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原住民族日裡的傳統服飾
今天是原住民族日。
有人穿上族服,驕傲地宣示自己獨特的族群身分,一甩過去的污名與刻板印象,驕傲現身。
有人提醒,族服不是只有漂亮一下,不只是拿來拍照打卡,更不能亂穿,而是要持續學習語言與文化,把它活在日常裡。
也有人,想向那些沒有族服的人致敬,家裡沒有、買不到、甚至無法回到部落的人。因為在這背後,有著歷史的斷裂、殖民的痕跡和認同的困頓與族群的追尋。
這也是我們連續三年在滿州,做傳統服飾相關計畫的原因。我們希望透過服飾這個最容易被看見的文化符碼,讓更多人有機會走進滿州原住民族文化的脈絡,也是滿州常常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認識,卻深深依附在生命與家族中的族群認同議題。
這兩次線上小聚,除了閒聊、解決大家刺繡的疑難雜症、更認識彼此之外,很多滿州人也分享了類似的經驗,在外面求學或生活如果遇到其他地區的原住民族總有一種尷尬,會不知道如何介紹自己。
近來,滿州鄉也有不少人想用傳統姓名回復原住民身分,但對命名文化是陌生的,而且家中長輩已經完全找不到了。外人批評,「只是為了福利隨便取個名字的假原住民」。我們能理解滿州的歷史過程與現狀,也能理解批評者的心情,因為他們可能也花了極大的心力才找回自己的名字,或是不忍心看到文化被輕忽。對他們而言,名字不只是身份上的標記,更是實踐文化的承諾與重量。
只是,這樣的期望有時也變成沉重的壓力,而且並未意識到社會環境的結構因素。而在結構改造與個人努力與否之間,似乎沒有標準答案,或是得要相輔相成。
我們的做法是重新學習十字繡、學歌謠樂舞、山林踏查,牙牙學語、磕磕絆絆。三年間委員常常問我們:「你們好像很專注在刺繡技法,有沒有想過要怎麼應用、怎麼連結到現代生活呢?」
或許對我們來說,先做出一套傳統服飾,是一件重要的事,它不只是布料與針線,而是接續脈絡、凝聚認同、找回自信的過程。刺繡包、刺繡提袋,還是刺繡手機套或許可以之後再做,但我們選擇花時間,讓自己重新穿上屬於自己的衣服。
因為我們相信,脈絡被接起來、認同自信找回來,這是一種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勇於行動,它不是單純的傳統復刻,而是在今天,用我們的方式,嘗試把文化再次穿回生命裡,況且,我們就是生活在現代、生活在當代的人,我們就是連結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