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5
                            
                        《一面牆》
牆,是城市裡最日常卻最容易被忽略的存在。但當顏料落下,牆就不再只是灰白,它成為記憶的載體、權力的拉扯,也是一種公共的呼吸。9/6 的塗鴉共識會議,把我們帶回那些「牆」背後的故事。
J從西門町合法塗鴉區開始說起。談到組織的誕生:從最初與文化局無數次的簡報,到被質疑、被懷疑,再到逐漸被看見。塗鴉不是一蹴可幾的浪漫,它包含了組織的建立、空間的爭取、商業合作的權衡。合法牆看似是保障,實際上卻也是規範——誰能畫?誰能覆蓋?誰來管理?這些問題不斷重複,卻也是文化持續被檢視的過程。
P則從香港帶來另一種現實。他說,香港的經費多數來自私部門,藝術家常在被「看見」的同時,也被商業案壓榨,必須為品牌提供設計或服務。更嚴峻的是,當創作碰觸政治敏感字眼,藝術家甚至可能被逮捕。這些故事讓我們意識到,塗鴉不只是色彩,而是自由與風險並存的選擇。
討論延伸到花蓮:我們要持續爭取國際 IP 像 MOS 或戰牆嗎?還是要打造屬於花蓮的塗鴉品牌?我們該如何與公部門、社區合作,把公共藝術結合塗鴉?商業案是否應該固定回饋協會,建立公積金?這些問題沒有立即答案,但卻是一個城市是否能「擁有自己文化語言」的考驗。
塗鴉的本質,是一種不被忽視的聲音。它或許會被清洗、被覆蓋,但也會一再出現。對花蓮來說,牆上的顏色是挑戰,也是機會。未來的我們,能否讓這些牆成為地方的文化檔案,而不是只是過客?
其他行動者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