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屏東的馬卡道族(平埔族群之一)青年,過去幾年我們從十字繡衣飾文化的調查和認識開始,透過文物檢視和實作課程等多種手法,讓馬卡道的刺繡工藝和族群認同在跨部落青年之間逐步實踐。今年,我們要將工藝主題收束成出版物,轉型朝著青年組織工作前進。
112年,我們正式形成青年組織,透過議題主持培訓和讀書會彼此培力,並透過共識營的共作、舉辦和後續效應,連結並凝聚當代馬卡道族青年,共同形成務實的行動方案,一起開啟原住民族及馬卡道族文化議題的討論—我們一起實踐、一起抉擇,一起成為馬卡道族的自己。有別於112年的初試啼聲,今年我們將展開包括文本的、身體的、田野的體驗策略。
#遇見沿住民-結交夥伴與組織行動
#遇見沿住民 結交夥伴與組織行動 伴隨爭取正名的路上「甘願做蕃」的執著,在2022年10月28日下午3點,隨著牽動著全台平埔族群的釋憲判決出爐,平埔族群的前途看似再無阻礙: 當3年內完成修正的大限的日子即將到來,在文化復振的這條路上,我們還有許多尚未連結起的可能性…… #沿路議題 與 #山間小聚 當憲法判決指出「得依其民族意願,申請核定其為原住民族」,究竟該怎麼申請?如何核定?難道當民族語言、習俗、傳統等文化特徵都一一俱全,我們才是原住民族嗎?讓我們一起在 #沿路議題 與 #山間小聚 的夜晚,一起討論我們的議題。 #行動方案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老埤部落是如此、佳平青年會是如此,馬卡道青年小組更是如此。透過身體沉浸部落與山林之中,邀請大家來場心靈上的約會,我們一起結交夥伴、共創討論,走出屬於自己的、我們新的一條路徑。 除此之外,我們更將與大家一起 #勞動習作 ,一起編織出我們的記憶,透過手的實作讓文化的精神,真真實實的在生活中被實現。 𓂃 . 𓂃 . 𓂃 #部落實踐與田野學習 / 深入田野,從祭儀和工藝拼湊當代馬卡道聚落的面貌 #族群議題與青年交流 / 從山腳連結到山腰的步伐,當代原住民青年文化實踐的路徑 #結交夥伴與組織行動 / 即便我們分別走來,也會找到一起走回去的方法
閱讀完整內容#遇見沿住民 族群議題與青年交流
#遇見沿住民 族群議題與青年交流 #報名最後三天 「每一年的收穫祭,都是平時努力過的痕跡。從無到有,從簡入奢,都是經過多年的檢討、改變,只為了呈現最完美的表現,在最重要的時刻。」 我們該如何了解部落文化的元素,才不會落入是否「正統」、「資格」的的論述當中?宗教與祭典有他的重要跟代表性,但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什麼樣的寶物? 從面臨文化沙漠的質疑至今,佳平部落不僅由中生代帶領年輕人重組青年會、復振年祭祭儀,更回到舊部落尋根,重建傳統領袖的石板家屋。這些行動,展現了佳平青年們對部落的熱忱與使命感。 邀請各位夥伴跟著佳平部落青年會的腳步,進入泰武鄉舊佳平部落,在祖靈庇佑的石板家屋旁, #聆聽部落耆老分享文化復振的故事 ;在溫暖的火堆旁,聽見部落青年 #如何參與在文化復振與產業發展 中。 讓我們走入山林一同學習,看見佳平如何集結,回頭思考我們還有甚麼可實現的事情吧! P.c. to 佳平部落青年會 𓂃 . 𓂃 . 𓂃 #部落實踐與田野學習 / 深入田野,從祭儀和工藝拼湊當代馬卡道聚落的面貌 #族群議題與青年交流 / 從山腳連結到山腰的步伐,當代原住民青年文化實踐的路徑 #結交夥伴與組織行動 / 即便我們分別走來,也會找到一起走回去的方法
閱讀完整內容遇見沿住民-部落實踐與田野學習
遇見沿住民 部落實踐與田野學習 在日常生活中,部落的族人們會採摘野菜,在農閒時刺繡與整備獵具,大家一起準備祭典的事宜,祭典上族人們圍舞歌唱。 你對部落的想像是這樣嗎?那麼,老埤部落的生活 #真的是如此嗎? 邀請大家懷抱著這份好奇,與我們一起走進老埤。跟隨著部落工作者 #潘燕寶 寶哥及在地居民的腳步,實地體驗老埤村人的日常生活。用雙腳踏上老埤的土地,感受這片土地的氣息;用心靈與老埤村人交流,聆聽在地的故事;用雙手體驗村人的生活方式,學習生活智慧;用口試著唱出古老的歌謠,唱給土地,也唱自己聽。 來吧,讓我們一起走進老埤,用全身心去感受這個部落的真實面貌吧! 𓂃 . 𓂃 . 𓂃 #部落實踐與田野學習 / 深入田野,從祭儀和工藝拼湊當代馬卡道聚落的面貌 #族群議題與青年交流 / 從山腳連結到山腰的步伐,當代原住民青年文化實踐的路徑 #結交夥伴與組織行動 / 即便我們分別走來,也會找到一起走回去的方法
閱讀完整內容「走進佳平,遇見沿住民」
走進 #佳平, #遇見沿住民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這是佳平部落的前輩們諄諄告誡青年們的,部落文化復振之道; 於是佳平青年會多年來,儘管每個時期隨著內、外不同情境的變化, 腳步時而緊湊、時而隨心,卻也秉持著開放的精神, 持續累積應對變化的能量,成為能夠承接四面八方機緣的組織。 「從開始的文化沙漠,到現在跨越海洋交朋友」 這是佳平青年會從自我感覺缺乏、到如今能夠自信面對族群內外質疑的底氣。 - 隨著沿山公路踏入「手掌心」之地, 佳平部落的排灣族語為「kaviyangan」是「手掌心」的意思,形容舊部落地形起伏如同手掌心; 舊部落包含了部落重要農業祭祀場地、禁忌地、造人神話傳說等地點,是蘊含部落重要文化的歷史資產。 今年,我們將跨越沿山公路,從老埤開始,接著走進佳平。 進到佳平舊部落,嘗試青年交流、文化復振經驗的分享、山林知識的體驗, 最重要的,是去學習:重新肯認自我的底氣 —— 在,被覺得不夠傳統、不夠完整、不夠純粹的時候,如何仍然能夠看見獨一無二的機會。 P.c. to 佳平部落青年會 𓂃 . 𓂃 . 𓂃 #部落實踐與田野學習 / 深入田野,從祭儀和工藝拼湊當代馬卡道聚落的面貌 #族群議題與青年交流 / 從山腳連結到山腰的步伐,當代原住民青年文化實踐的路徑 #結交夥伴與組織行動 / 即便我們分別走來,也會找到一起走回去的方法
閱讀完整內容「走進老埤,遇見沿住民」
走進 #老埤, #遇見沿住民 當閩南、客家、馬卡道的神明坐在一起,是什麼風景? 你曾見過「老祖祠」、「福德祠」及「伯公廟」並列的特殊場景嗎? 在屏東縣內埔鄉的 #老埤部落 ,這正是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寫照。 原居於屏東平原高屏溪畔 #下淡水社 的族人,清代展開大規模地遷徙後,落足至大武山山腳的老埤聚落生活至今,一待便是兩百多年。傳統的老祖信仰在歷經不同歷史年代的洗禮之下,包括閩客移民的衝擊以及日本時代的皇民化運動,曾經沈寂了大半個世紀,直到2015年在族人的努力之下,重新復辦了年度祭典至今。 每年在農曆10月15日舉辦的老祖文化祭與社區密切結合,不管是傳統的走鏢競賽、趒戲以及各式舞蹈活動皆可看到社區的小朋友和長輩熱情參與。 時至今日,不同族群的祭祀場域比鄰共存,多元而豐富的老埤等著你一起一探究竟! 𓂃 . 𓂃 . 𓂃 #部落實踐與田野學習 / 深入田野,從祭儀和工藝拼湊當代馬卡道聚落的面貌 #族群議題與青年交流 / 從山腳連結到山腰的步伐,當代原住民青年文化實踐的路徑 #結交夥伴與組織行動 / 即便我們分別走來,也會找到一起走回去的方法
閱讀完整內容走進185 - 遇見沿住民 — 馬卡道青年共識培力營 2.0
#走進185 - #遇見沿住民 — 馬卡道青年共識培力營 2.0 𓂃 . 𓂃 . 𓂃 . 𓂃 . 𓂃 𓂃 . 𓂃 . 𓂃 . 𓂃 . 𓂃 我們不只是沿山公路旁的住客。 我們沿著祖先的河道而來、 跨越屏東平原來到山腳; 我們沿著跨越大武山的古道和恆春半島, 前往花東開闢地土; 沿著卑南族和阿美族的庇護, 沿著大武壠族和西拉雅族的協伴前行。 我們是,馬卡道族 —— 去年,青年們在沿山公路相見、相聚, 2024年,讓我們更深刻地走進185縣道, 探索部落的當代景況, 體認跨部落、跨族群間的歷史境遇: 在老埤部落深入田野、探訪耆老, 用身體體驗與學習土地賦予的生活智慧; 在佳平部落與排灣青年一起, 看見文化復振未竟之路。 這個夏天, 與我們一起勞動、呼吸、思考、討論, 邁向我們能創造的未來吧! 𓂃 . 𓂃 . 𓂃 #部落實踐與田野學習 / 深入田野,從祭儀和工藝拼湊當代馬卡道聚落的面貌 #族群議題與青年交流 / 從山腳連結到山腰的步伐,當代原住民青年文化實踐的路徑 #結交夥伴與組織行動 / 即便我們分別走來,也會找到一起走回去的方法
閱讀完整內容▍「成為」原住民,然後呢?
▍馬卡道的模樣:平埔議題系列讀書會 .ᐟ 經歷了上週的第一場讀書會, 我們深入平埔青年們面臨身份認同變化時,內心體察的幽微曲折、自覺自殤、以及其後的行動。 然而,在諸多——想成為/不成為原住民的混沌中,下一步, 究竟要回應的國家體制、族群政治的現實,是什麼? 所以!我們要來到《沒有名字的人》這本書的第二場討論~ *本週領讀人:潘婉如 𓂃 . 𓂃 . 𓂃 ▍時間|5-7 月間共 6 場次,每次 2-3 小時,詳情請參考留言海報 ▍地點|實體參與 – 時遇書店(屏東市公勤街 84 號) ▍報名連結|https://bihobooks.pse.is/makatao 主辦|馬卡道青年小組、時遇書店 聯絡人|陳以箴、陳品君
閱讀完整內容▍馬卡道的模樣:平埔議題系列讀書會 .ᐟ
你是否曾注意新聞報章的原住民身份討論,卻找不到理解的切入點? 或者,你也曾經佇立在屏東的馬卡道祭典現場,期待著更深刻的認識? 是否曾想安靜下來,從字裡行間的閱讀來體會平埔族群的過去和現實? 又或者,是否曾百轉千迴,思索自己的來處和歸屬? 那麼,這個系列讀書會,便是為你而安排的。 在導讀人的引領下,我們將從短篇故事出發, 以平埔族群的 #生命經驗、#當代議題 作為起點; 接著,再進入地方社會的視角,聚焦於 #族群政治、#祭典文化; 最後,透過與專業工作者的對談,我們一起在實作中, 於 #人群系譜 裡定位自己、探索 #身份正名 議題的本質! 無論你是不是「馬卡道」人、是不是原住民, 都歡迎你, 一起來共同閱讀、思考、討(ㄒㄧㄢˊ)論(ㄌㄧㄠˊ)! 𓂃 . 𓂃 . 𓂃 ▍時間|5-7 月間共 6 場次,每次 2-3 小時,詳情請參考海報 ▍地點| ⊛ 實體參與 – 時遇書店(屏東市公勤街 84 號) ⊛ 線上參與 – 以 ZOOM 同步進行,報名後寄發會議連結 ▍報名連結|https://bihobooks.pse.is/makatao 主辦|馬卡道青年小組、時遇書店 聯絡人|陳以箴、陳品君
閱讀完整內容我們僅僅只是出現在這裡,此刻,相聚的企圖就已達成,我們就已成為行動的一部分。
✻ #那就沿山公路見吧! ✻ 我們僅僅只是出現在這裡,此刻,相聚的企圖就已達成,我們就已成為行動的一部分。 我們一直認為,無論族群的景況看似如何蒼白、進入部落要承擔多少孤勇、探索自身認同的路徑如何百轉千迴,找到在同一條山徑上登攀的夥伴,是最重要的。我們能夠前後吆喝、能夠交換食糧、能夠分享不同位置和視野的看見,無論這一趟路上你選擇在哪一個位置停下或折返,你都會知道:「 #山在這裡 , #你在山中。」 馬卡道族的部落和文化仍有許多值得我們持續探索的未竟之路。工作團隊的夥伴中,有些在部落深耕多時、有些在外縣市投入社區事務、也有許多正在尋找自身定位的成員。可是無論何時,決定開始的當下就是最好的時機,我們拒絕被定義為「黃昏的民族」、「進入加護病房的文化」。 若果真如此,那麼站在這裡的、年輕煥發的我們,是誰? 有許多夥伴在營隊前後雙眼放光地告訴我們:「我終於知道,原來我不孤單」。 我們想,這就是這次營隊最大的目的和成就了:我們不是被時代拋下的縹緲浮萍,我們永遠可以有、也應當正視此刻能夠著手的事、此刻能夠創造的未來。 ※≡※≡※≡※≡※≡※≡※≡※≡※ 再次感謝萬金社區發展協會的幹部和志工,感謝所有前來的部落和講師、所有工作夥伴、所有參與學員促成這一次的相聚和對話。 更多回顧正在書寫中,下一場行動也即將發生,邀請各位夥伴繼續追蹤我們;)
閱讀完整內容「如果說不熟悉萬金, 那就沿山公路見吧!」
說到萬金,大家會想到什麼呢? 除了近年著名的聖誕觀光系列活動之外,相信大家一定都對 #萬金聖母聖殿 印象深刻,聖殿自建堂以來,每年12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堂慶日)都會舉行聖母遶境遊行,聖母像放置在重達300公斤木造神轎中,遶境赤山村、萬金村等地! 但你知道萬金及赤山,其實是以馬卡道人為主體的村莊嗎?過去在傳道士與教友們的積極宣教下,萬金聳立了臺灣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築;而今除了聖堂外,供奉五穀先帝的三皇宮及各地廟宇仍多元共存於這塊土地上。 萬金無疑是屏東沿山腳下性格最為獨樹一幟的聚落,除了位居南北縱向的山腳庄連線中點,更扮演了往大武山排灣社群傳播天主教信仰的關鍵節點。 這次,我們的聚集就要在這個面貌多樣的土地上開始! #認識馬卡道部落及平埔族群 想知道更多當代馬卡道族多樣的部落推展工作如何進行嗎?這次共識營除了萬金社區精彩的 #部落踏查 ,還特別邀請了五位 #部落營造員 ,從整體族群到部落推展,帶給你第一手的部落樣貌!
閱讀完整內容「如果說相聚太少, 那就沿山公路見!」
平常大家跟朋友相聚都會相約哪裡呢? 來自不同城鎮、有著截然不同工作背景的我們,有人正在屏東獅頭專注推行部落事務,有人在台東池上從事社區工作,有人從台中踏上醫學之路…… 彼此都曾擦身經過,卻因相同的認同而相聚於去年底的加蚋埔夜祭。至今不到一年,我們又因意料外的東部聚會,發現原來各自散落的彼此,都有著共同的念頭。 「一路走來一個人很容易迷茫和孤單,即便在迷霧中摸索,如果有更多人一起該有多好」 於是每當各自工作告一段落,晚上九點過後的小組群組便開始報到,「嗨?我上線了!」「他睡著了嗎?叫他起來!」,就這樣數場線上會議經過,共識營越發成形了,情感連結更加緊密了,夥伴們也越來越多了。 那你呢?是否也有著嚮往著跟同伴一起完成的事情呢?還是還在迷惘而需要一起前行?別再害怕,我們一起相約沿山公路見吧! #結交夥伴與組織行動 在這次的 #馬卡道青年共識營裡,我們重視的便是能讓來自不同部落與城市的青年們,有好好交流的機會,透過營期間的討論與課程的引領之下,將彼此內心或許迷茫卻相似的輪廓,組織成行動方案。
閱讀完整內容「如果說對族群還不認識, 那就沿山公路見 !」
明天就是 #原住民族日 了,近三十年前在總統府前發動的「正名權、土地權、自治權」入憲大遊行,促成了時任李登輝總統承諾支持正名運動,隨後8月1日公布憲法增修條文,「山胞」終於更改成「原住民」正式納入憲法。 當時除了正名權、土地權、自治權顯眼的標題,絕對不能忽視的應該就是那斗大的「台灣原住民族平埔族」。時至今日,西拉雅釋憲案才終於開始填補了當時正名運動的缺口。 但大家知道,平埔族群當中人口最多的是哪一族嗎? 約在1650年左右的荷蘭時期,全臺平埔族群人口不超過5萬人,但光屏東平埔族群就占比最多,超過1萬人。即使到了2011年,根據原民會委託林清財等學者執行的「平埔族群聚落現況調查」,屏東地區願意登記原住民族身份的平埔族群人口仍高達45,660人,位居全臺首位。 然而,清代的番屯政策和大量漢人移民開墾,給原本居住在屏東平原的族人帶來巨大壓力,我們被迫向東遷移,最終在中央山脈山腳,也就是今日屏東沿山公路185縣道沿線落腳。但山腳下的沖積扇土地貧瘠,族人不得不繼續遷徙尋找新的居住地,最終遷至恆春、花東等地。 #認識馬卡道部落及平埔族群 儘管歷史上馬卡道人經歷了身處夾縫生存、不斷遷徙與斷裂記憶的挑戰,然而在現代,依然堅持努力維護信仰,並且積極振興祭儀文化。不僅是高樹鄉的加蚋埔部落、萬巒鄉的加匏朗部落、內埔鄉的老埤部落、新埤鄉的獅頭部落,還有眾所周知的萬金部落。近年來,遷居到臺東長濱鄉、花蓮富里鄉里行部落的族人,也以衣飾文化保留和傳承為出發,積極推動文化復振工作。 想知道更多當代馬卡道族多樣的部落推展工作如何進行嗎?這次共識營除了萬金社區精彩的 #部落踏查 ,還特別邀請了五位 #部落營造員 ,從整體族群到部落推展,帶給你第一手的部落樣貌!
閱讀完整內容如果說_____, 那就沿山公路見吧!
過去,馬卡道族曾在島嶼南方的山林和平原上奔馳; 現在,我們仍然真實存在於屏東沿山公路、南迴公路和花東山海。 如同青年小組成立的初衷,我們樂意擁抱變動,也期待更多旅居在外的馬卡道青年能一起聚集與串聯。現在我們終於累積與匯集足夠的能量,期待邀請更多旅居在外或部落生長的馬卡道青年、關注平埔族群議題的朋友,抑或是期待了解更多有關身邊平埔族青年朋友的夥伴,一起在大武山腳下聚集,在這條馬卡道先民遷徙走過的屏東沿山公路旁的萬金部落,共同走出我們屬於當代平埔族群青年的故事。 #認識馬卡道部落與平埔族群/ 馬卡道現況介紹、現今馬卡道部落簡介、萬金部落導覽 #掌握正名議題現況與族群交流/ 平埔議題正名進度、沿山公路的族群互動與交流、平埔族群青年團體分享 #結交夥伴與組織行動方案/ 議題討論與行動方案、軟性交流與圍火時間、夥伴交流與方案分享 那就沿山公路見吧! 邀請大家一同空下兩天的時間,透過活動與聚會認識彼此,透過課程與行動實踐認同,相聚大武山下吧!
閱讀完整內容我們是馬卡道青年小組!
大家好,我們是馬卡道青年小組! 在大武山腳下唱著自己的歌、跳著我們的舞、傳頌自己的名字,馬卡道族青年們在部落裡外嘗試探索族群議題的不同面向;但隨著平埔正名(2022年憲判字第17號)判決結果出爐,散落在島嶼東南各部落的青年們,意識到在文化復振的這條路上,我們還有許多尚未連結起的可能性。 盤點、重整、串連之後,我們形成了馬卡道青年小組。 青年小組是一個樂意擁抱變動的組織,我們可能是三人,也可能是眾人;我們重視文化的歷史、族群的現實,但更重視我們可以如何相互承接彼此的生命、工作和議題。 你可能在部落土生土長、可能生活在都市裡、也可能正在尋根追索的路上。然而只要願意一起,我們便是小組,便是一體。 接下來我們會將累積與匯集的能量與大家分享,也期待大家持續關注、討論、參與,一起前行! 更多資訊|我們的方格子|
閱讀完整內容沿山公路的繡徑習作—序曲
四月底,我們趁著花蓮的里行部落開課,跑去跟 卡塔文化工作室 的秀慧老師學習。 老師提到,解讀每一件物件的時候,都不能脫離物件所處的時空,要設身處地去想像當時人們所見、所用的環境。相似的植物圖樣,在不同地區可能會有不同變化、也可能有不同意涵。 而在分析時,首先要先丈量棉布或麻布的經、緯線長寬比例;再來去仔細查看圖紋的構成,包括每一個十字橫跨了幾條經、緯線,後續在重製、延伸應用的時候,才不會只模仿了形體,卻忽略了結構。 因為我們剛好帶著屏東獅頭的物件來現場,老師也在課程最後很大方地邀請我們分享對屏東刺繡物件的觀察。也很驚喜地發現屏東和東部的刺繡物件特色有一些很巧妙的關聯! 這其實是我們很期待的互動討論模式。我們可以彼此交流:各自祖先的物質處境、美感、習慣是什麼?在遷徙的路程中有什麼變化?而不是很輕易地把區分當作目的:這是A族的物件、那是B族的衣服———那樣的話,就太可惜了。 ▶︎ 謝謝 里行織網|Rihan聚落 ! 更多資訊|我們的方格子|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