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糖村人物誌:興糖村末代村長
橋頭敲敲門,Knock!Knock!我們終於見到興糖村村長啦~
究竟這位在這次拜訪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會和我們分享什麼樣的故事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在正式訪問前,我們就從施老師的口中得知,秀足姊是興糖村最後一任村長。包含在計畫提寫時,團隊也充滿好奇:為什麼興糖村後來會併入橋南里?以前的興糖村又是什麼模樣?
秀足姊是這麼回答我們的:「興糖村原是糖廠員工的宿舍區,擁有市場、福利社、理髮廳等設施,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社區。民國88年到92年間,因縣市合併與行政區調整,橋頭區需維持17個里,三德里從芋寮拆出後,興糖與橋南合併,興糖村的名字也因此走入歷史。」
「雖然村名不在了,但我們的生活記憶還在。」秀足姐說。
興糖村的空間記憶
興糖村的範圍包括糖廠路、糖北路、糖南路,鐵道邊過去也都是木造宿舍。隨著糖廠的住宅計畫推動,原有宿舍被拆除,改建為磚造透天厝。第一批住宅從興糖活動中心往北興建,第二批則往南延伸。活動中心原址是「獨身仔寮」,也就是單身員工的宿舍。
村長任內最光榮的時刻
秀足姐民國64年結婚後原先住在五林里,民國67年搬到興糖村。她的公公則在農場課任職。因為她熱心又親切的個性,鄰居們拱她出來選村長,在擔任村長的期間,秀足姐發現媽媽教室的成員熱愛跳舞與表演,但年紀較大的居民行動比較不方便,她靈機一動,策劃了一場話劇演出,重現糖廠重現日治時代的歷史與甘蔗運送的場景。
「我們做了鋤頭、斗笠、墓碑、甘蔗當道具,還報名到衛武營演出。回程途中,文化局長打電話來,邀請我們到香港參加文化交流演出!」秀足姊非常驕傲地和我們分享這段回憶。
現在的興糖村對妳來說是什麼樣的空間?
因為第一次在村長家門口打招呼時,秀足姊和我們說週三到土地公廟找她,後來也發現原來她就是廟務助理旺伯的老婆,讓我們不禁想問她:「興糖村消失在地圖上後,現在對妳來說是一個什麼樣的空間呢?」
秀足姊開朗地回答:「隨著捷運開通,糖廠成為觀光景點,福德祠香火更旺,我也一直在這裡服務、交朋友。」
採訪當天正逢土地公廟祭拜活動的日子,周邊圍繞著的,都是秀足姊過去當村長時的村民,原來興糖村不只是地名,也是居民們的生活與故事。這裡成了她與社區居民的連結中心,也成為延續記憶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