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鄉認同感沒有真實的接觸,所謂的故鄉跟他鄉其實並無不同。」過往五漁村的長輩因為對附近的山、川、里、海都瞭若指掌、懂得觀察及動手實作,才得以發展出順應自然的生活技能及產業。而現代「大自然缺失症」的孩子們在社會型態的改變中,漸漸不具有真實的自然互動經驗與能力,而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危險也並不因隔絕接觸就不會發生。
五漁村How野青年期待透過第一階段的海村囝仔小學堂「青幼共學:擁有安全親近大自然的能力」及吸引「五漁村How野青年的社群聚集共學」找回海村人冒險DNA,一起陪伴孩子們跟自己,大聲驕傲喊出我們是海村囝仔!
5月共識聯誼小聚:洄/移在地生活分享
<meta charset="utf-8" />這次的共識小聚以對頭城東北角或移居生活有興趣,並可能願意參與進後續青年共學計劃的小聚為號召,首先以五漁村的地理位置介紹為起點,地殊的地理環境與人文歷史背景。並且介紹了移居者五漁村How野青年成員們過往的歷程、一年前移居的起心動念與地方的故事,再到此次小聚空間主理人75Lab一品分享,對於青年創生、地方議題有興趣的夥伴,如何運用地方本身的資源及個人的興趣專長,在地方生存下來。以及當時許多到外地念書,抉擇是否回鄉發展的心路歷程。 在個人經歷分享環節,來自不同背景的參與者各自分享了彼此的經驗。移居者談到了適應當地生活的挑戰,包括居住空間成本以及如何融入當地社群,本地青年分享了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以及回鄉所遇到的困境,像是舊有的生活習慣較難改變,以及在地方做事,有事講究人情而非專業優先,而學員則提供了不同的視角以及對計劃的期待,像是希望從事戶外教育的產業或是對於五漁村的海洋文化想要了解更多。 期待可以做為一個引路人,將喜愛的土地及故事分享,透過戶外冒險的實踐、專業技術能力的學習為吸引點,讓更多人喜愛甚至共同成為生活社群來到五漁村,一起感受里山里海、與自然環境及地方社群共生的踏實生活。
閱讀完整內容海洋與它的秘密─番薯寮海灘海廢調查行動
<meta charset="utf-8" /> 由五漁村梗枋在地「海邊的接力賽」主理人瘋媽媽帶領,出發當天,雖然日曬強烈,小孩依然忙碌地沿著海岸線彎腰拾取散落的垃圾。有的學生拿著垃圾袋,有的戴著手套仔細分辨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物品,每個人都專注於清理環境,為這片沙灘恢復潔淨。 瘋媽媽以她熱情且幽默的風格,為學生們講解了海洋垃圾對生態系統的危害,並分享了日常生活中減塑的小技巧。她提醒大家,淨灘不只是撿拾垃圾,還包含了對環境問題的反思,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環保。除了現地的淨灘行動,在出發前,瘋媽媽Wendy老師也以自己親手種的海米及大溪漁港珍貴的櫻花蝦,帶著孩子親手捏飯糰,將海洋與漁人農人的心意一起吃進肚子裡,想傳遞食物只需要很簡單、很乾淨,其實我們是可以兼顧好吃與友善大自然的。 這次活動讓學生們更加了解海洋行動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因為一切來得太容易,有時候我們只是忘了,需要更多的提醒跟行動。學生們當中除了從都會區的部分孩子,也有2/3是五漁村本地學生,孩子們看見自己的家鄉美麗的海,卻有來自各地清也清不完的垃圾,因此更能從中體會到守護家鄉自然資源的價值,必須是整體的行為跟生活習慣的改變。有些學生表示,雖然過程辛苦,但看到整潔的沙灘和彼此的努力成果,內心感到十分滿足。烈日下大家努力達成目標結束時,一起將垃圾集中分類,並合影留念,此次約撿拾到7公斤的海洋廢棄物,透過這場活動,五漁村的學生們展現了對家鄉的愛護,也在瘋媽媽的帶領下,期待能為海岸生態的保護繼續接力。
閱讀完整內容東北角獨立溪大溪川─溪流小學堂
東北角的漁村,除了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外,山裡面也有許多的秘密,有美麗的山徑與河流,還有充滿故事的聚落與人們。 大溪川是吳沙入蘭開墾時所見的第一條尺度可稱之為大的溪流(當然後來見到蘭陽溪那又是另一番光景了),就可知道它其實是一條水量穩定、並且與在地人生活甚至產業緊密相依的一條溪流。當時尚未移居到頭城之時,就曾因這裡的山勢連綿,水量豐穩的氣勢,以及曾經的有一所已經消失的內大溪國小存在在內山間的歷史,來到這裡健行溯溪上課,當時深深地驚嘆,距離都市圈交通距離不遠的地方,只要再向內探索,竟然還有這樣乾淨美麗的溪流,並且保有較原始的風貌,尚未被水泥開光。 當時除了留下想再來冒險探索弄清這裡許多的山徑水路,也對這一條被山系圍繞獨流入海、面向龜山島的畫面印象深刻。 再後來就是移居的故事了,因為豐富的山海資源吸引團隊成員決定將生活移至頭城,大溪川就變成我們驅車15分鐘就能抵達的家溪,是夏日的涼爽、是寧靜村落的平靜,是朋友們來拜訪特別想介紹給他們享受愛護的地方。大溪川除了下游出海口的大溪里聚落,也因洄游河海的魚蝦們孕育了龜山島海域的豐盛,甚至中上游以前曾經是山裡的人居住的村落,一個從山到海的生活交流與交換的路網。 今年度的小學堂將我們最喜愛的溪,一起分享給海村的孩子們,現代社會家長除了本身忙碌之外,也擔心孩子們親近自然的危險,所以這樣一條原本也是聚落裡長輩們回憶可以跳潭、擁有許多生物寶庫的溪流,慢慢地就因為不熟悉、不理解,就更難去親近,甚至當溪流因為一些不當的工程影響到生態、地景地貌時,很多時候也慢慢地會變得不在乎。透過溪流小學堂,喜愛自然也深知自然風險的我們,帶著東北角的孩子們,認識它、觀察它的水文、石頭,然後你會發現順應著水帶來的力量,與注意自身與環境互動的關係,保持放鬆又覺知的態度,溪流可以是我們的朋友。在世界的氣候變遷下,或許有一天宜蘭也不會如同過去一樣水源豐沛,也有大雨時有的洪氾,住在這樣對敏感環境的我們,或許可以重新學習祖先與自然共存的智慧並親近,去思考漁村的我們可以如何兼顧生活與生產,一起在這裡好好生活。
閱讀完整內容夏日的海邊小學堂─大溪國小與蜜月灣
<meta charset="utf-8" /> 因為學習常常在室內空間太多,書本上的知識如果沒有搭配生活的經驗自己去體驗或引導,孩子也常常很難激起學習動機,並發自內心會想要加入。 所以如果可以,盡可能以更開放並且真實的環境做為老師,鼓勵引導孩子盡情地去探索,就像打遊戲一樣嘗試方法、尋找資源去體驗這個很大的世界。 但更開放跟真實的環境,常常就會面臨大自然許多挑戰,尤其是東北角面山望海變化常常來得很快,老天爺皺一個眉,原本要帶孩子們進入古道的我們, 只能把原先要在山上實地體驗的野外技能,更改到半戶外的空間。 還好,五漁村的孩子們是幸福地,校園就坐落在海灘邊,看著龜山島面拂著的是來自太平洋的風,即使野孩子們不能上山,仍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發生! 同時也考驗著團隊應變的能力,如何將大自然做為學校的概念,在無法親臨現場的時候,還是能讓自然元素上場發揮。 上午,把來自五漁村三所學校以及這次報名參與來自其他縣市的學生聚集在大溪國小的操場,以校園開啟我們今天的求生RPG體驗,GG先發布團隊今天的任務是各組要建造一個野外的避難空間,並且需要考慮的環境因素跟挑戰,教導孩子如何利用基本工具與現場的自然素材快速搭建避難帳。他強調了避難帳的穩定性與防風性的重要,並分享了設置時如何選擇地點以及避免風險的實用知識。在實作過程中,雖然有非本來認識的同學,孩子們兩兩一組,相互合作,從最初的不熟練到逐漸掌握技巧,並且當有餘力時也開始能用欣賞或有趣的眼光,一起看看每個人第一次自己跟夥伴搭的帳! 下午,孩子們步行前往蜜月灣海灘,在海風陣陣,且觀察海邊許多海漂垃圾或素材後,開始生火教學課程。GG向大家示範了如何使用火柴與打火石,並介紹了選擇乾燥木材和製作引火材的方法。在冒險體驗的過程,雖然會有某種未知,但安全及風險總是必須被放在第一位去警覺與考量。孩子們親自體驗從無到有生火的過程,看著火焰逐漸燃起,臉上洋溢著興奮與驕傲,用著各組經過各種方法升起的火溫,每個人幸福地烤著手中的棉花糖,以及各種(感覺)可以烤看看的實驗。 這次活動不僅讓孩子們學習緊急情況下的實用技能,還鍛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與解決問題的思維。在搭建避難帳與生火的過程中,他們不僅嘗試以每個人不同的個性跟方法合作,也面對到從想像到務實的情況下,如何將學習到的表面知識透過挫折或失敗不斷實驗後去習得新的經驗跟觀點。 夥伴們也透過實際帶孩子正確地認識自然的元素(火、求生風險、海灘上許多生物與非生物的撿拾倫理等等、人是自然的客人跟朋友等),能讓更多孩子建立與自然共存的觀念,並且更有能力去遊戲、去感受,從自己生長的環境感覺到力量與價值。
閱讀完整內容才不是下雜魚呢─漁港探秘行動
居住在面向太平洋、背靠雪山尾稜連綿山巒的所在,空氣中帶著點鹹腥的氣息,時而傳來吆喝及機械的聲音、交錯忙碌著的船舶,這裡是頭城漁村聚落許多從事漁業家族拼搏的戰場,望向永遠佇立在那的龜山島,島嶼與黑潮孕育了海洋的生機、也餵養了岸上幾世代人們的豐盛。 與海共生的人們、海洋環繞的人們,我們對於海的認識、海洋生物的理解,常常停留在「可不可以吃?」海鮮文化認識,聚焦在這次帶領青年進行五漁村場域戶外探索,從海村踏踏走進漁港很少觸及的場域,認識拖網漁業帶回的漁獲,並進行採集及魚標本技術製作,讓我們與海洋的關係,能有不一樣機會的看見與詮釋。 走入頭城大溪漁港,這裡有一區神秘的角落很少會踏足,這裡是他們說的雜魚去的地方,甚至用下雜這樣不具經濟價值概念去定義並捨棄。 下雜魚是對人類而言的一種分類方式,指的是漁船捕撈起來,不是目標魚獲,或是無法作為「直接販賣給消費者」的水產。或許是作為餌料、飼料、堆肥等等的非食用用途。每位青年挑選這些來不及長大、從深海被捕撈的魚蝦,不被人類食用價值的對待,淪為其他次級餌料的魚種帶回製作標本保存。團隊也透過今年的青年共學計畫,重新有機會透過生態的眼光、採集實踐的過程,好好觀察了解魚族的體色、構造、特性,進而認識龜山島海域這片魚族的棲地,何以珍貴?將這些可愛小生物們經過轉化,成為浸液標本重新現身。從中認識台灣漁業現況的一角,也擴展我們對於台灣海洋的認識。
閱讀完整內容青年戶外教育工作坊:一場野地教育與自然環境的真實旅程
淡蘭古道,一條連接著海洋與內陸的古徑,承載著數世紀的歷史與無數個故事,吸引著眾多探險者和文化學者的深入探索。這條古道不僅是一段路徑,更是一段融合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心靈之旅。 工作坊以石空古道為核心地點,帶領學員深入探索這片充滿歷史記憶的山林。比如土地公廟以及舊聚落等等。我們把學員分成兩組,讓他們自己當領隊、嚮導和記錄員,這不是商業化的探險,而是真正培養他們的領導才能和團隊合作精神。 到了營地,一片竹林和雜草迎接了我們,這就是我們的"石空大飯店"。大家各自找了個角落安頓下來,開始搭帳篷,學習適應這片自然環境。 晚上,天開始下小雨,加上一些討厭的小蟲來作伴,挑戰了我們的野外生存技能。但這些不愉快也成為了大家在這片靜謐山林中進行心靈對話和反思的機會。 清晨來臨後,我們烤了些麵包,然後向梗枋溪出發。有人在激流中享受SPA,有人找塊大石頭補眠,更多人聚在溪邊,放鬆身心,享受這段難得的自然時光。 活動結束前,學員們通過這兩天的實際體驗,深刻反思了野地教育的重要性和設計理念。他們分享了在山林中找到的內在平靜和團隊合作的成長。 有學員在課程的反思時說到:「進入大自然,我們直接面對自己內心的真實反應,發現了平日所未曾意識到的自我。這段經歷將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寶貴經驗。」 野地教育不僅是一次探險,更是一場真實的自我探索之旅。通過這樣的活動,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和珍惜我們所身處的每一片自然環境。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