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旨在透過清水溪連結部落青年與耆老,喚醒族人對傳統的記憶與認同,並促進文化復振與環境保護。團隊將舉辦部落青年聚會、走溪工作坊、清水溪生命史記錄、水文化立體地圖製作及部落分享會等活動。核心行動包括由長者帶領青年踏查清水溪,記錄地名、傳統領域使用方式、歷史故事、民族植物與生態環境。團隊也將運用GIS技術製作水文化地圖,並編纂銅門部落清水溪家族耆老生命史。計畫期盼透過世代對話與親身實踐,讓青年理解祖先與土地的共生方式,並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延續這份智慧。計畫目標包括提升青年對部落事務的關注,促進部落內部凝聚力,並建立長期的對話與合作機制。
同在• 在銅 九月大型活動紀錄
🌿 九月行動紀錄 一、青年共聚|我眼中的部落 「部落不只是一個地點,而是一種活著的方式。」 這場分享,我們邀請到銅門部落在地青年——東冬侯溫, 他從銅門出發,把部落文化帶上國際舞台,用創作與品牌講述太魯閣的故事。 活動中,他分享了創業的歷程,堅持用族語、符號與傳統技藝去傳遞文化。 對參與的青年而言,這不只是一次聽講,而是一種鼓勵——我們也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說」部落、去「做」部落。 💭 心得收穫: 從東冬的經驗,我們看見了部落青年如何走出銅門、再帶著文化回來。 這次分享讓大家重新思考「部落」不只是回憶的名詞,更是一種正在發生的行動。 二、與植物銅行|清水溪民族植物走讀 原訂要進入清水溪流域走讀的活動,卻因為清水溪流域生態廊道計畫,而管制升級被迫更動活動區域。 儘管如此,我們沒有放棄,而是立刻轉向,改走其他區域進行學習。 這次由在地青年 Paras Kaji(陳昊天)帶領,他同時是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學生,也長期投入民族植物研究。 他帶著大家認識部落裡的藥草、染料與可食植物,並分享植物與部落生活的關聯,以及族人與山林共生的智慧。 💭 心得收穫: 這次的突發狀況讓我們真實體會到「青年行動」的挑戰——即使身為在地青年,也可能面對行政制度與地景使用之間的矛盾。 但正因為這樣的限制,我們更清楚:要持續讓青年回到土地、回到溪裡,必須同時理解政策、文化與環境的連動關係。 三、部落文化地圖工作坊 這一次,我們和古沛文老師一起投入「銅門清水溪水文化地圖」的製作。 這場工作坊不像一般活動那樣輕鬆,它需要長時間的專注、細心、認真的˙動手做 大家分工合作,過程雖然辛苦,大家眼睛都快花了,但當地圖逐漸成形的那一刻, 每個人都露出滿滿的成就感,原來我們小時候玩水、打魚的那條溪、那座山 有著這麼壯闊的地形——那真的是「鬼斧神工」的土地。 💭 心得收穫: 這場工作坊不只是製作地圖,而是一次「重新更認識這條溪」的過程。利用一整個月的製作,讓青年們聚在一起的時間更長了,也產生更深厚的情感。透過製作這份地圖,清水溪又再一次的將我們緊密的連繫在一起。 這份地圖,是勞動與感動的結晶,更是我們送給部落的一份禮物。
閱讀完整內容同在• 在銅 八月大型活動紀錄
8月活動紀錄與回顧 🌊 0809|走溪工作坊 這一次,我們真正走進了清水溪。溪水冰涼,石頭溫潤,耆老咪咪·阿比司帶著我們認識溪邊的民族植物,也分享他在溪裡生活、打獵、成長的記憶。那些故事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與土地共生的智慧。 同時,我們也很榮幸再次邀請到第一場走溪的講師——旮日羿·吉宏老師,一同補充歷史背景,帶領大家理解地景背後的文化意涵。 這場課程讓我們意識到,走進溪裡並不是單純的踏水,而是踏進祖先的腳印。溪流還在,故事還在,記憶也依然流動。 🚶 0817|銅門健走活動 攤位擺設 在銅門村的健走活動中,我們設立了一個「清水溪回憶」攤位,讓健走的過程不只是運動,也能停下腳步、認識我們的青年行動。許多村民駐足,分享他們和溪流有關的回憶,有的是小時候的遊戲場景,有的是打獵或挑柴的經驗。 這次的互動,讓我們感受到青年行動並不是孤單的,而是與整個社區連結在一起。每一次對話,都是我們與村民建立更深理解的橋樑。 ✨ 0819|部落青年聚會 串起回憶 DIY手作飾品 這場聚會選在竹屋舉辦,場地本身就承載著部落的溫度。活動中,我們一起動手串珠、編織項鍊,從部落傳統服飾的色彩與材料中汲取靈感。每一顆珠子、每一條線,仿佛都把故事與情感串連起來。 除了手作,我們也分享了族服背後的歷史,理解這些紋路與色彩承載的意義。大家在創作的過程裡不只是製作一件飾品,更是把文化戴在身上,把回憶留在心裡。 這一晚,笑聲與交流讓青年們更靠近彼此,也更靠近自己的根。 ⸻ 💡 三場活動帶來的收穫 8 月的三場活動各有不同形式:走進溪流的體驗、社區健走的參與、青年聚會的創作。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在串起我們與土地、與社區、與文化的關係。 我們發現,當青年願意主動走出去,不論是踏進溪水、擺設攤位,還是串起一顆顆珠子,都能在行動中找到連結,找到歸屬。這些活動不是結束,而是下一段旅程的開始
閱讀完整內容同在• 在銅 七月大型活動紀錄
0705 青年聚會回顧 七月初的傍晚,我們在部落舉辦了一場青年分享會。這不只是一個單純的聚會,而是一段我們彼此傾聽、交流、尋找連結的時光。活動中,我們以「部落地圖」作為交流的起點,邀請大家在地圖上標註自己與部落的連結,並用故事分享那些記憶深刻的地方。有人談起兒時在河邊戲水的歡笑聲,有人回憶起家族聚會的熱鬧場景,也有人分享自己回到部落後的心情轉折。透過彼此的述說,不僅讓大家找回了共同的記憶,也讓不同世代的情感更加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除了分享與討論,我們還安排了「猜部落街景比賽」。工作人員事先拍攝了部落裡不同角落的照片,有的是熟悉的地標,有的是容易被忽略的小地方。參與的夥伴們圍在一起,努力回想照片中的位置,討論聲此起彼落,氣氛熱鬧而溫暖。這個環節讓大家發現,原來自己對部落的記憶,有時來自日常中不經意的細節,而這些細節也正是我們生活的肌理。 透過這場分享會,我們不只是交換經驗,更是重新認識了彼此,也重新認識了部落。我們在不同的故事裡,看見了共同的價值與牽絆,也在笑聲和回憶中,找到了一種回家的感覺。 這次的交流不只是一次單純的聚會,它為我們的本次計劃帶來了重要的收穫: 1. 凝聚青年力量:來自不同專業與背景的青年建立了彼此的連結,後續計劃中有更多潛在的合作可能。 2. 提升社區參與度:青年們的熱情參與,讓計劃在部落中有了更高的能見度與認同感,也吸引更多人期待後續活動。 這不只是一張地圖的完成,更是一次心與心的連結,讓我們看見部落青年對土地的熱愛與責任感,為未來的計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0719走溪工作坊因為大雨的因素,被迫延期。但由於食材早有準備,我們仍然邀請部落青年以及耆老們在0720雨勢減緩後,一同共進午餐,討論近況以及分享自身故事。透過輕鬆平常的午餐,讓部落青年們與耆老更加熟悉,往後在文化資料的收集以及傳統技藝的學習是一大幫助。這次活動的被迫延期,也讓青年們學習到大自然的無常以及變化多端,隨時要做好萬全的準備,這是祖先交給我們的智慧。
閱讀完整內容同在• 在銅 六月大型活動紀錄
《走溪工作坊系列之一》&《部落青年聚會》 行動紀錄與心得分享 一、行動紀錄 1. 活動緣起與目標 透過地方走讀與青年對話的雙主軸,重新認識銅門部落及清水溪流域的歷史、地景與記憶傳承。此次串連兩場活動,試圖建立從「祖先走過的遷徙路」到「當代青年如何看見與回應部落」的思索與行動路徑。 2. 活動名稱與場次 (1) 《走溪工作坊系列之一》 •主題:清水溪流域家族遷徙史 •主講人:Kaji• Cihung (旮日羿·吉宏)老師 •核心內容:以地圖、家族記憶為主軸,導引族人回顧祖先的移動歷程,重新認識自身與土地的關聯。 (2) 《青年聚會活動》 •主題:部落青年眼中的銅門 •分享者:余欣蘭(銅門部落青年導演) •核心內容:透過青年視角觀看部落日常與變遷,分享其影像創作脈絡及對文化與未來的關懷。 3. 活動時間與地點 •地點:銅門部落教會空間 天主堂教室以及基督教教堂 •日期:114/5/31以及114/6/21 •對象:部落青年、族人、對地方文化有興趣的民眾 二、活動進行與觀察紀錄 《清水溪流域家族遷徙史》講座 •內容亮點:講者旮日羿·吉宏以親身研究與家族記憶為例,介紹太魯閣族從山區遷徙至溪谷的路徑,透過地圖、家譜與口述資料交織,重建一條充滿情感與土地記憶的遷徙路線。 •參與互動:與會族人紛紛對照自身家族的搬遷經驗,現場產生許多共鳴。也有青年開始提出是否能以數位方式保存這些資料。 《部落青年眼中的銅門》分享 •內容亮點:余欣蘭導演分享多部紀錄片片段,從部落日常、長者口述到社會議題的切入,展現青年如何以創作回應時代。 •參與互動:觀眾特別對她如何在創作中兼顧尊重與表達產生好奇,延伸出許多對部落文化敘事權的討論。 三、活動心得與反思 1. 活動觀察🔍 這兩場活動構成了一種跨世代的對話模式:由長輩出發,重新認識歷史地景與族群移動,進而延伸到青年如何理解這段歷史、又如何用當代表達方式回應與傳承。 2. 具體心得分享❤️ •「腳印會被水沖走」這句話深刻打動許多部落青年,也點出了族群記憶的脆弱與保存的重要性。這樣的工作坊讓記憶不再只是個人的,而是可以共享、延續的。 •青年導演的分享提醒我們,文化並不是停在過去的符號,而是需要在當下重新詮釋、讓它被看見。這樣的影像創作,是記憶的延伸,也是部落未來的起點。
閱讀完整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