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蔗青文化工作室
:::
2025/07/21

蔗農百年系列活動 #第二波|農村講座:二林蔗農事件邁向百年⁣

蔗農百年系列活動 #第二波|農村講座:二林蔗農事件邁向百年⁣

「二林是介在荒僻地方,人多業農,近來一般人士多受環境之刺激,頗有自覺,設置一農村問題之研究機關,稱為農村講座……」——《臺灣民報》第42號⁣

今日下午,我們在彰化縣立二林高級中學,一起讓百年前的農村講座再現,很榮幸首場次邀請到張素玢老師,以「濁水溪邊際土地的開發與農村菁英的興起」為題,帶領大家認識濁水溪流域土地開發所帶來的影響與社會變遷。⁣

講座的開始,張素玢老師從「何謂邊際土地」談起,進一步引導大家思考濁水溪為何會出現這些土地樣貌。透過不同時期的土地利用圖,我們得以觀察到荒地與水田比例的變化,也由此理解,原本被視為「風頭水尾」的區域,因水利設施、防風防沙工程與土地使用方式的轉變,而產生了新的價值與意義。⁣

然而,與蔗作相關的發展也不僅止於土地的變化,還包含製糖方式的進步,現代工廠的出現,也代表科技改變了原有的生產邏輯,在不同糖廠所屬的原料區裡,因價格不一致而使蔗農產生比價的現象,這也為後續爭取權益的行動埋下伏筆。在此時期,農村菁英的角色,包含地主、文協成員、農組成員,有著不同的行動面向,有時居中協調,有時則悄悄隱身。⁣

在講座的尾聲,張素玢老師提出三個問題讓夥伴們進行討論,包含為什麼是二林發生了蔗農事件?為何要做第一憨的人?為何事主是林本源製糖會社?透過討論,大家從不同角度切入,有人從族群關係解讀,有人從經濟邏輯推估,激盪出多元的理解與詮釋,也進一步開啟了對歷史事件的深入對話。⁣

總體而言,二林地區在日治前期,多數土地屬於砂質地,大量的沙丘導致開墾幅度有限,在土地的限制下,再加上資本家、製糖技術、政策等多重因素,導致了二林形成相當特殊的割據狀態。藉由這樣的脈絡,我們更加理解,二林蔗農事件並非只是一個偶發性的衝突,而是許多條件匯集而形成的一個社會現象。⁣

感謝今日一起來參與的各方朋友,讓這系列農村講座有了好的開始,未來兩週同一時間,還有兩場精彩的講座,也歡迎大家報名參與,期待更多激盪思考與深刻交流的時刻!⁣

​⁣

主辦單位:蔗青文化工作室⁣

協辦單位:彰化縣立二林高級中學⁣

指導單位:教育部青年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