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起厝?——小小材料實驗家》在地建材的田野紀錄
《如何起厝?——小小材料實驗家》是一個從島嶼出發的田野與創作行動計畫,由一群關注地方建材文化與勞動手感的年輕人組成。我們長期蹲點澎湖,拜訪老磚廠、工匠與廢棄屋舍,記錄咾咕石、砂砱、灰泥與空心磚等材料的歷史與轉化,也親手試做、改良,從材料中重新學習「如何起厝」。
今年,我們展開一系列以材料為核心的技法實驗課程,橫跨採集、製泥、構造模型與應用測試,邀請對建築、工藝、教育有興趣的參與者,一起動手做、一起做中學。課程設計也歡迎親子共同參與——不只是孩子學習觀察,家長也能重新感受材料從無到有的生命力。
透過實驗與共學,建築,也可以是一種藝術的感知練習。讓島嶼的孩子與設計師、農夫與老師,都能站在接觸材料時一起思考:什麼才是與地方共生的建築?原土又如何反映生活的溫度?
期待在這場以手感為起點的小小行動裡,與土地重啟關係,也提出關於澎湖未來自然建築的柔軟想像。
【1】原來這裡是磚廠——在地自造的記憶
澎湖的午後陽光下,我們原本只是到林投海邊看看海、晃晃老建築,卻在一個轉角間,被滿牆的空心磚包圍住。眼前是一整面磚牆、一座灰磚工作坊,屋頂則由灰色水泥瓦堆砌而成。旁邊堆著如小山般的砂砱海砂,在陽光下彷彿時間停留在民國六〇年代。
順著空心磚的痕跡,我們走進後方的住家。水泥花格磚妝點著院落門面,彷彿低語著過去的產業故事。敲開門,一位爽朗的長者開啟了我們的口述歷史旅程——他是吳明壯伯伯,這座磚廠曾是他年輕時親手經營的產業,如今則成為他的樂活花園。
吳伯伯帶我們上樓看海,並打開塵封許久的倉庫,拿出一套老舊卻仍風華猶存的鐵製磚模,一邊慢慢講起當年的製磚流程。空心磚靠電動震動與槓桿脫模製作,但真正困難的是經驗——如何調整砂配比、不能偷減水泥用量,否則磚角便壓不出俐落稜線。他爽朗地笑說:「這有什麼難的?你們材料和用具準備好,來我這邊,我教你們做!」
透過友人介紹,我們又認識了在地的歐安用大哥。他回憶高中時也曾在磚廠打工,一塊磚賣8元、工資每塊2元,一天能賺150元左右,那時一碗榨菜肉絲麵也才20元。他們週末上工,平日放學也常趕來幫忙,全村動起來,在地自造,是當年日常。
【2】磚的興衰——澎湖空心磚的產業與用途
空心磚曾是澎湖「什麼都蓋、什麼都用」的主力建材。從民國40年代起,澎湖各地陸續設立磚廠,至50至60年代進入產業高峰。空心磚價格實惠、質地輕巧、搬運方便、尺寸統一,施工快速,是農村與新式住宅最實用的材料,也取代了過去常見的咕咾石與武玄岩。
當時,不只林投有磚廠,像山水、後灣、白坑、講美、竹灣等地也都能見到。部分製磚者甚至從台灣本島進口特殊模具,製作圖樣精緻的水泥花磚。應用範圍涵蓋圍牆、牛舍豬舍、廚房加蓋、倉庫、廁所等,幾乎一磚走遍澎湖。
隨著農業式微、建築法規更動,鋼筋混凝土(RC)建築逐漸成為主流。空心磚需求逐年下滑,約於民國80年代前後進入尾聲。工廠歇業、機器停擺,留下的,是一段段未竟的產業記憶。
我們感到非常幸運,能親耳聽見吳伯伯與歐大哥的分享。這些話語說來輕鬆,背後卻蘊藏著澎湖勞動歲月堆積而成的智慧與幽默。我們一邊記錄,也一邊思索——這些技藝,該如何延續下去?
【3】遮陽透風的牆面風景——花格磚的製作
除了空心磚,澎湖還有一項極具在地風格的建材——水泥鏤空花格磚。這些正方形磚塊,約20公分見方,表面常見各式幾何圖騰,還能自由轉向排列組合,形成美觀又實用的透氣遮陽牆面。
花格磚常見於女兒牆、陽台梯間、戶外廁所通氣窗等位置,是澎湖建築中特有的「風景配件」。相較於易生鏽、難維修的鐵花窗,水泥花格磚耐鹽性高、堅固耐用,且可現地手工製作,是澎湖人就地取材的實用創意。
傳統製作過程極為講究。需使用已脫鹹的細海砂(含孔蟲珊瑚海砂),混拌適量水泥,分三層入模,再以小棒搗實或加模蓋敲打,確保磚體密實成形。模具使用久了容易損壞,因此不同時期、村落的花格磚圖樣各異,呈現出屬於地方的視覺語彙。
一塊塊手工敲出的磚,看似粗獷,實則內蘊細緻講究。如今市面上多為機器壓製的規格磚,這些傳統手工磚的魅力,也成了我們積極尋求復刻與保存的目標。
【4】「學做一塊磚」——在地循環建材的實驗復興
從灰窯、空心磚、紅磚,到今日的RC建築,澎湖建材的演變不只是材料的更新,更是生活樣態的轉變。這些磚瓦的故事,如同尚未風乾的磚——在凝固前,仍有可塑性。我們記錄它們,也試著用新的語彙,讓它們再次被看見與感受。
本團隊以「土」作為環境與工藝的切入,將這些材料實驗帶進課堂與工作坊中。以在地黏土的練製開始,帶入澎湖島上的歷史記憶、傳統建築工藝技法、自然建築的原理,與循環建材的概念,循序漸進地開啟學員對於材料的認識與實驗精神。無論是島上的青年設計師、手作愛好者,或是國中小師生,大家都能親手參與的實作實驗過程。一邊聽著長輩講述昔日的勞動故事,一邊感受材料的回饋,是我們與島嶼記憶重新建立連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