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上作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澎湖,女性角色長期被忽略,但女性其實是支持澎湖社會運作的重要角色。
去(Khu)海女神龍團隊,在過去二年累積了澎湖婦女的山海知識,包含山(菜宅)─菜宅介紹與種植攻略等;海(潮間帶)─採採集石鱉、螺貝類等;曝曬醃漬技術−高麗菜、越瓜等。彙編成「澎湖婦女山海知識圖鑑 採集篇」,以及「醃漬物篇」刊物。
今年將與不同青年團隊合作,深化調查本島及離島地區的婦女山海知識技藝,從採集、曝曬醃漬技術到飲食發展脈絡,以整年度為單位進行更全面的訪談調查,完整地呈現澎湖婦女與環境共生的多樣態生活方式。
同時辦理文化教育體驗活動,打開與學校協作教學的機會,以達教育傳承及女性賦權的目的。
阿嬤們!女神龍得金獎了!
今年是團隊成立的第三年,我們產出了第三本刊物,以飲食文化為主題,澎湖的飲食文化是生活的總和,也是觀看在地風土的媒介。 刊物主題從第一本菜宅潮間帶的採集知識、第二本醃漬曝曬到今年的飲食文化,我們致力於呈現澎湖阿嬤們的生命圖像與知識脈絡。 我們相信這不僅是個人的生命經驗,也凸顯了大部分澎湖婦女生命歷程中所經歷的勞動過程。 謝謝澎湖的阿嬤們無私地告訴我們,如何順應自然與土地共生,阿嬤們的智慧和生命力支持著整個澎湖的社會運作。 謝謝西嶼鄉內垵國小和家長們與我們合作整學習的環境探究課程,感謝您們的信任,讓孩子跟著我們和阿嬤到菜宅、潮間帶學習。 謝謝帶領我們的主冠和貞儒業師,以及青發署曾經給我們建議或幫助的老師們,感謝你們用豐富的經驗指引我們合適的方向。 謝謝所有一路上支持與幫助過我們的每一位鄉親朋友! 女神龍團隊會繼續彎著腰,向守護澎湖山海的女神們學習,未來也請各位多指教!
閱讀完整內容澎湖山海料理製作
經由與西嶼鄉內垵國小前期低年級的菜宅種植及醃漬課程,以及高年級的潮間帶及採集課程,讓學生認識菜宅及潮間帶後,接著整合山與海的物產,以飲食為主題讓全校學生進行高麗菜酸及珠螺的料理製作。 本次課程邀請莊時阿嬤分享早期的料理方式,說明課程前期醃漬的高麗菜酸和採集到的螺類可以如何應用,再由阿嬤分享高麗菜酸炒肉與涼拌珠螺的料理方式,學生們也依照低、中、高年級分別進行料理的分工與實作,並由學校老師們協助逐步完成。 過程中由莊時阿嬤協助指導各組調味即備料,最終由全校師生共同品嘗,讓學生透過實作認識澎湖的飲食文化。
閱讀完整內容跟著莊時阿嬤來一場撿螺大賽
今年度女神龍團隊與西嶼鄉內垵國小合作,帶著學校高年級的小朋友們和莊時阿嬤一起到潮間帶尋寶,莊時阿嬤是潮間帶的撿螺高手,每天上山下海都難不倒她,這次我們跟著阿嬤的腳步來到內垵村的潮間帶,來一場撿螺的寶可夢收集大賽! 比賽開始後大家開始四處找尋彎下腰,翻起石頭,在不同的地形和石縫中找尋螺類的蹤跡,小朋友們紛紛拿者撿拾到的螺類在教學圖鑑上比對,反覆和阿嬤確認名稱,大頭螺、甜螺、畚箕螺等。 在尋寶的和阿嬤的互動過程中也認識了每種螺類的特性,小朋友們說「只要跟著阿嬤的身影就能找到螺類的藏身之處」,「能夠在炎熱的天氣彎著腰工作的阿嬤真的很厲害」,「以前不喜歡出門,現在發現潮間帶真的是一個很好玩的地方!」
閱讀完整內容到海邊擔海沙為高麗菜施肥
在內垵國小的小朋友到銀杏阿嬤的菜宅種植高麗菜苗後,接著團隊邀請薛研阿嬤帶領學生到內垵沙灘擔海沙,運用海沙為高麗菜施肥。 薛研阿嬤說海沙因為內含許多螺貝生物的養分,除了可以為作物施肥外,還有鬆土以及消除病蟲的功用,早期耕作時時常需要至海邊擔海沙回到菜宅施肥。 因此在這次課程中也特別依照阿嬤早期的生活方式進行設計,讓學生跟隨阿嬤一同至內垵海岸邊收集海沙,介紹海沙的功能和菜宅的應用方式,再由學生輪流練習用扁擔擔回至菜宅為自己種植的高麗菜苗施肥,認識海沙的用途之外也體驗阿嬤在菜宅耕作的生活智慧。
閱讀完整內容我們都是小小種菜高手
每年秋季過後就是阿嬤們要準備種植各種蔬菜的時間! 為了讓西嶼鄉內垵國小的小朋友們認識阿嬤的菜宅工作,團隊帶著低年級的小朋友們,跟著銀杏阿嬤一起到菜宅裡種植高麗菜並為它澆水、施肥。 在高麗菜長大以後,再前往銀杏阿嬤的菜宅一起收成高麗菜,醃漬高麗菜酸、菜乾,從鹽水的調製、揉製到曝曬高麗菜,大家跟隨阿嬤的製作步驟完成了一罐又一罐的高麗菜酸。 阿嬤說高麗菜大約要醃製大約20天才能品嘗,在製作完成後小朋友們紛紛記下醃製的日期,大家都迫不及待要帶回間和家人分享自己製作的菜酸!
閱讀完整內容公視 無事坐巴士搭到澎湖找女神龍
【公視無事坐巴士 到內垵找阿嬤】 感謝無事 坐巴士團隊、余國信主持人搭公車到西嶼採訪女神龍們! 這集由銀杏阿嬤及莊時阿嬤領銜擔當,帶領我們前往她們日常的工作場域——「#菜宅」及「#潮間帶」。 銀杏阿嬤邊講解菜宅的作物及耕作方法,一邊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冷凍 #白膜花生,替我們解熱。 莊時阿嬤準備 #珠螺膎(kuê)給主持人品嚐,接著帶我們到潮間帶尋寶,彎腰撿拾螺仔的手速,快到攝影團隊的鏡頭都跟不上。 究竟! 炎炎夏日與強風刺骨的澎湖,阿嬤們如何運用智慧保護作物呢? 廣大遼闊的潮間帶,阿嬤們在這尋什麼寶? 又是什麼魔力讓「去(Khu)海女神龍」團隊上山下海,也要當阿嬤的跟屁蟲呢? 讓我們在節目上揭曉! *在早期,阿嬤們會將採集後的珠螺加入粗鹽醃漬成「膎」食用,增加保存期限的同時也能提高食慾。
閱讀完整內容5月12日母親節快樂!
母親節快樂 澎湖女性擔起家務勞動、漁業後勤、潮間帶與菜宅採集工作,是支持澎湖社會運作的重要角色。 在這個溫馨且充滿愛的日子 去(Khu)海女神龍團隊 祝福每一位總是彎著腰守護澎湖山海的女神們~ 母親節快樂!天天快樂、充滿活力! #女神龍成立二週年剛好是母親節
閱讀完整內容【112年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 Changemaker 金獎】
阿嬤!我們拿到金獎了 「澎湖查某,臺灣牛」表示澎湖婦女不論海事、農事、家務事都要做,就像是辛苦的臺灣牛一樣,但以海上作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澎湖,阿嬤的故事很少有機會好好地被記錄。 奠基在去年記錄澎湖菜宅、潮間帶以及一級採集技術的基礎上,團隊今年度以農漁獲二級醃漬、曝曬技術為主題,加入更多的歷史脈絡和婦女在澎湖的移動路徑。 東嶼坪的阿蓮姐和鳳娟姨、西嶼鄉的莊時阿嬤和薛研阿嬤、湖西鄉的月娥阿嬤用醃漬、曝曬技術和個人生命經歷告訴我們,如何在艱困的自然環境下,與土地共生共處,她們展現了澎湖人的堅韌與智慧。 謝謝一直支持與鞭策我們的業師王貞儒仙女、從Actor到Changemaker持續給予我們許多建議的許主冠老師、協助我們進入東嶼坪場域的坪中嶼人 Salyna Chen 雅玲和福哥、提供我們豐厚澎湖知識的陳有擇 理事長、提供臺語字和羅馬拼音校對的鄭舟集老師、和我們一起到菜宅體驗的曬書小學堂、幫我們拍攝和調整漂亮照片的洋洋墨水Oceanink蔚導、校對刊物內容正確性的許秋芳、 許東吳、劉謦榕、玉真 、卵生居藍手柔安爆肝熬夜同島一命完成刊物。 也謝謝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陳雪玉署長以及所有評審老師的肯定,誠摯地感謝所有幫助過「去(Khu)海女神龍」的每一個人! 接下來,我們會繼續彎著腰,跟著阿嬤們走進澎湖的山與海,透過她們的視角看見更多元的澎湖樣態。 最後,將金獎獻給在澎湖這片土地努力生活,守護澎湖山海的所有女神們! Photo credit:卓紫嵐 、洋洋墨水Oceanink
閱讀完整內容【夏至來臨,塗豆也來了🥜】
歷經了立春播種、春分發芽、終於迎來夏至的豐收。 澎湖菜宅內滿是綠意的花生田,女神們開心收穫細心照護半年的花生。 澎湖花生,又分為白膜花生與紅膜花生。 什麼???白膜花生與紅膜花生其實是仝(kāng)一捾(kuānn)! 白膜花生是尚未落地成熟的花生,要從花生藤上進行採收,一般會蒸煮後冷凍食用。 紅膜花生又稱「落花生」是成熟後掉落土壤的花生,女神會將其依大小挑選,較大顆花生可作為翌年栽種的種子,較小顆則以海砂翻炒後食用。
閱讀完整內容東嶼坪姐妹花
今年度女神龍團隊即將來到 #東嶼坪 和 #坪中嶼人 團隊一起調查傳說中的 #嶼坪姐妹花女神,東嶼坪有著和澎湖本島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感謝東嶼坪的團隊們讓我們有機會一起認識島上的技藝。 坪中嶼人 團隊近幾年持續在進行島上的田野調查及海洋生態環境保育的工作,由居住在島上40年的福哥與東嶼坪媳婦雅玲帶領一群愛熱東嶼坪生活的青年們所組成。為了保留記錄島嶼上的歷史,團隊未來希望整理東嶼坪的一處古厝打造島嶼的「#文化教室」,將在屋內展示東嶼坪在地捕撈漁獲的技術及農事工具。 九月中旬為了讓遠道而來的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署長和老師們可以更認識東嶼坪,團隊也花了非常多時間整理,讓「文化教室」初步登台亮相,在整理文化教室時,雅玲和我們分享:「東嶼坪人什麼都要會,這些都是手作的!」在島上可以發現處處都有著東嶼坪人的韌性及與土地共生的智慧。 接下來,我們會持續與東嶼坪的團隊進行澎湖婦女的傳統技藝調查,未來島上也會記錄和展示更多在地的農漁業知識,歡迎大家持續關注我們,以及 坪中嶼人 、 東福-東嶼坪阿福家、 東嶼坪阿蓮姐雜貨店,並與我們分享更多澎湖女神的技藝!
閱讀完整內容走!跟著阿嬤到潮間帶尋寶
選對潮汐,森林小學的孩子跟著 秋芳媽媽的腳步到潮間帶尋找貝類! 澎湖廣大的潮間帶,浮游生物聚集,提供 殼仔 絕佳的棲息場地。 秋芳媽媽手拿 T字型㩥仔 示範如何戳殼仔 ,並解釋當殼仔感受驚嚇,就會將兩殼閉合,造成海水排出並形成水柱,就能發現殼仔們的藏身之處。 小孩跟著秋芳媽媽後面,小心步伐,深怕驚擾殼仔,同時眼睛緊盯砂礫是否冒出水柱,模樣相當可愛。 看過技術高操的戳殼仔後,孩子們分組進行較易入門的耙殼仔 ,用耙子將表層的沙挖開,發現眾多種類的殼仔,收穫有紅蚵、白ㄍ 一ㄤ 、紅嘴仔、扁仔、厚殼仔,秋芳媽媽一邊講解殼仔種類和食用口感,一邊將體型較小的殼仔放回海中,跟孩子們說,要等殼仔們長大再來。 現場課時,孩子們提問 是誰教秋芳媽媽潮間帶採集技術?幾歲時開始到潮間帶工作?採集過最大的貝類是什麼?殼仔的價格是多少?要怎麼料理才好吃?喜歡到潮間帶嗎?有什麼辛苦和快樂?什麼時候會到潮間帶採集? 秋芳媽媽分享從小時候跟著家人出海捕魚,到退休後至潮間帶自我療癒的心情,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告訴孩子們作為澎湖女性的辛勞,從秋芳媽媽身上可以看見與土地共好和分享的喜悅。
閱讀完整內容走!到 阿嬤的菜宅體驗學習
四月底的午後,內垵蕊啊阿嬤和南寮美麗阿嬤,已經在各自的菜宅就定位,等待 森林小學的孩子來訪。 森林小學的老師在旅遊教學前,已先到澎湖場勘數次,還將到訪前一週的課程規劃成「#行前週課程」,讓小孩知道 #菜宅、#潮間帶 是什麼?為什麼叫菜宅?菜宅用什麼組成?一年四季的作物有哪些? 老師們將孩子們分組,分別安排到西嶼鄉和湖西鄉菜宅,體驗不同菜宅樣態,並讓孩子們觀察澎湖菜宅和臺灣農田的差別。 孩子們在阿嬤的菜宅,學習採收地瓜和韭菜,平常看阿嬤們手起刀落的樣子,都會誤以為菜宅內的工作是一塊小蛋糕,但實際操作後,才知道所有的工作都有難度和技巧。 菜宅農事體驗後,孩子們坐在空地訪問阿嬤,孩子們提問: 有沒有想種但沒辦法種的作物?下雨你們會很開心嗎?有什麼辛苦和快樂?賣得到好價格嗎?如果不種菜想做什麼?擋風牆蓋多久(好幾代了,連颱風來都沒倒)?誰教阿嬤種菜疊牆的、要花多少時間疊牆?最自豪的作物是什麼?賣價最好的是白膜花生,為什麼不多種些?有沒有想要放棄不再種菜了?有想要搬離澎湖嗎? 阿嬤們自若地回應問題,這時「田野就是學校,阿嬤就是老師!」 很喜歡森林小學的這段回饋「土地生養出勞動者謙遜的生命樣貌,阿嬤對孩子們來說,是溫婉親切的講者。」 沒有作物可以採收的四月底,阿嬤特別為孩子們預留地瓜和韭菜。 接下來菜宅即將採收玉米,並等待花生結果 歡迎隨時來找阿嬤玩!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