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嘉譯文化工作室
:::
2025/07/17

深入二通田野下的脈絡——龍眼滾下山坡的地方初探

深入二通田野下的脈絡——龍眼滾下山坡的地方初探

嘉義城位在嘉南平原的東緣,與丘陵相交的地方,因此也成為大阿里山地區物產外銷的集散地。龍眼平實多產,製成果乾耐久且規格化,且在東南亞及南方中國飲食文化中,具有食療意義。因此早在清代,嘉義就成為龍眼海外貿易網絡其中一環。

今時今日,台南東山龍眼烘焙品質佳、產量大,全台有名,然而嘉義沿山地區的梅山、竹崎、番路、中埔,仍有農家持續進行烘龍眼農活。六月開始,團隊進行現存嘉義地區龍眼文化的初步資料蒐集,希望可以歷史性的理解,龍眼對於二通市街發展的意義。

六月底第一次的田野考察,從市區出發,嘗試淺顯的從日常出發,一路追問鄉民對於龍眼生產的理解。朴子埔的阿嬤告訴我們,瓦厝埔有比較多人製作。在鹿麻產,詢問到民國五六十年代起、自學摸索烘焙龍眼的農家(敘事並不如過去習以為常的「阿公的古灶」)。最後到達內埔市街及溪州聚落,與村人約好下一次的上山探索。

雖是一趟簡單的諮詢性調查,但對於後續理解「龍眼文化資源」有相當助益。沿路過程除紀錄龍眼物產線索,還能夠在農村建築、廟宇彩繪、商家匾額書法間,發現交互串聯的文化共振。對於嘉義二通來說,這些實質的聯繫都有助於,在當下學術論述與市場行銷間,編織出穩固而沉靜的歷史性詮釋。

✎ 實地考察過程看到鐵牛、檳榔、酪梨、龍眼樹,這些或新或舊但鮮活的農村風景,要如何與市區的商店街產生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