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糖村人物誌:畫筆下的記憶守護者
橋頭敲敲門,Knock! Knock!
這次應門的是橋仔頭糖廠藝術村的陳聖頌村長。
他的興糖村生活故事又是如何展開的?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從北港到橋頭的年少歲月
聖頌村長出生於雲林北港,父親原先任職於北港糖廠,民國58年因調職至橋頭糖廠畜殖事業部,一家人在他初中畢業後移居到橋頭生活,住在興糖國小旁一批新蓋的磚造宿舍區。
對於村長是從北港搬過來這件事團隊很驚喜
於是提問:「你來到橋頭糖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聖頌村長的回答也非常有趣:「很無聊啊!」
原來過去在北港生活的時候,朝天宮常有香客來進香,都是台灣最道地的傳統陣頭。即使現年72歲,聖頌村長還是每年都會回鄉參與媽祖生日繞境。所以高雄的現代街景跟電梯大廈,對他來說毫無吸引力。加上當時進入高中生活埋頭苦學拚聯考的階段,每天清晨六點出門,下課去補習班,每天都晚上10、11點才回到糖廠宿舍,生活緊湊而沉重,聖頌老師甚至說高中生活是很灰暗黯淡的日子。
開啟藝術創作的起點:從數學挫敗到美術啟程
那個年代競爭相當激烈,高雄中學每個學生都非常拚命要考上台大電機、交大電機、清大電機。同學都自稱不太念書,考試卻輕鬆拿下高分;反觀自己數學、物理、化學通通被當掉。努力了卻始終追不上,所以聖頌村長在高二分組的時候,毅然決然轉向社會組,開始了自己的藝術創作之路。
橋頭的記憶,畫筆的堅守
師大美術系畢業後,他曾在彰化二林任教美術,1983年赴義大利生活13年,1996年返台。如今,聖頌村長自費承租糖廠空間作為畫室,親自打理經營。聖頌村長感嘆地說:「台灣對歷史與文化的態度太野蠻。」看著糖廠從興盛到沒落,機械設備被當廢鐵賣掉,他心痛不已。
「我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荒謬,也感到無能為力。」
在這次訪談過程中,團隊認為現在這間畫室不單純只是創作空間,也是聖頌村長守護自己生活記憶的方式,每天早上泡一杯義式咖啡,午後在畫室打個盹,生活節奏就像村民的日常。他用畫筆紀錄,也用行動守護,讓自己一直活在糖廠的生活故事裡。
下一個人物誌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次敲敲門意外的收穫~
曾經居住在糖廠六連棟宿舍的張大姐&張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