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
:::
2024/09/16

嘻哈在地現象觀察(以吉安為例) - 部落現象

嘻哈在地現象觀察(以吉安為例) - 部落現象

地方實踐者在做的事情往往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與問題碰撞,與問題共處,並且紀錄觀察。
能解決的都不會是問題,而那些正在進行式的現象問題呢?

「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

前幾日我們單位參與了部落會議,觀察到了一些現象,進而反思,
一村一部落一文化也等同於一個國家的,部落文化就是這樣形成的,
我們常常在講部落事「以部落共識」為主,而部落共識也是社區營造的根本價值,

而是誰抹煞了部落共識的價值?政府?官員?補助?人性?

 

在會議過程中,某個外來協會表示:「部落任何祭儀、活動、復振,都是需要資源(經費)」,
而協會的成立主要是負責成為部落的窗口,橋接公部門資源與協調部落事宜。
然而這樣的表述讓部落青年實為不滿,部落青年認為:「我們想回歸到傳統,而傳統這件事情未必與錢有關係」。

當然眼下也記錄下火藥味十分濃厚的過程,對於我們單位來說,誰是對的?誰又是錯誤言論,回歸到傳統是對嗎?
難不成經費挹注是錯的嗎?留下了一個深深的問號?

回到傳統脈絡下的補助系統

每個地域、地方時常會看到文化、祭儀「復振」這些字眼,當然本單位再其他案件上也提及相關文化「復振」,
而這個過程讓我們單位去反思,復振傳統,這樣的「傳統」再五十年前、一百年前,它會是用錢、經費堆疊出來的嗎?想必不見然。

那補助在「復振」這件事情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認為復振的人或是單位有點像是文化的修復師,必須將修復的過程拉出時間軸及空間軸,對於該事物在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必須理解,以及牽扯到的關係人,以部落為例 是否與頭目、年齡階層、祭師有關聯、男女角色、年紀、空間位置、日常使用、聖俗空間等等;若補助的費用沒辦法使對象開始重拾意義或是理解文化的厚度,那也只是雪中送炭遲早燃燒殆盡,然而透過補助能「喚起」文化厚度,人與人的連結,使對象開始重視這件事物的重要性,而使為生活日常,或是以精神層面看待,我們稱之「靈觀」。

靈觀視角

一討論到靈觀,或許有些人又再思考怪力亂神,或是不科學的理論,然而在文化視角裡,又有多少事情能夠被作為解釋呢?例如 中元普渡、廟宇文化、泛靈信仰。

或許,在文化的調查裡,除了理性判斷、數據思維,我們更該好好討論以「靈觀視角」來看待文化祭儀(復振)。

回到地方,部落青年抱持著回歸到傳統文化樣貌,是因為他們理解靈觀,他們為了錢嗎?這群北漂青年都自身工作,正常且穩定的生活,僅管所以當外來的人介入「地方」,並不是以部落共識為主,容易被地方反彈,我們都抱持著補助(資源)是一種行動重啟而並非仰賴,如果哪天沒有經費補助,那一切是不是又打回原點?

反思

資源怎麼使用?或許早在計畫提案時就訂定好了方向,也只能做最大限度地調整,才開始理解要面對的是目標方向,而不是成果導向。
或許才剛開始真正理解,也未必是正解,畢竟每個區域實踐方法論不同,面對的人事物、困難、挑戰也不同。
最困難的答案還是回到最單純的思考「我與地方的關係」「我理解了什麼」「我影響了什麼」。
更要去思考我因此成長了自我什麼?先別太過於奢望自己改變地方,也必須老實說目前並沒有,這就是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