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暖專訪#2:被神明選中的解夢人
受訪者:陳世殿
陳世殿,民國三十八年出生於北竿芹壁,民國六十二年來到台灣。原先在台北西門町工作,爾後搬到桃園龍岡的龍江路上。現為龍角峯榮譽主委及「解夢人」。
陳世殿出生於北竿芹壁,是家裡的長子,讀完小學進到漁會工作,之後跟著他的大伯一起捕魚,成為漁民。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漁民出海捕魚受到嚴密管制,世殿回憶起當時每次出海都要經歷繁複的作業,在海上壓力很大非常辛苦。之後他在二十四歲來台灣,搭著開口笑補給艦先到基隆,晚上隨意找了一台公車夜宿在裡面,隔天一早直接搭火車到台北找工作。他先到西門町的餐廳學做菜,餐廳主要以廣東菜為主,年輕的他穿著白色的廚師衣、戴著長長的廚師帽,他笑著說就像港式電影那樣!世殿什麼菜都會煮,馬祖菜、台灣菜、客家菜、廣東菜……,不論是燒臘還是烤鴨、大菜還是小吃,通通都難不倒他。
後來世殿又到板橋的大玉毛線工廠上班。那時工廠生意正好,裡面聚集了不少馬祖同鄉,大家一邊趕工一邊聊天,就像在馬祖一樣。因為肯拼的個性和衝勁,世殿很快開起自己的小代工廠,請了十多位同鄉一起做,同時他又和妹夫一起辦桌,喜宴還是廟會,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我們問世殿阿伯這時候他就開始參與廟務了嗎?他笑著說賺錢都來不及了!他負責賺錢讓爸爸媽媽去蓋廟,直到他退休後,才開始慢慢接觸廟宇。
陳世殿在民國七十幾年搬到龍江路上,他的媽媽說這裡很多馬祖人,叫他來這裡買房子。他一開始不太喜歡這裡,因為以前這裡都是墳墓,他感覺好像都跟鬼住在一起。民國八十四年,龍角峯經請示神衹在中壢區龍江路建廟,供鄉親參拜。當初龍角峯的舊廟是阿兵哥幫忙蓋的,也因為廟的地點在軍事用地,幾度面臨拆遷的困境,經過多次與軍方溝通,世殿和他們說這是馬祖的廟,戰地時期馬祖的居民和軍人都是靠神明的保佑。後來就以向軍方承租土地的方式,將廟宇保留了下來。
一年一度的祈夢,民眾要事先吃素、報上生辰八字與所求之事。入廟後先向神明報告,再進入祈夢過程等待賜夢。祈夢對象是何氏九仙翁,相傳九位仙翁一年當中,有364天在各地巡視,唯獨農曆一月廿九日當天會到芹壁龍角峰伍位靈公廟。夢境會隨著每個人的問題而有不同解釋,並由解夢人代為闡釋,祈夢能對應個人的背景,在婚姻、事業、甚至是生活小事給予指引。
陳世殿原本很少參與廟宇事務,直到叔公過世,廟裡沒有了解夢人,祈夢活動面臨中斷,這時神明讓他接下了解夢的任務。於是他開始每年從龍岡飛到芹壁為大家解夢。世殿說成為解夢人,不是他能自己決定的,是神明自己來找他的。當神明降身時,他像是突然昏過去,接著神明透過他的身體來給民眾指引。解夢結束後神明退去,他也回歸日子。
世殿提到早期廟裡的信仰活動很單ㄧ,廟門多半是關著的,香客也只是買些貢品來拜拜就回家了。沒有扛轎、沒有節慶,也沒有完整的廟宇資料。他說年輕時忙著工作,沒什麼時間參與廟務,退休後才真正有認識信仰的機會,現在遇到什麼事情就幫忙張羅,也開始推一些活動。
像遇到我們這樣的年輕人,世殿阿伯總是全力支持,而且給予我們非常多的情緒價值。他的身影持續地在廟裡來回穿梭,如果有機會來逛逛,你可能會看到阿伯在燒香、掃地,維繫著馬祖信仰在龍岡的日常。
༄
野暖專訪|野暖(ia noung)一詞來自馬祖語。「野」是很、非常的意思,「暖」則是溫暖、熟悉的感覺。這樣的暖意,來自土地的遷徙記憶、信仰的庇佑與社群的凝聚。跟著我們和馬祖廟宇,一起展開宮路之旅!
感謝|陳世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