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熱映像
:::
2025/10/04

野暖專訪#6:香火所至即為神境

野暖專訪#6:香火所至即為神境

↪︎受訪者:王詩品

↪︎鋤頭攀講

王詩品,人稱鋤頭。民國五十年出生於北竿坂里,十六歲來到台灣。現在是龍角峯擊板女戰隊總教練。

#北竿的童年鼓板樂

在馬祖北竿,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一直到正月二十八,坂里村境眾神輪番主辦「擺暝」春宴酬神年度盛典。鋤頭和一群狐群狗黨小男孩,聚集在王家大院前面學習鼓板打擊。到了小學五年級,有位鄰居大哥哥跟著部隊帶著獅鼓到村莊來拜年,那是鋤頭第一次看到舞龍舞獅,這個契機讓他開始想自己製作一顆獅頭。那時候家裡很貧困沒有材料,他就去偷捕魚竹片來折骨架,用麵粉煮成糨糊,從村裡各出收集舊紙,慢慢地做出一顆獅頭。村裡的學長看見後也加入他,一起成立了小小表演隊伍,甚至還學會跳火圈等等特技。後來他們過年時,會帶著自製的獅子和鼓板樂去各村表演,還能去部隊拜年拿紅包,存起來開學就當學費。

十六歲來台灣後,因為當時還沒遷戶籍,還要回去馬祖自衛隊,兩年戶口遷來台灣後,又抽中金馬獎,到金門當兵服役。鋤頭那時是炮兵,剛好遇上年度春節軍民聯歡活動,應景春節民俗技藝陣表演,為了爭取榮譽假,他自薦獲得指揮官鼓勵,來台灣採購材料,製作了6頭北獅和2頭巨龍,還加碼教學鼓陣和龍獅表演。他開心地笑著說彷彿又回到小時候的時光!

#香火所至即為神境

馬祖以人為村神為境,村是人民生活的場域,境則是神明的精神疆域,各地均有源自海洋信仰的地主神,擁有各自獨立風格的鼓板隊。在1970年代,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人大量跨海來台,並集中在桃園一代,形塑桃園許多地方的馬祖地景,目前有十間的馬祖廟宇。而這些跟著馬祖人一起渡過惡水的神明,香火所至的地方也成了神境。

鋤頭從十六歲到基隆,一路輾轉到桃園定居在龍岡,在三十幾歲時便決定想要推廣馬祖文化。他認為要聚集馬祖人,要從桃園開始;要團結馬祖人,要從信仰開始。

#以坂里境為基底改編的擊板樂

馬祖鼓板樂,是馬祖的傳統民俗音樂表演,原為閩東地區迎神活動時的一種遊藝伴奏音樂。馬祖各島各村有各種不同的鼓板打法,鋤頭以坂里境之鼓板樂為基底,融合、創新與改編加入戰鼓,讓龍角峯的鼓板隊至今演變為擊板女戰隊。

龍角峯以女性為主體發展的擊板女戰隊,會在擺暝、神明聖誕等等的活動現身,鮮明的節奏與振奮的韻律,是馬祖文化裡重要的風景。雖然鋤頭年紀漸大,他還是努力地分享自己的所學,讓文化和信仰可以傳承下去。

#走過一甲子的鋤頭

鋤頭生長在戰地馬祖的前線,從小為了家計要在山上、農田和海邊奔波,而幼小的他,身體還有著各式各樣的軍事記憶在他的腦袋和心臟,那些長刺的童年成為後來的養份,他扎根桃園把對馬祖的愛灌注在藝術與文化裡。

#後記

鋤頭阿伯看起來很兇,但一起攀講、喝超酸檸檬水之後,才知道他故事很多、字很漂亮。不僅在訪問前就先準備好手寫歷史,潤稿時也耐心手寫修改。他隱身在龍岡的角落,沉默且務實地繼續種下馬祖的種子。

野暖專訪|野暖(ia noung)一詞來自馬祖語。「野」是很、非常的意思,「暖」則是溫暖、熟悉的感覺。這樣的暖意,來自土地的遷徙記憶、信仰的庇佑與社群的凝聚。跟著我們和馬祖廟宇,一起展開宮路之旅!

感謝|王詩品(鋤頭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