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熱映像
:::
2025/08/09

野暖專訪#1:中壢龍角峯最年輕的家將

野暖專訪#1:中壢龍角峯最年輕的家將

#野暖專訪

受訪者|陳孝嘉

陳孝嘉出生於2001年,父母皆為北竿人,父親來自芹壁,母親來自白沙。雖然現在多數時間在中南部工作與生活,但馬祖的語言與記憶深植於他的成長經驗。孝嘉的童年在馬祖話和馬祖菜裡,他不僅聽得懂也能說,還對心愛馬祖料理如數家珍。

#廟宇不但可以辦事神明還會幫忙牽紅線

聊起他和中壢龍角峯的緣份,孝嘉笑著說:「沒有這間廟,他就不會出生! 」這段神奇的開場白,揭開他和神明之間深刻的連結。當年孝嘉的母親在竹科上班,工作壓力大,也不常有機會談戀愛。有一次,她和同事去打羽球,卻意外扭傷了腳。後來被診斷為韌帶撕裂、肌腱損傷,甚至骨頭錯位,得靠拐杖行走。雖進行多次治療,卻始終難以痊癒。

孝嘉的外婆平時信仰龍角峯,便帶著受傷的女兒去問神。令人驚訝的是,神明只說了:「去結婚,沖喜就會好。」但母親當時剛和男友分手沒多久,內心尷尬又困惑,哪裡找得到人結婚?這時神明竟然進一步指示,有一位適合的人選,就是孝嘉的父親。他的父親當時是廟裡的扛轎青年,個性內向勤奮務實,兩人從神明牽線,接著步入婚姻,孝嘉笑著說他爸媽的個性很不一樣,但卻非常合拍。這份與神明結下的深厚緣分,也延續到孝嘉的日常生活。他成為高七爺的義子,在十七歲那年開始擔任扛轎青年。


#十七歲那年被點將成為廟宇最年輕的家將

隨著龍角峯的長輩們年紀漸大,廟方決定培訓新一代的家將。有一天,孝嘉的媽媽突然跟他說:「神明找你去扛轎」,他懵懵懂懂地開始這趟與轎子一起靈動的旅程。

剛開始訓練時要練習扛兩座不同的神轎,先認識神轎的重量。一座是從北竿延續到現在的老轎、一座是請大溪重新製作的新轎,每次出陣家將們會輪流交替,上午扛重的,下午換輕的。除了很需要肌力之外,靈活度也是扛轎必備。要能跑、轉圈,還得抓準神轎搖晃的節奏。這些經驗全靠長輩手把手帶,他們一邊練習一邊實戰,從每一次的實踐中摸索。

#火與水的考驗讓身體記住神轎

延續龍角峯的傳統,在完成基本訓練之後,結訓時要穿越火與水的考驗。過火是在地上鋪上炭火,點燃後讓神轎穿越其中;過水則扛著神轎走進觀音的海水浴場中,水深淹沒過腰間,神轎的底座更是觸及海面。對孝嘉來說,這個測驗也像是神明給予他的祝福。他試著用身體更去理解、回應神轎。當海的阻力、轎身的重量和隊伍的呼吸,在那一刻合而為一時,他才真正感受到這份責任的重量。

有趣的是,孝嘉原本被指定抬神轎中的第二槓,當時的他身形比較大,第二槓卡在轎子中間,他扛起來很卡。後來因為孝嘉爸爸以前是扛第四槓,他問神明:「我可以抬第四槓嗎?」神明說可以,於是孝嘉站上和爸爸一樣第四槓的位置。對他來說,延續第四槓沒有什麼傳承的意味,最讚的是他尿急的時候,爸爸可以暫時頂替一下。而神轎和家將們不僅在擺暝時出動,若馬祖信眾有重要的事也都會幫忙。像是孝嘉奶奶的喪禮,神明除了參與奶奶的出殯甚至還喬了墓園的時辰,由神明陪伴的過程讓他感到很安心。

#什麼疑難雜症有事沒事擲筊就對了

孝嘉與神的互動不僅限在廟宇,家中供俸的就是高七爺,他喜歡在家的神明廳擲筊,跟高七爺聊聊天說說話。無論遇到車禍、考試壓力,還是找工作遇到瓶頸,各種生活的疑難雜症,他都會透過擲筊和神明對話。對他來說,高七爺像是他的「大哥」,有事問大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皆大歡喜平安開心!



野暖專訪|野暖(ia noung)一詞來自馬祖語。「野」是很、非常的意思,「暖」則是溫暖、熟悉的感覺。這樣的暖意,來自土地的遷徙記憶、信仰的庇佑與社群的凝聚。跟著我們和馬祖廟宇,一起展開宮路之旅!

感謝|陳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