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向大海的時候,我們看見什麼呢?
台東長濱有美麗的海洋與大山,還有才華洋溢的孩子,我們與大自然共生共榮,也和各地漂來以及人類留下的海廢共存亡,在當地沿岸、漁港海灘、石縫之間,有各式各樣的垃圾,漸漸成為大海與人類的遺跡。
作為海洋第一線的居民,海廢滔滔工作室的我們,展開「海廢滔滔――長濱藝術行動」,期待以海廢為主題,透過藝術創作――工作坊、文創商品設計、攝影展覽、市集、展演與遊程――陪孩子與居民用藝術發現自己與大海的關係,再串連當地店家與遊客,將海廢從源頭攔截,喚回大家心中的海洋。
十月的再出發
這個月我們把海廢影像與料理做成了系列工作坊,稱之為「海神的餐桌:海廢食驗室」,做了一個小型的實驗,帶參與者撿垃圾、認識垃圾、拍垃圾、吃垃圾、玩垃圾,用不同的角度經驗垃圾。期望在更精進後,這個項目可以成為來年計畫的新內容。 除此之外,上半年時我們已經循線調查長濱的海廢,進行田野調查。而十月份,我們開始往長濱以外的地區進行海廢資料蒐集,想做一個全盤的對照與評比,成為明年度的資料蒐集。
閱讀完整內容九月月誌:海廢滔滔精進之路
經過六到八月的如火如荼,接下來的日子我們開始靜下來打磨我們的活動內容。海廢影像呈現方面,我開始延伸到更物質性的創作上,包括生物塑膠藍晒、海玻璃藍晒以及古典顯影的技法,想要用更自然的方式來創作,減低對於環境的負面影像,而這些也將成為未來帶領工作坊的基石;海廢料理方面,我們也開始研發各種口感,並著手設計新的體驗方向。
閱讀完整內容八月份海廢滔滔月誌:海廢料理
在這兩個月間,我們辦了兩場「海廢料理」活動。搭上月光海市集的人潮順風車,我找了兩位食物設計師好友Zoie和雨芯,設計了風格截然不同的海廢料理,其概念就是以可食材料,模擬海廢的口感,讓大家用味覺的方式感受垃圾對海洋生物的傷害。 而在過程中,想讓整個體驗結合視覺和味覺,所以有些海廢料理和「海洋碎片」攝影作品長得很像,觀眾可以進去展場找尋和海廢料理很像的攝影作品,一邊看垃圾、一邊吃垃圾,淋漓盡致的感受海廢。
閱讀完整內容七月份的海廢滔滔月誌
七月經歷了海洋碎片攝影展的布展與開幕,把所有「海洋生物」從遠方寄來,再一個一個掛上牆面,49幅碎片、有黑白有彩色,讓海洋浪漫詩意無限蔓延與漂泊,讓他們在都歷遊客中心游泳、和觀眾互動。 而在一旁的展品,剛好是拉黑子老師的海廢作品,其中有一段話說: 「跟著他們一起游來游去」 「我的身體跟魚群幾乎是同樣的樣子」 「順著洋流不斷飄浮」 這不就是海洋碎片的狀態嗎?載浮載沉的垃圾跟著洋流漂動,進到各地的海洋、魚群的身體裡、人類的器官中。 期待兩個月的展覽結束後,觀眾重新看見的海洋。
閱讀完整內容0607長濱海廢市集後記
海廢市集策劃的初心,是對大海的執念,也期待大家從不同面向「感受海廢」、「感覺好玩」,而非想到環保行為,只覺得被約束;希望每個人在海廢行動中,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於是乎,我們從鋪天蓋地的感官體驗下手,要讓大家有感覺。 在聽覺方面,有惠馨老師與長濱國中海子樂團帶來「海廢音樂會」,用浮筒、浮球、寶特瓶與沙,以此為樂器演奏,帶觀眾用垃圾共振,為之震動;在色香味方面,有食物設計師雨芯設計的「海廢料理」,記得第一次看見設計圖的感動,每次實驗的驚奇,以及嘗到成品的驚艷,所有「不舒適」的口感,都是體驗的一部份,感受海洋生物吃垃圾之苦;在視覺方面,我帶來「海洋碎片」,讓大家看看生物垃圾奇觀;在玩樂方面,長中海洋創作社的小孩做的海洋明信片和海廢套圈圈;在手作方面,有攤主們帶來的漂流木DIY、免費土偶製作、海玻璃、植物染線、下雜魚、長濱在地美食、廢棄漁線、浮石、建築廢棄物、廢衣布料等,綻放出豐富、多元且美好的能量。 於是乎,需要有一群夥伴一起快樂的玩。 謝謝夥伴沅沅,一起深化概念、拓展連結,在垃圾之路上玩耍;謝謝秀蘭和老褚,提供不只是場地的支持,還有各方面堅強的後盾;謝謝惠馨和雨芯的共創,展開我對於音樂和食物更深更廣更美好的想像;謝謝當天拔刀相挺的雅筑一家、子為、博元,幫我們照顧很多小細節;謝謝越同在我說要辦海廢市集的那一刻,就答應要從宜蘭來玩;謝謝我可愛的小孩們,一直以來都這麼投入,讓未來似乎更有希望;謝謝所有遠道而來攤主的美麗能量;謝謝前來參與的舊雨新知。 彌足珍貴的是,在籌辦海廢市集的過程中,幾乎都非常快樂,看見夥伴、攤主、學生、參與者用自己獨特而可愛的方式,在一個廢廢的時光,輕鬆、認真、好玩又快樂的,實現對大海的愛。 期待這份廢、這份愛,能蔓延到我們的日常。
閱讀完整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