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自己的衣服:滿州傳統服飾工作坊 ✷ 恆春半島傳統服飾概述 ✷
再製衣服(男生上衣、男生二片裙及女生大襟衫)是今年工作坊目標,在課程開始之前邀請阮志軍老師介紹恆春半島服飾文化及打板基本概念。志軍老師進入課程時,是從區域差異開始談起,分析從北到南服飾形制的差異、顏色、工藝以地理的廣度分析,接著從時間歷史軸線去談素材交易、物質文化轉變。在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志軍老師會刻意使用臺語詢問長輩,老師認為今天來上課的學員就像一張白紙,在尚未接觸制式化織品服裝學習方式之前,沒有標準答案的,用彼此的生命經驗直覺反射回答。
志軍老師提出了一個觀察,個部落的服飾邊界其實是近年才被固定下來,有成員認為,族服飾似乎朝部落間強調差異性、部落內卻漸趨穩定同質化的現象,是不是也是反應原住民族運動以來,到社區營造/部落主義的影響,形塑族群認同、部落集體認同是重要的,衣服就是一個最明顯的表徵。似乎是看起來像「原住民」的第一步。要如何在「正統」的脈絡下與現代、與個人去創造,似乎是團隊正再嘗試與回應的事情;也有成員認為,在這個地區,都需要一種勇氣,一種承認模糊的勇氣,從志軍老師的經驗調查在團隊兩年累積的調查中,從滿州擴及到恆春南部地區,再來就是整個恆春半島,過去的流動有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式?是通婚關係?是物質文化演變?還是流行文化的仿效?而我們現在要做的是什麼?設法重新模糊?還是在某些基礎之下,另立一個屬於滿州?屬於恆春半島南邊的服飾基準?
團隊已邊走路邊整隊的方式,邁入了第三年,途中整頓了一番,而這次開放本次工作坊報名時,第三天額滿錄取學員人數,且報名的滿州比例比去年還要高,對成員們來說是相當大的鼓勵。團隊將這兩年的成果建立在google 平台資料庫,累積的行動成果、博物館物件整理、圖書會筆記、物件色票對比等,志軍老師課程時提及一件博物館物件,則團隊所製作的資料庫馬上派上用場,提供在場的學員圖示給老師進行講解,今年的行動才剛開始,兩年前行動了漣漪已經共振在今年的行動裡,期待我們今年行動所磨擦出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