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吾所視事,但不是真的無所事事啦(笑)!透過青年視角探索高雄橋頭興糖村的生活記憶,將百年糖業的生活故事以溫暖、有趣的方式呈現。計畫內容包括「橋頭敲敲門」田野調查,藉由訪問興糖村的居民,收集文字、聲音及影像資料,並製作成趣味性桌遊《再見興糖村:尋找消失的村落》,邀請當地居民及青年品牌共同參與遊戲測試,促進興糖村新舊住/駐民間的跨世代交流。同時也透過「興糖村的日與夜」地方展,以藝術展覽和互動桌遊雙向結合,呈現興糖村過去的生活樣貌。
興糖村人物誌:最資深的生態觀察達人
橋頭敲敲門,我們來到第一道門前。 Knock! Knock! 今天應門的是有橋頭生態達人之稱的 施瑞昌老師。 我們一起來看看施老師所認識的興糖村是什麼樣子吧! 童心與自然相遇的時光 出生於民國39年的施老師,曾就讀興糖國小,那時候的興糖國小只招收台糖員工的小孩,每個年級只有一個班級。回憶起童年的時光,施老師想起上學總是遲到被打,但遲到並不是因為睡過頭或是早餐吃太久,而是被大自然深深吸引:「一看到路旁飛過的蜻蜓,我就忍不住想要去抓!」結果常常忘了時間,一到學校就被李老師拉著耳朵教訓。 在興糖村裡的童年時光,除了捉蜻蜓之外,也會用龍眼自製彈珠、找竹子做成竹槍再用蓮霧花當作子彈,或在稻田裡釣青蛙、灌蟋蟀。每天都是一場與自然的嬉戲。而這份對環境的熱愛,也成為他日後觀察興糖村生態很重要的基礎 過去興糖村裡的小男孩 興糖村見證了橋頭糖廠的起落,就像是一本翻閱不盡的地方誌。當年的洗衣部、公共澡堂、福利社、理髮廳、游泳池、運動場、籃球場和網球場——每一處都記錄著那個年代生活的點點滴滴。 施老師甚至笑說:「小時候在理髮廳剪頭髮,還會在洗衣板上邊剪邊啃糖果」,而那個在籃球場下的甘蔗園奔跑過的汗水,似乎都在訴說著那個無憂無慮、充滿冒險的小時光。在大學期間,他還曾在糖廠打過臨時工,從檢驗糖的濃度到清洗設備,做著別人不願做的苦力工作。糖廠裡流傳著一些俗諺,講述著糖業為地方所帶來的獨特生活,把甘蔗園的香甜和人們的堅韌都寫進了記憶。 現在興糖村裡的生態觀察達人 今天的施老師依舊在興糖村流連,喜歡在早晨與傍晚帶著相機和提袋,捕捉園區裡動植物的美麗瞬間。他與我們分享著夏日限定的生態觀察:有時在樟樹上能看到夜晚金蟬脫殼的神秘景象。 捷運的進駐曾引起一陣反對,因為那意味著老樹與防空洞可能會被破壞剷除;但施老師慢慢明白:「外在環境無法改變,我們只有改變心態。」時至今日,捷運成為了遊客走訪糖廠的一大便利,而那些珍貴的回憶依舊在腦海中閃耀。 橋頭的記憶,土地的故事 在本次訪談中施老師說了一句話讓我們非常有感觸:「不要以你們的思維去想像,那個年代不一樣,感覺都不一樣。藉由認識周遭環境,拉近人跟土地的距離。」這句話點醒新世代的我們,也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這片土地所傳遞出的獨特情感。無論是那追著火車跑的模樣,還是糖廠裡一根根甘蔗的甜蜜,都在迴響著一個屬於橋頭人的靈魂記憶。 下一個人物誌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次敲敲門意外的收穫~ 曾經居住在糖廠六連棟宿舍的張大姐&張大哥!
閱讀完整內容《地圖之外:興糖村的行動筆記》
吾所視事──分享我們所看見的事 第一次帶著自己的視角走進社區展開互動,真是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笑) 我們選擇的行動場域「興糖村」於高雄橋頭糖廠,是一個在地圖上找不到的村落,過去糖工廠還在運作時,這裡是提供給員工居住的宿舍聚落。隨著製糖時代落幕、捷運動工,只留下幾棟由文創品牌和個人工作室進駐的老房舍,其餘多數房舍已經消失,變成民眾休憩運動的綠地。 既然沒有人住在這裡,我們又為什麼要選擇興糖村作為行動場域呢? 這幾年在橋頭糖廠時常耳聞幾句話: 「這裡接下來會變很多喔!你2-3年後看就完全不一樣了」 「你知道有一條60米的道路要從宿舍前面直通而過嗎?」 「聽說五分車就快要停駛了,快得話可能明年就不跑了」 光是這樣打下這些話,螢幕前的我又一陣鼻酸(嗚嗚) 雖然我們沒有在興糖村居住過的經驗,但聽著地方文史工作前輩們的娓娓道來,我好像已經對這裡有一份跨越時空的牽絆。看著天天在這裡散步休憩的民眾,爺爺奶奶牽著孫子搭五分車的笑容,他們對於即將到來的改變應該也有不少無奈與不捨吧。 所以吾所視事在此背景下組成,想要在改變到來之前,透過青年的視角,把興糖村的生活故事存檔,作為我們對地方記憶的致敬、對土地的溫柔告白。 這次行動的第一步,我們給自己一個行動代號「橋頭敲敲門 Knock! Knock!」。我們透過田野調查的方式,拜訪曾經住在興糖村的住民,聆聽他們關於代表糖業興盛的聚落記憶。 訪談過程超~級~有趣! 下一回我們再來和大家分享可愛的興糖住民們說了些什麼!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