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街頭文化為核心,透過青年培力、移地訓練、國際交流與社會回饋,促進社區發展與文化永續。透過課程邀請地方講師與業界專家授課,深化青年對街頭文化的理解,並提供聚會空間,凝聚地方關係。
由於滑板場地不足,計畫串聯台東、宜蘭、高雄等地滑板店與教練,讓青年進行移地訓練與共識營,提升競技實力,並回到花蓮與公部門對話,推動場地改善及政策支持。此外,將去年之獎金支持青年前往日本,學習滑板學校的訓練模式與選手培育系統,導入在地,形成培訓循環。
最後,透過成果發表、市集與合法塗鴉區,提升社區參與,讓更多人認識街頭文化,翻轉溝仔尾的舊有印象,打造「新街頭」,推動文化共創與城市活化,讓街頭文化成為地方發展的一部分
《一面牆》
牆,是城市裡最日常卻最容易被忽略的存在。但當顏料落下,牆就不再只是灰白,它成為記憶的載體、權力的拉扯,也是一種公共的呼吸。9/6 的塗鴉共識會議,把我們帶回那些「牆」背後的故事。 J從西門町合法塗鴉區開始說起。談到組織的誕生:從最初與文化局無數次的簡報,到被質疑、被懷疑,再到逐漸被看見。塗鴉不是一蹴可幾的浪漫,它包含了組織的建立、空間的爭取、商業合作的權衡。合法牆看似是保障,實際上卻也是規範——誰能畫?誰能覆蓋?誰來管理?這些問題不斷重複,卻也是文化持續被檢視的過程。 P則從香港帶來另一種現實。他說,香港的經費多數來自私部門,藝術家常在被「看見」的同時,也被商業案壓榨,必須為品牌提供設計或服務。更嚴峻的是,當創作碰觸政治敏感字眼,藝術家甚至可能被逮捕。這些故事讓我們意識到,塗鴉不只是色彩,而是自由與風險並存的選擇。 討論延伸到花蓮:我們要持續爭取國際 IP 像 MOS 或戰牆嗎?還是要打造屬於花蓮的塗鴉品牌?我們該如何與公部門、社區合作,把公共藝術結合塗鴉?商業案是否應該固定回饋協會,建立公積金?這些問題沒有立即答案,但卻是一個城市是否能「擁有自己文化語言」的考驗。 塗鴉的本質,是一種不被忽視的聲音。它或許會被清洗、被覆蓋,但也會一再出現。對花蓮來說,牆上的顏色是挑戰,也是機會。未來的我們,能否讓這些牆成為地方的文化檔案,而不是只是過客?
閱讀完整內容《一起一起》
滑板,在許多人眼裡或許是年輕人追逐「酷」的方式,是街頭上的冒險與自由。然而在花蓮,我們卻看見滑板成為一種更深的文化力量。9/6 的滑板共學,不僅是一場技術交流,更是一個探索「滑板如何與地方、與未來連結」的討論。 那天,我們邀請來自桃園好運滑板店的 Josh,帶來為期兩天一夜的教學。不同於一般的滑板課程,Josh 帶進了「影像製作」的觀念——如何拍攝短片、如何剪輯,甚至如何透過社群媒體經營,把滑板從一個動作,延伸成一種文化敘事。 有人在街滑時被捕捉下第一個流暢的轉彎;有人第一次把影片拼接起來,發現滑板也能與音樂、影像形成呼吸。這些細節讓我們理解:滑板不是單一的技巧,它可以透過影像被放大、被傳遞,成為吸引更多青年參與的橋梁。 在會議裡,大家討論如果這樣的課程能被系統化,是否能帶進更多學校與社群,甚至推廣到全台?它不僅能解決滑板世代斷層的問題,更能培養下一批用「故事」說話的年輕人。最後我們達成共識:每位成員要在 11 月底前完成一支 30 秒到 1 分鐘的短片,於成果展發表,作為這次訓練的延續。 我們也誠實面對資源不足的現實:如何在有限預算下舉辦趣味比賽?如何透過自製道具、周邊商品來支持社群?如何建立教練補助制度?這些問題看似務實,卻是讓文化能夠「活下去」的根基。 滑板可以是一場比賽,也可以是一張影像;它既是板子與輪子的碰撞聲,也是地方文化裡最自由的一道身影。從花蓮出發,我們想像滑板未來不僅在場地裡,而是成為一種能被更多人看見、被更多人理解的文化語言。 <meta charset="UTF-8" />
閱讀完整內容《高雄 GO GO !! 》
6月去完日本回來,接著7月暑假,我們和花蓮市長一起去到了高雄,找當地滑板人- 竣哥 看看他們那邊的板場是怎麼打造出來的、又是怎麼管理的~這趟走訪也讓我們開始思考,那花蓮有沒有可能也打造出更多元、適合滑板的場域?雖然滑板本來就是從街頭文化出發,但回到現今就連在路上滑行都會被他人側目,甚至勸導收起滑板用走的~ 反觀在日本,他們可以規定很多事情,除了因為大家習慣守規矩之外,更大的原因是他們有完整的制度跟配套,讓人真的願意照著來。對比當現花蓮,如果我們也能有更多適合滑板的空間,相信滑板文化在這裡一定能發展得更好、更自由。這次去外縣市看看他們怎麼做,期許花蓮的街頭文化能打造不一樣的新街頭呀~~~ 好期待 好期待 好期待 因為 滑板超好玩!!! ----------------------------------------- 花米奇instagram社群平台: https://www.instagram.com/mickeeyhua/?hl=zh-tw
閱讀完整內容《花米奇幻東京喵喵嗚》
《花米奇幻東京喵喵嗚》 於是,我們拿著去年CM銀獎的獎金買了機票 一群人出發前往日本,決定在東京街頭感受他們的街頭文化 東京街頭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圍,多元的種族、文化、語言交織著,尤其在澀谷我們逛了好幾間滑板店,每間店的風格與品牌都有強烈特色,讓我們幾乎每間店都有人消費,荷包大失血~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但這就是滑板人的精神吧!熱愛滑板同時也不忘支持滑板品牌! 這趟旅程也去到了那些平常只能在影片裡見到的滑板場,實際體驗後更能感受到日本滑板文化的底蘊與氛圍與台灣是如此不同。讓我們震撼的是日本滑板人展現出來的職人精神——即便是在大熱天、沒有遮蔭的場地上,還是有不少人默默排隊、不斷練自己的招,而且他們成招的樣子、腳的站位也都很相似!!可見在他們滑板人身上所體現的那份專注、堅持與互相交流學習的動力非常強大!!敬佩且大開眼界變強的不二法門就是不斷練習啊~~ 特別的是我們在兩天內不約而同的,在澀谷及橫濱的板場都遇見了三人組日本弟弟。他們很熱情也很投入就算是翹課也要去玩板!後來一起交流才發覺日本弟弟國中生就已經強的不得了,而且每個人的風格也都很不同!最後我們交換了ig送給他們我們的貼紙,期待下一次有機會還能再次相遇!! 日本的滑板人非常友善、有禮,雖然當地板場規則很多而且路上基本上沒有人會偷滑,但也讓人思考或許是因為他們有較完善的制度、場地與文化支撐著他們做這件事,才能夠讓他們那麼放心且專注地投入吧。 這趟旅程除了讓我們親身感受到日本街頭文化的真實樣貌,更重要的是也讓花米奇的大家有機會一起出國,創造了許多難忘又美好的回憶! 已經開始期待下一次要去哪旅了~~ ----------------------------------------- 花米奇instagram社群平台: https://www.instagram.com/mickeeyhua/?hl=zh-tw
閱讀完整內容《激情過後的重生以及展望未來的想法》
10月的活動結束後,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場復和再一次的拜訪所有參與居民。 與其他單位一同記錄下了所有的塗鴉作品,並做了線上街景的導覽地圖,讓那些沒機會來或是想重溫的參與者能夠再次回想起當天的盛況。 我們另外開始將今年的成果發布在社群媒體上,畢竟總要讓大家知道:就算在地震後、就算在偏遠的花蓮,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於是製作了行銷的文宣,有滑板的販售、空間的介紹、課程的內容,還有我們一直在做的滑板教學業務。 隨著進到據點的人越來越多,或許只是看看,但街區中因為有我們和這些作品、居民,變的更熱絡了。 青年們開始勇敢地提出接下來想做的事情,比如更多的培力、更多的青年平台資訊,還有更想要往其他中央部會爭取預算。 明年度的國發會青年培力工作站、青年署的青聚點都是接下來要嘗試的目標,也期望能夠持續為這裏帶來些什麼。 最後,我們盤點了今年所有做過的事情,完成了這一次ChangeMaker的計畫,做出了成果簡報,甚至想好了得獎感言。 我們知道這些青年量能會一直持續下去,也能為這一個老舊的街區-溝仔尾帶來新興的活力。 我們是來自溝仔尾的花米奇,明年見! ---------------------------------- 線上塗鴉導覽: https://jpimagestudio.github.io/MOS_Hualien.Taiwan/ 花米奇instagram社群平台: https://www.instagram.com/mickeeyhua/?hl=zh-tw
閱讀完整內容《消瘦了14公斤的活動,有成功嗎?》
《消瘦了14公斤的活動,有成功嗎?》 活動第一天,出發前站上體重機:54公斤。 相較於事前準備,活動這三天是走比較少路,在現場待命、找人幫忙跑腿買茶水、和警察機關與政府部門協調、處理突然反悔的里民、尋找替補的塗鴉區塊、藝術家和里民的翻譯機、缺乏的設備臨時要生出來、確認活動進度、找人幫忙跑腿買便當⋯⋯。 活動當天最麻煩的事就是:不定性。這是所有活動都不可能避免的,一定會有凸槌或是未爆彈,比如說送還點交的時候鷹架少了兩組。 活動可能不錯吧,大家說著「活動很棒!」「社群平台都在討論!」,其實活動的當下沒辦法投入享受,只要還沒到結束的那一刻,仍然可能會有事情,腦袋跟四肢(還有手機)還是要隨時待命。 活動後的一週要去找里長,我再次徒步走了這個阿鼻地獄三公里,不同的是,街景不一樣了。這個十字路口可以看到三幅高樓的聯合塗鴉大牆、下個巷子內有擬真韓國偶像塗鴉、轉角處的鐵門有一隻愛睏皮卡丘塗鴉⋯。街景變得鮮豔,路人與居民們都駐足拿著手機拍攝,互相討論,而他們臉上是笑容。 以前辦活動總是想著,要多少人流、要多嗨;現在在乎的,是結束後能為這片土地 留·下 什麼。 113年度減肥班,結訓。
閱讀完整內容《走訪階段:消耗能量100%》
《走訪階段:消耗能量100%》 辦活動不免遭遇困難挫折,這不是什麼大事、可能被什麼單位刁難,不是什麼大事、熬夜傷肝,也已經是家常便飯;唯獨走訪里民,回想起來我還會起雞皮疙瘩。 這次活動的一環是塗鴉藝術家和在地里民之間的協調,畢竟在別人家的鐵門或圍牆塗鴉總要經過同意;而上百位藝術家要和上百戶里民協調,如果拜訪的里民不同意,還要繼續尋找下一位;有些牆體完整的房子可能是空屋,為了尋找屋主還要請里長幫忙。烈陽逼近40度的九月,每天在這三公里的範圍內來回徒步奔走已經是阿鼻地獄,但接下來才是我最怕的。 溝仔尾除了做生意的店家,大多數都是自住里民,其中以長輩為多數,要和長輩溝通這件事本身就是罩門,因為我台語很爛,超級爛。而塗鴉是對長輩來說是非常陌生甚至會排斥的文化,要和長者解釋、取得同意、瞭解他們的條件是非常消耗腦力的事,而這件事我要重複幾十次甚至百次。 幸好的是,久而久之,走在路上的里民會主動和你招呼、問你吃了沒但不管怎麼回答他們都會瞬間生出水果飲料餅乾給你、連警戒心很強的毛小孩突然也熟到來蹭褲管。突然,烈陽也變成了柔和的光線。 但還是有活動當天臨時反悔的里民。 能量消耗101%
閱讀完整內容《不只印貼紙、我們還要做自己的酷酷滑板。》
《不只印貼紙、我們還要做自己的酷酷滑板。》 擁有自己出圖、製作的滑板是一件超酷的事情吧。 每一次活動印刷的文宣、貼紙,拿到熱騰騰的成品都會興奮到眼睛閃爍,這個酷酷的小東西真是太讚了。但活動結束後剩餘的就會封藏在某一個紙箱裡沈睡上幾年,直到某次大整理後又見光(可能會重複收進去)。好想做一個酷酷的東西還能一直炫耀噢。 「不然來做看看滑板?」 「!」 以前我是不敢這樣想的,團隊一直以來都沒有擅長設計美宣的夥伴,但從主視覺到LOGO、甚至簡單的排程貼文都會需要,只能用簡易付費軟體粗糙自製,再大的只能外包給專業。但現在的我們不一樣了!今年團隊加入了一位握有繪圖板(終於!)的新成員,製作滑板不難,但總不能做一片全白或全黑的滑板吧。 經歷了討論修圖輸出、收到貨了、有瑕疵退回、物流司機一直不來收退回,諸如此類漫長繁雜的過程,終於!花米奇自製的滑板誕生了! (鼓勵大家多多在板上二創,才不會拿錯。)
閱讀完整內容震後復興
0403地震後,花蓮仍陷於暑假無觀光人潮的出現,團隊的滑板教練等也因為大環境的影響導致學員數量的下降,但也因此我們有更多時間去探討下一步該怎麼執行。 自營品牌 既然觀光不行,我們就好好經營在地的模式吧,至少在這陣痛期能開展自身的能力與更多能回饋地方青年、居民的機會。 好比設計衣服,從材料、印刷、設計、販售,光是一個項目就能帶動四個產業別進行生產,雖然獲利不多,但也是個機會串聯彼此,並培養能力。 而滑板的製作雖然不在花蓮當地生產,但省下來的成本讓我們有更多的本錢能夠去支援那些團隊所支持的選手及小朋友們,至少在家裡狀況不好的同時,不會因此而暫停練習,店家也能有更大的利潤空間能夠經營下去。 大型活動 國際塗鴉及街頭文化活動『Meeting Of Style』將於10/18-10/20於團隊所在的街區中舉辦,是首次串聯所有此區的里長、里幹事共同參與之活動,在協調居民及場域動員了數百人次前往溝通及協調,還有其中的動線規劃、道路安全,期盼能在活動期間為花蓮帶來人潮。 這次將有二十多個國家來到花蓮,並有將近上百位的藝術家於街區中一同創作及交流,還有街舞、滑板、DJ等不同文化的人聚集於此。
閱讀完整內容花米奇6月執行進度
團隊於六月份完成了三樣式的伴手禮及品牌相關LOGO設計,目前三個樣式分別為商品版本、團隊夥伴版本、青幼童學員版本。 伴手禮部分將主要以「花蓮旅遊包」模式開發,保冷袋為外包裝,內容物分別有充氣沙發、T恤、防蚊液、地方酒品等。 接下來將於七月份開始進行初步的鯨滑大飯店等旅遊型態遊程試辦,並搭配現有花蓮震後特別的文化幣加碼、農粉幣、住宿補助等,在旅遊現況低迷不振的情況下,我們期待能藉此發揮更大的效益。 而今年度的成果發表也與MOS(Meeting Of Style)合作,於團隊所在街區舉辦大型的街頭文化活動,將有百位藝術家到此創作, 其中也將以在震後倒塌的房屋原址為主要創作區,期待能讓居民們重新振作並帶來其觀光效益。
閱讀完整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