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Di Rumah琉媽抵家
:::

計畫發起人是新住民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與回到媽媽故鄉時,透過與家人的飲食記憶逐漸理解媽媽的文化背景與移居歷程,並轉變了自我身分的認同。與夥伴都認為小琉球的外籍配偶是當地的特別面貌。藉由個人經驗與身分為出發點,透過訪談發掘更多小琉球新住民的經歷與故事,再透過飲食文化的交流促進社區對新住民的認識與包容,分享屬於小琉球新住民的多樣面貌。
計畫將以「食物」為橋梁,透過「新住民家鄉料理分享」與「食譜故事集」等方式,讓新住民能夠分享自己的文化背景與生命故事,增強其自我認同與社會參與感,促進大家對他們的理解與包容。亦探索「文化觀光發展可能性」,希望小琉球新住民文化成為當地特色之一,進而發展更多元的文化觀光機會

小島上的越南餐桌
2025/10/23

小島上的越南餐桌

小島上的越南餐桌

𝐃𝐈 𝐑𝐔𝐌𝐀𝐇|越南篇 小琉球的新住民之中,也有許多來自越南的姐妹。在小島上可以看到很多他們在這裡落地生根的身影:家附近的越南餐館和專賣越南商品的雜貨店。他們離開家鄉,帶來了熟悉的家鄉味,慢慢在島上展開新生活。 爽口開胃的越南料理,是夏日外食的熟悉選擇,生菜春捲沾酸甜魚露、清爽的河粉湯,還有我最愛的涼拌米線,總讓人忍不住一再回味。 這次,我們邀請到來自越南的姐姐和她的婆婆,一起聯手辦桌! 是平時在越南餐館吃不到,只出現在家裡餐桌的獨家越南美味! 除了道地的越南料理,婆婆也會準備她的拿手好菜,與媳婦大展身手,讓大家可以品嘗「家的味道」。 這一次,我們在濱境行旅,戶外露臺,吹著晚風,看夕陽西下,聽他們一家的故事吧。 ------------------------------------------------------------------------------------------------------------------------ 阿嬤清晨四點就開始準備要做鹹粿的材料,泡米、磨漿、從朋友家拿到最後一塊鹹魚、再到市場買豬肉。等我們下午到阿嬤家準備幫忙時,灶上早已是熱騰騰蒸好的鹹粿,爐子上是燉好的豬肉與白菜——完全跟不上阿嬤俐落的手腳。 同一時間,嬸嬸在家裡的廚房用兩口爐翻炒燉煮今晚的大菜。越式咖哩、香茅排骨、鴨肉粥、皮蛋煎、醃菜……。短短兩個小時,小小的廚房竟變出一整桌色香味俱全的料理,讓人驚呼,只想喊:「等不及開飯啦!」 ----------------------------------------------------------------------------------------------------------------------- 「我做的鹹粿,可以整片拿起來甩,都不會斷的唷!」阿嬤的鹹粿是小琉球的傳統經典。紮實彈牙的口感、豐富的配料,是外面吃不到的好味道。「蒸好的鹹粿放涼後才會Q,你們等等吃剛剛好~」她得意地說。 另一頭,嬸嬸的「鴨肉粥」也香得讓人流口水。先把生米炒香,用鴨肉燉湯,再把湯加入米中慢慢熬煮,最後放入喜歡的配料,一鍋濃郁的鴨肉粥出爐啦。盛一碗粥,加上醃高麗菜、鴨肉片,再淋上靈魂醬汁——嬸嬸特調的魚露。「這個鴨肉粥每次上桌都讓全家一碗接一碗」嬸嬸的姪女說。 一張餐桌,兩個世代的媽媽,用不同的料理,照顧著全家人的胃口。有小琉球的古早味,也有越南的家鄉味,交織成一家人最最最喜歡的「回家吃飯味」。 謝謝每一位參與的朋友。這是我們第一次在戶外辦餐桌,過程中有點匆忙和混亂,但能夠跟大家分享這一份家的味道,真的很開心。特別感謝濱境行旅提供場地,邀請嬸嬸和阿嬤當大廚促成這一場越南餐桌,再次謝謝大家的參與和見諒。

閱讀完整內容
小島上的印尼錫江餐桌
2025/09/20

小島上的印尼錫江餐桌

小島上的印尼錫江餐桌

𝐃𝐈 𝐑𝐔𝐌𝐀𝐇|印尼錫江篇 小琉球的新住民移居歷史從民國80年初開始,當時的新住民主要是來自菲律賓與印尼兩國。 其中又以印尼為大宗,印尼國土分布廣闊、島嶼眾多、民族多元,移居至小琉球的印尼新住民們也來自不同的島嶼和區域,帶來了多樣的文化與味道。 這次,我們邀請到來自印尼錫江(Makassar)的月琴姐姐。 平時她在小琉球的國民小學教小朋友印尼文,分享印尼文化;活潑健談的她,這次要和我們聊聊課堂上聽不到的故事喔。 這一晚,我們將透過她的想念的鹹香濃郁,讓印尼料理滿足大家的胃: 一顆香辣爽口的炸蛋,配上香氣四溢的薑黃飯,再來幾串雞肉沙嗲。(寫到我都流口水了)用手抓飯吃,最接地氣那種。 在這座島上,我們用餐桌連結來自印尼蘇拉威西島的故事。 ----------------------------------------------------------------------------------------------------------------------------------------------------- 你知道印尼的宗教課程是必修課嗎?要考試,沒考過還會被留級! 宗教在印尼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憲法規定印尼人民有宗教信仰的義務,身分證上有標註宗教信仰的欄位。宗教除了規範節慶儀式與文化習俗,是印尼人日常生活和飲食習慣的依據,也會影響求學求職與社會認同的過程。 第一次聽到身分證上要註記宗教信仰讓我們好驚訝,上學還要學習所屬宗教的敬拜儀式與習俗,讓我想起來媽媽跟我說過以前讀小學時,每天都要跟著禮拜五次,雖然信仰不是伊斯蘭教,但因為學校是伊斯蘭教學校,所以要讀古蘭經,要學習相關的習俗禮節。 謝謝來參與的大家,謝謝協辦的夥伴們,謝謝願意跟我們分享人生故事與家鄉美味的月琴姐姐。印尼的文化三天三夜都講不完,希望之後還可以認識更多落腳在小球球的印尼的文化。一起吃飯聊天,也療癒我們移居過程中的不適。

閱讀完整內容
小島上的馬來西亞餐桌
2025/09/01

小島上的馬來西亞餐桌

小島上的馬來西亞餐桌

𝐃𝐈 𝐑𝐔𝐌𝐀𝐇|馬來西亞篇 來我家吃飯吧,來聽一段來自馬來西亞的小島故事。 小琉球上住著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新住民,除了印尼、越南,也有來自馬來西亞的身影。 這次,我們邀請到了來自馬來西亞的運薇姐姐,在地居民可能曾在全家超商遇到她親切的招呼、在國小課堂中分享東南亞的文化。運薇姐姐現在全心投入東南亞語言與文化的推廣,總是用溫柔的聲音、熱情的料理,拉近文化間的距離。 這一晚,我們透過她的味道與記憶,一起認識馬來西亞的日常: 一碗ABC湯的暖胃、一道咖哩雞的濃郁、一口紅酒麵線背後的疼愛。 在這座島上,我們用餐桌連結另一座島的故事。 ----------------------------------------------------------------------------------------------------------------------------------------------------- 謝謝來參與的大家,謝謝協辦的夥伴們,謝謝願意跟我們分享人生故事與家鄉美味的運薇姐。看大家吃飽飽,聊到忘我,真的好開心,好滿足。 一張餐桌讓大家可以聚在一起,一起好好吃頓飯,一起交流不同的生活與故事,是我想像中最溫馨的畫面。

閱讀完整內容
小島上的越南雜貨店
2025/07/19

小島上的越南雜貨店

小島上的越南雜貨店

這是小琉球第一家越南雜貨店,裡面應有盡有,食衣住行通通包辦。 阿銀姐姐非常熱情,每次去都會聽到「要吃榴槤蛋糕嗎?」、「很好吃喔!」 從以前是隱身在住宅客廳的小小雜貨店,到現在是有桌椅用餐區、貨架上商品齊全的店家,阿銀姐姐都在這裡安撫了大家想念越南口味的胃,讓住在小琉球的越南同鄉們可以方便購買解鄉愁的調味料和零嘴。   今天去找阿銀姐姐聊天時,剛好遇到她的友人來相聚的時刻,意外加入大家的歡樂時光,解鎖了越南的Bingo桌遊。 這是一款很簡單的小遊戲,有固定的數字模板,大家自行挑選想要的模板,接著有一位莊家會依序抽出數字,其他玩家就用小石子或硬幣放在莊家抽出的數字上,莊家會一直抽數字,直到有人在模板上的數字連線成功。 因為我聽不懂越南文,姐姐們每次抽出數字都要雙語說數字,貼心又可愛。 下一次去姐姐的店裡,要吃什麼好呢

閱讀完整內容
小島上的粽子嘉年華
2025/06/06

小島上的粽子嘉年華

小島上的粽子嘉年華

端午節過完了。 大家的粽子消滅的如何呢? . 除了小琉球包著鬼頭刀魚乾與香腸的粽子。 今年很幸運的還品嘗到馬來西亞和越南的粽子! . 相較於小琉球的粽子大多是用月桃葉來包, 馬來西亞的粽子主要是使用竹葉, 而越南的粽子是使用香蕉葉, . 除了包材不一樣,調味與內餡也不盡相同。 大家有吃過藍藍的、包著蚵乾、像壽司捲的粽子嗎? . 💙藍色的粽子娘惹粽 來自馬來西亞的娘惹粽,會用蝶豆花將糯米染色,裡面會包滷肉和蜜糖的椰絲,吃起來鹹甜香辣。 . 🤎鮮鹹醬香味十足的粽子 是馬來西亞常見的粽子之一,用陳年醬油炒過的糯米呈現深褐色,額外包進蚵乾與蝦米,不用沾醬就醬香濃厚。 . 💛香蕉葉包的壽司捲粽子 用香蕉葉也會把香蕉包進去的越南粽子,口味比較清爽,帶著淡淡的椰奶香,外圈軟黏的糯米配上綿密的綠豆,口感豐富,ㄧ捲一捲的,份量剛剛好。 . 大家有吃過幾種粽子呢😋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