阿伯傳的那句Line:「阿伯會支持你」。   ༄ 野暖日記|野暖(ia noung)一詞來自馬祖語。「野」是很、非常的意思,「暖」則是溫暖、熟悉的感覺。這樣的暖意,來自土地的遷徙記憶、信仰的庇佑與社群的凝聚。跟著我們和馬祖廟宇,一起展開宮路之旅!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