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畫的刻痕裡看見一百種返鄉日常與未來】——《漁青の一百種返鄉軌跡》活動紀錄
一刀一線,刻下的不只是畫面,更是生命的故事🪵
活動開始前,我們其實心裡有些忐忑。
漁青的生活總是與魚塭、潮水、天氣緊緊相連,陌生的事物往往讓人退縮。如何讓大家願意跨出熟悉的框架?如何在短時間內營造安心自在的氛圍?這是我們最在意的課題。
當一群長年與網具、飼料、鹽水為伍的青年,第一次坐在滿是描圖紙與刻刀的桌前,他們顯得有些不安,甚至有人小聲笑說:「是不是走錯棚了?」
但在藝術家的引導下,大家慢慢放鬆:從笨拙到流暢,從沉默到交流,神情也從嚴肅轉為專注,再到難掩的興奮。版畫一點一滴浮現,不僅是圖像,更是返鄉的故事與生命的痕跡。
有人刻下「一家人蹲在魚塭邊觀察蝦子」的日常,那是孤單作業時最珍貴的陪伴。
有人畫下「女子掀起如海浪般的布,魚群在身旁游動」,浪漫卻真切地描繪著漁村與大海的共生。
有人則以簡單的信念總結:「豐收,一定要努力。不努力,一定不會有豐收。」
也有人在版畫裡描繪理想藍圖:有太太與孩子、有魚塭、有雞、有日出——辛苦卻帶著希望的日常。
這些故事或沉重、或溫柔;或具象、或抽象。
卻無一不是返鄉的一條軌跡。
有人因父親驟逝而接手魚塭,有人走過異鄉再回到家鄉;有人在魚塭裡刻畫理想的未來,有人用線條記錄下不被看見的日常。
每一條路都不同,但都重要。
因為當這些碎片拼湊在一起時,才構成了完整的漁村樣貌。
第二天,當作品完整呈現時,漁青們的神情徹底改變了。從第一天的不安,到此刻滿臉的自豪與開懷大笑;甚至有人主動提議:「下次能不能辦個親子版?」更多人把作品分享到臉書,留言區湧來「之後還會再辦嗎?」的期待。
這些一筆一刀的版畫,見證了返鄉不只是生計的選擇,而是一段段與土地、家人、自己深刻對話的過程。
我們相信,這樣的嘗試能成為一個開端。
讓更多安於魚塭的青年願意踏出一步,走向更多公共場域;
讓他們發現,除了日夜相伴的漁村生活,還有更多可能等待被看見。
因為——
他們的努力在哪裡,漁村的未來就在哪裡。
#一百種返鄉軌跡 #版畫裡的漁村 #返鄉是一種對話 #刀痕與故事 #海平面下的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