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關注嘉義、以二通為出發,以「東西之間・二通指南」作為分享平台。希望從地方研究開始,認識地方、進入地方、並嘗試回答那個終極問題:「嘉義人可能的樣子」,我們期待將這樣的可能性與來到嘉義的人們,及嘉義人分享。
這次希望強化二通的文化主體性,從文史調研出發,嘗試以非典型視角踏查二通的民間歷史─從政治、街道到藝術史,挖掘被日常淹沒的記憶與故事。我們復刻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二通街區的店家地圖,並邀請在地居民一同參與討論、回顧街道的過往,重新凝聚起人與地方之間的情感連結。最終整理一本非觀光地方刊物 《二通指南》推廣二通的文化脈絡,期望成為認識嘉義的一種新的方式。
關於受訪者的記憶與現實的誤差:從蔡春雕佛匠派寫起
眾所周知,人類的大腦是很不可靠的,當人的年歲漸長,我們總是會加入新的記憶,在將短期記憶轉換為長期記憶的過程裡,會進行重新編碼,有的時候就會產生新記憶跟舊記憶結合,變成全新的東西的狀態。 近期團隊在如火如荼地編撰著這次的田調成果,常常寫著寫著就發現 —— 喔!老師傅,比如這次研究「蔡春雕佛匠派」時,蔡有土講得是頭頭是道。比如,他會抱怨自己精心雕塑的慈濟宮泥塑家將被修壞了,但在廟方的記憶裡,泥塑家將還沒有修復,修復的是絹本的家將。那麼問題在哪裡呢?可能是訊息在傳遞過程中,有土司以為自己的作品被修復了吧? 所以,對於採訪者的話,到底要不要盡信呢?這是一個老生常談,也是需要我們這些青年團隊去努力甄別的地方。當然有土司告訴我們的話,也並非沒有價值,他提到「把工藝精神發揮到極致,往往無法掙到足夠的生活費」這點,也是值得我們省思的話題。 總之,還是很喜歡跟阿公阿嬤對話,累積一些新的想法與經驗,並在這些基礎上,繼續認識更多的人。 期待正在寫的這些文字、以及即將產出的刊物,能讓你更喜歡嘉義喔!
閱讀完整內容深入二通田野下的脈絡——龍眼滾下山坡的地方初探
嘉義城位在嘉南平原的東緣,與丘陵相交的地方,因此也成為大阿里山地區物產外銷的集散地。龍眼平實多產,製成果乾耐久且規格化,且在東南亞及南方中國飲食文化中,具有食療意義。因此早在清代,嘉義就成為龍眼海外貿易網絡其中一環。 今時今日,台南東山龍眼烘焙品質佳、產量大,全台有名,然而嘉義沿山地區的梅山、竹崎、番路、中埔,仍有農家持續進行烘龍眼農活。六月開始,團隊進行現存嘉義地區龍眼文化的初步資料蒐集,希望可以歷史性的理解,龍眼對於二通市街發展的意義。 六月底第一次的田野考察,從市區出發,嘗試淺顯的從日常出發,一路追問鄉民對於龍眼生產的理解。朴子埔的阿嬤告訴我們,瓦厝埔有比較多人製作。在鹿麻產,詢問到民國五六十年代起、自學摸索烘焙龍眼的農家(敘事並不如過去習以為常的「阿公的古灶」)。最後到達內埔市街及溪州聚落,與村人約好下一次的上山探索。 雖是一趟簡單的諮詢性調查,但對於後續理解「龍眼文化資源」有相當助益。沿路過程除紀錄龍眼物產線索,還能夠在農村建築、廟宇彩繪、商家匾額書法間,發現交互串聯的文化共振。對於嘉義二通來說,這些實質的聯繫都有助於,在當下學術論述與市場行銷間,編織出穩固而沉靜的歷史性詮釋。 ✎ 實地考察過程看到鐵牛、檳榔、酪梨、龍眼樹,這些或新或舊但鮮活的農村風景,要如何與市區的商店街產生關係呢?
閱讀完整內容炎熱的街、熱騰騰的故事、緩慢展開的文化解碼
嘉義啊!六月真的很熱。 但二通上的人們依然在認真生活著,每天還是有店家開門做生意、雕佛師擦拭店前的神明、民眾騎車飛快地鑽進老街。 當然,我們也沒有閒著,作為一個以研究為核心的文化團隊,我們這個月走進街坊巷弄,開始嘗試以資料整理、踏查與訪談的方式,依然在認真找尋二通的回憶。 期間,我們拜訪二通街上的空襲阿嬤,90多齡的她用極為清楚的記憶力,回溯了疏開時代的驚悚回憶。阿嬤的分享也讓對於想理解二如何形成現在街道樣貌的我們來說,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我們也拜訪幾位仍與藝文記憶緊緊相連的線索人,找到促成街道風貌的書法家、神像雕佛的技藝故事,也從他們口中窺見了二通在大空襲後,百廢待興裡重建桃城嘉義藝文脈絡的點點滴滴。這些故事,沒有在書上,也不是任何博物館牆上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城市基因。 我們不僅在研究梳理,新成員們也一同學習著如何與這條街道產生羈絆。 ✎ 總之,旅程還在持續,為了建構更完整的二通文化,這段旅程任重道遠。 至於找尋這些回憶後到底能做什麼呢?
閱讀完整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