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嘉義二通只有向外宣傳的推廣,沒有向下扎根的研究,本計畫旨在強化二通的文化主體性,透過田野調查、文史調研與社區工作坊,在居民參與的情況下,記錄並梳理二通在地文化,最後編撰《二通指南》地方刊物與再現街區文史地圖,從社會學觀點出發,建構整體性的二通產業、藝術文化與社區變遷等街區蘊含的重要文化資產論述,讓文化資源得以被再發現,並轉化為具備公共性的地方知識。
長期而言,團隊欲建立一個由民間發起的地方文史單位,累積「二通地方文史調查機制」,由書寫地方(大眾)的歷史開始,最後由地方(大眾)書寫歷史,使居民從過去的旁觀者,轉變為文化參與的地方主體,深化在地認同。
深入二通田野下的脈絡——龍眼滾下山坡的地方初探
嘉義城位在嘉南平原的東緣,與丘陵相交的地方,因此也成為大阿里山地區物產外銷的集散地。龍眼平實多產,製成果乾耐久且規格化,且在東南亞及南方中國飲食文化中,具有食療意義。因此早在清代,嘉義就成為龍眼海外貿易網絡其中一環。 今時今日,台南東山龍眼烘焙品質佳、產量大,全台有名,然而嘉義沿山地區的梅山、竹崎、番路、中埔,仍有農家持續進行烘龍眼農活。六月開始,團隊進行現存嘉義地區龍眼文化的初步資料蒐集,希望可以歷史性的理解,龍眼對於二通市街發展的意義。 六月底第一次的田野考察,從市區出發,嘗試淺顯的從日常出發,一路追問鄉民對於龍眼生產的理解。朴子埔的阿嬤告訴我們,瓦厝埔有比較多人製作。在鹿麻產,詢問到民國五六十年代起、自學摸索烘焙龍眼的農家(敘事並不如過去習以為常的「阿公的古灶」)。最後到達內埔市街及溪州聚落,與村人約好下一次的上山探索。 雖是一趟簡單的諮詢性調查,但對於後續理解「龍眼文化資源」有相當助益。沿路過程除紀錄龍眼物產線索,還能夠在農村建築、廟宇彩繪、商家匾額書法間,發現交互串聯的文化共振。對於嘉義二通來說,這些實質的聯繫都有助於,在當下學術論述與市場行銷間,編織出穩固而沉靜的歷史性詮釋。 ✎ 實地考察過程看到鐵牛、檳榔、酪梨、龍眼樹,這些或新或舊但鮮活的農村風景,要如何與市區的商店街產生關係呢?
閱讀完整內容炎熱的街、熱騰騰的故事、緩慢展開的文化解碼
嘉義啊!六月真的很熱。 但二通上的人們依然在認真生活著,每天還是有店家開門做生意、雕佛師擦拭店前的神明、民眾騎車飛快地鑽進老街。 當然,我們也沒有閒著,作為一個以研究為核心的文化團隊,我們這個月走進街坊巷弄,開始嘗試以資料整理、踏查與訪談的方式,依然在認真找尋二通的回憶。 期間,我們拜訪二通街上的空襲阿嬤,90多齡的她用極為清楚的記憶力,回溯了疏開時代的驚悚回憶。阿嬤的分享也讓對於想理解二如何形成現在街道樣貌的我們來說,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我們也拜訪幾位仍與藝文記憶緊緊相連的線索人,找到促成街道風貌的書法家、神像雕佛的技藝故事,也從他們口中窺見了二通在大空襲後,百廢待興裡重建桃城嘉義藝文脈絡的點點滴滴。這些故事,沒有在書上,也不是任何博物館牆上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城市基因。 我們不僅在研究梳理,新成員們也一同學習著如何與這條街道產生羈絆。 ✎ 總之,旅程還在持續,為了建構更完整的二通文化,這段旅程任重道遠。 至於找尋這些回憶後到底能做什麼呢?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