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南澳漫步地景製圖小隊
:::
2025/06/28

南澳地景共學走訪—觀音、澳花山溪踏查

南澳地景共學走訪—觀音、澳花山溪踏查

(照片:同行夥伴吳宓思)


在共讀完吳永華老師《蘇花古道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後,除了過去熟悉的南澳往北至東澳的台九線段,南澳漫步的踏查範圍走向從南澳往南的台九線沿途觀音一帶山區與澳花部落,向度則從道路的人文與建造史走向沿途獨流溪的生態與溪谷地景觀察。兩次的共學踏查行動連線了南澳、東澳、澳花與花蓮在地青年,以及花蓮觀察家、河溪網團隊夥伴及老師一起參與。有人負責架繩領路、有人負責撈魚測量、有人負責趴在深潭邊尋找蝦蟹、有人負責第一次進入溪谷走不穩跌倒,各司其職。

 

【觀音北溪】

觀音一帶山區的觀音南、北溪為獨流溪,流域獨立而相對小、坡降大,谷線直奔太平洋,下溪後有一60米瀑布,是戶外商業隊的喜好的溪降路線。在共學前光承帶我一起去場勘架繩,當時發現觀音北溪泥沙淤積嚴重,他和我分享在2024年幾個強颱來前拍到的溪谷地形照和現在完全不同,一個月後又一次往更上游溯行時發現崩塌的土石來自右股支流,五月底的幾場梅雨讓溪谷的地形迅速改變了,共學當天趴的小潭再次被土石填平,但在右股匯流以上更上游的地形與深潭則清一色清澈。

生物棲息的石縫被砂石填滿,也因為泥沙懸浮,陽光進來的少,不利藻類生長,如果是食藻的魚類可能會餓肚子。然而這天的趴溪觀察夥伴們仍紀錄到不少生物如:大和米蝦(多齒米蝦)、石紋擬匙指蝦(琥珀網球蝦),和常見的日本禿頭鯊、南澳澤蟹。

【澳花溪】

澳花溪為大濁水北溪支流,其東邊被御恩山—濁水山稜線擋住,不受東升的太陽直曬,夏季炎日也只有在對的角度才曬得進溪谷,下溪時水溫之低,即便穿著防寒背心趴溪、趴潭都需要時不時起來曬太陽「升溫」。踏查日我們觀察了澳花溪的第一層與第二層瀑布,第一層只看得到日本瓢鰭鰕虎(日本禿頭鯊),體型一致都很大、看起來已經是中壯甚至是老年,未見幼魚與亞成體,曾聽老師形容此為「老年化」社會,推測有可能下游的幼魚因整治工程、斷流等原因無法洄游而上。

而第二層瀑布則只看得到苦花,看樣子一樓的日本禿頭鯊並沒有上溯至此,原因不確定,是否可能是中老年體力不足以上溯?在南澳南北溪主流看不見的苦花,在澳花溪第二層的潭裡不僅數量多,體型也有大有小,看來有穩定族群長期於此生活,南澳夥伴冏冏和我們分享苦花在泰雅語的意思為「真正的魚」,也有一稱為「泰雅的魚」,至於更上游是否有成功洄游的苦花,待下次來訪更往上溯時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