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暖行者
:::

本計畫「暖暖源遠_暖步圖」緣起於暖暖地區勞動力外移與老化等挑戰,使健康照護需求增加、新舊住民與社區的連結逐漸斷裂。為因應此挑戰,「暖行者」團隊集結具健康管理與設計專業能力之青年與在地社群合作,以基隆河暖暖碇內段步道為行動地點,透過田野調查與、健康適配評估、集體創作打造「暖步圖 - 基隆河散步地圖」;經由文化導覽與環境優化,將地方故事轉化為視覺化的散步地圖與互動導覽體驗,讓步道不只是通行空間,更成為承載歷史記憶、社區交流與健康促進的場域。本計畫最終將整合調查與活動成果製作暖步圖,使散步地圖成為長期可運行的健康促進與地方導覽機制,展開社區共創共學與世代交流,啟動社區人事地物的運作,實踐永續發展。

9月行動紀錄
2025/09/30

9月行動紀錄

9月行動紀錄

9月行動紀錄

閱讀完整內容
8月行動紀錄|從生硬到有趣的回春之旅:讓故事把運動帶進社區
2025/09/26

8月行動紀錄|從生硬到有趣的回春之旅:讓故事把運動帶進社區

8月行動紀錄|從生硬到有趣的回春之旅:讓故事把運動帶進社區

在完成踏查與訪談後,我們開始設計暖步圖上的路線。起初,我是用自己最熟悉的物理治療師角度來規劃:把社區步道走過一遍,仔細測量出入口、紀錄長椅、上下坡,再依照「運動多樣性」的原則,安排平衡、肌力、伸展等任務。這樣的設計在專業上無懈可擊,但很快我們就發現,它顯得生硬而冷冰冰。對長輩來說,「只是告訴大家散步之外還要做肌力和平衡」──沒有記憶點,也難以與日常生活連結。 就在這時,導師工頭提醒我們:「如果想要吸引大家一起來步道走路運動,就要有趣,而且是我們自己要先覺得很有趣!」這句話像當頭棒喝,讓我們意識到:專業如果沒有溫度,就很難走進社區。 於是我們開始思考,長輩最常掛在嘴邊的願望是什麼。有人笑著說:「如果可以,當然希望體力好一點、年輕一點、看起來更好看。」這些話讓我們發現,運動的驅動力,不只是數據或理論,而是關於「回春」的渴望。 剛好步道上有一間百年榕樹旁的土地公廟,我們乾脆把它變成故事起點: 阿公追不上孫子,氣喘吁吁地停下來,只能看著孫子越跑越遠。最後,他決定去土地公廟拜拜,祈求身體變健康、體力變好。沿途的運動挑戰,就像是一道道「回春關卡」──伸展、平衡、肌力……每完成一個任務,就像真的更年輕了一些。走到終點時,阿公擦擦汗,開心地說:「好像真的變年輕了!」 原本生硬的運動處方,透過一個小故事,搖身一變成了社區長輩的冒險旅程。專業依然在,只是換了一種方式進入生活。這不僅是暖行活動的起點,也是我們第一次真正體會到,運動不只是散步──而是能夠帶來笑聲與想像的「回春之旅」。  

閱讀完整內容
7月行動記錄 | 誰是暖行者?? 站在社區的巨人肩膀上
2025/07/30

7月行動記錄 | 誰是暖行者?? 站在社區的巨人肩膀上

7月行動記錄 | 誰是暖行者?? 站在社區的巨人肩膀上

在與居民的初步訪談之後,為了更深入了解社區居民參與活動的特性與族群,我們開始主動聯繫社區附近的每一個發展協會與里長。老實說,當時我們心裡非常忐忑,擔心會被拒絕,事實也的確不太順利——畢竟「暖行者」對大家來說是個全然陌生的名字,一切從零開始。 於是我們轉變策略,開始透過家人、鄰里長輩,甚至是訪談過的居民牽線,一層一層地建立信任與關係。而讓我們收穫最多的,是那幾次親自走進社區據點、參加活動,向居民們自我介紹、說明我們的想法,也因此與幾位里長、理事長與協會成員建立起初步連結,留下了後續聯絡的橋樑。 讓我們感動的是,這些第一次認識我們的前輩們,不但願意傾聽,還提供了很多實際、誠懇的建議。例如,若我們希望長輩參與,就必須考量他們清晨早起、白天體力有限的生活節奏;又或是,不是每位長輩都熟悉線上報名,所以LINE訊息、紙本填寫,甚至請社區志工協助報名,都成了更貼近居民的方式。 也因此,我們大幅調整了活動設計。原本規劃一整天、內容豐富的活動,最後縮短為半天、分段安排;流程、語氣與形式也都重新打磨,只為讓這場活動真正走進社區、走進人們的日常。因為有這些前輩願意提攜,像照顧自己孩子或後輩那樣支持我們,我們才能一次次修正方向、一步步靠近這場行動的初衷。 特別感謝:中興社區的程理事長、楊小姐、高小姐;碇內社區發展協會的執行長、副執行長與理事長;以及白天鵝社區管委會總幹事與委員們——謝謝你們無私分享辦理活動的經驗與訣竅,也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理解與連結,是最有溫度的行動力。

閱讀完整內容
6月行動記錄 | 從怕搭話到聊半小時:雨中邂逅暖暖碇內步道的溫柔日常
2025/07/01

6月行動記錄 | 從怕搭話到聊半小時:雨中邂逅暖暖碇內步道的溫柔日常

6月行動記錄 | 從怕搭話到聊半小時:雨中邂逅暖暖碇內步道的溫柔日常

自今年5月至6月,我們多次造訪碇內河濱步道,觀察不同時段的使用情況,並與來往的居民互動。這是我們第一次嘗試在公共空間隨機訪問路人,起初相當緊張,但非常幸運地獲得大家熱情的回應與支持! 有位阿姨主動與我們分享土地公廟的歷史,甚至熱情邀請我們參加橋下舉辦的晨間毛巾操(但實在太早了><),一聊就聊了半個小時!有次我們在雨天進行踏查,原以為幾乎不會有人出門運動,沒想到沿途仍遇到多位撐傘、穿雨衣來步道運動的長者。其中一位長輩笑著說:「基隆就是常常下雨啊,身為基隆人,怎麼會被雨影響!」讓我們印象非常深刻。 也曾遇到突發的小插曲──某次訪查結束後,機車突然拋錨,當時已經很晚,擔心找不到營業中的機車行。我們推車走了一段路後,幸運地遇到一位仍在營業的老闆,不僅幫我們修好車,還熱情地祝福我們活動順利。 雖然我們從小在這裡長大,但求學與工作關係,反而很少與鄰里有這麼多互動。這次透過計畫的推動,不僅讓我們重新踏查熟悉的環境,更深刻感受到社區的溫暖與可愛,也為後續的活動注入更多情感連結與動力。 (圖為計畫導師葉哲岳老師來訪視交流時與團隊成員在碇內吊橋上的合影)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