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蔗青文化工作室
:::

本計畫聚焦彰化西南四鄉鎮,以二林鎮為核心,探討二林蔗農事件的歷史意義與當代連結。1925年,適逢二林蔗農事件百年時刻,該年二林蔗農組合在台灣文化協會的啟發下成立,成為台灣農民運動的濫觴,展現知識啟蒙與社會改革的力量。然而,今日相關史蹟逐漸荒廢,歷史記憶亦日漸模糊。我們希望透過計畫回應百年前的文化啟蒙精神,連結社區與歷史,深化地方認同。團隊皆為二林高中畢業校友組成,期盼透過田野調查、讀報計畫、歷史走讀、社區放映與教師教案設計等方式,推動歷史轉譯與教育應用。我們期望讓歷史成為當代行動的基礎,促進地方認同,並建立長期文化傳承機制,使二林蔗農事件不僅是歷史片段,而是持續影響地方發展的重要動力。

蔗農百年系列活動 #第五波|蔗青 Podcast 頻道——蔗ê代誌正式開張!⁣
2025/09/05

蔗農百年系列活動 #第五波|蔗青 Podcast 頻道——蔗ê代誌正式開張!⁣

蔗農百年系列活動 #第五波|蔗青 Podcast 頻道——蔗ê代誌正式開張!⁣

🎧點我搶先訂閱 ⁣ 前幾日跟大家偷偷透露,我們正在籌備Podcast 頻道的內容,第一季的節目也正式殺青,今天,終於可以和大家分享頻道的名稱與主視覺啦!⁣ ⁣ 「蔗青」作為一個文化教育品牌,象徵的是初生的甘蔗苗,也意旨在貧瘠土地中長出的文化幼苗;而「蔗ê代誌」則是蔗青推出的第一個子品牌,我們不僅要說甘蔗與土地的故事,更想聊聊關於「遮ê代誌」,「遮」就是你我所生活的地方,想藉此邀請大家一起聊出地方的觀點!⁣ ⁣ 然而,也相當感謝初學者手製品為我們設計頻道的主視覺,我們沿用來自二林金馬畫室為我們的蔗青招牌所獨創的藝術字體,讓這份記憶,即使轉變為聲音,也能夠被大家所記憶。⁣ ⁣ 邀請大家搶先訂閱,未來每週四我們將同步上架第一季節目在Firstory、Spotify、Apple Podcasts和KKBOX,歡迎大家一起來收聽,並給予我們更多的回饋!(也歡迎許願?)⁣ ⁣ 總之,趕快手刀前往訂閱,我們空中見!⁣ ⁣

閱讀完整內容
蔗農百年系列活動 #第四波|我放電影,你說故事 ! ⁣ ⁣
2025/09/05

蔗農百年系列活動 #第四波|我放電影,你說故事 ! ⁣ ⁣

蔗農百年系列活動 #第四波|我放電影,你說故事 ! ⁣ ⁣

「文協電影隊日前已在臺南、霧峯、草屯、臺中等處開演了。到處人士莫不稱讚其影片的鮮明……」——〈文協電影隊豫定行程〉《臺灣民報》第103號⁣ ⁣ 隨著八月到來,蔗農百年紀念活動邁入第四波!這次,我們將效法文協電影隊的精神,走進二林地區四個鄉鎮的社區,與大家一同欣賞我們入圍高雄電影節的文學電影《吾土》,並蒐集在地長輩的人生故事。⁣ ⁣ 我們希望透過洪醒夫老師筆下描寫人與土地的動人篇章,記錄更多長輩與這片土地之間的珍貴回憶。只要你知道社區中有經歷過日本時代,並願意分享人生故事的長輩,我們就走進你所在的社區放映電影,與鄉親共同感受這些故事。⁣ ⁣ 社區放映活動完全 #免費,簡單的報名方式與聯絡資訊請參閱下方說明,期待在你的社區與大家相見!⁣ ⁣ 一、徵集對象⁣ 1. 所在地 : 住在二林四鄉鎮( 芳苑、二林、大城、竹塘 )⁣ 2. 年齡 : 80 ~ 100歲⁣ 3. 樂於聊天與分享人生故事( 可由家屬陪同說明 )⁣ ⁣ 二、故事類型⁣ 1.「 二林蔗農事件」的記憶或家族故事⁣ 2.「 日治時期 」的生活片段與地方風貌⁣ 3.「 種蔗、製糖 」工作的歲月回憶⁣ ⁣ 三、報名時間:⁣ 時間 : 即日起 ~ 2025年10月13日⁣ ⁣ 四、報名方式⁣ ■ 步驟 1:搜尋「 蔗青文化工作室 」臉書粉絲專頁⁣ ■ 步驟 2:於聊天室內撰寫【二林地區故事徵集計畫申請 】+ 姓名、電話、預計放映社區⁣ ■ 步驟 3:我們將與您聯絡和長輩聊天、聽故事的時間⁣ ■步驟 4:社區電影會 ( 2025年8月到10月前往二林地區的四個鄉鎮社區 )⁣ - 放映電影《吾土》⁣ - 電影結束以後,和大家分享蒐集到的長輩故事 ! 讓大家一起來聽 !⁣ ⁣ ------------------------------------------------ ⁣ 活動免費參與|限量4場|額滿為止⁣ 歡迎長輩和家人一起報名,⁣ 讓您的故事被看見,也被記住。⁣ ⁣ 主辦單位:蔗青文化工作室⁣ 指導單位: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閱讀完整內容
蔗農百年系列活動 #第三波|文化夏季學校⁣
2025/08/15

蔗農百年系列活動 #第三波|文化夏季學校⁣

蔗農百年系列活動 #第三波|文化夏季學校⁣

「臺灣文化協會,對社會教育深感急切此後當有大大的施設,以啓發一般青年之科學智識……」——〈臺灣文化協會設夏季學校〉1924年8月11日⁣ ⁣ 夏季學校於1924年夏天創辦,由台灣文化協會總理林獻堂正式發起並招募學員,於霧峰林家花園舉辦,該學校共舉辦三屆(1924年至1926年),為本土知識培養與社會啟蒙開闢新的可能。⁣ ⁣ 適逢二林蔗農事件即將屆滿百年,我們效法百年前文化協會前輩的精神,與彰化縣立二林高級中學合作,開設一門以《臺灣民報》為核心教材的跨領域課程。課程融合歷史、閱讀與美術三者,由教師接力規劃,並運用AI工具,嘗試將當年報導的二林蔗農事件轉化為四格漫畫。學生不僅在歷史學習中建立批判思維,更透過圖像轉譯的練習,學習如何以淺白且貼近生活的方式,傳達複雜的歷史脈絡與社會議題。⁣ ⁣ 課程進入第三週,也正式邁入圖像創作的階段,在前兩週的構思與討論之後,同學們開始嘗試將《臺灣民報》的解析,轉化為ChatGPT可以理解的圖像生成指令。初步產出圖像的過程中,同學們發現,有些畫面與原先預期有所出入,或是出現風格落差。如何調整至更符合原始構想的圖像,成為這門課程最後的挑戰。⁣ ⁣ 在給予指令時,有些同學只是簡單提供修改的方向,有些同學則是明確表示哪些環節需要調整,哪些環節需要保留。我們發現,將指令描述得越是清楚,越能夠得到預期中的圖像,這樣的過程,也是訓練同學們如何將自己的想法「精準表達」的重要過程。⁣ ⁣ 最終,同學們都將自己構想的四格漫畫繪製出雛形,後續我們也將再進一步將其修正至更精準的版本,回顧過去三週的課程,從歷史、閱讀到AI繪圖,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挑戰,不管是老師或學生,我們都一起克服了種種關卡。⁣ ⁣ 未來我們也將透過策展、走讀和教案分享會的方式,來讓更多人參與其中,也期待未來有更多夥伴,能一起透過實際的行動,來認識二林蔗農事件這段故事!⁣ ⁣ 主辦單位:蔗青文化工作室⁣ 協辦單位:彰化縣立二林高級中學⁣ 指導單位: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

閱讀完整內容
蔗農百年系列活動 #第二波|農村講座:二林蔗農事件邁向百年⁣
2025/07/21

蔗農百年系列活動 #第二波|農村講座:二林蔗農事件邁向百年⁣

蔗農百年系列活動 #第二波|農村講座:二林蔗農事件邁向百年⁣

⁣ 「二林是介在荒僻地方,人多業農,近來一般人士多受環境之刺激,頗有自覺,設置一農村問題之研究機關,稱為農村講座……」——《臺灣民報》第42號⁣ ⁣ 今日下午,我們在彰化縣立二林高級中學,一起讓百年前的農村講座再現,很榮幸首場次邀請到張素玢老師,以「濁水溪邊際土地的開發與農村菁英的興起」為題,帶領大家認識濁水溪流域土地開發所帶來的影響與社會變遷。⁣ ⁣ 講座的開始,張素玢老師從「何謂邊際土地」談起,進一步引導大家思考濁水溪為何會出現這些土地樣貌。透過不同時期的土地利用圖,我們得以觀察到荒地與水田比例的變化,也由此理解,原本被視為「風頭水尾」的區域,因水利設施、防風防沙工程與土地使用方式的轉變,而產生了新的價值與意義。⁣ ⁣ 然而,與蔗作相關的發展也不僅止於土地的變化,還包含製糖方式的進步,現代工廠的出現,也代表科技改變了原有的生產邏輯,在不同糖廠所屬的原料區裡,因價格不一致而使蔗農產生比價的現象,這也為後續爭取權益的行動埋下伏筆。在此時期,農村菁英的角色,包含地主、文協成員、農組成員,有著不同的行動面向,有時居中協調,有時則悄悄隱身。⁣ ⁣ 在講座的尾聲,張素玢老師提出三個問題讓夥伴們進行討論,包含為什麼是二林發生了蔗農事件?為何要做第一憨的人?為何事主是林本源製糖會社?透過討論,大家從不同角度切入,有人從族群關係解讀,有人從經濟邏輯推估,激盪出多元的理解與詮釋,也進一步開啟了對歷史事件的深入對話。⁣ ⁣ 總體而言,二林地區在日治前期,多數土地屬於砂質地,大量的沙丘導致開墾幅度有限,在土地的限制下,再加上資本家、製糖技術、政策等多重因素,導致了二林形成相當特殊的割據狀態。藉由這樣的脈絡,我們更加理解,二林蔗農事件並非只是一個偶發性的衝突,而是許多條件匯集而形成的一個社會現象。⁣ ⁣ 感謝今日一起來參與的各方朋友,讓這系列農村講座有了好的開始,未來兩週同一時間,還有兩場精彩的講座,也歡迎大家報名參與,期待更多激盪思考與深刻交流的時刻!⁣ ​⁣ 主辦單位:蔗青文化工作室⁣ 協辦單位:彰化縣立二林高級中學⁣ 指導單位: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閱讀完整內容
蔗農百年系列活動首發場|走讀歷史現場:蔗農為何要組合?⁣
2025/06/24

蔗農百年系列活動首發場|走讀歷史現場:蔗農為何要組合?⁣

蔗農百年系列活動首發場|走讀歷史現場:蔗農為何要組合?⁣

「組合」,作為動詞,是個體團結為一的行動。⁣ 「組合」,作為名詞,是共同發聲的組織形式。⁣ ⁣ 在炎熱的夏至天,我們啟動了「蔗農事件百年系列活動」的首場行動。今日,和來自各地的朋友,一起透過親身走讀歷史現場,共同來理解百年前的知識分子與農民,是面對什麼樣的困境而「組合」了「組合」?⁣ ⁣ 這場走讀的重點,不在於重述事件本身,而在於理解二林蔗農組合為何出現?以及這個組織的存在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二林蔗農組合成立於1925年6月28日,下週正是屆滿百週年的日子,作為百年後生活在這塊土地的我們,能如何去思考前輩們曾經做過的種種努力,所帶給我們的啟示與啟發。⁣ ⁣ 當我們在仁和宮廟口,聆聽百年前陳虛谷和莊遂性談著「人的生活」和「自由之道」時;當我們站在二林公學校,理解原來所有行動的初始,是要促進農村也有良好的教育時;當我們站在二林分室與武德殿的街口,我們了解到原來這裡是許多人遭受刑求的歷史現場時。⁣ ⁣ 或許,我們能夠多花一些時間,去好好認識這塊土地曾經發生的故事。感謝今日在高溫中與我們同行的所有朋友,相信當大家透過親身走過這些地方,也更能夠深刻體會〈甘蔗歌〉所寫的:「風颱大水驚到大,燒沙炎日也得行」的意涵吧?⁣ ⁣ 結束首發場活動,後續也將持續揭曉一系列的行動,和大家從不同角度走進這段歷史,連結當代的行動與思考,誠摯邀請各路朋友持續關注,與我們一同參與後續的每一步。⁣  ⁣ 相片提供:陳琦中⁣ ⁣ 主辦單位:蔗青文化工作室⁣ 指導單位: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