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文化在地實踐(以花蓮仁里社區為例)
時光飛快,一瞬間即將迎來2024年的最後一個月,蔓延在這片土地上的大家用計畫中的樣貌在地方上生活著,一切都還好嗎?
深化
在這一年,我們依然以嘻哈的姿態帶著在花蓮地方上分別來自三個群體的人們,使用嘻哈文化共同走過這些日子,回朔年初提案時我們所提到的
「…自2022年開始逐漸向外發生,也開始將效益開始對外擴散,讓長輩與青年在不同的場域進行街舞對決,長輩饒舌演出,也成功了拋磚引玉讓更多不同族群看見,也奠定了我們團體與地方長輩的相處地位,也實踐了教學教案,而今年將我們的教案教學方式付諸在吉安鄉三大場域,向外拓展至鄰近以鄉為範圍的聚會所、文化健康站,及鞏固基礎教案模式的同時,我們渴望發掘更多青銀間有趣的互動方式,及探索更多在地文化底蘊及創新的方式…。」
如此這般的計畫緣起,我們進行得如何了呢?
嘻哈在地化
在以往多半只有與仁里社區的長輩們互動,而這次於年初時取得聯繫後親自踏進地方「文健站」進行實踐,有了許多心得請聽我們娓娓道來…
來文健站是最快樂的事
有小帥哥美女老師
說說唱唱 時間過得真快
轉眼又過半天
能忘了不快樂的事情
所以我喜歡來文健站---節錄自長輩撰寫歌詞。
在遇見這群「嘻哈零基礎」的長輩時,身為青年的我們起初先與文健站的工作者了解該站點長輩們的狀況及認識環境,接著運用以往的經驗循序漸進的與長輩交流及教學,從日常對話也慢慢再靠近這些「學生」一些些,而根據該群體長輩的生理狀況差異進行課程滾動式的調整,就這樣,日子一天天過去,來到「長輩母語饒舌暨音樂創作工作坊」時,我們看見長輩寫下了上述的歌詞,不禁陷入思考: 如果這一年沒有我們的出現,沒有嘻哈文化的感染,現在的他們會是甚麼模樣呢?
答案顯而易見,還是「來文健站上課、唱卡拉ok、會面老朋友、種菜、享用午餐、回家歇息」這樣單純而美好的日常吧,可是運用「嘻哈」作為媒介,似乎「上課」變得很動感、「唱卡拉ok」變成自己譜詞並跟著「動次搭次」的旋律說唱了起來、會面的朋友也多了不同年齡層的「傢伙」、種菜的樂趣多了一份分享的快樂,以及終於有一個很「酷」的機會把這些樸實卻珍貴的日常寫下來、唱出來了!依然是365天的 一年可是好像與以往的笑容不一樣了,而我們也是呢。
嘻哈意識階層化
青年運用自己擅長且喜愛的文化,與長輩分享交流,除了獲得施展一技之長的機會及教學經驗外,更是從中貼近了所在的地方日常,儘管是基於來異鄉完成學業或是畢業後留在這的地緣關係,我們都在這段時間裡有了彼此,有了溫度,這也讓我們再次回想起本團隊於今年8月前往基隆進行共學團時,於第一站「全球嘻哈社造方法論--案例分享」工作坊與講師林偉老師的探討:
嘻哈文化的本質,除了提及「嘻哈」一詞的正確初始還有嘻哈及唱片脈絡外,更多談到了關於「文化工業」對於嘻哈及社會的影響,資產階級、工業發展與傳播、發聲工具、某些族群的話語權等,這樣的文化現象到了台灣卻變成屬於「都會、年輕、中間階層、男性」這樣的景象。
的確,若是能有機會透過地方行動、社區推廣等方式分享給大家「用嘻哈可以改善或是增添某些事」那或許這個文化在台灣的模樣會產生些微改變,例如先前提到的都會、中間階層等現象,嘻哈並非屬於某些階級人士,並非流於娛樂產業,並非只是學會了唱饒舌及跳街舞這樣的表層皮囊,它是一種生活態度與精神,乃至於城市象徵、世代用以交流的媒介,那麼每一個新的365天都會洋溢著朝氣與有趣的氛圍吧,就像是偶然路過位於花蓮縣花蓮市的日出大道,你會看到一群長輩及青年身穿手染的潮流塗鴉T-shirt正在參與「邦查復古迪斯可交流聚會」的景象,或是翻開一本「地方刊物」卻是一群「嘻哈長青的寫真書」!
而期盼這份景象不停地蔓延下去,計畫滾動了好幾十年後,有一天換我們來到花樣年華,我們一樣可以以「HIP HOP」注入生命不同的色彩。
撰文:致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