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織山工作室
:::

山河織尖Pqalux na uraw 計畫團隊由泰雅族青年組成,致力於保存及傳承泰雅族的技藝與記憶。透過與部落耆老的學習與訪談,記錄泰雅文化並將其轉譯至深度旅遊與商品開發,讓族群文化得以永續保留與推廣。隨著部落的斷根與耆老的凋零,傳統技藝如藤編、竹編逐漸消失,因此本團隊希望找回這些消逝的文化記憶。計畫的核心在於實地學習、調查與紀錄,並創造族人及社會接觸文化的機會,反思原青在現代社會中,如何繼續進行文化行動。在這些努力中,我們將成為文化轉譯者,將族人故事及文化透過影像與文字表達,讓文化在勞動與情感的過程中得以傳承。

【 編一座橋(二)|黃藤獵人包工作坊 】
2025/07/29

【 編一座橋(二)|黃藤獵人包工作坊 】

【 編一座橋(二)|黃藤獵人包工作坊 】

從認識黃藤開始,到親手學習編織,一步步累積而來的過程中,青年慢慢地吸收這些養分,逐漸成為能教學的人。我們將學到的山林知識與編織技藝,傳遞給下一位渴望學習的人。 這次的工作坊於平日時段開課,主要對象為協會會員,也釋出部分名額給非會員參與。令人驚喜的是,我們發現有學員特地從高雄、台北、桃園等地前來竹東,只為學習這門技藝。在與他們的閒聊中才知道,原來他們平時就熱愛編織,關注許多相關的粉專,只為找到一次實際學習的機會。 這是我們第二次舉辦工作坊,過程中不斷學習與調整,從前期準備、報名收費、流程安排到課程內容的規劃,都有了更完整的經驗。這次不僅提升了青年的技藝,也讓訪談所記錄下來的文化知識,得以透過教學傳遞給更多人。 我們相信,每一次的學習都是一座橋,讓文化技藝跨越地域與族群,連結原住民族與非原住民族,大家一起編織出一條更加有力、更加緊密的未來之路。   ▍合作單位:新竹縣原住民族工藝發展與教育推動協會 ▍授課地點:新竹縣竹東鎮東林路 竹東wah!幾散園區

閱讀完整內容
【 編一座橋(一) |國小工藝活動】
2025/07/29

【 編一座橋(一) |國小工藝活動】

【 編一座橋(一) |國小工藝活動】

🌀 編玩編學—時qwang 機:竹藤工藝分享會 地點: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石磊國小 這次的活動,我們帶著團隊走進了團員的家鄉——位於群山之間的石磊國小。雖然天公不作美,山頭籠罩著濃霧細雨,但孩子們的熱情並未被澆熄,反而在雨中奔跑嬉戲,為活動揭開了活潑的序幕。 📖 記憶的開端——耆老的竹屋故事 活動一開始,我們邀請了石磊部落的Iban長老,向大家講述他親手打造的竹建築故事。孩子們腳下的竹屋、廣場旁的穀倉與瞭望台,都是他一手所建。隨著耆老緩緩道來竹屋建造的歷程與其中蘊含的生活智慧,孩子們也跟著他的腳步,一起走訪這些蘊藏記憶的空間——聆聽、觸摸、感受,建築不再只是個空間,而是盛載著族人記憶與工藝的容器。 🌿 認識黃藤——從材料到工藝的橋梁 緊接著,年輕工藝師北戶接棒帶領大家認識泰雅族中不可或缺的材料——黃藤。這種常用於建築固定、背簍編織的藤類植物,如今因環境改變與替代材料的出現而逐漸淡出日常生活。為了讓孩子們親手體驗,我們安排黃藤介紹與簡單實作,從握藤、纏繞到製作小型藤環,讓每個人不只是“看見”,更能“做到”,在親手實作中建立對傳統材料的記憶連結。 🎯 時光倒轉——童玩陀螺的再現 午休過後,我們迎來了這次活動最溫暖的橋段——Hola阿公的童玩分享。他帶來了童年最珍貴的回憶——陀螺,不但現場示範製作過程,還早早為每位小朋友準備好了陀螺成品,阿公耐心地教導孩子們如何打陀螺,一來一往間,阿公與孩子們的歡笑此起彼落。 就在眾人玩得不亦樂乎時,阿公緩緩說道:「好幾十年沒看到小朋友在打陀螺了。以前打贏了還可以拿好多地瓜,很開心哦!」那一刻,大家都靜了下來,目光望向那個佝僂著身體、但眼神閃亮的老人。他與孩子們一同彎腰撿起陀螺的身影,交錯間彷彿時光交疊,一個男孩與一位長者在同一個瞬間並存。 🔁 時qwang 機——讓故事繼續轉動 這次的分享會就像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我們試著讓耆老的記憶、技藝與文化,在孩子們的笑聲中被看見。 文化的傳承,是一次次真實的相遇與分享;是孩子們雙手製作的藤環、陀螺的旋轉聲,以及長輩口中的故事與笑聲。 我們深信,只要還有人願意傾聽、願意學習,這些故事就會繼續流動,像陀螺一樣,在土地上不停旋轉。  

閱讀完整內容
【 技藝織心|獵人包材料黃藤田野調查 】
2025/06/12

【 技藝織心|獵人包材料黃藤田野調查 】

【 技藝織心|獵人包材料黃藤田野調查 】

「我們都去尖石梅花部落採藤。」阿公這麼說,語氣裡滿是熟悉與親切。 在他的記憶裡,黃藤不是隨處可得的寶物,尖石後山因為海拔較高幾 乎沒有黃藤的蹤影,只有尖石前山才找得到。因為有親戚住在那裡,阿公健壯時常開著廂型車去拜訪姐姐,也順道去找黃藤。 「對黃藤編織有興趣啊,就自己去找、去採。」 藤不好採,也不好劈,要先在山裡找到合適的藤,再用砍刀(soki)、獵刀(lalaw)將它砍下,捆好,帶回家中處理。 「太粗的藤不好劈,要接近食指和大拇指之間的粗度才剛好。」 採藤最適合的季節是冬天,「夏天藤在發芽,會比較軟;冬天採的比較硬、比較耐用。」   有分寸的山林智慧 採藤不只是體力活,更需要對土地的尊重與分寸。 「以前若要進到別人的部落採藤,沒有親戚在是不可以的。有親戚,就由他們帶我們去採,在自己的領域裡採。亂採,會被罵喔!」 藤附近常見蕨類、水源,好的 藤要直、不彎、夠長,最好能 長到三、四十公尺,這樣的藤生長時間長、纖維強壯,是編織好材料。     剖藤,曬藤,藏著時間的手藝 回到家後,黃藤可以慢慢剖,不一定要當天處理。但不能拖太久,否則水分會流失,影響品質。 「一支藤可以剖成八片,從尾段開始劈。剖好後綁成一把,用竹子吊起來,曬太陽,藤會變得直直的,就不會彎曲了。」 曬乾後的藤,就可以削藤、編織了。     從背籃到柱子,黃藤的百工用途 黃藤不只用來做背籃。阿公說,以前沒鐵絲,就用藤來綁柱子、架子,因為藤很耐。 「以前編織器具,還會用煙燻,比較不會潮濕,也更耐用。煙燻用什麼木頭?不一定,有煙就好。」 竹子與藤都可以做篩子,但藤的保存期限較長;竹子雖易得,卻容易壞。   從家傳到手上,藤編技藝的傳承 阿公的藤編技藝是跟爸爸學的。 「我爸爸很會編,不是每家都會編啦,會編就是會編,不會就是不會。」 現在,會藤編的人越來越少,也少人願意採藤。黃藤雖然越長越多,卻不再被使用。他語氣裡帶著些許感慨: 「現在會藤編的人是貴重的。能用、會用藤,是很珍貴的事。」     山林裡,一個人的編織旅程 採藤沒有歌,也不是群體行動。 「大部分都是一個人去。會編的人不多,所以也是自己一個人採。」 採藤要準備砍刀、獵刀、手套、雨鞋;還要注意毒蛇,黃藤本身也會刺人。 未編完的藤,要收在陰涼處,避免發霉。 以往,藤編多在烤火房進行——邊烤火,邊削藤、編織。那個畫面,如今已不多見。 黃藤帶刺,是自然的樣貌。 懂得編織的人不怕痛,反而心懷敬意, 感謝它讓我們與土地有更深的連結。

閱讀完整內容
【 山河織尖 Pqalux Na Uraw|泰雅族獵人包教學 】
2025/05/23

【 山河織尖 Pqalux Na Uraw|泰雅族獵人包教學 】

【 山河織尖 Pqalux Na Uraw|泰雅族獵人包教學 】

在「山河織尖 Pqalux na uraw」計畫中,最具重量的學習之一 是青年們跟隨清勇老師與瑪麗老師──兩位部落耆老──學習製作泰雅族獵人包 這是手藝的傳授,更是一段跨世代的文化對話。 泰雅獵人包承載著山林中的生存智慧,原為攜帶煙斗、菸草與根莖食物而設計,講究材質的選擇與編織的手感,常以竹與藤編製而成。在學習過程中,青年們首先進行材料測試,嘗試使用黃藤、竹篾與打包帶等不同素材,感受各自的韌性與編織特性;接著,進入技法學習,從基礎編法到立體構造,一步步掌握獵人包的結構與工藝邏輯。在長者的細心指導下,每一次編織、每一次調整角度的細節,都是文化與時間的累積。我們不只是做一個包,而是在練習一種與土地、自然、過往歷史對話的方式。 這段學習過程中,青年們不僅習得技藝,更體會到傳統工藝的珍貴與背後蘊含的族群精神。透過與長者的相處,我們看見了「傳承」不只是將技術學會,而是理解其背後的故事與價值,並願意將它帶進未來。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