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5
                            
                        《一起一起》
滑板,在許多人眼裡或許是年輕人追逐「酷」的方式,是街頭上的冒險與自由。然而在花蓮,我們卻看見滑板成為一種更深的文化力量。9/6 的滑板共學,不僅是一場技術交流,更是一個探索「滑板如何與地方、與未來連結」的討論。
那天,我們邀請來自桃園好運滑板店的 Josh,帶來為期兩天一夜的教學。不同於一般的滑板課程,Josh 帶進了「影像製作」的觀念——如何拍攝短片、如何剪輯,甚至如何透過社群媒體經營,把滑板從一個動作,延伸成一種文化敘事。
有人在街滑時被捕捉下第一個流暢的轉彎;有人第一次把影片拼接起來,發現滑板也能與音樂、影像形成呼吸。這些細節讓我們理解:滑板不是單一的技巧,它可以透過影像被放大、被傳遞,成為吸引更多青年參與的橋梁。
在會議裡,大家討論如果這樣的課程能被系統化,是否能帶進更多學校與社群,甚至推廣到全台?它不僅能解決滑板世代斷層的問題,更能培養下一批用「故事」說話的年輕人。最後我們達成共識:每位成員要在 11 月底前完成一支 30 秒到 1 分鐘的短片,於成果展發表,作為這次訓練的延續。
我們也誠實面對資源不足的現實:如何在有限預算下舉辦趣味比賽?如何透過自製道具、周邊商品來支持社群?如何建立教練補助制度?這些問題看似務實,卻是讓文化能夠「活下去」的根基。
滑板可以是一場比賽,也可以是一張影像;它既是板子與輪子的碰撞聲,也是地方文化裡最自由的一道身影。從花蓮出發,我們想像滑板未來不僅在場地裡,而是成為一種能被更多人看見、被更多人理解的文化語言。
<meta charset="UTF-8" />
其他行動者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