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
:::

嘻哈文化,對於我們一直以來是重要的喜好興趣與參與社區的媒介,回頭檢視過往兩年的經歷,我們從將嘻哈文化作為一種擾動地方與在地互動的方式,轉變為彼此間的相互陪伴與共同學習且效益擴散。基於建立下的里程碑,我們決定以更多型態的樣貌與課程設計,持續陪伴仁里社區並連結仁里社區周邊的據點與單位,試圖透過嘻哈與在地連結來翻轉地方。
本次計畫開設的工作坊與活動比過往兩年的計畫,更著重於貼近在地文化價值與青銀間共同產出新事物的創意性,且實踐過往的青銀陪伴之教案模組,並加入不同族群文化脈絡差異性的討論與整頓因文化差異所導致之刻板印象,
共創出與以往更具有鑑別度且更耐人尋味的邦查風味。

嘻哈在地實踐—原、客 民族天性(以吉安為例)
2024/11/15

嘻哈在地實踐—原、客 民族天性(以吉安為例)

嘻哈在地實踐—原、客 民族天性(以吉安為例)

嘻哈落地媒介 嘻哈文化自20世紀70年代起源於美國紐約的街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影響深遠的次文化形式。嘻哈的四大元素—饒舌、街舞、塗鴉以及DJ音樂,這些要素正是團隊與在地青年與長輩相識的最佳工具,青年與長輩都能透過嘻哈活動作為媒介,以極高的自由度去具現化的表達自我、地方觀察與凝聚情感。 在使用嘻哈文化做為媒介與青銀交流時,團隊發現嘻哈文化逐漸吉安化與在地化,深深融入吉安地區的社會與文化脈絡中。吉安,在嘻哈文化與當地傳統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下,為青年與長輩提供了獨特的文化交流與反思。讓青年們在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的交會處,找到了自我表達的新方式。同時為長輩提供新穎的文化體驗,以年輕的心去接納不曾嘗試過的新興趣,以傳統文化為底蘊去理解、詮釋嘻哈文化。   兼容並蓄的文化百寶箱—吉安   吉安鄉位於花蓮縣,吉安地區有著深厚的阿美族與客家文化歷史。 阿美族是居住於吉安主要的原住民族,擁有悠久豐富的文化資產。阿美族文化強調靈觀身體觀、傳統樂舞祭儀以及集體表意的社會架構,阿美族文化在吉安依然保持著十分重要地位。吉安同時居住不少客家人,客家族群一直以勤儉持家與強烈的社會凝聚力著稱,不論是飲食、信仰習俗都在吉安地區占據一席之地。 在多元的文化背景與言語詞彙下,吉安地區長久以來都是文化相互交融的鄉鎮,也為團隊實踐嘻哈文化的在地性,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多元族群的差異性。   吉安區域化的嘻哈實踐   嘻哈文化自進入台灣以來,便逐漸與當地的社會現實和文化背景相融合。在年輕人中,嘻哈成為了一種表達社會不滿、追求自由、強調自我身份認同的方式。 在地青銀將嘻哈文化的元素與自身的族群文化、語言特色相結合,創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嘻哈音樂與表演形式。青年得以透過創作饒舌歌詞,反映傳統文化、母語的傳承重要性。長輩得以透過創作饒舌歌詞,回憶年輕時光與生活記憶,活用肢體與大腦延緩老化與增加聯想力。青銀更能透過地方色彩與舞蹈,去共創出繽紛的在地塗鴉產物與交流彼此年代流行之舞曲、舞步。 吉安族群在音樂、舞蹈和語言上不僅僅是模仿外來的嘻哈文化,而是將當地的傳統文化、歷史經驗以及當前的社會現狀融入其中,形成了具有吉安特色的嘻哈風格。   對於青年,嘻哈所帶來的反思 吉安地區充分發揮以社會批判和自我表達為核心價值的嘻哈文化特質 社會刻板印象與族群身份認同一直是吉安當地的重要議題。 對於阿美族來說,使用母語創作音樂是對自我文化的認同與回應;對於客家族群而言,使用客家語則是一種在現代化浪潮中重振客家話的方式。團隊認為透過創作歌曲,語言的選擇不僅是一種音樂風格的表達,更是青年對自己文化身份的自豪與肯定。這些反映社會現實的歌詞,讓吉安的嘻哈文化不僅是娛樂的形式,更是一種社會參與和文化自覺的表達。 值得探討的創作並不僅限於音樂,青年也會透過塗鴉和街舞等嘻哈元素進行多維度的表達,這些嘻哈元素的藝術創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反思後的在地觀察,也向外界展示了吉安青年對於自身文化與現代社會的感知與訴求。   對於長輩,嘻哈所帶來的認識 吉安地區長久以來的阿美族與客家歷史脈絡與文化交流,對於高齡的長者們來說早已司空見慣,但其中不乏存在對於不同族群的刻板印象與見解。 從族群母語來看,阿美族語與客家語透過現代化的資訊整理與學習系統整合,都能輕鬆的以英文形式的羅馬拼音去學習,相較以前需要口耳相傳、耳濡目染的學習環境,可以說是文化保存的重大進步。 在團隊於日出香榭大道舉辦的青銀歌舞交流活動中,我們帶領仁安文化健康站的阿美族長輩與稻香銀髮福氣站的客家長輩與在地青年一起載歌載舞,讓青銀以各自擅長的語言創作歌曲與表演歌舞。開場時,大家各自以自身族群的語言自我介紹,讓彼此熟識也對於雙方的文化感到好奇。演出結束後,阿美族與客家長輩透過以「歌舞」會友,對於對方的族群有了更多的認識與文化理解,他們紛紛念叨著:「什麼時候還可以跟他們(指相異族群之長輩)一起跳舞交流」? 而客家長輩在看見阿美族傳統配件Alubu(情人袋)後,也與稻香銀髮福氣站的照服員表示:「我們也想要有客家風格的情人袋」!而阿美族長輩在認識客家長輩後,也教授客家長輩在部落對於年長的哥哥姊姊之稱呼「kaka」,去尊稱雙方較年長的大哥大姐,彼此分享文化的不同,又相處和睦。   嘻哈mix吉安—文化的交融與傳承   吉安的嘻哈文化並非單純的外來文化影響,而是阿美族與客家文化長期共榮、交織的結果。在吉安特殊的背景下,嘻哈不僅成為一種現代化的表達工具,也成為了傳統文化的再創造。阿美族的傳統歌舞與客家山歌的元素,可以在饒舌音樂、DJ活動中找到新舊融合的歌詞與旋律表現。阿美族的傳統色彩與客家庄的花布元素,也可以在塗鴉創作中找到族群色彩的轉譯與呈現。 吉安的嘻哈實踐能夠成為一個良好的多元文化共生案例,青銀透過嘻哈重新探索自我身份、表達社會訴求,並以此回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認同危機。不僅僅是模仿外來的音樂風格,而是將當地的語言、歷史、社會問題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種具有吉安地方特色的嘻哈風格,更為全球嘻哈文化的多樣性貢獻了獨特的聲景。 文by Ellie

閱讀完整內容
嘻哈文化在地實踐(以花蓮仁里社區為例)
2024/11/13

嘻哈文化在地實踐(以花蓮仁里社區為例)

嘻哈文化在地實踐(以花蓮仁里社區為例)

時光飛快,一瞬間即將迎來2024年的最後一個月,蔓延在這片土地上的大家用計畫中的樣貌在地方上生活著,一切都還好嗎?   深化 在這一年,我們依然以嘻哈的姿態帶著在花蓮地方上分別來自三個群體的人們,使用嘻哈文化共同走過這些日子,回朔年初提案時我們所提到的 「…自2022年開始逐漸向外發生,也開始將效益開始對外擴散,讓長輩與青年在不同的場域進行街舞對決,長輩饒舌演出,也成功了拋磚引玉讓更多不同族群看見,也奠定了我們團體與地方長輩的相處地位,也實踐了教學教案,而今年將我們的教案教學方式付諸在吉安鄉三大場域,向外拓展至鄰近以鄉為範圍的聚會所、文化健康站,及鞏固基礎教案模式的同時,我們渴望發掘更多青銀間有趣的互動方式,及探索更多在地文化底蘊及創新的方式…。」 如此這般的計畫緣起,我們進行得如何了呢?   嘻哈在地化   在以往多半只有與仁里社區的長輩們互動,而這次於年初時取得聯繫後親自踏進地方「文健站」進行實踐,有了許多心得請聽我們娓娓道來… 來文健站是最快樂的事 有小帥哥美女老師 說說唱唱 時間過得真快 轉眼又過半天 能忘了不快樂的事情 所以我喜歡來文健站---節錄自長輩撰寫歌詞。 在遇見這群「嘻哈零基礎」的長輩時,身為青年的我們起初先與文健站的工作者了解該站點長輩們的狀況及認識環境,接著運用以往的經驗循序漸進的與長輩交流及教學,從日常對話也慢慢再靠近這些「學生」一些些,而根據該群體長輩的生理狀況差異進行課程滾動式的調整,就這樣,日子一天天過去,來到「長輩母語饒舌暨音樂創作工作坊」時,我們看見長輩寫下了上述的歌詞,不禁陷入思考: 如果這一年沒有我們的出現,沒有嘻哈文化的感染,現在的他們會是甚麼模樣呢?   答案顯而易見,還是「來文健站上課、唱卡拉ok、會面老朋友、種菜、享用午餐、回家歇息」這樣單純而美好的日常吧,可是運用「嘻哈」作為媒介,似乎「上課」變得很動感、「唱卡拉ok」變成自己譜詞並跟著「動次搭次」的旋律說唱了起來、會面的朋友也多了不同年齡層的「傢伙」、種菜的樂趣多了一份分享的快樂,以及終於有一個很「酷」的機會把這些樸實卻珍貴的日常寫下來、唱出來了!依然是365天的 一年可是好像與以往的笑容不一樣了,而我們也是呢。   嘻哈意識階層化   青年運用自己擅長且喜愛的文化,與長輩分享交流,除了獲得施展一技之長的機會及教學經驗外,更是從中貼近了所在的地方日常,儘管是基於來異鄉完成學業或是畢業後留在這的地緣關係,我們都在這段時間裡有了彼此,有了溫度,這也讓我們再次回想起本團隊於今年8月前往基隆進行共學團時,於第一站「全球嘻哈社造方法論--案例分享」工作坊與講師林偉老師的探討: 嘻哈文化的本質,除了提及「嘻哈」一詞的正確初始還有嘻哈及唱片脈絡外,更多談到了關於「文化工業」對於嘻哈及社會的影響,資產階級、工業發展與傳播、發聲工具、某些族群的話語權等,這樣的文化現象到了台灣卻變成屬於「都會、年輕、中間階層、男性」這樣的景象。   的確,若是能有機會透過地方行動、社區推廣等方式分享給大家「用嘻哈可以改善或是增添某些事」那或許這個文化在台灣的模樣會產生些微改變,例如先前提到的都會、中間階層等現象,嘻哈並非屬於某些階級人士,並非流於娛樂產業,並非只是學會了唱饒舌及跳街舞這樣的表層皮囊,它是一種生活態度與精神,乃至於城市象徵、世代用以交流的媒介,那麼每一個新的365天都會洋溢著朝氣與有趣的氛圍吧,就像是偶然路過位於花蓮縣花蓮市的日出大道,你會看到一群長輩及青年身穿手染的潮流塗鴉T-shirt正在參與「邦查復古迪斯可交流聚會」的景象,或是翻開一本「地方刊物」卻是一群「嘻哈長青的寫真書」!   而期盼這份景象不停地蔓延下去,計畫滾動了好幾十年後,有一天換我們來到花樣年華,我們一樣可以以「HIP HOP」注入生命不同的色彩。   撰文:致媛

閱讀完整內容
在地觀察者:邦查長輩的嘻哈挑戰!
2024/10/04

在地觀察者:邦查長輩的嘻哈挑戰!

在地觀察者:邦查長輩的嘻哈挑戰!

在現今的社會中,嘻哈文化不僅是一種舞蹈、音樂風格,更是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少子化與高齡化是我們必定會面臨的趨勢,而許多傳統文化因此與現代文化相互交融。作為在地方、社區擾動的青年們,我們很榮幸能夠藉由Changemaker計畫的資源挹注下,帶領長輩們一起接觸我們所熱愛與擅長的嘻哈文化。我們透過教學街舞與饒舌音樂,互相交流彼此的生活經歷、地方文化與連結情感。 初次見面!Fai、Faki好!新鮮感與認同感 當團隊第一次前往位於吉安的仁安文化健康站,長輩們很熱情的招呼、問候我們,大家一聲聲充滿活力地喊著:「老師!」我們的第一次街舞教學,長輩們在學習動作的過程中,不時發出歡笑聲,輕鬆的氛圍促進了雙向的交流,讓我們感受到長輩們對於學習的熱忱以及對於不同族群的包容與接納。 對於許多長輩而言,嘻哈文化是一種新的存在,街舞的動作與饒舌的節奏讓長輩們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鮮感,也帶有傳統文化中參與樂舞的熟悉感。我們特別注意到一些長輩在學習時,眼中閃爍著好奇的光芒與滿滿的求知慾。我認為不僅僅是對舞蹈、饒舌歌曲的好奇,更是一種對我們青年去表達自我方式的認同,以及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實踐。   我們今天吃hakhak、turon!從學習到創造 本著在部落與長輩相處的經驗,隨著一天天的課程與陪伴,長輩們與我們融入了彼此的文化。我們如朋友般分享日常、互相學習,長輩也傳唱母語古調、訴說兒時故事,讓我們藉由每週短短的幾個上午,更加了解文化、熟悉彼此。 從暖身開始與基本腳步開始,我們觀察到長輩們對於課程的體適能需求越來越進步,更能夠透過舞蹈去表達自我,從傳統樂舞中生長出新的街舞模式。在引導長輩聯想日常生活去寫出饒舌歌詞時,長輩多以熟悉的族語詞彙創作,我們也吸收了許多日常用的「美」語,創造出更多樣貌的歌詞與調性。他們將自己的故事、文化背景和生活哲學融入到歌詞中,展現了獨特的阿美族視角。這不僅是學習的過程,更是一種自我發現的旅程,讓他們認識到自身的文化價值與重要性。   喝一杯特製咖啡就能克服挑戰。 過程中充滿樂趣,卻也不乏挑戰。基於阿美族的參與祭儀與樂舞的民族特性,許多長輩對於節奏感和動作的協調性具備一定的靈活度。但面對鮮少接觸的街舞與饒舌音樂,難免會卻步與疑惑,我們從樂舞與祭儀中的動作取材,捕魚的動作、摘採野菜的動作、歌舞的動作;我們從生活中取材,讓長輩以今天吃什麼?早上起床做了什麼?我們從日常大小事件中,讓他們嘗試踩下步伐、寫下歌詞;我們彼此鼓勵,將舞步跳出、將歌詞唱出,讓他們知道,不論年紀大小,我們都在學習的路上不斷努力與成長。 長輩們總不吝嗇於分享他們的秘密武器,那就是部落特製咖啡,長輩總說:「累了就喝一小杯」,就能從略苦略甜的滋味中獲得力氣與勇氣。當他們在課間上展現自己新發現的舞步與創作的饒舌歌詞時,在一片歡呼中所獲得的成就感都滿滿地寫在臉上,我們觀察到長輩們的自信心逐漸增加,而長輩在得知我們即將參與10月份的表演時,也更加努力的練習,甚至讓我們錄下課程影片,希望課後回家的閒暇時光能夠繼續排練。   彼此的文化是雙向的交流過程。 文化的交流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多的是情感的共鳴。每一位長輩的故事都是一段歷史,嘻哈文化的本質在於表達,而這正是我們的共同語言。透過這樣的交流,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不斷拉近,長輩在製作手工藝時都會掛念著我們,總是幫我們多製作一份成品作為禮物,我想這些舉動,足以證明如此的陪伴與交流是雙向、具有意義的,而總在我們思考該如何回禮時,又馬上收到了一份心意。 我們深刻感受到嘻哈文化並不是青年族群的專利,嘻哈也能夠成為傳承、創新文化的良好橋樑與媒介。團隊希望能夠持續推動青銀間的雙向交流,讓更多的族群,在嘻哈的節奏中找到自我,並用多樣的方式嘗試表達自我。我們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裡,看到更多的不同族群的長輩們在舞台上閃耀,讓傳統與現代、在地與多元相互交融,碰撞出更多可能性與火花。 註:特製咖啡是「保力達!」

閱讀完整內容
嘻哈在地現象觀察(以吉安為例) - 部落現象
2024/09/16

嘻哈在地現象觀察(以吉安為例) - 部落現象

嘻哈在地現象觀察(以吉安為例) - 部落現象

地方實踐者在做的事情往往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與問題碰撞,與問題共處,並且紀錄觀察。 能解決的都不會是問題,而那些正在進行式的現象問題呢? 「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 前幾日我們單位參與了部落會議,觀察到了一些現象,進而反思, 一村一部落一文化也等同於一個國家的,部落文化就是這樣形成的, 我們常常在講部落事「以部落共識」為主,而部落共識也是社區營造的根本價值, 而是誰抹煞了部落共識的價值?政府?官員?補助?人性?   在會議過程中,某個外來協會表示:「部落任何祭儀、活動、復振,都是需要資源(經費)」, 而協會的成立主要是負責成為部落的窗口,橋接公部門資源與協調部落事宜。 然而這樣的表述讓部落青年實為不滿,部落青年認為:「我們想回歸到傳統,而傳統這件事情未必與錢有關係」。 當然眼下也記錄下火藥味十分濃厚的過程,對於我們單位來說,誰是對的?誰又是錯誤言論,回歸到傳統是對嗎? 難不成經費挹注是錯的嗎?留下了一個深深的問號? 回到傳統脈絡下的補助系統 每個地域、地方時常會看到文化、祭儀「復振」這些字眼,當然本單位再其他案件上也提及相關文化「復振」, 而這個過程讓我們單位去反思,復振傳統,這樣的「傳統」再五十年前、一百年前,它會是用錢、經費堆疊出來的嗎?想必不見然。 那補助在「復振」這件事情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認為復振的人或是單位有點像是文化的修復師,必須將修復的過程拉出時間軸及空間軸,對於該事物在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必須理解,以及牽扯到的關係人,以部落為例 是否與頭目、年齡階層、祭師有關聯、男女角色、年紀、空間位置、日常使用、聖俗空間等等;若補助的費用沒辦法使對象開始重拾意義或是理解文化的厚度,那也只是雪中送炭遲早燃燒殆盡,然而透過補助能「喚起」文化厚度,人與人的連結,使對象開始重視這件事物的重要性,而使為生活日常,或是以精神層面看待,我們稱之「靈觀」。 靈觀視角 一討論到靈觀,或許有些人又再思考怪力亂神,或是不科學的理論,然而在文化視角裡,又有多少事情能夠被作為解釋呢?例如 中元普渡、廟宇文化、泛靈信仰。 或許,在文化的調查裡,除了理性判斷、數據思維,我們更該好好討論以「靈觀視角」來看待文化祭儀(復振)。 回到地方,部落青年抱持著回歸到傳統文化樣貌,是因為他們理解靈觀,他們為了錢嗎?這群北漂青年都自身工作,正常且穩定的生活,僅管所以當外來的人介入「地方」,並不是以部落共識為主,容易被地方反彈,我們都抱持著補助(資源)是一種行動重啟而並非仰賴,如果哪天沒有經費補助,那一切是不是又打回原點? 反思 資源怎麼使用?或許早在計畫提案時就訂定好了方向,也只能做最大限度地調整,才開始理解要面對的是目標方向,而不是成果導向。 或許才剛開始真正理解,也未必是正解,畢竟每個區域實踐方法論不同,面對的人事物、困難、挑戰也不同。 最困難的答案還是回到最單純的思考「我與地方的關係」「我理解了什麼」「我影響了什麼」。 更要去思考我因此成長了自我什麼?先別太過於奢望自己改變地方,也必須老實說目前並沒有,這就是結論。              

閱讀完整內容
嘻哈文化在地實踐- 反體制、造道路(以花蓮仁里社區為例)
2024/07/25

嘻哈文化在地實踐- 反體制、造道路(以花蓮仁里社區為例)

嘻哈文化在地實踐- 反體制、造道路(以花蓮仁里社區為例)

效益外顯 繼去年邦查風味-向外發「聲」的效益擴散之後,今年我們到底要做什麼? 
嘻哈到底在地方可以長出什麼樣子,而這樣的青年社區參與行動造成了什麼樣的「現象」?
 對於青年單位、在地、樂齡族的影響萌生了新的事件。 蝴蝶效應 長輩們總是說:「這種街舞,我們怎麼可能會」,讓句話讓我們反思了一件事情, 青年返鄉務農,長輩們跳街舞,這兩件事情的關聯性是不是世代觀念上隔閡的分水嶺, 不同年齡層做跨族群、形式的行為時,總是會被賦予想法上的否定。 而是誰?造就了這種想法,而這樣的想法被投射在不同的群體? 而我們的一點一滴的實踐,也漸漸成為蝴蝶效應影響地方。 用「嘻哈」打破制度。 嘻哈表達學 嘻哈文化是來自低階層的吶喊,這樣的吶喊認為是一種表達, 而這樣的表達更是一種「賦權」;我們應該用嘻哈精神層面去看待地方, 而不該走向工具媒介的高端化及專業化去思考。 去專業化門檻、用精神層面去看待 我們認同在專上領域上衍生出來的商業投射、行銷、宣傳、影視媒體etc. 如果要成為很棒的舞者、很棒的饒舌演出者,而這樣的模式原本是在青年流行文化, 對於長輩是一種跨群體再製包裝、賦予形象(認知青年化), 而漸漸走向娛樂工業,但樂齡族群不應該是工業裡的勞動者。 需要與「被需要」 然而,對於一群七十歲以上的長輩參與者來說,並不需要走向娛樂工業, 這裡是花蓮,依然是純樸的社區相處形式,從花蓮的環境體質及地方文特性、民族特性去思考, 這裡環境才是最嘻哈精神的國度,雖然長輩們無法理解嘻哈文化, 但從我們的視角看到生活的體現,也看見他們對於體制的批判性,也看見了終生學習的企圖心, 彼此友愛地方群體,也會跟青年分享地方文化(Each one Teach one)。 反體制、造道路 今天在實踐上更像是自我認知的路徑,若過往的經驗算是在路徑上開墾, 而如今我們思考的是如何上這個路徑更加好走,也讓路徑上可以人來人往。 對於樂齡、壯年來說,這路徑走了兩年多,他們依然持續著,成為最棒的夥伴 對於青年來說,這條路徑可以學習好多事情,可以讓我認識地方,可以讓我付諸我愛的事物 對於Flavor 來說,這條路可以走,單車可以過,大車可以過嗎?可以走到別的城鎮嗎? 嘗試走出自己的樣子,我們就是從地方長出的嘻哈仔,依然保持赤子之心,樂在其中。 至於文章發表並不是KPI或是上繳功課,而是我們很認真在看待地方觀察, 理解地方、參與地方、觀察地方,細心消化後的想法。 我們稱它為「嘻哈在地現象觀察」。 也希望讀者可以多多關注我們的社群。 關於青年文化、街舞、DJ 、音樂可以搜尋 FB/IG: Flavor Hualien  關於嘻哈計畫實踐、在地文化、可以搜尋 IG:flavor_hplan  (嘻花創所)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