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暖」(ia noung)一詞來自馬祖語。「野」是很、非常的意思, 「暖」則是溫暖、熟悉的感覺。這樣的暖意,來自信仰的庇佑、土地的 記憶與社群的凝聚。在馬祖戰地政務時期,許多馬祖的神與人一起橫跨 黑水溝,在異地安身立命。移民廟宇不僅承載原鄉的信仰,更是串聯童 年記憶與凝聚社群情感的場域。本計畫以桃園龍岡地區的三間馬祖廟宇 —龍角峯伍位靈公、大聖宮、津沙將軍廟,作為探索信仰與地方文化的 途徑,透過廟宇的探訪,串聯龍岡的馬祖移民,紀錄龍岡的馬祖文化地 景。
野暖專訪#4:一本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相簿
#野暖專訪 ↪︎受訪者:許慶輝 許慶輝,民國四十七年出生於高雄英國領事館。他的爸爸媽媽來自福州,爸爸是陸軍,曾在馬祖擔任指揮官,媽媽在英國領事館的氣象測候站擔任技士。 #相識相愛在烽火連天時 慶輝的爸爸許敏綱來自福州閩清縣,在民國三十八年的時候來到台灣在宜蘭擔任情報官。慶輝的媽媽許黃少真,他的舅舅將她接來台灣就讀宜蘭女中,完成學業後媽媽考上氣象員。那時候爸爸用情報官的身份,順便打聽宜蘭有沒有同鄉,倆人因而相識。他的父母在民國四十三年結婚,因爸爸的職務調到高雄,媽媽也一同從宜蘭的測候站轉調至西子灣,一家人住進了英國領事館。 #英國領事館飄著紅糟香 慶輝回憶起在英國領事館的童年,當時住在那的三戶人家都是福州人,都講福州話。由於領事館在山上,交通和搬運都很不方便,當年家中的電視、冰箱、洗衣機都是阿兵哥一起幫忙搬上去的!他的媽媽在英國領事館工作和成家,她負責觀測氣象數據和打電報收電報,同時照顧五位子女。父親的軍人身份,平時媽媽必須獨自一打五,一邊親餵一邊工作,常常收電報收到度咕,在摩斯密碼的嘟嘟聲中睡去。而慶輝的爸爸有著軍人難以親近的威嚴感,但每次只要爸爸放假回家,家裡總是飄著紅糟的味道,他會在廚房看著爸爸煮菜,紅糟肉、紅糟田螺、各式各樣的紅糟料理,他最喜歡的是紅糟泥鰍米粉,粗粗的粉絲吸滿了紅糟的湯汁,是記憶中爸爸的味道。 #去到馬祖的爸爸與童年的狼狗 在慶輝十歲那年,爸爸去到馬祖擔任指揮官並升至上校,他不知道馬祖是哪裡,只知道從那時候就三個月才能看到一次爸爸。還沒調到馬祖以前,慶輝爸爸喜歡帶著他去部隊,帶著他坐運輸車,有次調皮的他不小心打開引擎,車子倒退嚕到水溝裡。某次爸爸從部隊帶了一隻小狗回家,孩子們開心的不得了,是一隻小小的狼狗。小狗長得很快,有天突然不見了,他們在附近的山裡找到他。慶輝和他的兄弟姊妹抱著大大的狗,從山上走到海邊,將小狗在西子灣海葬。這隻狼狗是他在英國領事館的好朋友,也是小時候象徵爸爸陪伴的重要記憶。 #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相簿 慶輝的爸爸退伍後,開始整理家族照片和編纂族譜。當年爸爸來到台灣,而他的哥哥去到馬來西亞詩巫,爸爸花了下半輩子的時間,把四散的家人好好地收進一本族譜裡,也細心地將各個時期的照片分門別類,放在不同的相本。而其中一本是爸爸在民國五十七年,到馬祖擔任運輸指揮官的照片,那時戰地政務時期時相機是管制品,使用方法都有詳細的規定,一般民眾幾乎不可能在馬祖擁有和使用相機。而這本相簿,收著戰地的馬祖和那遙遠年輕的爸爸。 ༄ 野暖專訪|野暖(ia noung)一詞來自馬祖語。「野」是很、非常的意思,「暖」則是溫暖、熟悉的感覺。這樣的暖意,來自土地的遷徙記憶、信仰的庇佑與社群的凝聚。跟著我們和馬祖廟宇,一起展開宮路之旅! 感謝|許慶輝、許敏綱、許黃少真
閱讀完整內容廟廟廟廟宇田野小隊#1:線上初次見面
廟廟廟廟宇田野小隊#1:線上初次見面 ↪︎用三張照片介紹自己 在前幾天,廟宇田野小隊進行了第一次的線上見面!大家先用三張照片來介紹自己,分享各自的背景以及為何會想來參加小隊。這組照片是其中一位夥伴的故事,他分享第一次去馬祖時,他最喜歡的是東莒的風景,他最愛吃的是紅糟炒飯。吃著吃著才想起小時候家裡餐桌也有許多紅糟料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爺爺奶奶來自福州。近期他翻到家中的老相簿,他的爺爺生前很愛整理相片也編纂了家族族譜,從福州、詩巫、台灣到美國,串起了整個世代的顛沛和流離。其中一本是當初爺爺在馬祖擔任指揮官的照片,相片收著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也記錄下他未曾認識的年輕爺爺。 ༄ 廟廟廟廟宇田野小隊|我們招募了對馬祖文化有興趣的青年,彼此一起小聚、探索龍岡的馬祖文化。跟著我們和馬祖廟宇,一起展開宮路之旅!
閱讀完整內容野暖專訪#3:中壢的井水聽說野好
#野暖專訪 ↪︎受訪者:莊露 莊露,1963年出生於馬祖科蹄澳,在小學六年級下學期時,她的依爸在戰役中彈的傷口併發糖尿病,病情惡化,那年臨時和家人從馬祖搬來台灣過年。一家十口四散在海的兩端。 #中壢的井水聽說野好 當年動輒三十幾小時的開口笑軍艦是莊露的惡夢,那時她依媽把一部份的家當綁在她身上,她在甲板上怎麼睡也睡不著,膽汁隨著恐懼和不適都吐出來。下船後她們一家先住在台北舅媽家,莊露一喝台北的自來水就吐,那刺鼻的漂白水味她還記得很清楚。之後他們打聽到中壢這條巷子是用井水非常乾淨,後來就決定搬來龍岡。她們一家就在這落地然後深根。 #龍江路一開始都是科蹄澳的居民 龍江路這區有許多馬祖人和退伍老兵,早期是科蹄澳的六戶先落腳在這,他們怕被別人欺負說好房子買在一起,之後也就越來越多的馬祖人搬來這裡。來到龍岡後,當時圓環旁軍方設立之文藝活動中心,有軍民重要休閒藝文場所、電影院。莊露的依爸依媽買了一台三輪車,從龍江路一路推到龍岡圓環賣蠣餅給軍人。當初到台灣莊露還很小,下課後就幫忙搬磚頭賺零用錢,等到大一點,她跟馬祖老人借身份證,開始在工廠上班。不論是聯福、YKK拉鍊和樹東羽絨她都做過,回家後也幫忙家庭代工黏鞋子,那時候整條龍江路都飄著強力膠的味道。 #依爸在的時光是最幸福的日常 莊露的依爸是她的繼父,當年是第一期的兩棲蛙人,負傷後退伍在馬祖成家,大家都叫他「地瓜」。依爸不僅撐起了家庭,也給她滿滿的父愛。她還記得在馬祖上小學時,說方言是要被罰站的,但她的朋友說從來沒看到她在司令台罰站,因為她在家都用國語和濃厚浙江口音的依爸說話。依爸常常把莊露放在肩上,走到兩棲蛙人部隊,拿多的木材和饅頭,晚上時再把她偷偷叫起來,多給她一份。在莊露年輕的記憶裡,依爸像巨人一樣高大,有依爸在的島嶼,都是甜甜的回憶。 ༄ 野暖專訪|野暖(ia noung)一詞來自馬祖語。「野」是很、非常的意思,「暖」則是溫暖、熟悉的感覺。這樣的暖意,來自土地的遷徙記憶、信仰的庇佑與社群的凝聚。跟著我們和馬祖廟宇,一起展開宮路之旅! 感謝|莊露
閱讀完整內容野暖專訪#2:被神明選中的解夢人
受訪者:陳世殿 陳世殿,民國三十八年出生於北竿芹壁,民國六十二年來到台灣。原先在台北西門町工作,爾後搬到桃園龍岡的龍江路上。現為龍角峯榮譽主委及「解夢人」。 #從馬祖到台灣從台北到桃園 陳世殿出生於北竿芹壁,是家裡的長子,讀完小學進到漁會工作,之後跟著他的大伯一起捕魚,成為漁民。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漁民出海捕魚受到嚴密管制,世殿回憶起當時每次出海都要經歷繁複的作業,在海上壓力很大非常辛苦。之後他在二十四歲來台灣,搭著開口笑補給艦先到基隆,晚上隨意找了一台公車夜宿在裡面,隔天一早直接搭火車到台北找工作。他先到西門町的餐廳學做菜,餐廳主要以廣東菜為主,年輕的他穿著白色的廚師衣、戴著長長的廚師帽,他笑著說就像港式電影那樣!世殿什麼菜都會煮,馬祖菜、台灣菜、客家菜、廣東菜……,不論是燒臘還是烤鴨、大菜還是小吃,通通都難不倒他。 後來世殿又到板橋的大玉毛線工廠上班。那時工廠生意正好,裡面聚集了不少馬祖同鄉,大家一邊趕工一邊聊天,就像在馬祖一樣。因為肯拼的個性和衝勁,世殿很快開起自己的小代工廠,請了十多位同鄉一起做,同時他又和妹夫一起辦桌,喜宴還是廟會,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我們問世殿阿伯這時候他就開始參與廟務了嗎?他笑著說賺錢都來不及了!他負責賺錢讓爸爸媽媽去蓋廟,直到他退休後,才開始慢慢接觸廟宇。 #龍岡龍角峯的起源 陳世殿在民國七十幾年搬到龍江路上,他的媽媽說這裡很多馬祖人,叫他來這裡買房子。他一開始不太喜歡這裡,因為以前這裡都是墳墓,他感覺好像都跟鬼住在一起。民國八十四年,龍角峯經請示神衹在中壢區龍江路建廟,供鄉親參拜。當初龍角峯的舊廟是阿兵哥幫忙蓋的,也因為廟的地點在軍事用地,幾度面臨拆遷的困境,經過多次與軍方溝通,世殿和他們說這是馬祖的廟,戰地時期馬祖的居民和軍人都是靠神明的保佑。後來就以向軍方承租土地的方式,將廟宇保留了下來。 #北竿龍角峯的祈夢文化 一年一度的祈夢,民眾要事先吃素、報上生辰八字與所求之事。入廟後先向神明報告,再進入祈夢過程等待賜夢。祈夢對象是何氏九仙翁,相傳九位仙翁一年當中,有364天在各地巡視,唯獨農曆一月廿九日當天會到芹壁龍角峰伍位靈公廟。夢境會隨著每個人的問題而有不同解釋,並由解夢人代為闡釋,祈夢能對應個人的背景,在婚姻、事業、甚至是生活小事給予指引。 #被神明選中的解夢人 陳世殿原本很少參與廟宇事務,直到叔公過世,廟裡沒有了解夢人,祈夢活動面臨中斷,這時神明讓他接下了解夢的任務。於是他開始每年從龍岡飛到芹壁為大家解夢。世殿說成為解夢人,不是他能自己決定的,是神明自己來找他的。當神明降身時,他像是突然昏過去,接著神明透過他的身體來給民眾指引。解夢結束後神明退去,他也回歸日子。 #在龍岡的馬祖日常 世殿提到早期廟裡的信仰活動很單ㄧ,廟門多半是關著的,香客也只是買些貢品來拜拜就回家了。沒有扛轎、沒有節慶,也沒有完整的廟宇資料。他說年輕時忙著工作,沒什麼時間參與廟務,退休後才真正有認識信仰的機會,現在遇到什麼事情就幫忙張羅,也開始推一些活動。 像遇到我們這樣的年輕人,世殿阿伯總是全力支持,而且給予我們非常多的情緒價值。他的身影持續地在廟裡來回穿梭,如果有機會來逛逛,你可能會看到阿伯在燒香、掃地,維繫著馬祖信仰在龍岡的日常。 ༄ 野暖專訪|野暖(ia noung)一詞來自馬祖語。「野」是很、非常的意思,「暖」則是溫暖、熟悉的感覺。這樣的暖意,來自土地的遷徙記憶、信仰的庇佑與社群的凝聚。跟著我們和馬祖廟宇,一起展開宮路之旅! 感謝|陳世殿
閱讀完整內容野暖專訪#1:中壢龍角峯最年輕的家將
#野暖專訪 受訪者|陳孝嘉 陳孝嘉出生於2001年,父母皆為北竿人,父親來自芹壁,母親來自白沙。雖然現在多數時間在中南部工作與生活,但馬祖的語言與記憶深植於他的成長經驗。孝嘉的童年在馬祖話和馬祖菜裡,他不僅聽得懂也能說,還對心愛馬祖料理如數家珍。 #廟宇不但可以辦事神明還會幫忙牽紅線? 聊起他和中壢龍角峯的緣份,孝嘉笑著說:「沒有這間廟,他就不會出生! 」這段神奇的開場白,揭開他和神明之間深刻的連結。當年孝嘉的母親在竹科上班,工作壓力大,也不常有機會談戀愛。有一次,她和同事去打羽球,卻意外扭傷了腳。後來被診斷為韌帶撕裂、肌腱損傷,甚至骨頭錯位,得靠拐杖行走。雖進行多次治療,卻始終難以痊癒。 孝嘉的外婆平時信仰龍角峯,便帶著受傷的女兒去問神。令人驚訝的是,神明只說了:「去結婚,沖喜就會好。」但母親當時剛和男友分手沒多久,內心尷尬又困惑,哪裡找得到人結婚?這時神明竟然進一步指示,有一位適合的人選,就是孝嘉的父親。他的父親當時是廟裡的扛轎青年,個性內向勤奮務實,兩人從神明牽線,接著步入婚姻,孝嘉笑著說他爸媽的個性很不一樣,但卻非常合拍。這份與神明結下的深厚緣分,也延續到孝嘉的日常生活。他成為高七爺的義子,在十七歲那年開始擔任扛轎青年。 #十七歲那年被點將成為廟宇最年輕的家將 隨著龍角峯的長輩們年紀漸大,廟方決定培訓新一代的家將。有一天,孝嘉的媽媽突然跟他說:「神明找你去扛轎」,他懵懵懂懂地開始這趟與轎子一起靈動的旅程。 剛開始訓練時要練習扛兩座不同的神轎,先認識神轎的重量。一座是從北竿延續到現在的老轎、一座是請大溪重新製作的新轎,每次出陣家將們會輪流交替,上午扛重的,下午換輕的。除了很需要肌力之外,靈活度也是扛轎必備。要能跑、轉圈,還得抓準神轎搖晃的節奏。這些經驗全靠長輩手把手帶,他們一邊練習一邊實戰,從每一次的實踐中摸索。 #火與水的考驗讓身體記住神轎 延續龍角峯的傳統,在完成基本訓練之後,結訓時要穿越火與水的考驗。過火是在地上鋪上炭火,點燃後讓神轎穿越其中;過水則扛著神轎走進觀音的海水浴場中,水深淹沒過腰間,神轎的底座更是觸及海面。對孝嘉來說,這個測驗也像是神明給予他的祝福。他試著用身體更去理解、回應神轎。當海的阻力、轎身的重量和隊伍的呼吸,在那一刻合而為一時,他才真正感受到這份責任的重量。 有趣的是,孝嘉原本被指定抬神轎中的第二槓,當時的他身形比較大,第二槓卡在轎子中間,他扛起來很卡。後來因為孝嘉爸爸以前是扛第四槓,他問神明:「我可以抬第四槓嗎?」神明說可以,於是孝嘉站上和爸爸一樣第四槓的位置。對他來說,延續第四槓沒有什麼傳承的意味,最讚的是他尿急的時候,爸爸可以暫時頂替一下。而神轎和家將們不僅在擺暝時出動,若馬祖信眾有重要的事也都會幫忙。像是孝嘉奶奶的喪禮,神明除了參與奶奶的出殯甚至還喬了墓園的時辰,由神明陪伴的過程讓他感到很安心。 #什麼疑難雜症有事沒事擲筊就對了 孝嘉與神的互動不僅限在廟宇,家中供俸的就是高七爺,他喜歡在家的神明廳擲筊,跟高七爺聊聊天說說話。無論遇到車禍、考試壓力,還是找工作遇到瓶頸,各種生活的疑難雜症,他都會透過擲筊和神明對話。對他來說,高七爺像是他的「大哥」,有事問大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皆大歡喜平安開心! ༄ 野暖專訪|野暖(ia noung)一詞來自馬祖語。「野」是很、非常的意思,「暖」則是溫暖、熟悉的感覺。這樣的暖意,來自土地的遷徙記憶、信仰的庇佑與社群的凝聚。跟著我們和馬祖廟宇,一起展開宮路之旅! 感謝|陳孝嘉
閱讀完整內容△ 馬祖地瓜餃餃剉冰宮作坊 △ 影片回顧
△ 馬祖地瓜餃餃剉冰宮作坊 △ 影片回顧 期待未來可以有更多在桃園的馬祖記憶,再次謝謝大家 .ᐟ.ᐟ 你吃了幾顆趕貓?𓃠?𓃠? 後記| 一開始邀請鳳金依姑來做地瓜餃真的是困難重重,她覺得她都只是在亂做不是專業的。當初還為了說服依姑地瓜餃配剉冰,還要誇張地說:現在馬祖人都這樣吃啦!超級難哄! 依姑看了影片之後,她又再問一次現在馬祖都這樣吃嗎?然後她笑著說:下次再做給你們吃!依姑不太會講她的馬祖鄉愁,她一次又一次地在廚房,煮出她記憶中的味道。 指導單位|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執行單位|熱映像
閱讀完整內容△ 馬祖地瓜餃餃剉冰宮作坊 △ 活動回顧
你吃了幾顆趕貓 ? 馬祖有個傳統習俗,在立夏的那天舉行過節儀式,稱為「做夏」。大家會煮夏餅和鼎邊糊,和鄰居們一起分享。而前幾天的夏至,我們在龍角峯做地瓜餃(馬祖話音譯叫作趕貓)剉冰,聚在一起過夏。 那天我們一共準備了一款涼茶、兩種糖漿、三種口味的地瓜餃,排列組合下來:2(涼茶可是必喝吧)×3(糖漿任選)×7(地瓜餃任選)=不可能可以吃到42種組合吧?!有算對嗎? 大朋友小朋友圍在一起,學習捏捏地瓜餃的形狀,除了最經典的三角形狀,也毫無懸念地出現各種奇形怪狀,元寶型、長條型、水餃型……,甚至還有青蛙?!大家邊包邊聊天,馬祖的長輩們,開心地跟大家分享自己的馬祖童年。大坵的依嬤,講述小時候島上的獨特植物、芹壁的阿姨分享老家以前的樣貌、馬祖的媳婦親切地提醒要如何冷凍地瓜餃。 這次活動感謝很多很多人的幫忙。活動前一週,講師鳳金依姑自己在家試做到凌晨一點(所以有好多口味)。活動前一天,我們騎著機車,載著鳳金去買地瓜,她超認真地挑著最肥美的地瓜,光是挑地瓜就挑了快二十分鐘!活動當天她凌晨四點蒸地瓜、七點揉製麵糰(是一輩子的經驗啊啊)、八點泡金銀花茶(還是家後門的自種自曬);鄭爸深夜的手炒黑糖糖漿,吃到一半好像還會回甘餒?!現場火力全開,決心要讓地瓜餃油油亮亮登場的桂花依姑、美英阿姨;協助桌椅的菊映阿姨;無止境剉冰的阿慈、顧前顧後的媛婷;友情剉冰機支援的芹芹。都是想給大家最新鮮、最道地、最Q彈的體驗! 還有龍角峰神明的幫忙。非常謝謝世殿阿伯,借我們場地協助整個活動的進行,還煮熱茶給大家喝;借不到冰桶時,鄰居突然奇蹟似地將冰桶曬在外面;正熱的時候,出現了一片雲幫大家遮陰;活動照片還有一張出現神奇的顏色,阿伯說那是神明在這裡看顧我們。 當初想辦這樣的活動,是很期待可以讓馬祖長輩和他們的孩子們、孫子們,在節氣裡,在彼此的生命經驗中,創造更多在桃園的馬祖記憶。希望大家都吃地開心、玩地開心!再次謝謝大家,跟我們分享,你的地瓜餃,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
閱讀完整內容野暖日記 #1:在龍角峯抽到沒有籤詩的籤王?!津沙廟的二將軍超級暖?!
去年我們暑假去了一趟馬祖,帶著依公僅剩的遺物。如果一口氣閉氣平潛,不知道已經游到哪裡,但慢慢開始親近從前水雷遍佈的海、親近佈滿玻璃刀山的邊坡、親近種滿刺的島嶼、親近潮濕的家族記憶。 不確定是一連串冥冥之中的牽引,還是私心地想要在桃園延續和馬祖的關係,今年我們嘗試在龍岡舉辦一系列的馬祖活動。從開始撰寫計畫的興奮、期待,到現在準備要執行的緊張、焦慮,當所有情緒都混在一起,決定帶著巨大又混亂的徬徨,來廟宇和神明講講話。 津沙將軍廟的籤詩已經佈滿灰塵,但二將軍溫柔地喊話。而明天是龍角峯高七爺的生日,抽到了一個沒有籤詩的籤王,好像在和廟方討論的過程中,阿伯傳的那句Line:「阿伯會支持你」。 ༄ 野暖日記|野暖(ia noung)一詞來自馬祖語。「野」是很、非常的意思,「暖」則是溫暖、熟悉的感覺。這樣的暖意,來自土地的遷徙記憶、信仰的庇佑與社群的凝聚。跟著我們和馬祖廟宇,一起展開宮路之旅!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