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畫以「溪流共生」為核心價值,從文化、產業、教育、保育等多方面展開行動。
首先淺談目標,於宏觀面,我們將展現「溪流」在現代鄉村的觀光與人文價值;於微觀面,我們會為參與者設計深度的自然體驗,從而建立參與者對溪流共生的初步認同或情感連結。
接著是執行面,我們的行動分為四部分:
● 創造共生場域
● 溪流共生體驗
● 品牌行銷推廣
● 地方回饋行動
我們將採取整合策略,線上利用新媒體多元行銷建立品牌,線下將修建小溪學堂、共生菜園、社區第三空間等硬體空間,並且設計旅程、規劃課程和餐會,圍繞著「溪流體驗」建立起一系列社區行動,以期成為本地溪流共生理念的典範。
最後的最後,十一月
※命途多舛的小溪地 小溪地因為八月颱風登陸而被摧毀,在那之後我們便重修了新版小溪地,更加堅固、耐用,這次康芮颱風來勢洶洶,在玉里多處造成嚴重災害,我們的小溪地本來差點就可以撐過去的,無奈旁邊的龍眼老樹卻受傷嚴重,繁茂的樹枝綠葉全部落地,只剩下一半的主幹,生死未卜。 龍眼樹倒下時,其中幾枝較粗的枝幹壓到小溪地的屋樑,因而需要再整修。 除此之外,基地多處受損、菜園裡的苗幾乎全軍覆沒、樹木幾乎夭折⋯⋯,因此花了好些時間重整基地。 ※等了好久的小溪旅程 十月底的颱風打了個措手不及,然而更意想不到的是,自活動延期後居然每週末都有颱風影響天氣,延期了一週又一週。眼看著日子一天天過去,越來越接近結案日,好在總算有了好天氣,只是,颱風過境加上連日大雨,原先規劃的「溪邊夜話」場地大水未退,環境尚未復原。 遊子們因而規劃了另一場旅程「溪畔尋寶」,花蓮許多溪邊都會產出漂亮的寶石、玉、特殊石頭,尤其是颱風及大雨過後,溪邊會沖出新的石頭,這時候去滿地都是玉! 活動前就報名額滿,當天學員玩得很開心,到最後要收隊了居然收不回來!大家意猶未盡,紛紛許願下次的進階路線。 看到學員們驚呼原來還有這麼有趣的休閒活動、不僅開啟了「石眼」之餘,也更加認識了在地,遊子們內心的滿足感爆棚~ ※小溪學堂 因應「溪畔尋寶」的旅程,遊子們也特地開了一場為學員介紹石頭的講座,也分享我們曾經撿到過的各類玉石及寶石,學員們聽得津津有味,一個個都迫不及待想趕緊去到溪邊呢! ※快樂溪皮 我們的品牌podcast第一期完播啦!於10/4開始,歡迎收聽! 節目內介紹了我們的快樂「溪皮生活」-為什麼青年會移居東部偏鄉?是什麼串起了我們與「水」的緣分?溪裡危險嗎?什麼是射魚? 移居青年的水系生活到底在做什麼? 收錄遊子們的在地故事,歡迎聽聽我們的故事! ※特別活動 在計畫即將結束之時,遊子們特別加開了一場針對新手的「初階剪輯課」,邀請到了在地的攝影師好友,並免費開放給社區及在地居民們參與學習,遊子們自己也趁機學習一波!
閱讀完整內容意想不到的十月
※小溪學堂跨海啦 某日接到長濱國中邀請,他們希望舉辦的活動能增加「水域安全」的課程,因此遊子們翻過海岸山脈,來到了這所擁有絕美海景的恬靜校園。 報名這梯活動的是位於海線上的國小學生們,我們在不遠處的石梯坪進行教學,當天浪況並不太好,但小朋友身上總有用不完的精力,且學習能力也非常快,我們用趣味的方式教他們在水中自救,他們很快學會,也因為在海裡玩水的技能進步了,而玩得特別開心。 ※小溪旅程前夕-淨溪活動 原定在十月底舉辦的「溪邊夜話」活動,地點在一處人煙稀少的溪邊,水質清澈、魚種豐富,是遊子們的秘密景點之一。 近期有些許釣客也發現了這個秘境,卻沒有發揮愛護環境的公德心,離開時總殘留許多飲料瓶罐、煙蒂、因釣魚產生的塑膠垃圾,遊子們時隔一隔月再次抵達溪邊時,尚未靠近溪邊,就發現了非常多的廢棄垃圾,散落在各處。 遊子們立即決定要在活動前夕組織一場淨溪活動,不只為了給參與學員舒適的體驗,更是為了守護我們心中的一塊淨土。 特別感謝瑞穗農會的員工在得知了我們的淨溪活動後,主動提出可以幫我們這些處理垃圾及回收。 在見證了環境被破壞之後,馬上又遇到了一樣在乎環境的人,也讓遊子們備感溫暖! ※颱風又又又來了! 沒想到十月底居然還會有颱風,另事宜活動已籌備好的遊子們困擾萬分,但是為了參與學員們的安全及體驗舒適度,還是必須得延期。 康芮颱風來勢洶洶,遊子們轉而開始準備各種防颱措施,疏濬工程、儲備糧時、戶外環境整理⋯⋯,在十月的最後,以些許無奈及忙碌收場。 ※快樂溪皮 我們的品牌podcast終於上架啦!於10/4開始,每週更新一集!預計月上旬完播,歡迎收聽! 節目內介紹了我們的快樂「溪皮生活」-為什麼青年會移居東部偏鄉?是什麼串起了我們與「水」的緣分?溪裡危險嗎?什麼是射魚? 移居青年的水系生活到底在做什麼? 收錄遊子們的在地故事,歡迎聽聽我們的故事! ※在地行動-公民咖啡館 九月下旬我們作為核心成員參與了玉里本地的公民討論,於十月完成了第二場活動。 玉里鎮公所爭取了兩筆公共建設的經費,我們和在地青年合作,組織了兩場次,讓在地居民們報名參與,大家一同討論新的建設該如何建造,得以符合居民的使用訴求及需求。 過程中我們站在居民們的角度感受在地日常,更加理解了如何多方位考量,在不同的生活習性、背景之下所需要的生活機能完全不一樣。 協助活動的同時更像是上了一堂課,非常榮幸能夠參與這麼有意義的活動!
閱讀完整內容平凡卻又不平凡的九月
※小溪學堂開講 九月初,我們將七月水系環島時整理出來的資訊及調查結果,彙整成新手也能輕易理解的「開放水域安全須知」,以講座的模式,搭配輕鬆有趣的調性,與參與活動的學員傳遞觀念、交流知識、分享故事。 ※開放水域玩家 講座的隔天,我們舉辦了「成為開放水域玩家」的小溪旅程,將前一天吸收的新知實際運用在野外。我們帶領學員前往在地的漂漂河,模擬若是在野外突發了同行友人被水沖走、溺水等等狀況該如何用最安全、有效率的方式進行救援。 學員們現場練習了拋繩救援、就地取材救援,九月的艷陽下,一邊學習一邊玩水,最後上岸用餐,結束愉快的聚會。 ※快樂溪皮 我們的品牌podcast策劃完畢,進到了錄製階段,九月完成了一季的錄製,10月上架,每週更新一集! 節目內會介紹青年們快樂的「溪皮生活」-為什麼青年會移居東部偏鄉?為什麼要整天泡在水裡?溪裡危險嗎?什麼是射魚? 移居青年的水系生活到底在做什麼? 收錄遊子們的在地故事,歡迎聽聽我們的故事! ※接待訪視委員 做為第一次接案、執行計畫的團隊,這幾個月下來其實時常對我們的計劃方向感到迷茫,開始執行後才發現初期擬定的企劃還是太過發散,越深入執行越有感覺。 訪視委員們聽了我們的報告後,給出了不少實質建議,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核心價值,整個早上相談甚歡,收穫良多,不得不說,姜還是老的辣啊~! ※在地行動-公民咖啡館 九月下旬我們作為核心成員參與了玉里本地的公民討論。 玉里鎮公所爭取了兩筆公共建設的經費,我們和在地青年合作,組織了兩場次,讓在地居民們報名參與,大家一同討論新的建設該如何建造,得以符合居民的使用訴求及需求。 過程中我們站在居民們的角度感受在地日常,更加理解了如何多方位考量,在不同的生活習性、背景之下所需要的生活機能完全不一樣。 協助活動的同時更像是上了一堂課,非常榮幸能夠參與這麼有意義的活動!
閱讀完整內容無盡八月,夏溪夏景!
<meta charset="utf-8" /> 今年八月忙到暈頭轉向!計畫中的、意料外的事情全都塞滿行事曆,只覺得夏天無比漫長!然而當夏天真的要結束時,又覺得這段美好實在太短暫了。<meta charset="utf-8" />總之,來看看我們做了些什麼吧! 重生的小溪學堂 ※小溪地空間 七月底,我們剛蓋好的戶外空間被颱風襲擊而倒塌了!周圍環境也被攪得一團糟,這就是東部偏鄉行動必須面對的困境。終於,在左右鄰居的熱心協助下,八月下旬終於將小溪地重建完成啟用,辦理了一些活動,然而今年本地缺水嚴重,我們暫時將生態池部分擱置,轉而將重心放在空間本體的功能上,除了座談、烤肉、鞦韆之外,還新增了模擬魚叉體驗。 ※溪邊夜話 這次體驗以社區居民為主體,由於預定地點1出現工程汙染、地點2發生山崩,且活動當天不時出現陣雨,因此臨時調整活動行程,先趁天氣好去一處湍急的水域,學習判讀水域的危險性,並進行拋繩救人訓練,我們親自扮演落水的遇難者,學員則就地取材想辦法救人,過程刺激好玩。後來下了一陣雨,我們前往適合撿寶石的溪流,雨水將石頭沖濕,更適合觀察石質,我們進行了關於地質、寶石業和撿石文化的交流討論,最後回到小溪地空間,在營火下用餐,討論當日收穫。 ※社區活動 利用剛建造好的小溪地空間,邀請鄰里居民一起烤肉!未來會持續辦這樣的小活動,活動的重點是讓社區居民,以及我們的青年朋友、住客習慣來使用這個空間,促進互動交流,進而提升知識交流、產生共識、增進凝聚力、增加青年走進社區的機會。 ※夏溪夏景 我們以本地溪流經驗為主軸,結合自身的實務經驗,規劃一場關於「水域安全」的在地講座,與移居青年、在地居民交流,分享彼此對水的經驗與未來共識。 議題與在地行動 ※田野聲音創作工作坊-地方元素創作營 由於本計畫最終會呈現一首成果歌曲,我們特地開了六個小時的車,去旗山參加台青蕉的「田野聲音創作工作坊」,增進作曲、編曲能力,並學習如何將深層感受與地方元素更有技巧地融入創作中。 ※天下雜誌水系青年見學/工作坊/論壇 作為沒有相關背景的全新地方團隊,我們在議題參與和地方工作上,實務經驗相對比較少,因此今年參與了許多相關聚會,天下的「水系青年」系列行動就是具備代表性的一項,我們順利闖進決選,雖未奪冠,但其間的實務學習、交流和人脈建立,也是我們此刻急需的成長項目。 ※移居體驗-一起「好好生活」 如今的玉里,並不算適合發展旅遊的地方,它交通不便、亮眼景點少、基礎建設缺乏,除了每年20天的金針盛開期以外,整個地區真正吸引觀光客的只有一間臭豆腐。 然而,這個區域非常適合「移居生活」。 純樸的鄉村、較低的房價、合格的生活機能、廣袤的探索區域、關係親近的在地社群、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最重要的-包容多元族群的氛圍,在玉里生活,隨時都感受到自在與接納。 在整理好老房子和周圍空間後,我們目前以周租/月租的形式,吸引有興趣體驗鄉下生活的人,來入住我們家的空房間。比起傳統概念中的租屋或民宿,這更像是一場「移居體驗」,我們會邀請他們一起種田、捕魚、玩水、採集、建造、烤火和社區交流,讓外地青年用成本較低的方式,去好好體驗一下鄉野青年的日常生活,這些「體驗」並沒有經過舞台化、精緻化,而是在生活中自然發生的,更適合讓參與者判斷-這是不是他們嚮往的生活方式。 這兩年,我們接待過許多短居者,移居體驗也影響了不少人。我們希望明年將它納入計畫中,用類似打工換宿、實作生的概念,邀請外地青年免費參與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成為青年返鄉的連結者和分享者。
閱讀完整內容炎炎7月,夏日活動大爆發!
水域青年,厚積薄發 小溪學堂,橫空出世 ※小溪地空間 我們辛苦創造的半戶外課程空間,被颱風襲擊而倒塌了!環境也被弄得一團糟,目前正在努力重建中,將吸取經驗打造更堅固的空間。 ※夏溪夏景 講座規劃完畢,預定8/10舉辦。 我們將以環島水域旅行的經驗談,以及本地溪流經驗為主軸,規劃一場關於「水域安全」和「水域開放」的在地講座,旨在凝聚本地意識,更多地認識及參與水域, ※溪邊夜話 旅程規劃完畢,預定8/10舉辦。 我們將帶團去溪邊玩水、生火,夜間觀察,以領路人的身分引導參與者認識溪流,感受溪流,參與溪流。 其他水域行動 ※花蓮靜浦-夏日水域夏令營 活用水域專業,我們與港口國小、當地工作室合作,完成為期五天的水域課程。計畫地點位於東部偏鄉,當地緊鄰溪流、大海,卻沒有符合政府法規的游泳池供小朋友練習。因此我們利用自然環境,完成「開放水域游泳」、「自救與救人」、「浮潛訓練」、「獨木舟訓練」、「海上任務(划船淨海)」等扎實的水域課程,對海邊的阿美族孩子來說,這是實用且有精神意義的,對於我們其他行動也有深深的啟發作用。 ※環島行動-山川湖海「游」台灣 我們執行了一個為期11天的水域行動計畫,以「安全玩水」為核心精神,探訪全台出過玩水意外的水域,實地考察並記錄,後續將經驗集結成文章、影片和講座,豐富本計畫內容。 ※花蓮玉里-縱谷裡有工藝 由在地工作室-陶錫工藝和觀音社區辦理的系列工藝課程,我們作為學員和助教,參與「阿美陶器」、「秀姑巒溪玉器、石器」的創作課程,學習將縱谷溪流相關元素:玉、石、土化為工藝品,並且融入體驗,創造更多價值和可能性。
閱讀完整內容小溪學堂系列行動開跑
一、「小溪地」初步建置完成 邀請社區居民共同建置社區第三空間,一起挖池塘、接電、玩水,於勞動後共同享用在地盛產的水果。 二、「溪邊夜話」試辦 邀請幾位居民及友人,試跑「溪邊夜話」之流程,實際帶大家到附近的開放水域玩水,晚上則抓蝦、生火,帶領大家熟悉水域並了解安全概念及溪流議題,最後根據回饋調整活動內容。 三、參與「一米地」溪流走讀見習 參與青聚點團隊「一米地有限公司 」舉辦的「南澳南溪趴溪Party—溪裡的魚蝦村民」課程。 透過實際參與「趴溪體驗」,學習透過系統性的策劃,將知識經驗轉譯,創造有趣且能感動人心的體驗。 期間和講師有許多交流,口頭約定後續合作交流,包括玉里豐坪溪的生態追蹤,為本地社區溪流貢獻心力。 四、組共學團 在北區的說明會中與Actor團隊小島靠山有了初步交流,關注議題雖為不同領域,但核心相近。我們都想更了解「如且何策劃在地旅程,並進入市場」,因而邀請金門的忽悠旅社共同成立共學團。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