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計劃|美式發生
❚我們的存在⋯⋯
我們的存在是為了部落文化傳承與教育。
回到緣由早期阿美族文化中的嚴謹年齡階層制度是為了有效管理教育與傳承,制度確保了知識和技能在族群內部的有序流傳,每個階層的成員都扮演著特定的角色和責任,從而保證了文化價值的傳承和保存。
曾經常常聽到長輩總對我們說:
“孩子們啊!部落未來要靠你們了。”
這句語重心長的話語,帶了深遠的含義⋯⋯既充滿眾望也對現今的狀況感到沈重⋯⋯
心裡總許多疑問部落現在不好了嗎?但現在長輩也還在呀?
想去探索什麼原因⋯⋯這是我們不斷想去探討的事⋯⋯
#我們從哪兒來?、#部落未來是什麼?
❚原來的誕生⋯⋯
五月份開始執行部落田調追尋#我們從哪兒來?為了在計劃前增強我們對文化輪廓清晰,避免對文化誤解。
透過部落長輩分享以及書籍記載,馬蘭社(馬蘭系統阿美族根源地)於日治初即為台東平原人口最多的阿美族部落,但因應臺東平原上的卑南族勢力、日本殖民政府的統治、及近代台灣主流社會的變遷及遷居,並於臺東市區周遭來建立部落、發展部落、與調整族群的生活空間及社會組織。
於西元1933年太平溪開墾(Samatang阿美族語意:開墾),部份族人開始遷居,所在位置為現今臺東市區豐谷南、北路一帶阿美族,建立馬當部落(Matang阿美族語意:開墾地),此我們部落稱之為馬當Matang部落,即馬當部落阿美族人。
❚文化意識啟發之旅
過去傳統上則是通過口耳相傳、書籍和學術機構來進行知識的傳遞。
因世代的演變傳統逐漸逝去,而我們本身青年在尋根過程中經歷這些方式遇到了不同障礙與困境,並意識到對於自身文化的不足。
於是拉電車青年隊決定從田調開始尋找,從田調中得知傳統歌謠貫穿於日常生活及歲時祭儀中,歌謠包括生活歌謠與禁忌歌謠,並在歌謠中傳達著文化歷史與故事,才發現歌謠是不可或缺的傳承之一⋯⋯
並我們從這一刻開始才熟識文化內涵與認知,更能從唱歌凝聚部落意識與文化傳承⋯⋯
❚原來傳承不簡單,於是我們停下腳步⋯⋯
從田調只喚醒了部份青年的重視,卻也發現到願意回歸在部落的青年少之又少,在這過程中我們面臨了碰壁,透過青年署導師的梳理與過程發現問題,我們行動團隊決定先停下腳步。
從一開始遇到挫敗立即決定先停下腳步,也為了不打擊團隊的信心,同時顧及老師們的感受以及青年問題,好好省思與探討。
「為什麼沒有年輕人來學習?」
「我們在付出的目的是什麼呢?」
「為什麼你願意來呢?」
「長老們為什麼願意無私支持我們參與這次課程呢?」
“對部落文化意識逐漸發芽,即時在部落傳承過程中需要克服許多孤獨與挑戰。
即便在尋找自我認同的旅程中道路彎彎曲曲,嘿!別害怕!願意與你同條路的我們,是你的夥伴。我們可以相互鼓勵、互相支持、共享不同位置和視角的視野,無論你決定在這段旅程中的哪個階段停歇或折返,我們永遠願意敞開雙手迎接你。”
#這是我們決定投入拾穗計劃最大的鼓勵。
自身經歷後我們不斷探討現代年輕一代可能更傾向於通過網絡、社交媒體平台來獲取和分享知識,加上青年人口逐漸減少(外縣市發展)、斷層嚴重化、青年對於文化認同與認知缺乏等現象⋯⋯ 部落未來將面臨傳承文化的窘境!
我們重新絞盡腦汁,發現既是缺點又是優點!那我們就利用這一點好好發揮最大化!
❚拾穗計劃|美式發生
“早期是口口相傳承載歷史文化,並以朗朗上口的唱歌旋律,
幫助族人們記住故事,傳承給下一代。
隨著世代演變傳統逐漸失逝,然而現在數位多元化時代中,
正在阿美族母體文化潛移默化發生,利用數位影響力,
把文化根基建立成符合青年自學媒介,步步扎根與耕耘部落,
並保存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