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馬當部落青年拉電車
:::

馬當部落拉電車(86-88年次)屬於年齡階層的青年階層,於2014年因東部鐵路電氣化故命名為拉電車(La tingkisya) ,今2024年已成立滿十年,因長期參與部落事務與傳承文化,馬當部落拉電車也開啟了傳統文化的振興與延續,想藉由計畫與持續多年的堅持,透過田野調查、課程規劃、部落青年之認同文化交流,讓部落文化增進青年認同感,鼓勵現代青年能更勇敢積極參與志願服務部落建設和發展,並且建立馬當部落青年歌謠傳唱隊以便建立青年歸屬感之文化傳承。

傳承與創新的交織
2024/10/02

傳承與創新的交織

傳承與創新的交織

❚大馬蘭傳統複音歌謠 在豐年祭自我文化洗禮後,部落族人也深刻感受到行動團隊的我們在文化傳承上的堅持與努力。隨著活動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青年加入了我們,來自不同背景的長輩們也願意分享他們的知識與資源,這讓我們對未來的文化傳承感到無比振奮。 ❚成為轉譯者 作為一名轉譯者,意識到在這個數位時代,透過粉絲專頁等新媒體平台,我們能夠更有效地將傳統文化傳遞給年輕一代。 然而,當我們試著學習這些歌謠時,卻發現長輩們口中的文化智慧對我來說是如此陌生。這不僅僅是學習歌詞的過程,更是一場探索與理解的旅程。我們開始明白,這些歌謠中蘊藏的不僅是旋律,還有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底蘊。 ❚也是學習者 在與長輩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聽到了他們對當代歌謠的看法。他們提到,現今的創作已經無法像過去那樣自由地將詞語融入歌謠中。我們目前的角色是學習者,但未來如果能夠更加熟悉這些歌謠,或許我們也能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歌曲,訴說我們的歷史故事。 ❚寶貴且珍惜 然而,幾天前我得知一位能夠創作歌謠的長輩不幸離世,這對我們青年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這讓我們更加珍惜在長輩身邊學習的時光。我希望能在他們還在的時候,充分吸收這些寶貴的文化精髓,為未來的創作打下基礎。   在這段時間的經歷中,團隊成員體會到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密切聯繫。文化的延續不僅需要我們尊重過去,更需要我們勇於創造未來。希望我們能夠在長輩的指導下,將這些傳統歌謠轉化為當代的語言,讓它們在新的時代中綻放光彩。    (重新了解更多與詳細關於大馬蘭系統阿美族傳統複音歌謠,歡迎你親臨現場研討與實作,相關活動追蹤我們粉專www.facebook.com/matang.latingkisya )  

閱讀完整內容
重新梳理,找它找回來⋯
2024/08/04

重新梳理,找它找回來⋯

重新梳理,找它找回來⋯

❚遺失傳承的工具 於過去馬當部落沒有Sfi聚會所,在早期Sfi聚會所在部落中佔很重要的位子,如教育學校般的存在,在沒有Sfi聚會所的幾年裡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傳承、教學的通道,導致文化也迅速在日常生活中流失⋯⋯。直到近年才建好Sfi聚會所。   ❚重新梳理,找它找回來 團隊重新梳理了文化脈絡,並與長輩及隊員坐下來研討,將從過去長者的研究經驗、現代文化承襲的實踐,作為論壇討論的核心目標與當代轉化的實務參考!   馬當部落受到現代生活的,可能也因影響幾乎沒有學習大馬蘭系統阿美族傳統歌謠的教學機會,希望至馬蘭部落田調關於大馬蘭系統阿美族傳統歌謠,建檔保存、回到自身部落學習等等。從長輩與杵音文化藝術團中得知大馬蘭系統阿美族傳統歌謠研究中發現歌謠其實有很多分類:平時生活所唱的工作歌、生活歌;平時禁唱的祭典歌等,在廣闊的歌謠種類是我們將田調的功課。 ❚現代文化承襲的實踐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傳承方式,為了想引起青年對文化感興趣,透過現代化方法傳達(網路社交媒體、籌辦活動),並且在Sfi聚會所辦理了說明會向部落長輩、青年一同說明計劃方向,達成共識。 ❚七月Kiloma’an歲時祭儀 迎接七月台東阿美族Kiloma’an歲時祭儀, 更多部落青年復返家鄉參與祭典,也是階層Kapot(階層成員)情感連結感受最深的時刻,祭典寓意與展現了最真實文化的樣貌,而祭典中最必備其中之一關於歌謠,透過身體力行實作了解部落與文化。 大馬蘭阿美族的複音傳唱,不僅是傳統表演藝術,也是凝聚族群意識、傳承部落文化的展演形式。   (8月將進行田調講座課程,想重新了解更多與詳細關於大馬蘭系統阿美族傳統複音歌謠,歡迎你親臨現場研討與實作,相關活動追蹤我們粉專www.facebook.com/matang.latingkisya )

閱讀完整內容
拾穗計劃|美式發生
2024/06/28

拾穗計劃|美式發生

拾穗計劃|美式發生

❚我們的存在⋯⋯    我們的存在是為了部落文化傳承與教育。 回到緣由早期阿美族文化中的嚴謹年齡階層制度是為了有效管理教育與傳承,制度確保了知識和技能在族群內部的有序流傳,每個階層的成員都扮演著特定的角色和責任,從而保證了文化價值的傳承和保存。    曾經常常聽到長輩總對我們說: “孩子們啊!部落未來要靠你們了。” 這句語重心長的話語,帶了深遠的含義⋯⋯既充滿眾望也對現今的狀況感到沈重⋯⋯ 心裡總許多疑問部落現在不好了嗎?但現在長輩也還在呀? 想去探索什麼原因⋯⋯這是我們不斷想去探討的事⋯⋯ #我們從哪兒來?、#部落未來是什麼? ❚原來的誕生⋯⋯    五月份開始執行部落田調追尋#我們從哪兒來?為了在計劃前增強我們對文化輪廓清晰,避免對文化誤解。 透過部落長輩分享以及書籍記載,馬蘭社(馬蘭系統阿美族根源地)於日治初即為台東平原人口最多的阿美族部落,但因應臺東平原上的卑南族勢力、日本殖民政府的統治、及近代台灣主流社會的變遷及遷居,並於臺東市區周遭來建立部落、發展部落、與調整族群的生活空間及社會組織。 於西元1933年太平溪開墾(Samatang阿美族語意:開墾),部份族人開始遷居,所在位置為現今臺東市區豐谷南、北路一帶阿美族,建立馬當部落(Matang阿美族語意:開墾地),此我們部落稱之為馬當Matang部落,即馬當部落阿美族人。 ❚文化意識啟發之旅    過去傳統上則是通過口耳相傳、書籍和學術機構來進行知識的傳遞。    因世代的演變傳統逐漸逝去,而我們本身青年在尋根過程中經歷這些方式遇到了不同障礙與困境,並意識到對於自身文化的不足。 於是拉電車青年隊決定從田調開始尋找,從田調中得知傳統歌謠貫穿於日常生活及歲時祭儀中,歌謠包括生活歌謠與禁忌歌謠,並在歌謠中傳達著文化歷史與故事,才發現歌謠是不可或缺的傳承之一⋯⋯ 並我們從這一刻開始才熟識文化內涵與認知,更能從唱歌凝聚部落意識與文化傳承⋯⋯   ❚原來傳承不簡單,於是我們停下腳步⋯⋯    從田調只喚醒了部份青年的重視,卻也發現到願意回歸在部落的青年少之又少,在這過程中我們面臨了碰壁,透過青年署導師的梳理與過程發現問題,我們行動團隊決定先停下腳步。    從一開始遇到挫敗立即決定先停下腳步,也為了不打擊團隊的信心,同時顧及老師們的感受以及青年問題,好好省思與探討。 「為什麼沒有年輕人來學習?」 「我們在付出的目的是什麼呢?」 「為什麼你願意來呢?」 「長老們為什麼願意無私支持我們參與這次課程呢?」   “對部落文化意識逐漸發芽,即時在部落傳承過程中需要克服許多孤獨與挑戰。 即便在尋找自我認同的旅程中道路彎彎曲曲,嘿!別害怕!願意與你同條路的我們,是你的夥伴。我們可以相互鼓勵、互相支持、共享不同位置和視角的視野,無論你決定在這段旅程中的哪個階段停歇或折返,我們永遠願意敞開雙手迎接你。” #這是我們決定投入拾穗計劃最大的鼓勵。    自身經歷後我們不斷探討現代年輕一代可能更傾向於通過網絡、社交媒體平台來獲取和分享知識,加上青年人口逐漸減少(外縣市發展)、斷層嚴重化、青年對於文化認同與認知缺乏等現象⋯⋯ 部落未來將面臨傳承文化的窘境!    我們重新絞盡腦汁,發現既是缺點又是優點!那我們就利用這一點好好發揮最大化! ❚拾穗計劃|美式發生 “早期是口口相傳承載歷史文化,並以朗朗上口的唱歌旋律, 幫助族人們記住故事,傳承給下一代。 隨著世代演變傳統逐漸失逝,然而現在數位多元化時代中, 正在阿美族母體文化潛移默化發生,利用數位影響力, 把文化根基建立成符合青年自學媒介,步步扎根與耕耘部落, 並保存延續下去⋯⋯”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