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劃基於共享的產業、文化與社會關係,將屏東縣佳冬鄉的養殖漁業生產區視為一個緊密的社區共同體。儘管此地產業強盛,有穩固的經濟基礎與產業認同,漁村生活文化認同感卻嚴重不足。因此,有別於過往致力於「向外推廣社區」,此次我們連結既有組織共同「面向社區內部」,針對社區裡的邊緣成員:孩子、移入女性、返鄉漁青,提出三大行動與一項整合性行動。
透過四項行動,希望為社區內部帶來擾動與轉變—有別於養殖社區多以男性勞動者為核心,本計劃以家庭為單位,鼓勵親子、夫妻共同投入,讓對話從家庭出發。此外,大量使用藝術創作、影像媒材,這些材料不僅溫柔、直達內心,更具持續性與轉化為社區文化資產、成為未來地方教育與展覽基礎的潛力
【在這一圈光影裡,我們靠得更近了】——《妳是我的眼》第二堂課紀錄
照片沖出來了。 那天,我們決定把桌子搬開、圍成一個圈坐下。 不再是上課的配置,而是想好好聽—— 在快門後面,那些關於生活的低語與聲音。 許久未用底片相機果然陣亡率是有的,請大家自己挑選五張喜歡的,有人環境太暗,只有四五張看得到影像;有人手指頭入鏡、揹袋入鏡,各種情況都有,但當那一張張照片被投上螢幕,彷彿每個畫面都有一扇門,門後是妳最喜歡的人、最珍貴的回憶,還有一場場真實的生活。 「這是我最喜歡的人啦!」 照片裡是他抓著魚網、帥氣地站在塭邊; 「這是我家變成小天使的狗狗」 牆上掛滿牠的照片——是對生命的懷念; 還有那張父女玩耍的瞬間, 姊姊說:「他生了一場病,魚也死光了,但他回來了,終於有時間了。」 這一天,我們笑了,也眼眶紅了。 每張照片都是一段生活的證詞,每段分享都是一種勇氣的展現。 我們也讓每位參與者寫下一張「被觸動的照片」—— 同樣身為漁村女性,妳們的光景彼此共鳴。 有日出下的塭、有魚上桌(生)前的瞬間、有女兒奔跑的背影、 這些影像,不只紀錄,也成了彼此理解的橋。 感謝妳們願意拿起相機、也願意走進我們這個圓圈, 讓漁村的日常不再只是沉默,而成為有人看見、有聲音、有記憶的故事。 這場沙龍雖然結束,但妳們的視角,正在延續—— 接下來想讓更多人能看到妳們的眼、妳們的故事、還有妳們溫柔而堅定的生活痕跡 我們會努力整理並且策展的, 相約11/1-11/2 漁夫生活節-好好生活展區,不見不散。
閱讀完整內容【在她們的眼中,漁村開始有了光】——《妳是我的眼》第一堂課紀錄
2025年6月6日,我們選了一個六六大順的日子,開啟了佳冬漁村第一場真正的擾動。 這場擾動沒有太多人聲鼎沸,也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只有幾台底片相機、一張張被時間珍惜的底片、一群來自漁村的姊妹,和一個溫柔的邀請:請妳,用妳的眼睛,把妳的生活,拍下來。 我們稱這堂課為《妳是我的眼》。 在這個超過七成居民都與養殖業有關的漁業重鎮裡,我們想做的,不只是紀錄魚塭,不只是傳承技術,我們想知道,那些日日在水面下波動的,不只是魚的身影,而是日常裡那些被忽略的、安靜而閃閃發亮的事物。 從一開始的「我不會拍啦」、「我的生活沒什麼好拍的」,到當天課堂中傳來的笑聲、比剪刀手的自拍、滿滿筆記裡寫著「我要拍阿嬤曬魚乾的樣子」,我們看見了改變正在發生。她們開始期待手上的相機,也期待拍完後能彼此分享。而我們呢?我們也同樣期待——期待她們眼中的漁村、她們眼中的生活、以及那些她們想記錄給孩子與未來的,一切樣貌。 我們設計了幾個小小的任務卡,像是「找一個你每天都會看見但從沒認真看過的東西」、「拍下漁村的藍色」、「拍一張『我最不想忘記的畫面』」,希望讓她們回家拍攝時有點方向,也能有更多主動探索的樂趣。任務靈感來自她們的生活——魚塭、曬網、塑膠拖鞋、讓你充滿回憶的角落……這些不是「外人來參觀時會拍的東西」,但卻是她們生命裡真正的風景。 這堂課結束後,她們每人手上都有了一台屬於自己的底片相機,一卷可以拍36張的時間切片,和20天的任務旅程。 我們沒有要求完美的技術、沒有規定主題的正確答案。 我們只是想對她們說—— 「我們很想知道,妳眼中的佳冬是什麼模樣。」 這是一場擾動的開始,也是一場重新看見彼此的旅程。 因為我們相信,在男性勞動力為主,而常常找不到歸屬感的漁村女性們能說出自己的故事,不只關注在自己家庭中能轉身面對自身生活。 期待 20 天後,她們的影像故事回到我們面前。 那會是佳冬這塊土地,第一次被她們自己溫柔地照亮。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