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對外部者而言難以進入,甚至難以理解。本計畫希望從歷史、勞動、交易三個面向切入,探索當代漁村現況,並試圖在大溪漁港找到「從認識開始」的破口。計畫分為兩方向,一是透過田野調查,記錄漁業變遷,探討傳統到現代漁法的變化,並理解產業轉型對社區、海洋資源與漁業勞動帶來的影響;二是透過實際參與漁村日常,進入櫻花蝦挑撿、補網、魚販等工作現場,透過身體實作來學習漁業運作的邏輯,建立與漁業工作者的關係,進一步累積可行的行動經驗。
找尋「學漁」的方法,讓對漁業有興趣的青年能夠共同參與學習,並探索未來可能的發展模式成為「漁學」。透過理解、學習與實踐的過程,希望能為當代漁業的轉型帶來更多可能性。
2025/06/29
訪問船長解密漁法與漁場
船長針對大溪的網板拖網(Otter Trawl),實際操作方法,機具物件稱呼進行詳細的介紹。針對拖網被人詬病的「海床破壞」、「混獲」等問題進行討論。也對漁民平常在龜山島海域作業的漁場進行調訪,漁船以龜山島南北側分為南軍與北軍,各自有習慣的撈捕漁場籍漁船跑法,不同的漁場也對應不同的魚獲(主要是蝦類),也確實得到一些常被人忽略討論的細節,後續將一併整理置成果中。
閱讀完整內容
2025/06/29
找一個適切的角度來談大溪的漁業
網路上常可見一系列的大溪漁港開箱影片,用影像紀錄大溪盛產的蝦類,同時也免不了大啖海鮮的環節,而點開影片或貼文的留言,會發現除了誇讚海鮮的留言外,還有另一類留言是對大溪漁港的底拖網漁法的嚴厲批評。在地方行動的我們,發覺其實在地的聲音滿難被聽到的,大溪漁港九成的漁夫,都是來自龜山島及其遷村後代,50年前從龜山島遷村至大溪後,漁業捕撈發展至今,當地的漁夫魚販也確實發現魚類資源枯竭。也讓我們更想了解為什麼今天的大溪,絕大多數的船隻都是行拖網漁業?是過去政策倡導的後果,還是地理環境生物相的必然?
閱讀完整內容其他行動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