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五漁村HOW野青年
:::

「如果家鄉認同感沒有真實的接觸,所謂的故鄉跟他鄉其實並無不同。」過往五漁村的長輩因為對附近的山、川、里、海都瞭若指掌、懂得觀察及動手實作,才得以發展出順應自然的生活技能及產業。而現代「大自然缺失症」的孩子們在社會型態的改變中,漸漸不具有真實的自然互動經驗與能力,而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危險也並不因隔絕接觸就不會發生。
五漁村How野青年期待透過第一階段的海村囝仔小學堂「青幼共學:擁有安全親近大自然的能力」及吸引「五漁村How野青年的社群聚集共學」找回海村人冒險DNA,一起陪伴孩子們跟自己,大聲驕傲喊出我們是海村囝仔!

才不是下雜魚呢─漁港探秘行動
2024/10/15

才不是下雜魚呢─漁港探秘行動

才不是下雜魚呢─漁港探秘行動

居住在面向太平洋、背靠雪山尾稜連綿山巒的所在,空氣中帶著點鹹腥的氣息,時而傳來吆喝及機械的聲音、交錯忙碌著的船舶,這裡是頭城漁村聚落許多從事漁業家族拼搏的戰場,望向永遠佇立在那的龜山島,島嶼與黑潮孕育了海洋的生機、也餵養了岸上幾世代人們的豐盛。 與海共生的人們、海洋環繞的人們,我們對於海的認識、海洋生物的理解,常常停留在「可不可以吃?」海鮮文化認識,聚焦在這次帶領青年進行五漁村場域戶外探索,從海村踏踏走進漁港很少觸及的場域,認識拖網漁業帶回的漁獲,並進行採集及魚標本技術製作,讓我們與海洋的關係,能有不一樣機會的看見與詮釋。 走入頭城大溪漁港,這裡有一區神秘的角落很少會踏足,這裡是他們說的雜魚去的地方,甚至用下雜這樣不具經濟價值概念去定義並捨棄。 下雜魚是對人類而言的一種分類方式,指的是漁船捕撈起來,不是目標魚獲,或是無法作為「直接販賣給消費者」的水產。或許是作為餌料、飼料、堆肥等等的非食用用途。每位青年挑選這些來不及長大、從深海被捕撈的魚蝦,不被人類食用價值的對待,淪為其他次級餌料的魚種帶回製作標本保存。團隊也透過今年的青年共學計畫,重新有機會透過生態的眼光、採集實踐的過程,好好觀察了解魚族的體色、構造、特性,進而認識龜山島海域這片魚族的棲地,何以珍貴?將這些可愛小生物們經過轉化,成為浸液標本重新現身。從中認識台灣漁業現況的一角,也擴展我們對於台灣海洋的認識。

閱讀完整內容
青年戶外教育工作坊:一場野地教育與自然環境的真實旅程
2024/07/02

青年戶外教育工作坊:一場野地教育與自然環境的真實旅程

青年戶外教育工作坊:一場野地教育與自然環境的真實旅程

淡蘭古道,一條連接著海洋與內陸的古徑,承載著數世紀的歷史與無數個故事,吸引著眾多探險者和文化學者的深入探索。這條古道不僅是一段路徑,更是一段融合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心靈之旅。   工作坊以石空古道為核心地點,帶領學員深入探索這片充滿歷史記憶的山林。比如土地公廟以及舊聚落等等。我們把學員分成兩組,讓他們自己當領隊、嚮導和記錄員,這不是商業化的探險,而是真正培養他們的領導才能和團隊合作精神。   到了營地,一片竹林和雜草迎接了我們,這就是我們的"石空大飯店"。大家各自找了個角落安頓下來,開始搭帳篷,學習適應這片自然環境。   晚上,天開始下小雨,加上一些討厭的小蟲來作伴,挑戰了我們的野外生存技能。但這些不愉快也成為了大家在這片靜謐山林中進行心靈對話和反思的機會。   清晨來臨後,我們烤了些麵包,然後向梗枋溪出發。有人在激流中享受SPA,有人找塊大石頭補眠,更多人聚在溪邊,放鬆身心,享受這段難得的自然時光。   活動結束前,學員們通過這兩天的實際體驗,深刻反思了野地教育的重要性和設計理念。他們分享了在山林中找到的內在平靜和團隊合作的成長。   有學員在課程的反思時說到:「進入大自然,我們直接面對自己內心的真實反應,發現了平日所未曾意識到的自我。這段經歷將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寶貴經驗。」   野地教育不僅是一次探險,更是一場真實的自我探索之旅。通過這樣的活動,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和珍惜我們所身處的每一片自然環境。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