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茶說旅行
:::

去年的茶席活動結束後,團隊希望透過產品作為延續,持續介紹鹿篙與連結鹿篙的紅茶產業,後續的反饋也使我們回頭思考鹿篙紅茶是什麼,是否有機會作為社區產業進行發展等問題。
今年期以更整體、活潑與年輕的形象,透過更多的訪談採集與挖掘地方過去與現在和紅茶並進的生活故事,整理出鹿篙茶事生活與歷史文化脈絡,使社區能有個人以外,對於地方的共同記憶與共同生活感,能繼續被講述下去。後將podcast的聲音導覽和生活旅行式的短影音與紅茶商品結合,協助社區整理出一套多面向、更生活的地方故事,同時延續和農友的合作,也期待遠端的消費者透過五感體驗地方農茶事生活。

Podcast節目來到第四集了
2024/10/31

Podcast節目來到第四集了

Podcast節目來到第四集了

節目不知不覺已經來到第四集了~ ​ 發現每一集也聽得出錄音師剪輯當天的心情,尤其第三集和第四集一起聽的時候。 ​ 講完了製茶方式的不同後,要來聊聊日月潭常見的四大紅茶各自的生平故事。也分享了一下我們去南投茶葉博覽會的心得與觀察。 ​ ​ EP3 EP4:去飲料店都在點一棵棵的樹?關於茶樹品種與日月潭紅茶 ​ 飲料店常見的金萱、四季春、阿薩姆,其實都是茶樹的品種。所以我們在飲料店點的,都是一棵棵的樹?這些樹怎麼來的? ​ 而日月潭的四大紅茶除了味道與香氣各異之外,也有各自出現的時空背景。 從本土原生種、日本人引進的外來種,隨時間培育出的新品種,為日月潭帶來豐富的風土滋味。 ​ ​ 收聽平台如下: Spotify: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0k86swJmqXQBxoKTqHTl4 Apple:https://pse.is/6mmy7w Sound On:https://pse.is/6mmydl  

閱讀完整內容
Podcast上線了~茶說旅行的窸窸窣窣
2024/10/16

Podcast上線了~茶說旅行的窸窸窣窣

Podcast上線了~茶說旅行的窸窸窣窣

在自己的podcast節目裡有更多的餘裕,好好地聊聊茶的大小事。 ​ 喝茶就像旅行,跟著茶湯滋味認識各地風土,展開一場場味覺的旅行,也因為邊聊天,所以有著各種的窸窸與窣窣。而身在產地的我們,想從生活化的視角切入,找到茶事生活與日常之間的連結,討論更多(喝)茶的可能。 ​ ​ EP1:聊聊喝茶的經驗,你去過茶廠喝茶嗎?在家如何泡出好喝的茶呢? ​ 開始接觸茶是因為日月潭--因為小小的鹿篙產區有溫暖可愛的人,與許多有趣的故事。但也是過了一年才發覺原來不是紅茶樹跟綠茶樹,他們其實都是同一棵樹長出來的,不一樣的地方是在做法。因為這件事和許多事被笑過,所以一般人會不知道,或覺得喝茶跟泡茶很困難,我想某部分也是因為諸如此類的門檻吧。 ​ ​收聽平台如下: Spotify:https://open.spotify.com/show/58GS5r8wPic1TfNrjlLn0d Apple:https://psee.io/6h6kqz Sound On:https://psee.io/6h6ky9   #茶的podcast

閱讀完整內容
九月共學團:田野調查練功坊
2024/09/26

九月共學團:田野調查練功坊

九月共學團:田野調查練功坊

前言:經過七月份在苗栗苑里的一日田調理論課程後,於九月設定三個工作天的共學時間,密集且浸入式的投入田野調查,並與不同團隊夥伴共學並進行調查方法的練習。 首次來到古坑,除了古坑咖啡外,說不出更多的了解。這正好是以一介小白的狀態,開始這次的共學團田調練習,以飲食、宗教、聚落為主題分成三組別,也是練習以一個客觀拉遠的距離,全面性的進行調查。除了場域空間的陌生外,其實連同分組的夥伴們,大家相互之間也有幾分陌生,我們帶著這樣的與人、與地方的距離感,開始徒步走入。 即便是三個完整工作天的密集調查,也僅能窺探或揭露這個地方的一小角,而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料裡,我們僅能嘗試練習方法:觀察模式、尋找格局、探尋原因。 地圖與地標是一個很直觀的方式,將觀察到的元素丟上地圖、進行分類,並嘗試著從現有資料中推敲出脈絡。如果不講求正確性的話,這其實是個滿有趣的過程,也有點像是解謎遊戲,一條條線索擺在眼前,有些線索有用、有些則導往更深的謎團。但難就難在,若對台灣普遍的族群和發展史沒有一個基本的常識,則同樣的線索擺在眼前,不同的人帶著不同的背景知識,極有可能推導出不一樣(或不準確)的結論。

閱讀完整內容
彭老師的生態課
2024/09/18

彭老師的生態課

彭老師的生態課

今日彭國棟老師特地為我們一群年輕人開設生態方法課。因時間短暫更顯寶貴。   同美蘭老師、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及地方村民共同打造的桃米生態村,歷經二十多年,已是台灣生態經營指標。     彭老師帶我們從實地走訪,一一說明營造過程中如何將生產、生活與生態融入在內,目的是什麼、對象是誰、環境如何維持,以及之間該怎麼平衡;解說員與民宿老闆也從中生代,漸漸讓年輕一輩學習接手。   「不要問我怎麼做對不對,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和創意。要問的是,這有沒有違反生態。」   好像是第一次跳脫書面,跟著活教材從現實理解其中的思考,文字突然變得立體有意義了。   和老師們散步桃米的期間,可以感受到社群中的規矩與互信,在願景裡持續學習、成長與共享。有如活水的生態村才能生生不息。

閱讀完整內容
期中訪視:「一個人的優勢是輕巧、是內容、是靈魂」
2024/09/13

期中訪視:「一個人的優勢是輕巧、是內容、是靈魂」

期中訪視:「一個人的優勢是輕巧、是內容、是靈魂」

今年青發署的訪視也收穫滿滿。   從現象的觀察開始,試著提出問題與行動時,那種對於未來的不安感時不時會出現:「這麼做是對的嗎?」「這樣對這裡是好的嗎?」「會不會有人反對?」之類的聲音縈繞於耳。   反而忘記該從自身的核心、能力與量能出發,在過程與未來的想像和思考中,把自己(的生涯規劃)也放進去。   當葉老師說,一個人的優勢是輕巧、是內容、是靈魂,有種被打到的感覺。當大家盡力在產品銷售、打造自家品牌,把所謂公共的事物或合作的期待,丟出來給組織或政府處理和解決時,我們需要的是理解或者進一步探究,但不需要扛這些沉重的責任,最後把自己困住。   當廉老師溫柔地提說,合作經濟會不會是一種可能時,似乎出現了一條可以串起一切的線。   身邊努力過生活,同時也想憑一己之力關心農村,卻不直接務農的青年朋友們,其實是有可能以茶為主題,發揮各自的專才,以小規模的方式進行串聯行動,逐步累積與嘗試展現我們在農村的生活力,也和農友一起探尋主流以外的可能性。   到這種時候,前面的提問其實就不成問題了。

閱讀完整內容
打開合作的可能:合作社
2024/08/23

打開合作的可能:合作社

打開合作的可能:合作社

  提到茶產業的合作社,先想到的會是運銷合作社或生產合作社。   從目前南投縣較知名,成立於民國63年的凍頂茶葉生產合作社,及台灣新興的茶葉合作社──紅烏龍合作社,成立於民國109年成立的台東鹿野,由茶農與品評師共同組成。兩社雖規模不同,但以行為來看,皆成立了自己的評鑑系統,以共同銷售為主要目標,建立不少通路。   在現今以小型個體戶茶農為主,栽植面積零碎、資本與市場反應靈活度較低的狀況下,共同成立品牌,建立專業的形象與評鑑系統,以團體進行聯合運銷,成立合作社是一個很好的選項。由社員共同承擔盈虧,茶農社員們既是老闆,也是股東,從栽植、製茶到銷售等會更加專注,相互支持,共同經營。   若要將地方歷史人文與生態環境納入茶產業,同時結合在地青年在藝文、設計與料理等方面的專長,打破單純買賣的思維,融入更多可能性時,合作社是一個好選項嗎?另,非直接從農的地方青年,能以什麼樣的方式與角色關心、參與農村?   茶說旅行在執行計畫的近兩年中,邀請了鄰近鄉鎮的青年們進入鹿篙,共同探索與討論紅茶在鹿篙的多元樣貌,嘗試以設計、料理、影音、禮盒與活動等方式找尋與展現當地豐厚的人文與製茶技藝,漸漸地,我們能以開放與活潑的心態,吸引與迎接更多想認識日月潭紅茶與台灣農村角落的人。   若欲往成立地方品牌前進,以鹿篙為主要場域進行選茶、販售與教育推廣,輔以遊程活動等提供在地食農教育與農村茶旅遊等。我們可以共同經營與承擔的精神,和農友們一同成立合作社嗎?     在八月十八日和《合作社不是福利社》作者老師的諮詢中,才知道合作社雖有類別與法規的限制,但是可以豐富的想像力與實踐力突破的,重點是要確定和農友間的商業與人際關係,以及彼此的共同需求和願景。   合作社可以是由農友共同成立,在需要行銷人員的情況下聘請,或是農友和行銷人員共同成立的。兩者間的關係不同,盈餘分配的計算方式也不同。在合作社的分類上,如果項目多元,可以考慮「勞動社」,以社員的勞動付出作為基礎計算方式,納入不同的工作項目。   陳郁玲老師也提醒,以目前來說,合作社時常是被排除在公家單位的補助外的。如果有經費上的需求,這可能也會是考量之一。此時若有商號或公司的話,或許可以協助補助申請。   老師另以屏東縣原住民泰武咖啡生產合作社為例,現社內的農友以中盤銷售為主,賣不出去才會轉給合作社,此時合作社便以將這些賣不出去的咖啡豆,以各種的加工等方式進行銷售。或在德國有歷史學者們共同成立的合作社,協助地方進行研究與歷史行銷。又或歐洲有接案的攝影師為分擔風險,而共同成立的三人合作社。   這些案例都打破了我們對合作社的想像,很想跟青年朋友們聊聊,討論看看大家對於共同經營的想法。正好老師們尚在新書推廣期間,希望有機會能邀請老師們前來說說合作社的故事,與大家聊聊合作社的可能性。

閱讀完整內容
共學筆記:田調是地方工作者的必備武器嗎?
2024/07/17

共學筆記:田調是地方工作者的必備武器嗎?

共學筆記:田調是地方工作者的必備武器嗎?

對於我們而言,「地方工作」都是誤打誤撞開始的。或者說,是我們認為地方有點可惜的部分,想透過自己的力量而開始的各種嘗試,或許申請計畫,或許三五好友相揪辦理活動。事情進行的原動力,來自於我們回到地方後的觸動,但這些起心動念,實際上並未透過嚴謹的田野調查,導致我們在進行計畫之時,有些區塊始終搔不到癢處。   這次的「進階田野理論」在星崴老師深入淺出的精華整理中,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在整體脈絡思考裡的過度執著與空白,時而顯得見樹不見林。在甫進入地方時,看到一片美好風景,但如何自時代、產業、文化與族群等面向整理出脈絡與頭緒?老師建議從關鍵字繪出的心智圖中,依時序陳述,找出事件發生的原因,從空白中發展出主題。   在社區久了有時視野卻變小了,進進出出的過程中幸運地總有人提醒。那天印象最深的是,掀海風的秀芃最後說到他們今年和地方長輩的互動過程中,發現彼此沒有共識是因為另一方對未來沒有想像,如何透過溝通讓彼此都感到被尊重、被關懷,逐步建立信任感,進而消弭對立,讓服務更貼近事實。 ​ 有時候訪談聊了很久,卻無法掌握到什麼,但沒事去泡茶閒聊的一個不經意,會突然發現原來事情是這麼回事。我們好像就是在這樣來來回回的對話與行動中,試著釐清與確認對鹿篙的理解和假設。 ​ 而另一方面來說,像我們這種不是實際從農的人,如何展現對農村的關懷,讓更多人真的認識地方、與當地互動,又是另一種挑戰了。 ​ 期待下一回課程。

閱讀完整內容
從「鹿篙的紅茶」到「鹿篙紅茶」
2024/06/27

從「鹿篙的紅茶」到「鹿篙紅茶」

從「鹿篙的紅茶」到「鹿篙紅茶」

謝謝中華茶學研究協會前來交流 ​​ 當天以簡報開場,從日治時期台灣與世界的紅茶發展、鹿篙持木茶廠的開設,談到現今日月潭密度最高的茶園與製茶廠,就是在這個小小的鹿篙;而每個茶人都有著各自的堅持,並以獨特的紅茶滋味,說著自己的返鄉故事。 ​第一次在農友面前講簡報,也是第一次和大家提到「鹿篙紅茶」的概念與可能性。謝謝在製茶忙碌期間,特地前來協助的茶農們。   ​接著以評鑑泡進行品評,本次有5個品牌/茶廠,提供共14支茶款,除了經典的四大茶種,現場也有以咖啡葉製成的紅茶,與少見的白茶。日月潭紅茶評鑑團隊成員之一的博森,以當地大葉種紅茶的評鑑角度,和大家說明品評的方向與重點,現場來賓也提出各自的問題與想法,和農友進行互動。 ​​ 很難得的場合可以和外面的專業者進行交流,當天也獲得了很多建議與鼓勵。希望未來的輪廓可以越來越清楚。   #鹿篙紅茶 #茶葉交流 #湧香製茶廠 #井古茶堂 #國芳茗茶 #傳說咖啡 #來一泡鹿篙

閱讀完整內容
【鹿篙香茶巷的茶路指南】
2023/12/15

【鹿篙香茶巷的茶路指南】

【鹿篙香茶巷的茶路指南】

【鹿篙香茶巷的茶路指南】 計畫一開始,我們就在討論如何為訪談及活動留下點什麼,是可以被持續閱讀與回味的。 對我而言,鹿篙一直都是很美的地方,有茶園、低海拔雲海、鳥類植物生態等,當然還有實際走進產地才會感受到的百年紅茶文化,及這裡熱情友善又勤懇的農友及居民。 我們希望把這些轉化成實體,能實際被感受與體驗的,像是引言一樣,讓外面的人能接收到我們的訊息,願意進一步藉著指南,走訪鹿篙香茶巷,品味當地這一路來的滋味。   #日月潭紅茶 #日月潭茶路指南 #鹿篙 #香茶巷

閱讀完整內容
10/20 日月潭四大紅茶品飲與田間散策
2023/11/04

10/20 日月潭四大紅茶品飲與田間散策

10/20 日月潭四大紅茶品飲與田間散策

早上集合時,忍不住好奇問了來自埔里的大家對日月潭紅茶有什麼樣的認識。大家都微笑著點頭,表示好像知道,但有著不少的不太確定。 ​ 鹹菜甕是鹿篙社區裡靠近埔里,早期屬較內地的聚落,也是因著日治時期紅茶廠的建立,開始有漢人自彰化一帶移居。 ​ 這次請到製茶與代工經驗豐富,自己也有著一塊友善茶園,茶廠坐落於鹹菜甕聚落的游博森,從茶農兼製茶人兼賣家的角色(這真的很常見),和大家聊聊自己在當地多年的觀察與製茶經驗分享。 ​ 當天的集合地是鹹菜甕的土地公廟,一旁主要幹道與小徑的柏油路,都是這幾年才鋪得比較平整。小徑內是聚落裡的主要居住區和製茶廠,一路平緩好走,沿路可見到紅玉和紅韻在慣行、友善、有機和近乎野放的田間管理下,不同生長狀態與不同採收方式帶來的茶園景觀。 ​ ​ 在靠近茶廠時就聞到揉茶的香氣了。 ​ 鹿篙的各茶廠在茶博回來後也都繼續忙做茶,大概會持續到十月底吧,從萎凋、揉捻、發酵到乾燥約一整天的製程中,反覆著採茶、收茶與製茶。博森說最近幾乎都在做紅玉,以家庭主婦比喻的話,就像每天在廚房炒十二小時的高麗菜…。 ​ 所以那天喝得最多的是紅玉,其次是紅韻,也有阿薩姆、山茶和小葉紅。 ​ 阿薩姆有麥糖香、山茶有蕈菇香、小葉紅有點蜜香,但為什麼六款紅玉、四款紅韻的味道都不一樣…?不同茶園、田間管理、製茶師,甚至僅是不同天數採收的茶,做出來都有各自長成的味道。 ​ 茶真的有比較有差異,大家說在平常喝的之外,原來還有這麼多的風味和選擇,對鄰近的日月潭紅茶多了一點認識,似乎也開啟了一扇關於茶的窗。 「會,未來會試著喝喝日常之外的。」  

閱讀完整內容
《茶煮慢聊在鹿篙》系列茶席第三場
2023/10/09

《茶煮慢聊在鹿篙》系列茶席第三場

《茶煮慢聊在鹿篙》系列茶席第三場

前兩場茶席活動結束後, ​ 發現大家對日月潭紅茶內的各種稱呼感到困惑:紅玉、紅韻、18號、山茶、紫芽山茶、阿薩姆、台茶八號…等等,再加上季節與製茶的手法就覺得更複雜了。 ​ 日月潭紅茶顧名思義就是以紅茶為製作方法,指的是製茶的程序和工藝,以四大品種為主:山茶、阿薩姆、紅玉與紅韻,各自有不同的培育背景、製茶發展與別稱,也因為施藥與否、栽培和工藝的難易度等差異,市場價錢有著極大的不同。 ​ 今年度最後一場的茶席活動邀請到湧香製茶的游博森,也是年中時協助我們製作咖啡葉紅茶、專業又靈活的製茶師。 活動會從田間散步開始,透過製茶師兼茶農的視野,帶大家認識當地的茶種與茶園、紅茶的製茶程序,也將透過四大茶種的品飲與評鑑,練習辨別紅茶的滋味與好壞,當然還有從專業角度提醒,關於買茶時應留意的大小事。 ​ 主題:日月潭四大紅茶品飲與田間散策 時間:2023年10月20日(五)上午十點,約90分鐘 地點:湧香製茶(魚池鄉香茶巷42號) 人數:十二人為限 費用:600元/人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67vy4x6TzyeCsYaR8

閱讀完整內容
09/10 咖啡人的紅茶製作與專業沖煮
2023/10/06

09/10 咖啡人的紅茶製作與專業沖煮

09/10 咖啡人的紅茶製作與專業沖煮

簡單地說,是咖啡葉茶的分享會。 ​ 今年花音咖啡年度剪枝工作後,在因緣際會下,我們採了徒長枝(沒有產出,僅會吃掉咖啡樹養分)尾端的嫩葉試著作茶,製程手法是當地常見的紅茶及近幾年興起的白茶。 ​C3OFFEE咖啡誌在2018年連三期專刊討論與分享茶改場的研究分析,讓咖啡葉茶開始受到業界關注,相較成熟穩定的咖啡品飲共同經驗使業者們持續推陳出新,台灣產區的咖啡葉茶產量逐漸增加。 ​ 這次的活動有點進階,因為普遍多無咖啡葉茶的品飲經驗,到底是茶還是咖啡,茶的定義和製程差異是什麼,要用什麼角度讓大家認識咖啡葉茶等問題,讓我苦惱了很久,而且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生出一場脈絡完整的品飲活動,很具挑戰性。 ​好在夥伴們很給力,任憑我在各種建議後持續更動細節流程。 ​於是我們從低變因的白茶喝起,以標準評鑑組的三公克、五分鐘,品評不同萎凋程度(四天、六天、九天)的白茶,輔以品評表記錄,再進一步討論。出乎意料,大家的喜愛程度跟我們完全不一樣…。 ​ 園區主人郁淳接著帶大家賞景、介紹鹿篙與咖啡樹,聊了咖啡樹一年的生長以及我們一直提到的徒長枝。 ​ 兜了一圈坐定後,開始今天的咖啡葉茶席, ​第一款是冷泡白茶,將草本木質調的白茶和香草進行長時間低溫萃取,味道清甜淡雅;第二款是全發酵紅茶,以陶壺熱沖,有點烤海苔、木質和熟果甜感,不同溫度有各自的風味表現。茶點是法式麵包佐茶粉橄欖油。​ 大家說原來茶有這麼多的分類,從茶種到製程;不同的製程套用在不同的植物上會變出更繽紛的滋味,還可以用在料理和烘焙上;原來在日月潭的紅茶產區有人在嘗試不一樣的事情,是走進產區才能親身接觸到的體驗和樂趣,就在我們平日的生活範圍裡。 ​ 很感謝郁淳,其實一直想和她合作,期望透過茶席找到凸顯鹿篙茶與咖啡的亮點,同時找到不同專業共同協力,這回也是達成了。謝謝草覆茶、湧香製茶、一碗盆地和茶改場中部分場,當然還有花音咖啡莊園和小幫手們。

閱讀完整內容
《茶煮慢聊在鹿篙》系列茶席第二場
2023/09/01

《茶煮慢聊在鹿篙》系列茶席第二場

《茶煮慢聊在鹿篙》系列茶席第二場

《茶煮慢聊在鹿篙》系列茶席 ​ 長在香茶巷裡的咖啡 與 長在咖啡樹下的紅茶 ​ 雖然都是飲品,但彼此好像互相牴觸; 從價格上、風格上、年紀上,似乎都有些差異。 ​ 我們想找尋一個,或超過一個的交點 ​ 在紅茶裡借用咖啡的脈紋與風味追求 在咖啡裡加入紅茶的美學與人文風景 ​ 交織成一場位於鹿篙的現代咖啡茶席 ​ ── 第二場《茶煮慢聊在鹿篙》系列茶席,將由郁淳與我一同沖茶煮咖啡,透過一場具實驗性質的現代咖啡茶席,與百大青農在品評與品飲中聊聊「咖啡人的紅茶製作與專業沖煮」。 ​09/10(日) 10:00-11:30 主題:咖啡人的紅茶製作與專業沖煮 地點:花音咖啡(魚池鄉香茶巷43-69號) 煮茶人:高郁淳 報名連結與活動說明: https://forms.gle/W15Hdb3sCHx72Zu49

閱讀完整內容
《茶煮慢聊在鹿篙》第一場系列茶席
2023/08/18

《茶煮慢聊在鹿篙》第一場系列茶席

《茶煮慢聊在鹿篙》第一場系列茶席

《茶煮慢聊在鹿篙》系列茶席 ​ 如果從人的角度出發, 日月潭紅茶裡的鹿篙產區是什麼模樣? ​ 那時到處都是源自眉原山的原生種山茶樹。 ​ 一群來自東勢、尚在發育的中學畢業生, 因著優異成績來到持木紅茶廠研習; ​ 隨著女性員工們的工作日常, 日復一日地學習種茶、採茶與製茶; ​ 村莊內外的年輕小伙子, 尤其到夏秋缺人手的時節會到工廠裡打工, 做些挑茶、批茶與秤茶的體力活。 ​ 聽說老老闆持木壯造特別重用台灣人, 當年的東勢畢業生劉慶芳被送去宮崎學茶前, 已經在日本技師森園市二旁做了一陣子的助手; ​ 返台後接任茶廠內的工務主任, 對台灣人來說,是最高職位了。 ​ ── ​ 鹿篙的茶業發展超過百年,其中紅茶占了大部分, 從日本政府、國民政府、九二一地震至今,跟隨著日月潭紅茶的發展,歷經了外銷到內銷,持續的興起、沒落與再興起。 ​ 今日鹿篙內的香茶巷,高達八成的人口從事紅茶相關產業,從種茶、採茶、製茶到泡茶等,居民們因著自身的生命經歷,對紅茶有著各自的堅持與獨到的見解,造就了社區內紅茶的多元性與豐富的風土滋味。 ​ 在逐步認識鹿篙的過程中,我們想和大家分享所觀察到關於當地紅茶從前至今的生活樣貌,以及在大環境的發展下各間特色茶廠/茶店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 幸運地邀請到幾位在地農友,透過輕鬆的喝茶閒聊,除了分享自家好茶,也將和大家聊聊返鄉經營茶業至今的歷程,與他們想透過茶表達的事。 ​ 第一場《茶煮慢聊在鹿篙》系列茶席,將由李國鎮大哥在自家的國芳茗茶煮茶,聊聊身為第四代茶農的「百年山茶樹的有機與復興之路」。 ​ 活動說明與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1NCnHSaDBWEQ3prg6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