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FLAVOR HUALIEN文化推廣工作室
:::
2025/10/24

嘻哈作為地方實踐-以吉安高齡化對象為例:社區共創與地方治理

嘻哈作為地方實踐-以吉安高齡化對象為例:社區共創與地方治理

本文探討嘻哈文化如何在高齡化社區中被運用為地方治理與社會共創的工具。以 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的實踐為例,研究說明嘻哈文化不僅具藝術性,更能轉化為社區共治、文化健康與社會企業化的治理模型。透過青銀協作、節奏共學與文化自主策略,嘻哈實踐展現出「從文化行動到地方治理」的轉譯能力,形塑出具有社會創新價值的共創社區樣態。

關鍵字

嘻哈文化、地方治理、社區共創、文化健康、社會企業、文化永續

嘻哈的社會角色再定義

嘻哈文化長期被視為青年次文化或音樂現象,然而在地方實踐脈絡中,它逐漸轉化為一種社區治理工具。FLAVOR HUALIEN 自 2017 年起,以嘻哈文化作為地方行動語言,將聲音、節奏、社群互動轉譯為社會參與的形式。在高齡化社區的行動過程中,嘻哈展現了共創與共治的潛能,使地方治理得以由下而上展開,形成社區自治的新語法。

嘻哈的社會角色:從表演文化到公共參與

在文化政策脈絡中,「參與」常被視為出席活動的行為,但嘻哈文化重新定義參與它強調創造。當長者在社區課程中,他們不只是參與者,而是公共文化的共同作者。FLAVOR HUALIEN 在今年行動中,以「本單位為中心」推動社區個站所與各站所彼此對話、串連,使站所者長透過某種形式與不同區域長者建立認識連結,在創作中形成公共性與地方治理的共識。

社區共創的治理實驗:青銀協作的行動邏輯

共創的本質不在創新形式,而在關係重組。嘻哈作為共創方法,其核心是節奏協同與角色平衡。在花蓮的社區實踐中,青銀協作的動能來自互補關係,青年提供技術、長者提供經驗,而節奏成為共通語言。仁安文健站為例,課程強調持續對話與共同決策(課程形式走向而非典型KPI導向),形成以節奏為基礎的社區自治樣態。

社會處方簽與文化健康:藝術介入的政策語境

近年文化部與衛福部推動「文化健康站」與「藝術介入健康促進」政策,強調非藥物性照護的重要性。嘻哈文化結合音樂、節奏與身體,與此政策精神高度契合。FLAVOR HUALIEN 的課程顯示,節奏練習與歌詞(饒舌)創作發想可提升長者的認知反應與心理穩定,並促進社會連結。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文化行動生成新的治理模型,社區不再被動接受方案,而是透過共創自我組織與決策。

文化治理與地方自立:從補助依賴到社會企業化

文化治理的挑戰在於永續性。地方團隊若長期依賴補助,將無法形成真正的文化自治。FLAVOR HUALIEN 透過課程、展演與品牌化策略,建立「文化經濟模組」以實現自我循環。而補助是某種支持系統,又像是某種啟動開發金,也確實可以讓單位從0走到1。
至今或許可以透過課程系統來建立一個循環,而我們在思考當資源進入時,是否還可以再讓更多青年投入更多的可能,或是讓地方有更多嘗試的可能。

共創社區的未來韻律

嘻哈文化進入地方社會,不只是文化活動的表層,而是一場關於治理語言的革命。當共創取代指令、節奏取代權力、文化取代行政,地方治理便獲得新的生命力。FLAVOR HUALIEN 的實踐顯示,未來的社區治理將更像一首持續創作的作品,每位參與者都以聲音與節奏構築地方的再生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