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馬當部落青年拉電車
:::

馬當部落拉電車(86-88年次)屬於年齡階層的青年階層,於2014年因東部鐵路電氣化故命名為拉電車(La tingkisya) ,今2024年已成立滿十年,因長期參與部落事務與傳承文化,馬當部落拉電車也開啟了傳統文化的振興與延續,想藉由計畫與持續多年的堅持,透過田野調查、課程規劃、部落青年之認同文化交流,讓部落文化增進青年認同感,鼓勵現代青年能更勇敢積極參與志願服務部落建設和發展,並且建立馬當部落青年歌謠傳唱隊以便建立青年歸屬感之文化傳承。

為地方注入活力,從文化傳承、資源協助到創新實踐
2024/11/16

為地方注入活力,從文化傳承、資源協助到創新實踐

為地方注入活力,從文化傳承、資源協助到創新實踐

透過此計畫後深刻感受到我們實際參與社區行動時的多樣性與創造力。 透過不同方式,為地方注入活力,從文化傳承、資源協助到創新實踐,每一項行動都展現我們對部落社會的關注與責任心。 例如:有人致力於傳承原住民文化,利用歌謠與數位媒體保存部落記憶,讓傳統文化以現代方式被更多人認識;也有人願意提供資源,讓我們的計畫得以順利推進,間接成為文化傳承的一環;還有人結合創新技術,將地方故事轉化為商品或媒體作品,帶動吸引力、部分資源與文化效益。 一步步讓我們都意識到,我們不僅是社會未來的承擔者,更是當下的行動者。 我們的創意與行動力展示了面對挑戰的可能性,並為社區帶來具體而深遠的改變。 同時,這些計畫也顯示出團隊合作與資源整合的重要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不僅提升自身能力,也促進社會不同群體間的連結。 然而,我們也面臨挑戰,例如資源有限、推廣困難以及如何吸引更多青年參與等。 這提醒我們,社會需要給予更多支持,包括資源的挹注、政策的引導以及社會大眾的理解與協助。 只有在這樣的支持下,我們才能更自信地投入行動,實現更具影響力的成果。 也透過參與青年署小聚行動案例讓我深刻感受到,我們在社會中不僅是學習者或追隨者,更是推動改變的力量。 我們以實際行動為社會注入新意,透過不斷學習與創新,為地方注入永續發展的動能。 這提醒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改變的一部分,只需懷抱信念,勇敢邁出第一步。 再次感謝一路上的貴人們。 茲感謝: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台東馬當部落全體族人、馬當部落文化發展協會、杵音文化藝術團、台東馬蘭部落年齡階層La kumod(拉全國)、台東大俱來部落年齡階層La takod(拉噠故)

閱讀完整內容
我們只相信,只要持續做下去,結果都會是好的!
2024/11/16

我們只相信,只要持續做下去,結果都會是好的!

我們只相信,只要持續做下去,結果都會是好的!

這幾個月上課學到了很多,也了解很多其他部落的事情。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大俱來部落交流.我知道都是阿美族,有些文化習俗還是會有一點所不同,那時侯只覺得,為什麼會選擇到這麼遠的地方做交流,但當我們跟著她們認識他們的部落時,想法就完全跟剛到大俱來的時侯完全不同。 而他們的部落青年還自己自創歌曲,聽完之後,天哪!怎麼會這麼好聽,天哪!也太厲害了吧。 回程的路上也想了很多,當下一直在回想他們的青年都能帶我們認識他們的部落,也能一一介紹他們部落的事情,將來有一天,我們企劃小組,甚至是部落的青年也都能像他們一樣、清楚地了解自己部落的文化,也能介紹給其他人知道我們部落的事。 到了卑南時,卑南的族人也都很熱情的在招待我們,他們的會長帶我們認識他們的巴拉冠,原來他們有一個地方是禁止女生進入,讓我也想到了,就好比我們阿美族海祭的時候.男生帳篷女生是不可以踏進去的禁區。還有他們的除喪儀式,是真的有讓我驚艷到,也很震撼! 回到自己的部落時,課程上也讓我收穫很多,知道了為甚麼我們叫做馬當,也知道我們部落的遷移史。也學了很多歌謠,歌謠看似簡單,但其實越簡單的越難呈現出歌裡所想表達的是什麼。只有真的了解意思之後,才能表達出歌中的意思。而歌謠這件事,確實有慢慢拉進青年的凝聚力,或許現在的成果還沒達到預期,但我相信我們持續做這件對的事,會更多人一起參照。 很慶幸的是,我們做的這件事,部落的老人和青年都是支持的,也都希望我們越來越好, 或許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人覺得為什麼要做? 做這件事的意義在哪? 很多聲音、很多負面很多的不看好,好在我們都撐過來了,雖然做這件事的時間不久,可是我們只相信,只要持續做下去,結果都會是好的!

閱讀完整內容
相學相長的我們小記
2024/11/12

相學相長的我們小記

相學相長的我們小記

適逢馬當部落拉電車階層10周年,由階層夥伴采玲、杜凱・達迪漾一同發思構想的【拾・穗】計畫就此誕生,此計畫意只如同每年水稻一樣不斷成長,直到稻穗成熟垂下來之時,收割自己所聞所學的文化知識回饋給部落,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不斷在這片孕育我們的土地再耕種,直到化為塵土的那天。   團隊的部分可以說是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我想這足以形容計劃小組的夥伴,有負責女子幹部管理的采玲;也有為了階層及部落公共事務不斷付出的拉珼·厄蕾·巴奇剌;更有為階層男子幹部的杜凱・達迪漾以及階層領袖的我(品宏),每個人看事物的觀點不同立場都不同。   因此在協調計畫內容及課程心得分享時都會提出很不一致的觀點,讓彼此相學相長,擁有更加開闊的視野!從一開始計劃不斷地滾動式修正到現在是直接可以直指要害的修正內容,讓各種課程都非常順利的進行,歸功於每個禮拜的周會,讓小組成員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以嘗試說服別人的能力,在這樣的良性的團隊運作之下讓彼此更了解彼此。

閱讀完整內容
成為大馬蘭複音歌謠傳唱者
2024/11/01

成為大馬蘭複音歌謠傳唱者

透過實地田野調查與實作演繹,暸解歌謠背後的故事與後續發展,我們親身體驗了大馬蘭人的過往,用現代青年的專業與創造力結合了長輩的聲音,用我們的方式紀錄這些歌聲與影像。   稻米除草歌 田調對象:李寶榮 Akila 、黃愛花 Alik 、林義方 Lamelo 歌謠背景: 早期阿美族人以種植水稻為主要糧食之一,前往稻田時總是會有兩個人以上一起前往,也時常會有夫妻一同耕作,在耕種的過程辛苦的族人為了用減輕勞累的心情,在耕種期間總是會吟唱複音歌謠或者遊戲的方式來忘記勞累的心情,複音歌謠的演繹總是會有一位男性領唱者領唱,我們稱之為呼朋引伴的靈魂;在聚會期間或者工作之餘,領唱者可以是發號司令的人物也可以是存粹想要唱歌的人,他負責歌謠的高低key、歌謠進行的節拍快慢,後者就會有一位至兩位以上的合唱者,負責歌謠的自由對位和聲,有時候歌謠可以透過領唱人的心境與當下的感受,隨心所欲的自行填詞,讓歌謠多了更多的變化和意境。" /> YOUTUBE影片連結

閱讀完整內容
傳承與創新的交織
2024/10/02

傳承與創新的交織

傳承與創新的交織

❚大馬蘭傳統複音歌謠 在豐年祭自我文化洗禮後,部落族人也深刻感受到行動團隊的我們在文化傳承上的堅持與努力。隨著活動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青年加入了我們,來自不同背景的長輩們也願意分享他們的知識與資源,這讓我們對未來的文化傳承感到無比振奮。 ❚成為轉譯者 作為一名轉譯者,意識到在這個數位時代,透過粉絲專頁等新媒體平台,我們能夠更有效地將傳統文化傳遞給年輕一代。 然而,當我們試著學習這些歌謠時,卻發現長輩們口中的文化智慧對我來說是如此陌生。這不僅僅是學習歌詞的過程,更是一場探索與理解的旅程。我們開始明白,這些歌謠中蘊藏的不僅是旋律,還有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底蘊。 ❚也是學習者 在與長輩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聽到了他們對當代歌謠的看法。他們提到,現今的創作已經無法像過去那樣自由地將詞語融入歌謠中。我們目前的角色是學習者,但未來如果能夠更加熟悉這些歌謠,或許我們也能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歌曲,訴說我們的歷史故事。 ❚寶貴且珍惜 然而,幾天前我得知一位能夠創作歌謠的長輩不幸離世,這對我們青年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這讓我們更加珍惜在長輩身邊學習的時光。我希望能在他們還在的時候,充分吸收這些寶貴的文化精髓,為未來的創作打下基礎。   在這段時間的經歷中,團隊成員體會到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密切聯繫。文化的延續不僅需要我們尊重過去,更需要我們勇於創造未來。希望我們能夠在長輩的指導下,將這些傳統歌謠轉化為當代的語言,讓它們在新的時代中綻放光彩。    (重新了解更多與詳細關於大馬蘭系統阿美族傳統複音歌謠,歡迎你親臨現場研討與實作,相關活動追蹤我們粉專www.facebook.com/matang.latingkisya )  

閱讀完整內容
重新梳理,找它找回來⋯
2024/08/04

重新梳理,找它找回來⋯

重新梳理,找它找回來⋯

❚遺失傳承的工具 於過去馬當部落沒有Sfi聚會所,在早期Sfi聚會所在部落中佔很重要的位子,如教育學校般的存在,在沒有Sfi聚會所的幾年裡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傳承、教學的通道,導致文化也迅速在日常生活中流失⋯⋯。直到近年才建好Sfi聚會所。   ❚重新梳理,找它找回來 團隊重新梳理了文化脈絡,並與長輩及隊員坐下來研討,將從過去長者的研究經驗、現代文化承襲的實踐,作為論壇討論的核心目標與當代轉化的實務參考!   馬當部落受到現代生活的,可能也因影響幾乎沒有學習大馬蘭系統阿美族傳統歌謠的教學機會,希望至馬蘭部落田調關於大馬蘭系統阿美族傳統歌謠,建檔保存、回到自身部落學習等等。從長輩與杵音文化藝術團中得知大馬蘭系統阿美族傳統歌謠研究中發現歌謠其實有很多分類:平時生活所唱的工作歌、生活歌;平時禁唱的祭典歌等,在廣闊的歌謠種類是我們將田調的功課。 ❚現代文化承襲的實踐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傳承方式,為了想引起青年對文化感興趣,透過現代化方法傳達(網路社交媒體、籌辦活動),並且在Sfi聚會所辦理了說明會向部落長輩、青年一同說明計劃方向,達成共識。 ❚七月Kiloma’an歲時祭儀 迎接七月台東阿美族Kiloma’an歲時祭儀, 更多部落青年復返家鄉參與祭典,也是階層Kapot(階層成員)情感連結感受最深的時刻,祭典寓意與展現了最真實文化的樣貌,而祭典中最必備其中之一關於歌謠,透過身體力行實作了解部落與文化。 大馬蘭阿美族的複音傳唱,不僅是傳統表演藝術,也是凝聚族群意識、傳承部落文化的展演形式。   (8月將進行田調講座課程,想重新了解更多與詳細關於大馬蘭系統阿美族傳統複音歌謠,歡迎你親臨現場研討與實作,相關活動追蹤我們粉專www.facebook.com/matang.latingkisya )

閱讀完整內容
拾穗計劃|美式發生
2024/06/28

拾穗計劃|美式發生

拾穗計劃|美式發生

❚我們的存在⋯⋯    我們的存在是為了部落文化傳承與教育。 回到緣由早期阿美族文化中的嚴謹年齡階層制度是為了有效管理教育與傳承,制度確保了知識和技能在族群內部的有序流傳,每個階層的成員都扮演著特定的角色和責任,從而保證了文化價值的傳承和保存。    曾經常常聽到長輩總對我們說: “孩子們啊!部落未來要靠你們了。” 這句語重心長的話語,帶了深遠的含義⋯⋯既充滿眾望也對現今的狀況感到沈重⋯⋯ 心裡總許多疑問部落現在不好了嗎?但現在長輩也還在呀? 想去探索什麼原因⋯⋯這是我們不斷想去探討的事⋯⋯ #我們從哪兒來?、#部落未來是什麼? ❚原來的誕生⋯⋯    五月份開始執行部落田調追尋#我們從哪兒來?為了在計劃前增強我們對文化輪廓清晰,避免對文化誤解。 透過部落長輩分享以及書籍記載,馬蘭社(馬蘭系統阿美族根源地)於日治初即為台東平原人口最多的阿美族部落,但因應臺東平原上的卑南族勢力、日本殖民政府的統治、及近代台灣主流社會的變遷及遷居,並於臺東市區周遭來建立部落、發展部落、與調整族群的生活空間及社會組織。 於西元1933年太平溪開墾(Samatang阿美族語意:開墾),部份族人開始遷居,所在位置為現今臺東市區豐谷南、北路一帶阿美族,建立馬當部落(Matang阿美族語意:開墾地),此我們部落稱之為馬當Matang部落,即馬當部落阿美族人。 ❚文化意識啟發之旅    過去傳統上則是通過口耳相傳、書籍和學術機構來進行知識的傳遞。    因世代的演變傳統逐漸逝去,而我們本身青年在尋根過程中經歷這些方式遇到了不同障礙與困境,並意識到對於自身文化的不足。 於是拉電車青年隊決定從田調開始尋找,從田調中得知傳統歌謠貫穿於日常生活及歲時祭儀中,歌謠包括生活歌謠與禁忌歌謠,並在歌謠中傳達著文化歷史與故事,才發現歌謠是不可或缺的傳承之一⋯⋯ 並我們從這一刻開始才熟識文化內涵與認知,更能從唱歌凝聚部落意識與文化傳承⋯⋯   ❚原來傳承不簡單,於是我們停下腳步⋯⋯    從田調只喚醒了部份青年的重視,卻也發現到願意回歸在部落的青年少之又少,在這過程中我們面臨了碰壁,透過青年署導師的梳理與過程發現問題,我們行動團隊決定先停下腳步。    從一開始遇到挫敗立即決定先停下腳步,也為了不打擊團隊的信心,同時顧及老師們的感受以及青年問題,好好省思與探討。 「為什麼沒有年輕人來學習?」 「我們在付出的目的是什麼呢?」 「為什麼你願意來呢?」 「長老們為什麼願意無私支持我們參與這次課程呢?」   “對部落文化意識逐漸發芽,即時在部落傳承過程中需要克服許多孤獨與挑戰。 即便在尋找自我認同的旅程中道路彎彎曲曲,嘿!別害怕!願意與你同條路的我們,是你的夥伴。我們可以相互鼓勵、互相支持、共享不同位置和視角的視野,無論你決定在這段旅程中的哪個階段停歇或折返,我們永遠願意敞開雙手迎接你。” #這是我們決定投入拾穗計劃最大的鼓勵。    自身經歷後我們不斷探討現代年輕一代可能更傾向於通過網絡、社交媒體平台來獲取和分享知識,加上青年人口逐漸減少(外縣市發展)、斷層嚴重化、青年對於文化認同與認知缺乏等現象⋯⋯ 部落未來將面臨傳承文化的窘境!    我們重新絞盡腦汁,發現既是缺點又是優點!那我們就利用這一點好好發揮最大化! ❚拾穗計劃|美式發生 “早期是口口相傳承載歷史文化,並以朗朗上口的唱歌旋律, 幫助族人們記住故事,傳承給下一代。 隨著世代演變傳統逐漸失逝,然而現在數位多元化時代中, 正在阿美族母體文化潛移默化發生,利用數位影響力, 把文化根基建立成符合青年自學媒介,步步扎根與耕耘部落, 並保存延續下去⋯⋯”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