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FLAVOR HUALIEN文化推廣工作室
:::
2025/10/24

嘻哈作為地方實踐-以吉安高齡化對象為例:教育模式與社會設計

嘻哈作為地方實踐-以吉安高齡化對象為例:教育模式與社會設計

 

本文以 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的教育實踐為核心,探討嘻哈文化如何被轉譯為地方教育與社會設計的方法。透過青銀共學、課程模組化與學習場域再造,嘻哈教育不僅是一種文化教學,更是一種社會創新的制度設計。研究指出,當教育轉化為共創過程,長者與青年不再是教與學的兩端,而成為文化再生的共同體。

關鍵字

嘻哈教育、地方實踐、社會設計、青銀共學、文化創新、教育模式

從文化教育到社會設計的轉向

FLAVOR HUALIEN 自成立以來,逐步從嘻哈教育推廣者轉化為文化教育設計單位。在進入高齡化社區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嘻哈並非只能作為街頭藝術教學,而是能重新定義學習的社會機制。花蓮吉安的文健站與社區據點長期以健康促進與手作課程為主,但當嘻哈課程進入其中,結構被顛覆,長者學習不再是接受方,而是轉換成共創或是教學者。長者與青年共同設計參與、街舞動作、歌詞創作或展演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社會設計實驗,讓終生教育重組了地方的參與邏輯。

青銀共學:跨齡教育的設計思維

在 FLAVOR HUALIEN 的課程規劃中,「青銀共學」是一種學習哲學。我們以「並行教學」為核心,讓長者與青年在同一學習結構中各自發揮專長——青年提供技術,長者提供生活智慧與地方語彙。例如在《銀齡嘻哈創作工坊》中,課程被拆為三個模組:
(1)聲音採集母語與敘事轉譯及族語教學(長者主導)、(2)節奏編排與數位操作(青年主導)、(3)成果共演與展覽策劃(雙方協作)。這種角色交換的結構讓學習成為互惠過程,並在課堂中實現跨代知識整合。

嘻哈教學法:從表演技術到生活敘事

在文件站的教育場域,嘻哈教學的核心不在技巧,而在「如何讓節奏成為生活語言」。許多長者以日常生活為創作起點——阿公以教會的歌詞形式作為起手式、阿嬤以醫院回診作為歌時開頭,舞蹈長輩可能會以過往迪斯可年代(大舞廳時期)的妞妞舞為動作的發想。這些案例顯示,嘻哈教學法能引導學員從被教導走向自我表達。課堂成為「敘事轉譯場域」,讓故事進入節奏、讓記憶被韻腳記錄。

學習場域的再造:文健站作為文化教室

文健站在傳統上是長者休閒場所,但在我們的行動中被重新定義為文化教育實驗室也是某種社區安全防護網的節點。每次課程的空間配置都如臨時策展,桌上放著取樣機、DJ器材、SM58。這種場景轉化不僅是街頭空間美學,更是一種教育政治宣言:學習可以在任何地方發生。例如在北埔失智關懷據點,我們舉辦即興課堂,讓青年設計互動式聲音遊戲,長者的即興Stratch、fingersdrumming成為社區活動素材,推動場域從服務機構轉化為文化生產基地。

教育作為社會設計:從學習到行動的轉譯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教成專業,而是誘發行動與表達。嘻哈文化的教育模式具備社會設計特質,強調即興、回饋、共創與回收,與社會創新方法論高度契合。FLAVOR HUALIEN 的課程特別重視三個設計層面:(1)結構設計:模組化架構便於不同社區應用;(2)參與設計:學員角色被平等定義;(3)系統設計:成果回流社區,成為後續活動或文化素材。這樣的教育設計使學習成為地方知識循環,並轉化為持續的社會創新工具。

建立永續的嘻哈教育模組

嘻哈進入地方教育場域後,生成的不僅是交叉學習技能,而是一套能運作於社區的教育方法論。FLAVOR HUALIEN 的實踐顯示,教育可以是文化治理機制,教學即是地方再生。這套模組正逐步擴張至校園與大學共學課程,形成「文化學習生態系」。最終目標是讓嘻哈精神——自由、創造、分享與共鳴,成為地方教育的持續引擎。

參考文獻

1. Freire, P. (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Herder and Herder.
2. Ito, M., et al. (2019). *Connected Learning: 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Design.* Digital Media and Learning Research Hub.
3. 劉冠宏(2020)。〈地方教育創新的設計實踐〉,《教育社會學研究》,第12期。
4. FLAVOR HUALIEN(2024)。〈青銀共學與地方教育模式〉,FLAVOR HUALIEN 研究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