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仔店」是過去人們購物、交換資訊、談天交流的場域。「秋拿」音近台語的「樹林」是樹林人搭乘火車往返的過程對列車廣播印象最深的詞語。 
去年結合夥伴專長,於里辦公處內空間打造臨時性的柑仔店,邀請社區居民一同前來分享、談天,藉此蒐集在地的故事與資訊,後續也透過手作打造一機動性攤車,於鄰里的大型活動中進行成果的展示與分享;本次計畫,搭配地景的更替,於塔寮坑溪畔旁進行快閃柑仔店的安排,用不同的切點、主題,讓柑仔店成為一個資訊的驛站,交換各種想法、建議,也進一步思考未來在這塊空地上可以去嘗試的事物。 
柑仔店,分享過去,討論未來,從社區的大小事出發,持續蒐集與分享秋拿的故事 
塔寮坑溪畔之光
夏日午後,我們再次邀請浮游藝術,延續上次的光影體驗,這次將光影與上週微光生活設計室的拼貼內容結合,作為活動主題,帶領民眾以身體演出和模仿的方式參與。大家在光影中扮演不同角色,有人演遛狗的人,有人演樹,也有演「溪畔熱鬧的市集」場景。與上次針對單一物件的演出不同,這次的影子表演更像是將民眾對未來溪畔生活的想像投射出來,讓整個空間充滿創意與互動。 浮游藝術的夥伴在幕前幕後穿梭,隨時提供肢體指導,幫助大家用動作表達想像,也引導大家理解光影與身體的關係。整個過程中,大家不斷嘗試、模仿彼此的動作,場面熱鬧又充滿歡笑。這種身體與光影的結合,讓平常熟悉的溪畔,瞬間變成了大家的創意舞台。 活動記錄了照片和逐格動畫,將每個影子作品保存下來,這些影像後續將在溪畔生活節上呈現,讓民眾可以進行「影子猜猜樂」的猜謎活動,延續互動的樂趣。民眾透過這次體驗,不僅看見自己和他人的創意,也能感受到不同角色與場景的趣味,進一步想像溪畔的多樣生活。 這次活動也讓我們明白,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特色,當有團隊帶著不同背景與專長加入,就會被激發出更多可能性。從光影、身體到空間的互動,都為塔寮坑溪畔的未來想像,留下了生動的足跡。
閱讀完整內容透過影子,看到了什麼?
八月下旬,我們邀請浮游藝術,帶著民眾用身體來記錄踏查流程。這次活動延續上週微光生活設計室的拼貼成果,不過更像是暖身練習,大家透過光影與身體互動,玩得很開心。 活動一開始,長輩們先做一些簡單的影剪遊戲,互相模仿,觀察光線和自己的影子變化。有些人蹲下、有些人伸手,大家邊笑邊猜對方要擺什麼動作,場面十分熱鬧。有人驚訝地說:「我們都沒演過戲,以為會演得不好,但意外的很好玩!」也因為是剪影,不用露臉,每個人都可以自在地在幕後表演,不用擔心害羞,互動感也因此很高。 隨著熟悉流程,活動逐漸增加挑戰。從簡單的物件開始,慢慢加入更有趣的造型,有組別模仿螃蟹,有人做出奇怪又好笑的身體姿勢,現場笑聲不斷。每個人的影子都像小小的舞台畫面,有時一個動作就能創造出意想不到的趣味構圖,大家邊玩邊發現自己和他人的創意。 整個過程不只是遊戲,更是一種觀察和表達:大家透過光影,看見身體與空間的關聯,也用自己的方式把踏查中的發現轉化成影子作品。對長輩們來說,這既是一場互動體驗,也是一個可以輕鬆嘗試創作的機會。 最後,每個人都完成了自己的影子作品,笑著互相比對,現場既熱鬧又充滿驚喜。這次活動讓踏查不只是觀察土地,也讓大家用身體、光影和想像力,留下屬於自己的記錄。
閱讀完整內容拼湊吧!對塔寮坑溪畔的想像!
8月下旬,我們再次與微光生活設計室的夥伴,帶著民眾將 8月12日在塔寮坑溪畔踏查時蒐集的生活紀錄進行轉譯。上一週的踏查像是採集與調查,這週則是把收集到的意見轉化為想像與創作。 這次的活動非常有趣,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想法將被納入三福里張致遠里長的規劃考量中,因此對未來環境的參與感特別強烈,也讓社區互動變得很珍貴。微光生活設計室將塔寮坑的實景照片打印出來,並提供豐富的剪貼素材,民眾可以自由將素材貼在自己最喜歡或想像的場景上。 從活動中可以看到,大家對溪畔的想像不只侷限於植栽豐富或水源乾淨,也出現了各種創意的設計,例如橋墩、綠廊,甚至小型市集等意象,都令人意想不到。每位參與者都完成了一張自己的拼貼想像圖,最後大家將作品一字排開貼在牆面上。透過對比現場實景,這些拼貼既豐富又直觀地呈現民眾的願景與創意。 整個過程從民眾的觀察與採集,到設計團隊的整合,再到里長規劃的參考,使民眾在每個節點都可以參與,也能體驗到規劃與設計如何從生活出發,慢慢具象化為未來可能的環境。這種「從觀察到想像再到規劃」的體驗,讓社區參與變得生動而有意義。
閱讀完整內容走出不一樣的塔寮坑溪
114年8月,我們與微光生活設計室的夥伴帶著民眾一同走進塔寮坑溪畔,展開一場生活化的踏查。這次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的導覽,而是希望透過實際走訪,蒐集民眾的觀察與建議,讓大家的使用經驗能轉化成改善環境的養分。 參與者被分成六組,依照自己的步調分散在前後段落。才剛從三多閱覽室前往溪畔步道入口時,就有民眾提出:「這裡應該要有更多無障礙的扶手,很多人會推輪椅經過,如果能加裝會更友善!」進入步道後,不同位置也浮現了不同的意見:有人指出河道前段的垃圾需要更積極處理;走到中後段,則有人建議花台應該多種木本植物,並且定期修剪維護。還有人天馬行空地想像:「如果能在溪上架設強化玻璃平台,大家就能直接在溪面上活動了!」 微光生活設計室的夥伴們也一邊傾聽、一邊回應,結合建築專業與田野經驗,提出不少具體方向。這讓現場的交流更有層次,不只是單純「希望有什麼設施」,而是進一步討論「可能怎麼做」。 過程中,我們也用相機與便條紙記錄下民眾的觀點。像是有人寫道:「國小外的樹枝有點危險,應該加裝頂棚。」也有人分享:「我喜歡在樹下感受到輕鬆的生活氛圍。」這些看似零碎的字句,其實都來自日常經驗,帶著真實而直接的需求。 最後,我們把這些便條紙依照地點與事件分類,貼在微光生活設計室事先準備的大圖上。當六組人馬的觀察成果一一被拼湊起來,大家發現原來同一條溪畔,不同人會注意到完全不同的面向。有人關心安全,有人重視生態,也有人期待更多公共設計。這些多樣的眼光,正是踏查最大的收穫。
閱讀完整內容三角埔踏查物語
114年5月,午後大家頂著太陽,跟著陳健一老師走進三角埔。體驗邊走邊學的街區踏查。老師一路講解,從水文、聚落到產業故事,把我們熟悉的街景慢慢拼湊出另一個樣子。 走在巷弄裡,老師提醒大家注意巷子的走向,原來彎來彎去的形狀,和以前河川的流動有關。水道改了,路也跟著改,所以才會有這些奇怪的轉折。像是當地國小,因為地勢和水文問題,只能墊高來蓋;廟宇則大多挑高處興建,不只安全,還成了居民聚會的中心。有人一聽就點頭說:「難怪剛剛走過來的這些路怪怪的,不提到真的不會發現!」 一路上還看到地下水道和舊的渠道,雖然現在多被建築蓋住,但其實就是以前居民為了生活設計出來的。如今有部分隱沒在城市底下,但還是可以觀察並推理出過往的生活痕跡! 走到工業區一帶,老師提到這裡早年零星有過磚窯場。往裡探,仍能找到些許窯坑的痕跡。再仔細看,巷弄之間還能見到掛著的老門牌,默默記錄著聚落的變遷。這些細節讓大家很驚訝,原來每天經過的地方,竟然藏著以前生產生活的故事。也有人說自己以前的家人有在這裡工作過!老師還補充,很多道路其實和運輸有關,有的是運礦路線,有的最後延伸到墓地。大家邊聽邊比對現場,才發現自己熟悉的街道,背後其實有這麼多歷史。 這趟踏查沒有什麼特定目的地,就是邊走邊聊、邊看邊學。最後,很多人也分享了自己在這裡的故事與回憶,再聽過老師的解說後,好像多了一層眼睛,對三角埔又有不一樣的觀點了。
閱讀完整內容「秋拿柑仔店」:串聯記憶與情感,打造社區共融新平台
秋拿柑仔店首次公開亮相,透過行動推車的形式呈現社區居民的生活記憶,將承載個人情感和生活記憶的掛布與娃娃一一展示,每一件作品皆源自於社區居民的真實故事,傳遞個人對於地方的深厚情感與回憶,讓觀者得以深入感受三福社區獨特的歷史脈絡與居民的情感連結。 結合社區內節慶活動-溪畔生活節進行展出,秋拿柑仔店成為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橋樑,社區居民主動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經歷,不僅讓外界更了解當地的文化特色與居民的生活情感,也使居民之間的連結更加緊密,這樣的交流與互動,為社區打造了一個全新平台,讓居民能夠再次發現彼此的共鳴與連結。 不僅是對於社區記憶的再現,更是一個加深社區內外連結的契機,讓社區居民重新感受到共同經歷的價值與意義。「秋拿柑仔店」承載著過去的記憶,同時也孕育著未來的希望與可能,成為延續社區文化的催化劑,期望透過這些共享的記憶,讓社區居民在互動中重新發現彼此的價值與力量,並促進彼此間的理解與支持,隨著更多故事的呈現與交流,社區的凝聚力將進一步增強,並為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閱讀完整內容重拾社區記憶:轉譯三福社區故事
在完成訪談後,我們邀請從事服裝設計專業的朋友,將里民訪談過程中,繪製的生活經歷、情感及對於三福社區的點滴歷史進行轉譯,製成承載個人情感和生活記憶的掛布與娃娃,讓社區居民得以重新回顧過去,並與生活故事再次相連。 透過這些作品,能夠更直接地感受三福社區的獨特歷史與情感,每一幅掛布及每一個娃娃都講述著一段獨特的故事,生動地再現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重要時刻,為社區的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成為了傳遞社區記憶與價值的橋樑,促進了居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進一步強化社區的凝聚力。 本次計畫「秋拿柑仔店」,也將在溪畔生活節首次展出,讓更多人有機會深入了解社區的故事與情感,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獨特連結,還能進一步與社區居民互動,聆聽背後的故事與情感,增添對地方的理解與認同,為社區的未來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鼓勵更多人投入社區文化的延續與發展。
閱讀完整內容從回憶到願景:里民的生活智慧與歲月的韌性
在9月15日和16日的最後一次社區訪談中,三福里的居民依然充滿熱情。這次的受訪者中,較多的人談及工作的規劃與休閒興趣。分享了他們在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而有些精彩的內容仍是在講述退休後的生活,呈現三福里民在生活上的豐富經驗以及不同生活階段的多樣面貌。 在這次訪談中,我們聽到了一位目前已經古稀之年的伯伯,民國58年,國中畢業後就來到三福,以前從事西裝裁縫,在過年或中秋後生意總是特別好,是他們的旺季,平均十二小時就要織出一件西裝,效率之高,但高效率下,因為針頭太細導致用眼過度,是從事這個行業的職業傷害,隨著時代變遷,面臨產業轉型,店也早已收起20幾年。但特別的是,目前家裡有高達100多隻,各地區的品種,有空時也要帶他們出去放風,並且在每年四月及十一月有著賽鴿比賽,是伯伯從小就熱愛的興趣。他每天早上還會去爬軍人公墓後面的山,這種親近自然的方式不僅讓他保持了身體的活力,也成為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次訪談的內容主要展現了三福里民的生活智慧和多才多藝,無論是面對工作上的挑戰,還是追尋興趣與熱情,居民們都以積極的態度迎接每一個新的日子。透過這些訪談,我們不僅重溫了社區的歷史,還見證居民們如何在變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持續參與活動,為生活注入新意。 隨著每次訪談的深入,我們發現,這些過去與未來交織的回憶與願景,正是三福社區目前希望達成的。雖然這是此次計劃的最後一次訪談,但後續,我們還會繼續深入挖掘這些故事,讓更多人了解並珍惜三福這片土地的歷史與變遷。
閱讀完整內容聆聽里民故事:三福里的回憶與情感交織
在8月29日和30日的社區訪談計劃中,里上的居民依然積極參與,熱情分享年輕時期和退休後的生活經歷。有人空閒時為家人編織衣物,有人退休後投入里內或社大的活動,展現了三福里民多彩的生活。 訪談過程中,我們不僅聽到了居民們的生活經歷,還從對話中感受到他們對社區深厚的情感連結。無論是提到年輕時的奮鬥歷程,還是退休後的悠閒生活,每個人都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與對三福這片土地的歸屬感。這些故事充滿著溫度,彷彿每一段回憶都在訴說著三福社區的點滴歷史,讓我們對這個地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與珍惜。 這次訪談有位健談大哥的經歷尤其令我們印象深刻,當兵退役後,便從零開始在機械廠學習,計算、繪圖、設計等都一手包辦,憑藉著「靠自己」的生活態度。一直鑽研著這個領域,但格外令人欽佩的是,大哥因為年輕時有著心律不整的症狀,後來安裝了人工心臟,並認為是佛祖保佑,讓他得以他繼續為社會貢獻,不僅沒有因病而消沈,反而抱持著積極過生活的態度,參與著許多諸如木球,或釣魚的戶外興趣,而且還獲得了許多獎項,有空時也會幫助里上的大小事,堅信自己能為里上貢獻一份力量,保持動力與熱情。 此外,受訪者們也表達了他們對於三福這個地方在過去幾十年變遷的感想。這些對談逐漸拼湊出三福里那些漸漸消逝的面貌,這些記憶和故事無不令人感慨。 但我們都知道,隨著時代推移,這些過去回憶都會漸漸消失,讓人們更加珍惜現今僅存的回憶,除了感受到保留這些故事的重要性,還喚起了對過去的美好回憶。 我們期待在接下來的各種活動,繼續挖掘這些僅存在當地居民的回憶,讓更多人關注到三福這片土地的歷史與變遷。
閱讀完整內容探索里民「 手藝 」,展現多元面貌
7月30日和31日,三福里迎來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活動——首次社區訪談。這次活動的最終目的是編寫一本雜誌,內容將介紹三福里居民各自的背景故事、特色以及長才,特別是他們最拿手的才藝或最有興趣的活動。這些技能被我們親切地稱為“手藝”。 兩天的訪談活動異常精彩,每位受訪者都展示了他們獨特的“手藝”,為我們呈現了豐富多彩的社區生活。例如,有位簡阿姨擅長廚藝,每天為家人和鄰居準備10人份的餐點,他的美味佳餚已經成為社區內的一道風景線。另一位陳大姐的手藝是編織,她的衣服全是自己縫製,每一針一線都透露出她的巧手和心血。 訪談中,我們還遇到了一位大姊因家庭因素在市場擺攤還債務,他堅強的意志和努力的精神令人動容。還有一位在公司穩定工作了40年的居民,他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為企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次活動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每一位居民都是三福里這個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他們的故事和“手藝”共同編織出了三福的多元與美好。三福里居民們的“手藝”不僅僅是一項技能,更是他們生活態度和人生經歷的體現。無論是廚藝、編織、經營還是工作,每一項“手藝”背後都有著動人的故事和深厚的情感。 活動的成功舉辦離不開居民們的積極參與和配合。在這兩天的訪談中,我們不僅了解了居民們的生活,更感受到他們的熱情和友好。這些訪談內容將成為雜誌裡的核心部分,為更多人展示三福里的獨特魅力和人情味。 未來,我們計劃繼續開展更多類似的活動,深入挖掘社區居民的故事和“手藝”,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三福里。通過這些活動,我們希望能進一步促進社區的團結和友愛,讓每一位居民都能感受到來自大家庭的溫暖和支持。
閱讀完整內容提升應對火災和水災能力,強化社區凝聚力!
7月10日,三福里里長致遠在三多活動中心舉辦了一場防災演練活動,其中約60位里民熱情參與。本次活動旨在提高居民對火災及水災等災害的應對能力,確保在災難來臨時每個人都能夠從容應對、迅速行動,保障生命財產安全。 活動開始時,致遠里長將里民們分成多個小組,每組各司其職,模擬實際災害發生時的應對流程。參與者分別扮演消防員、救援人員、疏散引導員等角色,演練內容包括火災模擬、滅火器使用教學、大雨致水災時的避難與救災流程等。 在火災模擬演練中,各小組成員迅速反應,按照指示完成了滅火器的使用操作。儘管當天大雨沒有成功模擬火災發生時的大火,但在救災人員仔細指導下進行實際操作,每位參與者都在指導員的幫助下了解滅火器的正確使用方法,增強了實戰經驗和信心。 接下來的水災避難與救災流程演練,同樣進行得井然有序。各小組模擬了大雨引發水災的場景,並迅速開展避難行動。里民們根據預定方案,協力進行人員疏散、物資搬運和受困人員救援。演練過程中,參加者們展現了高度的合作精神和應變能力,確保了演練的順利進行。 此次活動不僅吸引了里民們的積極參與,也得到了多位議員和相關部門長官的支持和參與。他們蒞臨現場觀摩並參與防災模擬演練,對活動的組織和效果給予了高度評價。議員們表示,這樣的防災演練非常有必要,可以有效提升居民的防災意識和應急能力。 整個活動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致遠里長也說,此次防災演練活動不僅加強了里民們的防災知識和技能,還進一步促進了社區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他強調,未來將持續推動更多類似的防災教育活動,確保三福里的每位居民都能在災害來臨時冷靜應對,共同守護社區的安全。 這次活動的成功舉辦,彰顯了三福里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積極作為和務實精神,為其他社區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閱讀完整內容一切,從參與社區開始
在三福里里長致遠的帶領下,團隊夥伴們一同參與了三福里的清潔志工日常掃街活動。在與長輩們掃地兼閒聊的過程中,我們慢慢拉近彼此的距離,也藉著找尋髒污的過程觀察到了社區的許多細節。 我們在掃地的過程中發現,除了飲食垃圾,街道兩旁最多的便是被隨手丟棄的菸蒂。而一邊掃地,也會一邊聽到部分民眾的質疑:「掃了這麼多的垃圾,每天還是會有人亂丟,這麼認真的掃有用嗎?」然而,一位志工的回應讓我們印象深刻,他們說:「只要是有垃圾,就還是得掃啊。」這句話充分顯示了他們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和使命感。 烈日與高溫讓大家滿身汗水,再聽到志義工們提到,街道旁的花草是多麼不易才種起來的,卻時常被破壞;里長帶著社區民眾一起設計的椅子,也會被遊民隨意移動;志工們更擔心隨意丟棄的菸蒂會讓公務人員留下不好的印象,進而在評分表上扣分,上述種種場景都讓我們感到十分遺憾。 儘管面對種種挑戰,志義工隊的大家依然每週兩次準時出現在這裡,毫不退縮。他們中有些人甚至特製了各種巧妙的打掃工具,熱情地與我們分享使用心得。志義工們的堅持和創意不僅讓我們感到佩服,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不知不覺中慢慢成為了彼此信賴的夥伴,肩並肩地為打造更美好的社區環境而奮鬥。我們深信這份共同的信念和行動力將會感染更多的人,吸引更多的志願者加入我們的行列,為這片土地帶來更大的改變和希望。
閱讀完整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