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FLAVOR HUALIEN文化推廣工作室
:::
2025/10/24

嘻哈作為地方實踐-以吉安高齡化對象為例:文化轉譯與在地語彙

嘻哈作為地方實踐-以吉安高齡化對象為例:文化轉譯與在地語彙

嘻哈作為地方實踐-以高齡化對象為例  文化轉譯與在地語彙

 

本文以 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的地方實踐為案例,探討嘻哈文化如何在高齡化社區中進行文化轉譯與在地語彙的生成。透過節奏、聲音與跨世代對話,嘻哈不再是都市青年文化的專利,而成為促進地方共學、文化再生與社會連結的媒介。研究指出,當長者透過節奏參與創作時,他們不僅重新獲得表達的能動性,也使地方文化得以透過聲音再現而延續。

關鍵字

嘻哈文化、地方實踐、高齡化、文化轉譯、聲音採集、社區共創

當嘻哈進入老年生活場域

嘻哈文化的誕生原本與城市街頭的年輕世代密不可分,它代表一種對制度邊陲的反抗與自我表述。然而,當這套文化語言被帶入吉安的高齡化社區,新的文化轉譯開始發生。對 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而言,這並非單純的嘻哈教育行動,而是一場社會實驗:將節奏、語言與記憶重新編排為地方共學的語彙系統。
 

嘻哈文化的地方化:從城市街頭到鄉村場域

花蓮吉安的地理與社會結構,與嘻哈的原始脈絡截然不同。刻板嘻哈在這裡失去了都市街區的鋼筋語彙,取而代之的是山海聲響、族群語言與社區關係網。FLAVOR HUALIEN 的實踐模式,是將核心精神——「自我表達」、「即興創作」、「社群連結」——置入地方脈絡中。我們在吉安文健站以聲音與取樣機記錄長輩日常對話與自然聲景,將這些素材重新編排為節奏模組,使嘻哈形式成為文化輸出的工具。

代間斷裂與文化轉譯:嘻哈語言的重新詮釋

跨世代的語言斷裂,是文化實踐中最明顯的挑戰。長者的語言來自口傳文化與勞動經驗,而青年則熟悉網路與聲音軟體的邏輯。「節奏」成為最佳翻譯者。當長者用腳踏打節拍、用生活語彙填入節奏格時,嘻哈成為他們能理解的語言。例如,一位阿美族的長輩以母語形式說出、吟唱,經錄音取樣後由青年重新編曲,成為跨代共創的具體成果。確實非脈絡化的共創,但為青年與地方集體性的攜手共創。

在地語彙的創造:從阿美族吟唱到節奏語言

地方文化的再現,不只是保存,更是「再」重構。FLAVOR HUALIEN 長期以聲音採集與取樣創作為核心策略,建立屬於花蓮的「聲音字典」。山海之聲、部落吟唱、口述歷史皆被轉化為節奏語彙。透過青年與長者的合作,地方聲音不再靜止於記憶,而以節奏之名被再現於公共空間。

長者作為文化載體:知識再現與聲音政治

在地方實踐中,長者不再只是文化保存的對象,而是「知識的再現者」。他們的口述與身體記憶成為被採樣、被再現的文化素材。FLAVOR HUALIEN 的地方行動《EASTSIDE SAMPLES》邀請台灣各地的Beatmakers,讓他們成為共創者、生活參與者,而非素材來源,除了讓更多人理解地方文化樣貌,也反思嘻哈-地方-創造-表達的在詮釋。

跨世代的文化再生策略

嘻哈進入高齡化場域的意義,不在於改變長者的文化認同,而在於建立新的文化語法,讓長者重新說話、被傾聽、被節奏包裹。FLAVOR HUALIEN 的地方實踐證明,嘻哈不只是表演形式,更是一種社會語言與文化再生策略。透過文化轉譯、聲音再現與在地語彙的生成,我們構築出屬於花蓮的地方節奏學,讓每一次節拍都成為地方再生的脈動。

 

參考文獻

1. Chang, J. (2014). *Can’t Stop Won’t Stop: A History of the Hip-Hop Generation.* New York: Picador.
2. Hebdige, D. (1979). *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 London: Routledge.
3. Hall, S. (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4. 王本昌(2021)。〈地方文化與聲音實踐〉,《文化研究》,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