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來樂『吉』盒—青銀音樂共創實驗」透過嘻哈文化與音樂連結長者與青年,在花蓮縣吉安鄉的文健站推動Lofi音樂、饒舌創作與音樂桌遊,讓長者參與創作,延緩失能並促進社會互動與自我表達。
計畫從音樂記憶喚醒開始,串聯長者與青年的世代金曲,引發共鳴,轉化為音樂創作,運用取樣與Lofi編曲技術,將長者的故事與旋律融入作品,使音樂成為跨世代交流的橋樑。團隊將舉辦社區展演,呈現長者創作,提升自信與社會參與。同時開發適合長者的音樂桌遊,讓文健站透過遊戲提升音樂參與度,增添趣味與陪伴感。
本計畫透過音樂建立青銀共創模式,鼓勵長者勇於表達,讓青年理解地方記憶,,促進世代交流與文化傳承,打造具永續性的社區共融環境。
嘻哈作為地方實踐-以吉安高齡化對象為例:文化經濟與創新永續
本文探討嘻哈文化如何透過地方實踐發展為具永續性的文化經濟模式。以 FLAVOR HUALIEN 為研究主體,分析其在地化策略如何結合教育、藝術與品牌經營,形成自給自足的文化生態系。研究指出,當文化行動轉化為地方經濟循環,嘻哈不僅是一種創作形式,更是文化創新與社會永續的驅動力。 關鍵字 文化經濟、嘻哈文化、地方創生、文化品牌、社會創新、永續發展 文化品牌化與在地經濟循環 FLAVOR HUALIEN 的品牌策略以「文化-教育-商品-社群」為核心。透過活動如《Flavor House Party》、《初聲之犢》、《 EASTSIDE SAMPLES》,團隊建立文化生產、流通與轉譯三層結構:(1)以課程生產內容,(2)以展演推動流通,(3)以品牌化促進轉譯。此模式使文化從地方出發再回到地方,建立自給的經濟循環。 跨界整合:藝術、教育與商業的共構模式 或許文化永續的關鍵在於跨界整合。FLAVOR HUALIEN 結合藝術生態、教育生態與商業生態,形成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文化經濟網絡。透過與品牌合作推出限定 EP、與咖啡館共創展演活動,文化成為可流通的商品與體驗,建立文化經濟的自我驅動機制。 文化永續的多重策略 嘻哈文化的永續不在於風格延續,而在於共創精神的延續。FLAVOR HUALIEN 的實踐顯示,文化、教育與經濟三者交織,能構築一個具生命力的地方系統。長者的聲音被轉化為文化資本,青年成為社區文化經理人,文化經濟因此不再依賴外部市場,而在地方節奏中自我成長。未來,團隊將以「地方文化加速器」為願景,讓每次節奏創作與品牌合作都成為文化永續的節點。 而然,在兒少孩童的方式方法,又是不同的樣式及思考了。(待續)
閱讀完整內容嘻哈作為地方實踐-以吉安高齡化對象為例:社區共創與地方治理
本文探討嘻哈文化如何在高齡化社區中被運用為地方治理與社會共創的工具。以 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的實踐為例,研究說明嘻哈文化不僅具藝術性,更能轉化為社區共治、文化健康與社會企業化的治理模型。透過青銀協作、節奏共學與文化自主策略,嘻哈實踐展現出「從文化行動到地方治理」的轉譯能力,形塑出具有社會創新價值的共創社區樣態。 關鍵字 嘻哈文化、地方治理、社區共創、文化健康、社會企業、文化永續 嘻哈的社會角色再定義 嘻哈文化長期被視為青年次文化或音樂現象,然而在地方實踐脈絡中,它逐漸轉化為一種社區治理工具。FLAVOR HUALIEN 自 2017 年起,以嘻哈文化作為地方行動語言,將聲音、節奏、社群互動轉譯為社會參與的形式。在高齡化社區的行動過程中,嘻哈展現了共創與共治的潛能,使地方治理得以由下而上展開,形成社區自治的新語法。 嘻哈的社會角色:從表演文化到公共參與 在文化政策脈絡中,「參與」常被視為出席活動的行為,但嘻哈文化重新定義參與它強調創造。當長者在社區課程中,他們不只是參與者,而是公共文化的共同作者。FLAVOR HUALIEN 在今年行動中,以「本單位為中心」推動社區個站所與各站所彼此對話、串連,使站所者長透過某種形式與不同區域長者建立認識連結,在創作中形成公共性與地方治理的共識。 社區共創的治理實驗:青銀協作的行動邏輯 共創的本質不在創新形式,而在關係重組。嘻哈作為共創方法,其核心是節奏協同與角色平衡。在花蓮的社區實踐中,青銀協作的動能來自互補關係,青年提供技術、長者提供經驗,而節奏成為共通語言。仁安文健站為例,課程強調持續對話與共同決策(課程形式走向而非典型KPI導向),形成以節奏為基礎的社區自治樣態。 社會處方簽與文化健康:藝術介入的政策語境 近年文化部與衛福部推動「文化健康站」與「藝術介入健康促進」政策,強調非藥物性照護的重要性。嘻哈文化結合音樂、節奏與身體,與此政策精神高度契合。FLAVOR HUALIEN 的課程顯示,節奏練習與歌詞(饒舌)創作發想可提升長者的認知反應與心理穩定,並促進社會連結。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文化行動生成新的治理模型,社區不再被動接受方案,而是透過共創自我組織與決策。 文化治理與地方自立:從補助依賴到社會企業化 文化治理的挑戰在於永續性。地方團隊若長期依賴補助,將無法形成真正的文化自治。FLAVOR HUALIEN 透過課程、展演與品牌化策略,建立「文化經濟模組」以實現自我循環。而補助是某種支持系統,又像是某種啟動開發金,也確實可以讓單位從0走到1。 至今或許可以透過課程系統來建立一個循環,而我們在思考當資源進入時,是否還可以再讓更多青年投入更多的可能,或是讓地方有更多嘗試的可能。 共創社區的未來韻律 嘻哈文化進入地方社會,不只是文化活動的表層,而是一場關於治理語言的革命。當共創取代指令、節奏取代權力、文化取代行政,地方治理便獲得新的生命力。FLAVOR HUALIEN 的實踐顯示,未來的社區治理將更像一首持續創作的作品,每位參與者都以聲音與節奏構築地方的再生韻律。
閱讀完整內容嘻哈作為地方實踐-以吉安高齡化對象為例:教育模式與社會設計
本文以 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的教育實踐為核心,探討嘻哈文化如何被轉譯為地方教育與社會設計的方法。透過青銀共學、課程模組化與學習場域再造,嘻哈教育不僅是一種文化教學,更是一種社會創新的制度設計。研究指出,當教育轉化為共創過程,長者與青年不再是教與學的兩端,而成為文化再生的共同體。 關鍵字 嘻哈教育、地方實踐、社會設計、青銀共學、文化創新、教育模式 從文化教育到社會設計的轉向 FLAVOR HUALIEN 自成立以來,逐步從嘻哈教育推廣者轉化為文化教育設計單位。在進入高齡化社區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嘻哈並非只能作為街頭藝術教學,而是能重新定義學習的社會機制。花蓮吉安的文健站與社區據點長期以健康促進與手作課程為主,但當嘻哈課程進入其中,結構被顛覆,長者學習不再是接受方,而是轉換成共創或是教學者。長者與青年共同設計參與、街舞動作、歌詞創作或展演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社會設計實驗,讓終生教育重組了地方的參與邏輯。 青銀共學:跨齡教育的設計思維 在 FLAVOR HUALIEN 的課程規劃中,「青銀共學」是一種學習哲學。我們以「並行教學」為核心,讓長者與青年在同一學習結構中各自發揮專長——青年提供技術,長者提供生活智慧與地方語彙。例如在《銀齡嘻哈創作工坊》中,課程被拆為三個模組: (1)聲音採集母語與敘事轉譯及族語教學(長者主導)、(2)節奏編排與數位操作(青年主導)、(3)成果共演與展覽策劃(雙方協作)。這種角色交換的結構讓學習成為互惠過程,並在課堂中實現跨代知識整合。 嘻哈教學法:從表演技術到生活敘事 在文件站的教育場域,嘻哈教學的核心不在技巧,而在「如何讓節奏成為生活語言」。許多長者以日常生活為創作起點——阿公以教會的歌詞形式作為起手式、阿嬤以醫院回診作為歌時開頭,舞蹈長輩可能會以過往迪斯可年代(大舞廳時期)的妞妞舞為動作的發想。這些案例顯示,嘻哈教學法能引導學員從被教導走向自我表達。課堂成為「敘事轉譯場域」,讓故事進入節奏、讓記憶被韻腳記錄。 學習場域的再造:文健站作為文化教室 文健站在傳統上是長者休閒場所,但在我們的行動中被重新定義為文化教育實驗室也是某種社區安全防護網的節點。每次課程的空間配置都如臨時策展,桌上放著取樣機、DJ器材、SM58。這種場景轉化不僅是街頭空間美學,更是一種教育政治宣言:學習可以在任何地方發生。例如在北埔失智關懷據點,我們舉辦即興課堂,讓青年設計互動式聲音遊戲,長者的即興Stratch、fingersdrumming成為社區活動素材,推動場域從服務機構轉化為文化生產基地。 教育作為社會設計:從學習到行動的轉譯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教成專業,而是誘發行動與表達。嘻哈文化的教育模式具備社會設計特質,強調即興、回饋、共創與回收,與社會創新方法論高度契合。FLAVOR HUALIEN 的課程特別重視三個設計層面:(1)結構設計:模組化架構便於不同社區應用;(2)參與設計:學員角色被平等定義;(3)系統設計:成果回流社區,成為後續活動或文化素材。這樣的教育設計使學習成為地方知識循環,並轉化為持續的社會創新工具。 建立永續的嘻哈教育模組 嘻哈進入地方教育場域後,生成的不僅是交叉學習技能,而是一套能運作於社區的教育方法論。FLAVOR HUALIEN 的實踐顯示,教育可以是文化治理機制,教學即是地方再生。這套模組正逐步擴張至校園與大學共學課程,形成「文化學習生態系」。最終目標是讓嘻哈精神——自由、創造、分享與共鳴,成為地方教育的持續引擎。 參考文獻 1. Freire, P. (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Herder and Herder. 2. Ito, M., et al. (2019). *Connected Learning: 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Design.* Digital Media and Learning Research Hub. 3. 劉冠宏(2020)。〈地方教育創新的設計實踐〉,《教育社會學研究》,第12期。 4. FLAVOR HUALIEN(2024)。〈青銀共學與地方教育模式〉,FLAVOR HUALIEN 研究文件。
閱讀完整內容嘻哈作為地方實踐-以高齡化對象為例:聲音共創與身體實踐
嘻哈作為地方實踐-以高齡化對象為例|聲音共創與身體實踐 摘要 本文以 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的社區行動為核心,探討嘻哈文化在高齡化社區中如何透過「聲音共創」與「身體實踐」展現其文化再生的力量。研究指出,節奏不僅是音樂語言,更是跨世代的社會連結;聲音不只是記錄,更是文化再現。透過取樣、錄音、身體律動等實踐,長者重新獲得參與與表達的能動性,並與青年共同生成一種新的地方文化節奏學。 關鍵字 嘻哈文化、聲音共創、身體實踐、高齡者、地方文化、節奏教育 節奏中的身體記憶 在嘻哈文化的五大元素中,身體與聲音代表著最直接的能動性表達。當這些元素媒介被帶入花蓮吉安的社區與文化健康站、據點時,FLAVOR HUALIEN 的實踐團隊開始思考:高齡者的身體能否重新成為創作的媒介?而聲音,是否能作為代間共感的語言?自2020年起,我們在花蓮各文健站開設「銀齡嘻哈共創課程」,以鼓聲機、DJ器材等裝置帶領長者進行取樣、錄音與節奏創作。在操作過程中,長者對科技的恐懼逐漸被好奇取代,顯現出嘻哈文化所蘊含的普遍參與性。 節奏作為社會連結的語言 節奏在嘻哈中不僅是音樂結構,更是一種社會語言。它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呼吸、反應與即興之上。我們邀請長者以生活動作拍出節奏,如洗衣、炒菜、敲碗等聲音、或是原民樂舞形式的循環節奏形塑成路的概念,青年學員則將其錄製、編排為節拍,使生活節奏轉化為共創音樂。這一過程讓長者的身體記憶與青年的數位技術在節奏中相遇,成為一種跨世代的文化語言與社會連結的具體實踐。 聲音記憶:地方聲景與生命故事的再現 聲音是最具時間感的媒介。透過錄音與取樣,長者的生命故事得以被保存與再現。在過往行動中,我們錄製長者的口述故事、自然聲景與母語形式饒舌歌詞,來進行演出分享。參與者在聆聽自己被再現的聲音時,產生深刻情感共鳴,顯示聲音不僅是紀錄,更是一種記憶的再生與文化的再現。 身體書寫:舞動、節奏與歲月的交錯 嘻哈舞蹈在高齡教育中的應用,不再以專業技巧為核心,而是作為地方陪伴的工作。FLAVOR HUALIEN 的課程結合傳統古調樂舞、街舞與手勢互動,讓長者在律動中重啟身體感受。當長輩與青年對拍、微笑、合節奏時,這種身體互動超越語言障礙,成為情感交流的具象表現。嘻哈在此不只是街舞工具媒介,而是讓身體重新書寫生命經驗的社會處方。 從被動參與到身體能動的再現 聲音與身體,是長者重新回到社會舞台的兩個支點。FLAVOR HUALIEN 的聲音共創實踐證明,嘻哈文化能讓長者從被動參與者轉化為文化行動者。他們的每一次拍手、每一段取樣、每一個舞步,都成為地方文化延續的節奏。嘻哈作為地方實踐,不僅促進青銀共學,更在節奏中開啟了關於老化、記憶與再生的文化想像。 嘻哈也只是一個方法、或是手段、也是一種可能,來面對不可逆的現象的方法論之一。
閱讀完整內容嘻哈作為地方實踐-以吉安高齡化對象為例:文化轉譯與在地語彙
嘻哈作為地方實踐-以高齡化對象為例 文化轉譯與在地語彙 本文以 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的地方實踐為案例,探討嘻哈文化如何在高齡化社區中進行文化轉譯與在地語彙的生成。透過節奏、聲音與跨世代對話,嘻哈不再是都市青年文化的專利,而成為促進地方共學、文化再生與社會連結的媒介。研究指出,當長者透過節奏參與創作時,他們不僅重新獲得表達的能動性,也使地方文化得以透過聲音再現而延續。 關鍵字 嘻哈文化、地方實踐、高齡化、文化轉譯、聲音採集、社區共創 當嘻哈進入老年生活場域 嘻哈文化的誕生原本與城市街頭的年輕世代密不可分,它代表一種對制度邊陲的反抗與自我表述。然而,當這套文化語言被帶入吉安的高齡化社區,新的文化轉譯開始發生。對 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而言,這並非單純的嘻哈教育行動,而是一場社會實驗:將節奏、語言與記憶重新編排為地方共學的語彙系統。 嘻哈文化的地方化:從城市街頭到鄉村場域 花蓮吉安的地理與社會結構,與嘻哈的原始脈絡截然不同。刻板嘻哈在這裡失去了都市街區的鋼筋語彙,取而代之的是山海聲響、族群語言與社區關係網。FLAVOR HUALIEN 的實踐模式,是將核心精神——「自我表達」、「即興創作」、「社群連結」——置入地方脈絡中。我們在吉安文健站以聲音與取樣機記錄長輩日常對話與自然聲景,將這些素材重新編排為節奏模組,使嘻哈形式成為文化輸出的工具。 代間斷裂與文化轉譯:嘻哈語言的重新詮釋 跨世代的語言斷裂,是文化實踐中最明顯的挑戰。長者的語言來自口傳文化與勞動經驗,而青年則熟悉網路與聲音軟體的邏輯。「節奏」成為最佳翻譯者。當長者用腳踏打節拍、用生活語彙填入節奏格時,嘻哈成為他們能理解的語言。例如,一位阿美族的長輩以母語形式說出、吟唱,經錄音取樣後由青年重新編曲,成為跨代共創的具體成果。確實非脈絡化的共創,但為青年與地方集體性的攜手共創。 在地語彙的創造:從阿美族吟唱到節奏語言 地方文化的再現,不只是保存,更是「再」重構。FLAVOR HUALIEN 長期以聲音採集與取樣創作為核心策略,建立屬於花蓮的「聲音字典」。山海之聲、部落吟唱、口述歷史皆被轉化為節奏語彙。透過青年與長者的合作,地方聲音不再靜止於記憶,而以節奏之名被再現於公共空間。 長者作為文化載體:知識再現與聲音政治 在地方實踐中,長者不再只是文化保存的對象,而是「知識的再現者」。他們的口述與身體記憶成為被採樣、被再現的文化素材。FLAVOR HUALIEN 的地方行動《EASTSIDE SAMPLES》邀請台灣各地的Beatmakers,讓他們成為共創者、生活參與者,而非素材來源,除了讓更多人理解地方文化樣貌,也反思嘻哈-地方-創造-表達的在詮釋。 跨世代的文化再生策略 嘻哈進入高齡化場域的意義,不在於改變長者的文化認同,而在於建立新的文化語法,讓長者重新說話、被傾聽、被節奏包裹。FLAVOR HUALIEN 的地方實踐證明,嘻哈不只是表演形式,更是一種社會語言與文化再生策略。透過文化轉譯、聲音再現與在地語彙的生成,我們構築出屬於花蓮的地方節奏學,讓每一次節拍都成為地方再生的脈動。 參考文獻 1. Chang, J. (2014). *Can’t Stop Won’t Stop: A History of the Hip-Hop Generation.* New York: Picador. 2. Hebdige, D. (1979). *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 London: Routledge. 3. Hall, S. (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4. 王本昌(2021)。〈地方文化與聲音實踐〉,《文化研究》,第15期。
閱讀完整內容嘻哈在台灣實踐的基礎論述(以FLAVOR HUALIEN 為例)
嘻哈在台灣實踐的基礎論述 嘻哈文化作為一種全球性的文化現象,自1970年代誕生於美國街頭,逐漸成為音樂、舞蹈、塗鴉、詩詞等多樣文化形式的集合,其核心精神包含批判、反思、自我表達與社會關懷。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嘻哈文化在台灣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並進入不同的社群與場域。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將嘻哈文化深植於台灣的文化土壤之中,實現在地化與創新,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課題。 以花蓮的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為例,以推廣嘻哈文化為核心,結合地方文化資源,嘗試打造具備批判性、創造力與社會影響力的文化實踐方式。不僅舉辦大型派對、街舞比賽、饒舌演出等活動,還致力於將嘻哈文化融入社區,探索長者與孩童參與的新模式,並與地方自然環境、原住民古調結合,展現了嘻哈文化與地方創生的多樣可能性。以下將從基礎論述、列點分析、現象分析、台灣困境、青銀共創及文化創新的角度,探討嘻哈文化在台灣實踐的挑戰與機遇。 嘻哈文化的基礎論述 嘻哈文化的起源與核心精神 嘻哈文化源於美國紐約的布朗克斯地區,由當地少數族裔青年在困境中創造出音樂、舞蹈、塗鴉與MC表演的文化形式。它的核心精神包括: ‧ 批判性:對社會不公、種族壓迫與貧困現象的深刻反思與挑戰。 ‧ 自我表達:為弱勢族群提供發聲的管道,展現個人與群體的認同。 ‧ 創造力:透過音樂與藝術的融合,將限制化為創意,開創新的文化形式。 嘻哈文化的全球化與在地化 隨著嘻哈文化從美國傳播至全球,各地的文化推廣者紛紛將其與地方語言、歷史與文化相結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嘻哈形式。例如,法國融入街頭詩意,韓國結合流行音樂,而台灣則逐步探索本土語言與文化的融合。 台灣嘻哈文化的發展軌跡 台灣的嘻哈文化始於約1990年代,初期以模仿美國嘻哈為主,隨後逐漸發展出本土化特徵,如以台語、客語或原住民語言進行創作,並融入地方故事、社會議題,呈現出豐富的文化面貌。然而,台灣的嘻哈發展仍面臨種種挑戰,例如在地認同感不足、資源匱乏等問題。 嘻哈文化在台灣的實踐方向 語言與地方文化的結合 ‧ 鼓勵以多元語言(如台語、客語、原住民語)進行饒舌創作,反映地方特色與文化記憶。 ‧ 結合地方的歷史故事、自然聲音與原住民音樂,打造具有台灣特色的嘻哈作品。 社區參與與文化推廣 ‧ 開展街舞、饒舌、塗鴉等藝術形式的工作坊,吸引不同世代與族群參與。 ‧ 將嘻哈活動帶入偏鄉社區,增強居民的文化參與感與認同感。 跨界合作與國際交流 ‧ 邀請國家體質與台灣相近的嘻哈藝文工作者參與在地活動,共同創造具有在地特色的文化作品,拓展國際視野並吸引更多關注。 ‧ 探索與其他藝術形式(如影像、手工藝、戲劇)的跨界合作,創造多元文化產品。 教育與文化傳承 ‧ 在學校(普及化)推廣嘻哈文化,讓青少年認識其核心價值與歷史背景。 ‧ 透過跨世代合作,讓長者與孩童共同參與文化創作,實現文化的代際傳承。 嘻哈文化在台灣的困境與潛力 表層化現象 嘻哈文化在台灣的發展初期,常被簡化為流行音樂或街舞比賽,而忽略了其背後的批判性與社會關懷。這種表層化現象可能導致文化價值的流失,限制其在地化的深度發展。 文化融合的挑戰 由於嘻哈文化源於美國少數族裔的社會背景,其價值觀與符號系統有時難以直接套用於台灣。如何在保持嘻哈精神的同時,實現與台灣文化的真正融合,是當前的挑戰。 創意與資源的矛盾 推動嘻哈文化需要高度的創意與資源支持,但台灣特別是偏鄉地區,往往面臨資源不足的現實,活動的持續性與規模化因此受到限制。 台灣的文化推廣困境 地理與交通限制 如花蓮這樣的偏鄉地區,交通不便成為文化推廣的一大障礙,許多觀眾與創作者因地理限制無法參與文化活動。 資金與支持不足 偏鄉的文化活動對於政府補助的依賴度極高,但政府資源有限,且分配並不均衡,導致活動的規模與頻率受到限制。 社會認知的差距 相較於城市地區,偏鄉居民對於嘻哈文化的了解與接受程度較低,如何縮短這種文化鴻溝,是推廣工作的關鍵挑戰。 青銀共創:世代對話的新契機 青銀合作的可能性 ‧ 共同創作:青少年可以透過音樂、舞蹈表現當代價值觀,長輩則可提供文化背景與歷史故事,雙方共同創作具有地方意涵的作品。 ‧ 跨世代對話:讓長輩參與塗鴉或饒舌創作,讓年輕人記錄與轉化長輩的故事,增進兩代人的文化交流。 實踐案例 FLAVOR HUALIEN將長者與孩童融入活動中,例如教長者學習街舞、DJ,讓青年參與地方文化相處,成功打破世代隔閡,並促進社區凝聚力。 文化創新與未來展望 在地故事的全球化呈現 通過結合地方故事與嘻哈形式,打造具有國際吸引力的文化產品,例如以台灣自然景觀為主題的MV、專輯或影像作品。 數位化與媒體傳播 利用社群媒體與影音平台,記錄與分享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嘻哈文化,並吸引更廣泛的觀眾。 政策與資源支持 政府應為偏鄉文化活動提供穩定支持,並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確保文化推廣的永續性及扎根性。 教育與文化融合 將嘻哈文化融入教育系統,例如設立專門課程或課外活動,讓年輕一代認識嘻哈文化的精神與價值。 嘻哈文化在台灣的實踐,不僅是全球化現象的延續,更是地方文化創新的契機,,更是地方文化創新的契機。透過結合台灣在地的自然、語言、歷史與社群,嘻哈文化可以超越單純的音樂或舞蹈形式,成為一種承載社會反思與集體記憶的文化力量。像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的實踐,提供了一個生動的範例,展現了在地化與文化創新如何並行不悖。 未來,台灣的嘻哈文化需要在以下幾個方向上持續努力,以實現更大的社會影響力與文化價值。 深化在地文化的融入 嘻哈文化的魅力在於其包容性與多樣性。台灣擁有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例如原住民傳統音樂、客家山歌及地方傳說,這些元素都可以成為嘻哈創作的素材。在保持嘻哈精神的基礎上,如何以創新方式表達這些文化內涵,是文化實踐者需要深思的課題。 建立穩定的資源支持體系 文化活動的可持續性,離不開穩定的資源支持。除政府補助外,可以考慮吸引企業贊助或成立文化基金,為偏鄉的文化活動提供更多的經費來源。同時,善用群眾募資或票務收入等方式,增強活動的自主性。 推動跨世代文化共創 隨著台灣人口結構的變化,世代間的文化對話將越來越重要。青少年與長輩之間的合作,不僅可以激發創意,也有助於增強社會凝聚力。嘻哈文化的參與性與包容性,使其成為推動世代共創的理想媒介。 發揮文化的教育功能 嘻哈文化所包含的批判精神、自我表達與社會關懷,對於培養年輕一代的創造力與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將嘻哈融入學校教育,甚至以社會實踐的形式進入校園,能夠讓更多學生在音樂與舞蹈中學習表達自我、思考社會問題。 透過以上努力,嘻哈文化可以在台灣成為一種更具批判性、創造性與包容性的文化力量,不僅讓更多人認識其藝術價值,更讓其成為連結世代、族群與社群的橋樑。台灣的嘻哈文化正在進一步發展為一個深度融合全球視野與地方實踐的文化典範,值得我們持續關注與支持。 FLAVOR HUALIEN 世代開端 嘻哈文化不僅是一種娛樂形式,更是一種擁有強大社會影響力的文化運動。從美國街頭到台灣偏鄉,嘻哈所傳遞的價值觀與創造力跨越了語言與文化的界限。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以花蓮為基地的實踐,說明了即便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通過創新與堅持,仍然可以推動文化的深度發展與普及。 未來,我們期待看到更多像FLAVOR這樣的團體與個人,投入到文化的推廣與創新之中,共同打造一個包容多元、充滿創意的文化生態。在嘻哈文化的助力下,台灣不僅能夠展現本土文化的魅力,也能長出自身文化的樣子,屆時嘻哈才能真正落地且實踐。
閱讀完整內容嘻哈在地實踐—原、客 民族天性(以吉安為例)
嘻哈落地媒介 嘻哈文化自20世紀70年代起源於美國紐約的街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影響深遠的次文化形式。嘻哈的四大元素—饒舌、街舞、塗鴉以及DJ音樂,這些要素正是團隊與在地青年與長輩相識的最佳工具,青年與長輩都能透過嘻哈活動作為媒介,以極高的自由度去具現化的表達自我、地方觀察與凝聚情感。 在使用嘻哈文化做為媒介與青銀交流時,團隊發現嘻哈文化逐漸吉安化與在地化,深深融入吉安地區的社會與文化脈絡中。吉安,在嘻哈文化與當地傳統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下,為青年與長輩提供了獨特的文化交流與反思。讓青年們在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的交會處,找到了自我表達的新方式。同時為長輩提供新穎的文化體驗,以年輕的心去接納不曾嘗試過的新興趣,以傳統文化為底蘊去理解、詮釋嘻哈文化。 兼容並蓄的文化百寶箱—吉安 吉安鄉位於花蓮縣,吉安地區有著深厚的阿美族與客家文化歷史。 阿美族是居住於吉安主要的原住民族,擁有悠久豐富的文化資產。阿美族文化強調靈觀身體觀、傳統樂舞祭儀以及集體表意的社會架構,阿美族文化在吉安依然保持著十分重要地位。吉安同時居住不少客家人,客家族群一直以勤儉持家與強烈的社會凝聚力著稱,不論是飲食、信仰習俗都在吉安地區占據一席之地。 在多元的文化背景與言語詞彙下,吉安地區長久以來都是文化相互交融的鄉鎮,也為團隊實踐嘻哈文化的在地性,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多元族群的差異性。 吉安區域化的嘻哈實踐 嘻哈文化自進入台灣以來,便逐漸與當地的社會現實和文化背景相融合。在年輕人中,嘻哈成為了一種表達社會不滿、追求自由、強調自我身份認同的方式。 在地青銀將嘻哈文化的元素與自身的族群文化、語言特色相結合,創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嘻哈音樂與表演形式。青年得以透過創作饒舌歌詞,反映傳統文化、母語的傳承重要性。長輩得以透過創作饒舌歌詞,回憶年輕時光與生活記憶,活用肢體與大腦延緩老化與增加聯想力。青銀更能透過地方色彩與舞蹈,去共創出繽紛的在地塗鴉產物與交流彼此年代流行之舞曲、舞步。 吉安族群在音樂、舞蹈和語言上不僅僅是模仿外來的嘻哈文化,而是將當地的傳統文化、歷史經驗以及當前的社會現狀融入其中,形成了具有吉安特色的嘻哈風格。 對於青年,嘻哈所帶來的反思 吉安地區充分發揮以社會批判和自我表達為核心價值的嘻哈文化特質 社會刻板印象與族群身份認同一直是吉安當地的重要議題。 對於阿美族來說,使用母語創作音樂是對自我文化的認同與回應;對於客家族群而言,使用客家語則是一種在現代化浪潮中重振客家話的方式。團隊認為透過創作歌曲,語言的選擇不僅是一種音樂風格的表達,更是青年對自己文化身份的自豪與肯定。這些反映社會現實的歌詞,讓吉安的嘻哈文化不僅是娛樂的形式,更是一種社會參與和文化自覺的表達。 值得探討的創作並不僅限於音樂,青年也會透過塗鴉和街舞等嘻哈元素進行多維度的表達,這些嘻哈元素的藝術創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反思後的在地觀察,也向外界展示了吉安青年對於自身文化與現代社會的感知與訴求。 對於長輩,嘻哈所帶來的認識 吉安地區長久以來的阿美族與客家歷史脈絡與文化交流,對於高齡的長者們來說早已司空見慣,但其中不乏存在對於不同族群的刻板印象與見解。 從族群母語來看,阿美族語與客家語透過現代化的資訊整理與學習系統整合,都能輕鬆的以英文形式的羅馬拼音去學習,相較以前需要口耳相傳、耳濡目染的學習環境,可以說是文化保存的重大進步。 在團隊於日出香榭大道舉辦的青銀歌舞交流活動中,我們帶領仁安文化健康站的阿美族長輩與稻香銀髮福氣站的客家長輩與在地青年一起載歌載舞,讓青銀以各自擅長的語言創作歌曲與表演歌舞。開場時,大家各自以自身族群的語言自我介紹,讓彼此熟識也對於雙方的文化感到好奇。演出結束後,阿美族與客家長輩透過以「歌舞」會友,對於對方的族群有了更多的認識與文化理解,他們紛紛念叨著:「什麼時候還可以跟他們(指相異族群之長輩)一起跳舞交流」? 而客家長輩在看見阿美族傳統配件Alubu(情人袋)後,也與稻香銀髮福氣站的照服員表示:「我們也想要有客家風格的情人袋」!而阿美族長輩在認識客家長輩後,也教授客家長輩在部落對於年長的哥哥姊姊之稱呼「kaka」,去尊稱雙方較年長的大哥大姐,彼此分享文化的不同,又相處和睦。 嘻哈mix吉安—文化的交融與傳承 吉安的嘻哈文化並非單純的外來文化影響,而是阿美族與客家文化長期共榮、交織的結果。在吉安特殊的背景下,嘻哈不僅成為一種現代化的表達工具,也成為了傳統文化的再創造。阿美族的傳統歌舞與客家山歌的元素,可以在饒舌音樂、DJ活動中找到新舊融合的歌詞與旋律表現。阿美族的傳統色彩與客家庄的花布元素,也可以在塗鴉創作中找到族群色彩的轉譯與呈現。 吉安的嘻哈實踐能夠成為一個良好的多元文化共生案例,青銀透過嘻哈重新探索自我身份、表達社會訴求,並以此回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認同危機。不僅僅是模仿外來的音樂風格,而是將當地的語言、歷史、社會問題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種具有吉安地方特色的嘻哈風格,更為全球嘻哈文化的多樣性貢獻了獨特的聲景。 文by Ellie
閱讀完整內容嘻哈文化在地實踐(以花蓮仁里社區為例)
時光飛快,一瞬間即將迎來2024年的最後一個月,蔓延在這片土地上的大家用計畫中的樣貌在地方上生活著,一切都還好嗎? 深化 在這一年,我們依然以嘻哈的姿態帶著在花蓮地方上分別來自三個群體的人們,使用嘻哈文化共同走過這些日子,回朔年初提案時我們所提到的 「…自2022年開始逐漸向外發生,也開始將效益開始對外擴散,讓長輩與青年在不同的場域進行街舞對決,長輩饒舌演出,也成功了拋磚引玉讓更多不同族群看見,也奠定了我們團體與地方長輩的相處地位,也實踐了教學教案,而今年將我們的教案教學方式付諸在吉安鄉三大場域,向外拓展至鄰近以鄉為範圍的聚會所、文化健康站,及鞏固基礎教案模式的同時,我們渴望發掘更多青銀間有趣的互動方式,及探索更多在地文化底蘊及創新的方式…。」 如此這般的計畫緣起,我們進行得如何了呢? 嘻哈在地化 在以往多半只有與仁里社區的長輩們互動,而這次於年初時取得聯繫後親自踏進地方「文健站」進行實踐,有了許多心得請聽我們娓娓道來… 來文健站是最快樂的事 有小帥哥美女老師 說說唱唱 時間過得真快 轉眼又過半天 能忘了不快樂的事情 所以我喜歡來文健站---節錄自長輩撰寫歌詞。 在遇見這群「嘻哈零基礎」的長輩時,身為青年的我們起初先與文健站的工作者了解該站點長輩們的狀況及認識環境,接著運用以往的經驗循序漸進的與長輩交流及教學,從日常對話也慢慢再靠近這些「學生」一些些,而根據該群體長輩的生理狀況差異進行課程滾動式的調整,就這樣,日子一天天過去,來到「長輩母語饒舌暨音樂創作工作坊」時,我們看見長輩寫下了上述的歌詞,不禁陷入思考: 如果這一年沒有我們的出現,沒有嘻哈文化的感染,現在的他們會是甚麼模樣呢? 答案顯而易見,還是「來文健站上課、唱卡拉ok、會面老朋友、種菜、享用午餐、回家歇息」這樣單純而美好的日常吧,可是運用「嘻哈」作為媒介,似乎「上課」變得很動感、「唱卡拉ok」變成自己譜詞並跟著「動次搭次」的旋律說唱了起來、會面的朋友也多了不同年齡層的「傢伙」、種菜的樂趣多了一份分享的快樂,以及終於有一個很「酷」的機會把這些樸實卻珍貴的日常寫下來、唱出來了!依然是365天的 一年可是好像與以往的笑容不一樣了,而我們也是呢。 嘻哈意識階層化 青年運用自己擅長且喜愛的文化,與長輩分享交流,除了獲得施展一技之長的機會及教學經驗外,更是從中貼近了所在的地方日常,儘管是基於來異鄉完成學業或是畢業後留在這的地緣關係,我們都在這段時間裡有了彼此,有了溫度,這也讓我們再次回想起本團隊於今年8月前往基隆進行共學團時,於第一站「全球嘻哈社造方法論--案例分享」工作坊與講師林偉老師的探討: 嘻哈文化的本質,除了提及「嘻哈」一詞的正確初始還有嘻哈及唱片脈絡外,更多談到了關於「文化工業」對於嘻哈及社會的影響,資產階級、工業發展與傳播、發聲工具、某些族群的話語權等,這樣的文化現象到了台灣卻變成屬於「都會、年輕、中間階層、男性」這樣的景象。 的確,若是能有機會透過地方行動、社區推廣等方式分享給大家「用嘻哈可以改善或是增添某些事」那或許這個文化在台灣的模樣會產生些微改變,例如先前提到的都會、中間階層等現象,嘻哈並非屬於某些階級人士,並非流於娛樂產業,並非只是學會了唱饒舌及跳街舞這樣的表層皮囊,它是一種生活態度與精神,乃至於城市象徵、世代用以交流的媒介,那麼每一個新的365天都會洋溢著朝氣與有趣的氛圍吧,就像是偶然路過位於花蓮縣花蓮市的日出大道,你會看到一群長輩及青年身穿手染的潮流塗鴉T-shirt正在參與「邦查復古迪斯可交流聚會」的景象,或是翻開一本「地方刊物」卻是一群「嘻哈長青的寫真書」! 而期盼這份景象不停地蔓延下去,計畫滾動了好幾十年後,有一天換我們來到花樣年華,我們一樣可以以「HIP HOP」注入生命不同的色彩。 撰文:致媛
閱讀完整內容在地觀察者:邦查長輩的嘻哈挑戰!
在現今的社會中,嘻哈文化不僅是一種舞蹈、音樂風格,更是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少子化與高齡化是我們必定會面臨的趨勢,而許多傳統文化因此與現代文化相互交融。作為在地方、社區擾動的青年們,我們很榮幸能夠藉由Changemaker計畫的資源挹注下,帶領長輩們一起接觸我們所熱愛與擅長的嘻哈文化。我們透過教學街舞與饒舌音樂,互相交流彼此的生活經歷、地方文化與連結情感。 初次見面!Fai、Faki好!新鮮感與認同感 當團隊第一次前往位於吉安的仁安文化健康站,長輩們很熱情的招呼、問候我們,大家一聲聲充滿活力地喊著:「老師!」我們的第一次街舞教學,長輩們在學習動作的過程中,不時發出歡笑聲,輕鬆的氛圍促進了雙向的交流,讓我們感受到長輩們對於學習的熱忱以及對於不同族群的包容與接納。 對於許多長輩而言,嘻哈文化是一種新的存在,街舞的動作與饒舌的節奏讓長輩們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鮮感,也帶有傳統文化中參與樂舞的熟悉感。我們特別注意到一些長輩在學習時,眼中閃爍著好奇的光芒與滿滿的求知慾。我認為不僅僅是對舞蹈、饒舌歌曲的好奇,更是一種對我們青年去表達自我方式的認同,以及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實踐。 我們今天吃hakhak、turon!從學習到創造 本著在部落與長輩相處的經驗,隨著一天天的課程與陪伴,長輩們與我們融入了彼此的文化。我們如朋友般分享日常、互相學習,長輩也傳唱母語古調、訴說兒時故事,讓我們藉由每週短短的幾個上午,更加了解文化、熟悉彼此。 從暖身開始與基本腳步開始,我們觀察到長輩們對於課程的體適能需求越來越進步,更能夠透過舞蹈去表達自我,從傳統樂舞中生長出新的街舞模式。在引導長輩聯想日常生活去寫出饒舌歌詞時,長輩多以熟悉的族語詞彙創作,我們也吸收了許多日常用的「美」語,創造出更多樣貌的歌詞與調性。他們將自己的故事、文化背景和生活哲學融入到歌詞中,展現了獨特的阿美族視角。這不僅是學習的過程,更是一種自我發現的旅程,讓他們認識到自身的文化價值與重要性。 喝一杯特製咖啡就能克服挑戰。 過程中充滿樂趣,卻也不乏挑戰。基於阿美族的參與祭儀與樂舞的民族特性,許多長輩對於節奏感和動作的協調性具備一定的靈活度。但面對鮮少接觸的街舞與饒舌音樂,難免會卻步與疑惑,我們從樂舞與祭儀中的動作取材,捕魚的動作、摘採野菜的動作、歌舞的動作;我們從生活中取材,讓長輩以今天吃什麼?早上起床做了什麼?我們從日常大小事件中,讓他們嘗試踩下步伐、寫下歌詞;我們彼此鼓勵,將舞步跳出、將歌詞唱出,讓他們知道,不論年紀大小,我們都在學習的路上不斷努力與成長。 長輩們總不吝嗇於分享他們的秘密武器,那就是部落特製咖啡,長輩總說:「累了就喝一小杯」,就能從略苦略甜的滋味中獲得力氣與勇氣。當他們在課間上展現自己新發現的舞步與創作的饒舌歌詞時,在一片歡呼中所獲得的成就感都滿滿地寫在臉上,我們觀察到長輩們的自信心逐漸增加,而長輩在得知我們即將參與10月份的表演時,也更加努力的練習,甚至讓我們錄下課程影片,希望課後回家的閒暇時光能夠繼續排練。 彼此的文化是雙向的交流過程。 文化的交流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多的是情感的共鳴。每一位長輩的故事都是一段歷史,嘻哈文化的本質在於表達,而這正是我們的共同語言。透過這樣的交流,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不斷拉近,長輩在製作手工藝時都會掛念著我們,總是幫我們多製作一份成品作為禮物,我想這些舉動,足以證明如此的陪伴與交流是雙向、具有意義的,而總在我們思考該如何回禮時,又馬上收到了一份心意。 我們深刻感受到嘻哈文化並不是青年族群的專利,嘻哈也能夠成為傳承、創新文化的良好橋樑與媒介。團隊希望能夠持續推動青銀間的雙向交流,讓更多的族群,在嘻哈的節奏中找到自我,並用多樣的方式嘗試表達自我。我們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裡,看到更多的不同族群的長輩們在舞台上閃耀,讓傳統與現代、在地與多元相互交融,碰撞出更多可能性與火花。 註:特製咖啡是「保力達!」
閱讀完整內容嘻哈在地現象觀察(以吉安為例) - 部落現象
地方實踐者在做的事情往往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與問題碰撞,與問題共處,並且紀錄觀察。 能解決的都不會是問題,而那些正在進行式的現象問題呢? 「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 前幾日我們單位參與了部落會議,觀察到了一些現象,進而反思, 一村一部落一文化也等同於一個國家的,部落文化就是這樣形成的, 我們常常在講部落事「以部落共識」為主,而部落共識也是社區營造的根本價值, 而是誰抹煞了部落共識的價值?政府?官員?補助?人性? 在會議過程中,某個外來協會表示:「部落任何祭儀、活動、復振,都是需要資源(經費)」, 而協會的成立主要是負責成為部落的窗口,橋接公部門資源與協調部落事宜。 然而這樣的表述讓部落青年實為不滿,部落青年認為:「我們想回歸到傳統,而傳統這件事情未必與錢有關係」。 當然眼下也記錄下火藥味十分濃厚的過程,對於我們單位來說,誰是對的?誰又是錯誤言論,回歸到傳統是對嗎? 難不成經費挹注是錯的嗎?留下了一個深深的問號? 回到傳統脈絡下的補助系統 每個地域、地方時常會看到文化、祭儀「復振」這些字眼,當然本單位再其他案件上也提及相關文化「復振」, 而這個過程讓我們單位去反思,復振傳統,這樣的「傳統」再五十年前、一百年前,它會是用錢、經費堆疊出來的嗎?想必不見然。 那補助在「復振」這件事情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認為復振的人或是單位有點像是文化的修復師,必須將修復的過程拉出時間軸及空間軸,對於該事物在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必須理解,以及牽扯到的關係人,以部落為例 是否與頭目、年齡階層、祭師有關聯、男女角色、年紀、空間位置、日常使用、聖俗空間等等;若補助的費用沒辦法使對象開始重拾意義或是理解文化的厚度,那也只是雪中送炭遲早燃燒殆盡,然而透過補助能「喚起」文化厚度,人與人的連結,使對象開始重視這件事物的重要性,而使為生活日常,或是以精神層面看待,我們稱之「靈觀」。 靈觀視角 一討論到靈觀,或許有些人又再思考怪力亂神,或是不科學的理論,然而在文化視角裡,又有多少事情能夠被作為解釋呢?例如 中元普渡、廟宇文化、泛靈信仰。 或許,在文化的調查裡,除了理性判斷、數據思維,我們更該好好討論以「靈觀視角」來看待文化祭儀(復振)。 回到地方,部落青年抱持著回歸到傳統文化樣貌,是因為他們理解靈觀,他們為了錢嗎?這群北漂青年都自身工作,正常且穩定的生活,僅管所以當外來的人介入「地方」,並不是以部落共識為主,容易被地方反彈,我們都抱持著補助(資源)是一種行動重啟而並非仰賴,如果哪天沒有經費補助,那一切是不是又打回原點? 反思 資源怎麼使用?或許早在計畫提案時就訂定好了方向,也只能做最大限度地調整,才開始理解要面對的是目標方向,而不是成果導向。 或許才剛開始真正理解,也未必是正解,畢竟每個區域實踐方法論不同,面對的人事物、困難、挑戰也不同。 最困難的答案還是回到最單純的思考「我與地方的關係」「我理解了什麼」「我影響了什麼」。 更要去思考我因此成長了自我什麼?先別太過於奢望自己改變地方,也必須老實說目前並沒有,這就是結論。
閱讀完整內容嘻哈文化在地實踐- 反體制、造道路(以花蓮仁里社區為例)
效益外顯 繼去年邦查風味-向外發「聲」的效益擴散之後,今年我們到底要做什麼? 嘻哈到底在地方可以長出什麼樣子,而這樣的青年社區參與行動造成了什麼樣的「現象」? 對於青年單位、在地、樂齡族的影響萌生了新的事件。 蝴蝶效應 長輩們總是說:「這種街舞,我們怎麼可能會」,讓句話讓我們反思了一件事情, 青年返鄉務農,長輩們跳街舞,這兩件事情的關聯性是不是世代觀念上隔閡的分水嶺, 不同年齡層做跨族群、形式的行為時,總是會被賦予想法上的否定。 而是誰?造就了這種想法,而這樣的想法被投射在不同的群體? 而我們的一點一滴的實踐,也漸漸成為蝴蝶效應影響地方。 用「嘻哈」打破制度。 嘻哈表達學 嘻哈文化是來自低階層的吶喊,這樣的吶喊認為是一種表達, 而這樣的表達更是一種「賦權」;我們應該用嘻哈精神層面去看待地方, 而不該走向工具媒介的高端化及專業化去思考。 去專業化門檻、用精神層面去看待 我們認同在專上領域上衍生出來的商業投射、行銷、宣傳、影視媒體etc. 如果要成為很棒的舞者、很棒的饒舌演出者,而這樣的模式原本是在青年流行文化, 對於長輩是一種跨群體再製包裝、賦予形象(認知青年化), 而漸漸走向娛樂工業,但樂齡族群不應該是工業裡的勞動者。 需要與「被需要」 然而,對於一群七十歲以上的長輩參與者來說,並不需要走向娛樂工業, 這裡是花蓮,依然是純樸的社區相處形式,從花蓮的環境體質及地方文特性、民族特性去思考, 這裡環境才是最嘻哈精神的國度,雖然長輩們無法理解嘻哈文化, 但從我們的視角看到生活的體現,也看見他們對於體制的批判性,也看見了終生學習的企圖心, 彼此友愛地方群體,也會跟青年分享地方文化(Each one Teach one)。 反體制、造道路 今天在實踐上更像是自我認知的路徑,若過往的經驗算是在路徑上開墾, 而如今我們思考的是如何上這個路徑更加好走,也讓路徑上可以人來人往。 對於樂齡、壯年來說,這路徑走了兩年多,他們依然持續著,成為最棒的夥伴 對於青年來說,這條路徑可以學習好多事情,可以讓我認識地方,可以讓我付諸我愛的事物 對於Flavor 來說,這條路可以走,單車可以過,大車可以過嗎?可以走到別的城鎮嗎? 嘗試走出自己的樣子,我們就是從地方長出的嘻哈仔,依然保持赤子之心,樂在其中。 至於文章發表並不是KPI或是上繳功課,而是我們很認真在看待地方觀察, 理解地方、參與地方、觀察地方,細心消化後的想法。 我們稱它為「嘻哈在地現象觀察」。 也希望讀者可以多多關注我們的社群。 關於青年文化、街舞、DJ 、音樂可以搜尋 FB/IG: Flavor Hualien 關於嘻哈計畫實踐、在地文化、可以搜尋 IG:flavor_hplan (嘻花創所)
閱讀完整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