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
行動者們
  • Changemaker 組
    • 馬卡道青年小組

      作為屏東的馬卡道族(平埔族群之一)青年,我們在過去幾年從十字繡衣飾文化的調查與認識開始,逐步累積族群的文化實踐與連結。112年,我們正式形成青年組織,透過議題主持、讀書會、共識營等方式,建立跨部落的對話與行動基礎。 今年,我們不僅延續這些累積,更要突破框架、讓聲音被聽見,讓行動更具體可感。我們的核心主題是「聲音」——討論的聲音、歌謠的聲音、故事的聲音。這不只是紀錄,而是尋找突破點,讓外界能更直接地理解 「馬卡道」是誰、我們在做什麼、我們為何而行動。我們將透過青年族群議題主持討論、Podcast 採集、故事與歌謠紀錄等多重策略,讓聲音成為一種敘事的媒介,將文化推向更開放、更有影響力的場域。

    • 部落抓地力

      本計劃由部落男女青年共同發起,希望能藉由本計畫持續推動,部落各團體組織及分工,使青年對文化即生活有更一步的認識及實踐,同時捲動各年齡階層及團體的參與,使部落各組織(壯年團、青年團、婦女團),能更理解彼此工作、有效分工,且提升旅外族人對部落公共事務的了解,期許藉由本計畫可更清晰地了解,祭儀及日常中的性別、年齡階層的分工。 青年過去透過不同面向,學習部落文化,藉著不同的路徑更貼近部落生活,希望能以當代的方式持續實踐,今年我們得知了刀對於階層分工的重要,不同的工作會使用不同的刀,因此本計劃將以「刀」為主體,了解各項刀的使用、製作,進一步的觀察性別及年齡層的分工,透過「工具」去理解、看見男生與女生的養

    • 洋洋墨水工作室

      延續去年的田野資料,進一步培力島嶼的青年解說員,同時以島嶼的山海文化為題,將目前閒置的停招小學作為策展空間,並開發木蝦傳統技藝的教案,進到下一階段的培力計畫。 1.輸出島嶼視角文化,攝影集、podcast、木蝦商品的後續 以去年執行成果,進行後續的規劃宣傳。 2.培力島嶼青年解說員,將產出的田野資料成果回歸島嶼 辦理培力解說工作坊,將開發可供體驗的木蝦教案體驗課程。 3.停招小學進行活化,將閒置的校園作為策展空間 與社區和畢業學生共同策劃閒置小學作為策展空間的可能性。 4.開發木蝦教案設計,將解說場域從離島限制中延伸 開發虎井木蝦教案,並實際產出木蝦教案體驗包

    • 雪霧鬧起來

      桃園市復興區雪霧鬧部落,是個超過百年的部落,從傳說神話、遷徙、到當代的故事,處處充滿著泰雅族祖先的智慧。不過因時代變遷、生活習慣加上人口結構改變,部落小孩與青年對於泰雅文化、部落歷史以及部落故事,大多已漸漸陌生。所以想藉由此計畫,繪製一套雪霧鬧部落專屬繪本,讓部落小孩可以透過閱讀時認識及學習,使部落青年可以在繪製與蒐集資料中更了解部落,最後連結部落長者參與,一同找回屬於雪霧鬧部落的文化知識並建立共同回憶。本團隊會在5月到10月之間,跟部落青年一同採訪部落長者,藉由五大主軸:共食分享、歷史故事、山林智慧、產業變遷以及生活文化勾勒出一套屬於雪霧鬧部落的繪本,讓部落的文化傳承並讓族人重新找回連結。

    • 野牡丹 qaculju

      本計畫以 高士部落(kuskus)與安藤部落(savalivali) 為核心,透過文化傳承、國際交流與環境永續行動,促進部落青年與國際青年共創學習與實踐。「紅土共振」象徵部落文化在土地上的傳承與創新,透過跨文化對話與行動,深化文化認同與環境意識。 計畫包含 田野調查、文化學習、技藝培訓、國際青年工作坊與論壇。前期透過田野調查累積文化資料,接著透過族語與工藝課程深化學習,核心為 七天國際青年工作坊,並舉辦 「島嶼未來:青年行動與文化永續論壇」,促進文化與環境議題交流。 計畫預計培力 20-30 名青年,舉辦 6 場文化課程、4 場技藝工作坊,完成 影像紀錄與文化展覽,最終透過國際平台(論壇)發表

    • 扶農劇團

      「媽!我把家裡變劇場了」透過社區劇場的串連,讓三民里的日常成為藝術共創的素材,並使藝術融入生活。計畫靈感來自電影《鋼木蘭》(Steel Magnolias)與台灣舞台劇《花季未了》,結合社區特色,聚焦於一間部落巷口經營數十年的美髮沙龍店,展現其作為居民交流與情感連結的場域。 本案以教育性劇場為核心,透過戲劇工作坊邀請居民參與,從體驗課程到社區素人演員招募,發展屬於三民里的原創角色與劇本。我們希望透過劇場建立世代間的對話,使居民重新詮釋自身文化,強化對家鄉的認同感。最終,將以社區住家、店面等場域為舞台,打造「一夜劇場」,邀請成功鎮居民共襄盛舉,讓藝術融入日常,創造兼具教育與娛樂價值的文化體驗。

    • 逆風劇團

      《逆齡人生》計畫希望透過逆風青少年與高齡長者的深度互動,讓年輕人學習聆聽、記錄長者的人生故事,並以Podcast與影像的方式保存這些寶貴的記憶。我們也藉由此次機會將引導長者學習如何講述自己的故事,進一步進入社區小學,與學生分享人生智慧,完成真正的生命與文化傳承。 1.高齡者故事傳承:選定10位長者進行訪談,幫助長者整理人生經歷,提升自信與社會參與感。 2.青少年生命教育:讓逆風青少年透過訪談與紀錄,提升敘事與紀錄能力。 3.Podcast與影像紀錄:錄製10集Podcast與10部短片,傳遞長者的生命故事。 4.社區小學故事交流:長者進入小學說故事,促進世代交流,深化與社區的連結。

    • 花米奇

      以街頭文化為核心,透過青年培力、移地訓練、國際交流與社會回饋,促進社區發展與文化永續。透過課程邀請地方講師與業界專家授課,深化青年對街頭文化的理解,並提供聚會空間,凝聚地方關係。 由於滑板場地不足,計畫串聯台東、宜蘭、高雄等地滑板店與教練,讓青年進行移地訓練與共識營,提升競技實力,並回到花蓮與公部門對話,推動場地改善及政策支持。此外,將去年之獎金支持青年前往日本,學習滑板學校的訓練模式與選手培育系統,導入在地,形成培訓循環。 最後,透過成果發表、市集與合法塗鴉區,提升社區參與,讓更多人認識街頭文化,翻轉溝仔尾的舊有印象,打造「新街頭」,推動文化共創與城市活化,讓街頭文化成為地方發展的一部分

    • 青年musaura ta

      本計畫以普悠瑪部落為行動基地,致力於復振卑南族傳統織布文化。透過調查織布相關的信仰禁忌及身體負擔,研發改良式水平背帶式織布機,降低織者的身心壓力,並鼓勵更多青年參與傳承。透過田野調查、跨世代研發會議與社群活動,建立「老技術+新世代」的文化傳承模式。此外,也將建置卑南族織布技藝資料庫,並培育新世代木工與織布人才,促進部落文化認同與永續發展,讓傳統織布技藝從記憶保存走向活化應用,創造社群經濟與文化價值。

    • 厝邊味

      臺北市大橋頭老城區曾因都市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形聚了臨時人力市場,形塑了此區的勞動力飲食文化,同時也聚集三教九流讓大眾對大橋頭觀感不佳。近年因大量都更改建,改變了街區,也讓許多在地特色小店消失,也發現街區產業老化等問題。我們前三年轉譯了在地飲食文化,設計成短漫與展覽、進入在地學校讓學子更了解家鄉、舉辦飲食活動、串聯在地團隊一起開發在地特色產品,最終我們希望翻轉街區印象、改變老化產業,促成【大橋頭飲食特街區】。所以今年我們要開始讓國內外更多人認識大橋頭,為此將要開始串連在地青年社群、增加不同飲食活動、發表特色飲食小誌。

    • FLAVOR HUALIEN文化推廣工作室

      「樂來樂『吉』盒—青銀音樂共創實驗」透過嘻哈文化與音樂連結長者與青年,在花蓮縣吉安鄉的文健站推動Lofi音樂、饒舌創作與音樂桌遊,讓長者參與創作,延緩失能並促進社會互動與自我表達。 計畫從音樂記憶喚醒開始,串聯長者與青年的世代金曲,引發共鳴,轉化為音樂創作,運用取樣與Lofi編曲技術,將長者的故事與旋律融入作品,使音樂成為跨世代交流的橋樑。團隊將舉辦社區展演,呈現長者創作,提升自信與社會參與。同時開發適合長者的音樂桌遊,讓文健站透過遊戲提升音樂參與度,增添趣味與陪伴感。 本計畫透過音樂建立青銀共創模式,鼓勵長者勇於表達,讓青年理解地方記憶,,促進世代交流與文化傳承,打造具永續性的社區共融環境。

    • 帆家班REACTION CREW

      我們團隊主要來自花蓮縣秀林鄉水源部落的太魯閣族青年,以及透過學習街舞在「帆家班」成為夥伴。我們發現部落青年外流問題嚴重,部落裡也較少藝文資源,以及在花蓮很難留住藝文青年人才。因此,本計畫希望透過街舞的藝術形式結合原住民族文化元素,能夠連結旅外青年,透過部落展演凝聚青年認同,並利用在地空間與資源促進花蓮原住民文化與藝文展演的發展,增加更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我們的計畫目標的三大主軸為透過青年盤點建立共學社群連結彼此的關係;透過創新原創的街舞展演促進文化認同與藝文素養;能夠培育青年街舞展演的能力並能從認識自我到連結部落、族群的緊密關係。

    • 鹹味島合作社

      在去年的計畫中,團隊進行了「東引生活風格」的彙整及調查,在刊物發行後,團隊收到許多反饋,發現對於尚未登島的潛遊客來說,東引最吸引人的除了本身壯麗的自然景致和軍事文化外,更迷人的是與台灣本島截然不同的「小島日常」;對生活在東引的我們來說,這些平凡的小事情,都是外人極難想像且具有豐富體驗性的遊程。 在今年的計畫中,我們將運用年初剛剛修建好的小魚灶台,以「東引日常」為主題,開發一套半日遊程,在這套遊程中,我們將邀請對東引有興趣的學生擔任小小導遊,帶著遊客一起經歷東引的日常;從撿柴、看海、生火、採買海鮮到品嘗,將長輩記憶中的島嶼作為體驗包,用「一日島民」為SOLOGAN,建立更多東引關係人口。

    • 土土實驗工作室

      早期澎湖地區廣泛使用在地材料製作空心磚、紅磚,白沙鄉後寮村曾有在地磚廠,但隨著工業化與外來材料的引進而逐漸沒落消失。本計畫融合工藝與環境議題,使離島學童理解「材料」與「技術」如何源自於環境並與社會發展共存。 本計畫包含兩層面:首先,透過社區耆老帶領本團隊田野調查,研究在地土質特性,並記錄即將消失的傳統建材產業,將知識轉化為後續課程教材,使學童理解材料如何來自土地並融入生活。其次,在後寮國小舉辦系列工作坊,學童將親自挖掘野土、採集天然纖維,並參考自然結構與傳統建材技術,進行材料實驗與創作。這不僅是一種技藝的學習,更是與環境的對話,讓學童體驗人與自然如何透過材料產生共生關係。

    • 孢子蒝工作室

      「香山B+行動」指稱透過挖掘地方上生活中的文化軌跡,以創生力、設計力與青年團隊的活動力將其擾動後,再呈現出別有不同風貌的過程;2024年推出「香山B+行動 2.0」階段,將過往累積的創生計畫的經驗與地方學、地方人際內容通盤整合,提出符合自身專業領域與實踐地方精神的大型行動。2025年將以【Beyond the SEA】為題,透過串連社區辦理藝術共創展出,並搭配農村永續旅遊,最終以地方小報分享歷程與成果,讓行動內容歷程更為多元,同時也首次邀請在地商家一同加入社區行動計畫,以「討海人」的生活經驗來與在地校園、民眾做深度互動交流,孢子蒝持續扮演串聯平台與透過設計力將地方之美傳遞出去的角色,讓香山的故

    • 汶好

      2020年我們回鄉在汶水老街傳承與發展茶壽文化,在回鄉的過程中發現汶水老街有許多特色亮點未被看見,因此欲組建汶好,以自身經驗勉勵居民共同重現汶水老街曾經的榮景。汶水老街在清朝時期就是交通樞紐,地理的優勢、茶壽文化與客家美食,曾經支持著汶水的興盛,但近年新興交通設施與人口老化使老街衰退,汶好將整合居民意見,推動居民自身行銷力,並整合老街特點,開發特色餐盒,以沉浸式走讀活動串聯老街業者,做到永續行銷汶水老街特色,與提高居民參與老街發展積極度。

    • 師大白鹿洞

      「為了書店,我說不定連魔王都能幹掉!」師大白鹿洞店長永華自20年前的工讀生做起,從全台連鎖到現在獨立經營,憑藉著向漫畫獻出心臟的志氣,在疫情前夕頂下了租書店。近幾年投入各項實體書推廣、租書店調研、主題型複合策展,逐步以「租書店職人」身份受到注意,也開發有別一般書店的修書、手作課程,傳習書籍修復技藝,也培育小小孩愛惜書本的觀念。並將書店連結漫畫、劇場、出版社、ACG、言情小說和社區營造等社群,也自製社區刊物《洞報》來建構「當代租書店知識論」,持續展現「在串流平台的面前我才不要認輸!」的態度,立志成為租書店活化石,並且把傳統租書店變成一間能抵抗大數據及演算法的未來書店,讓租書店不只是一間租書店。

    • 織山工作室

      山河織尖Pqalux na uraw 計畫團隊由泰雅族青年組成,致力於保存及傳承泰雅族的技藝與記憶。透過與部落耆老的學習與訪談,記錄泰雅文化並將其轉譯至深度旅遊與商品開發,讓族群文化得以永續保留與推廣。隨著部落的斷根與耆老的凋零,傳統技藝如藤編、竹編逐漸消失,因此本團隊希望找回這些消逝的文化記憶。計畫的核心在於實地學習、調查與紀錄,並創造族人及社會接觸文化的機會,反思原青在現代社會中,如何繼續進行文化行動。在這些努力中,我們將成為文化轉譯者,將族人故事及文化透過影像與文字表達,讓文化在勞動與情感的過程中得以傳承。

    • 嘉譯文化工作室

      近年來嘉義二通只有向外宣傳的推廣,沒有向下扎根的研究,本計畫旨在強化二通的文化主體性,透過田野調查、文史調研與社區工作坊,在居民參與的情況下,記錄並梳理二通在地文化,最後編撰《二通指南》地方刊物與再現街區文史地圖,從社會學觀點出發,建構整體性的二通產業、藝術文化與社區變遷等街區蘊含的重要文化資產論述,讓文化資源得以被再發現,並轉化為具備公共性的地方知識。 長期而言,團隊欲建立一個由民間發起的地方文史單位,累積「二通地方文史調查機制」,由書寫地方(大眾)的歷史開始,最後由地方(大眾)書寫歷史,使居民從過去的旁觀者,轉變為文化參與的地方主體,深化在地認同。

    • Sepayuwan∞more青年小組

      本計畫規劃3大面向,強調「外面學不到的事,不要擔心,部落就有教室」,帶動部落族人從老到小,捲動在地部落行政單位,共同規劃並執行計畫內容。 部落就有教室:規劃工坊、學堂,創造部落就業機會及激發學童創作想像,學習搭建傳統烤芋頭窯及石板屋工法。 人文生態旅遊:規劃課程,強化遊程內部能量,提升遊程宣傳曝光率,強調部落環境教育永續性,導入部落青壯年組織到團隊中協助執行,展開新生命氣息,創造社區就業機會。 灣式族語生活:培養幼童族語主播,展現部落特有發音,並鼓勵家庭營造族語生活。 預計辦理部落成果展1場,展示繪本2本、排灣女性飾品至少10件、族語Reels至少20支、族語圖卡至少40篇及相關週邊品等成果。

    • 山腳下海岸邊

      本計劃基於共享的產業、文化與社會關係,將屏東縣佳冬鄉的養殖漁業生產區視為一個緊密的社區共同體。儘管此地產業強盛,有穩固的經濟基礎與產業認同,漁村生活文化認同感卻嚴重不足。因此,有別於過往致力於「向外推廣社區」,此次我們連結既有組織共同「面向社區內部」,針對社區裡的邊緣成員:孩子、移入女性、返鄉漁青,提出三大行動與一項整合性行動。 透過四項行動,希望為社區內部帶來擾動與轉變—有別於養殖社區多以男性勞動者為核心,本計劃以家庭為單位,鼓勵親子、夫妻共同投入,讓對話從家庭出發。此外,大量使用藝術創作、影像媒材,這些材料不僅溫柔、直達內心,更具持續性與轉化為社區文化資產、成為未來地方教育與展覽基礎的潛力

    • 日日製作舞團

      預計結合本團執行中的文化部媒合演藝團隊進駐演藝場所合作計畫─「2025員林駐藝‧日日舞力─員林演藝廳三年駐館計畫二部曲」。除以藝術創作為核心目標,透過濁水溪的實地踏查,將其融入藝術創作中而執行的「流藝三部曲」之外,延續本團特有日日借駐計畫的機動性與流動性,於員林演藝廳的藝文店家清單和鹿港,洽談兩個產業類型的店家進行借駐後,以店家所在社區為主進行演出,預計執行3年,每年兩個店家,期望透過非典型、近距離與專屬性強的表演特色,以及日日製作舞團「「藝術融入生活,生活創造藝術」的藝術實踐行動,將表演藝術出帶進社區,與員林演藝廳扣合形成藝文生活圈。

    • 蔗青文化工作室

      本計畫聚焦彰化西南四鄉鎮,以二林鎮為核心,探討二林蔗農事件的歷史意義與當代連結。1925年,適逢二林蔗農事件百年時刻,該年二林蔗農組合在台灣文化協會的啟發下成立,成為台灣農民運動的濫觴,展現知識啟蒙與社會改革的力量。然而,今日相關史蹟逐漸荒廢,歷史記憶亦日漸模糊。我們希望透過計畫回應百年前的文化啟蒙精神,連結社區與歷史,深化地方認同。團隊皆為二林高中畢業校友組成,期盼透過田野調查、讀報計畫、歷史走讀、社區放映與教師教案設計等方式,推動歷史轉譯與教育應用。我們期望讓歷史成為當代行動的基礎,促進地方認同,並建立長期文化傳承機制,使二林蔗農事件不僅是歷史片段,而是持續影響地方發展的重要動力。

  • Actor 組
    • 農融聲樂基地

      計畫內容如下: 1. 村莊巡禮—走訪村落,讓社區居民成為說故事的人邀請社區耆老、居民、青年及兒少組隊,透過口述歷史、田野調查、影像紀錄等方式,挖掘馬興的在地故事,並轉化為可被傳承的文化資源。這不只是一次參訪,而是一次共創,讓更多人主動參與,成為文化記憶的守護者。 2. 社區行動劇場—用戲劇展演馬興故事,行銷地方文化 我們將邀請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劇場演出。透過巡演模式,不僅在馬興演出,還將走入鄰近社區,透過「行動劇場」的方式,讓更多地方看

    • 大洲.大運Tuā-tsiu Tuā-ūn

      一股名為「影像宜蘭」的能量,做著一個「民間協拍機制」的孵化夢,期待一個「跨越體制內外」的影像教育模式誕生在蘭陽平原。影像可以是一切內容的載體,也可以是守護家園的武器,影像作為當代最容易流通的數位媒介,我們深信影像具有翻轉的力量;然而影像創作揉合了跨領域的專業,高門檻澆熄了許多創意與想像。無論是協拍機制、人才媒合、器材支援,我們的願景就是成為宜蘭公益影像創作的靠山。而當這股力量擇定落點-三星大洲後,展開空間盤點並梳理地方現階段的影像需求,今年決定以社區形象片以及學童影像培力營隊的形式,將影像能量帶入地方,逐步建立起未來「社區、學校、協拍中心」的合作信任關係。用三星的田園滋養,讓協拍機制在此發芽。

    • 苑裡孩子王

      2024年,我們參與苑裡鎮公所「我要成為孩子王」活動,參與了苑裡兒童參與式預算,協助苑裡兒童落實他們提出的「半戶外遊戲場」設計構想。我們主動提出由兒童參與設計空間工作坊,讓孩子實際動手設計,落實創意,結合在地兒童、家長、學校教師、建築師、設計師及地方創生團隊等多元在地行動主體,共同規劃並實踐苑裡體育場的空間改造、活化利用的活動。 透過發想、施工及活用三階段,培養兒童公共參與能力,打造在地社群共同經營體育場的想像,創造跨年齡、跨界合作的社區營造模式,進一步促進社區凝聚力與公共空間活化。藉由兒童為起點,捲動苑裡鎮跨世代居民共同參與,建立具有示範性的公共空間共融共創模式。

    • 嘉義庶民小隊

      一起回「嘉」吧!本計劃希望創造「越在地越國際的青年在地認同感」。 此計畫將陪伴高中及大學生們一同探索嘉義、與在地職人及資深導覽員攜手一同於東市場、中埔鄉一代田調訪查,最終將實際舉辦至少兩場次以英文為主的走讀活動,邀請外國朋友和我們一同認識嘉義深入的故事。為使在地青年與來嘉義讀書的學子,除了本身對於嘉義的初步認識外,能夠透過課堂外的學習、深入走訪文化核心、轉譯資料內容,並透過輕鬆卻專業的導覽方式,帶領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遊客們,一窺嘉義的深度風情。也將在活動尾聲,一同將成果紀錄、遊客回饋,集結成一部能持續更新的小誌,能持續擾動其他在地的青年持續實現自我價值與地方認同感!

    • 冬瓜山塾

      「如果孩子從小對地方有認同,他未來就有機會做回饋家鄉的 選擇,讓家鄉更好。」本計畫將串連冬山老街與冬山國小,讓冬山老街成為孩子的街區遊樂園!並且活化 IBU 廚房 x 冬瓜 山書店二樓空間成為社區教育基地。計畫共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帶領青年做田野調查、地方文史培力,製作冬山 地方小冊初版。並培養轉譯給孩童知識的教學設計能力。 2.第二階段:由青年帶領孩童透過遊戲(闖關等方式)認識地 方&店家。 3.第三階段:培力孩子擁有導覽解說、攝影等能力,舉辦一場 由青年與孩子共同策劃的地方導覽&闖關活動,最後青年與孩子一起優化冬山地方小冊,將本成果傳承給學弟妹、運用在地方走讀。

    • 滿州沒有三點水青年共識

      這項計畫聚焦於服飾文化的保存與傳承,透過資料庫累積、刺繡課程推廣及文化交流,深化滿州鄉服飾與刺繡的應用與認識。計畫執行包含四大面向:「刺繡體驗與服飾製作」、「Ljavac及服飾記憶調查」、「參訪台大人類學博物館」及「社群經營與成果推廣」。調查方式從「以物找人」轉向「以人說物」,透過訪談挖掘服飾記憶,並結合博物館研究建立文史資料庫。此外,計畫透過線上小聚與社群經營提升互動,舉辦繡完了沒成果展,促進青年與社區參與,共同推動文化傳承。

    • Di Rumah琉媽抵家

      計畫發起人是新住民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與回到媽媽故鄉時,透過與家人的飲食記憶逐漸理解媽媽的文化背景與移居歷程,並轉變了自我身分的認同。與夥伴都認為小琉球的外籍配偶是當地的特別面貌。藉由個人經驗與身分為出發點,透過訪談發掘更多小琉球新住民的經歷與故事,再透過飲食文化的交流促進社區對新住民的認識與包容,分享屬於小琉球新住民的多樣面貌。 計畫將以「食物」為橋梁,透過「新住民家鄉料理分享」與「食譜故事集」等方式,讓新住民能夠分享自己的文化背景與生命故事,增強其自我認同與社會參與感,促進大家對他們的理解與包容。亦探索「文化觀光發展可能性」,希望小琉球新住民文化成為當地特色之一,進而發展更多元的文化觀光機會

    • 流嚮工作室

      「流嚮計畫—瓦硐村五感生活體驗」致力於透過文化保存、環境教育與永續旅遊,活化澎湖白沙鄉瓦硐村。計畫核心包含三大行動方案: 1. 躐槍蝦紀錄片:透過影像紀錄,保存即將消失的「躐槍蝦」漁法,傳承當地漁民智慧,並透過影像轉譯,提升文化價值與認同。 2. 環境惜食教案:與白沙幼兒園合作,設計「瓦硐村惜食餐桌」教案,由糊塗粥為主角,串連帶領孩童學習「食在地、吃當季」,從產地到餐桌實踐惜食精神。 3. 永續體驗遊程:開發「在地海女潮間帶走讀」,結合潮間帶漁撈技藝,讓參與者透過五感(觸覺、嗅覺、味覺、視覺、聽覺)深入探索瓦硐村,推動地方振興。 將透過田野調查、影像記錄、教育推廣與體驗旅遊,以行動活化社區。

    • 共享金孫

      計畫關注社區內的高齡照顧議題,希望活化社區內的市場空間,成為社區的健康資訊交流站。 團隊整理「自立支援」、「預防臥床」的照顧知識,設計體驗活動,在市場擺攤和居民分享,亦希望了解居民在面對照顧議題,最大的煩惱,和對社區服務的期待與想像。市場擺攤將連結團隊過去行動在社區認識的長者,結合他們的專長共同設計活動,也將連結與社區照顧議題相關的團隊,一起參與擺攤。 透過行動,我們希望能夠更穩定地成為社區生活步調的一部份,發揮更多影響力,也創造自己能夠持續投入的條件。

    • 起家攤仔

      起家攤仔致力於地方文化推廣,今年計畫將埔里市場遊程拓展至眉溪四庄,結合深度體驗與解謎遊戲,打造「眉溪好四盒」。遊客透過互動式旅遊,自由選擇動線,蒐羅地方特產,完成沉浸式文化探索。 以眉溪四庄為核心,該區承載噶哈巫族與巴宰族的歷史文化,當地族人積極推動文化復振。我們透過田野調查、攤商合作、共學工作坊與實境遊戲,促進文化傳承與活化,並帶動地方經濟。 遊程結合市場行銷策略,不僅提升地方攤商產品能見度,遊客也透過遊戲與工作坊體驗當地風土民情,如阿拉粿製作、玫瑰果醬手作等,深化對地方文化的認識。 期望透過眉溪好四盒,串聯埔里與眉溪四庄,讓文化隨旅遊流動與傳承,創造地方發展、社區參與與文化保存的三贏局面。

    • 媽媽樂團隊

      「惠隆市場之聲創作計畫」旨在透過創作連結次文化社群與市場,喚起對市場歷史與文化價值的關注。惠隆市場曾是庶民生活與商業交流的重要場域,然而近年來因都市變遷逐漸沒落。本計畫希望藉由社區參與與音樂創作,重塑市場的文化角色。 計畫首先透過活動宣傳與創作者募集,邀請在地音樂人參與。接著舉辦音樂交流工作坊,探討創作技術並進行田野調查,收集市場聲音與故事。之後,參與者將運用這些素材進行音樂創作,並製作專輯與形象影片,最終透過線上與線下成品向大眾推廣。 本計畫不僅希望記錄市場的聲音,更期望透過音樂展現獨特的庶民文化,促進對市場的重新認識與認同。透過藝術行動,讓市場庶民文化參與城市歷史、並作為文化的載體。

    • 小報石岡

      九二一大地震對石岡造成巨大創傷,卻也讓多元的社造能量在災後重建過程中,隨著各界深入參與在石岡扎根,包含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石岡媽媽劇團等都寫下深刻且廣為人知的故事。石岡有豐厚的社造底蘊,然這些行動迸發於二十五年前,中堅參與者年歲漸長,重心轉移或體力無法支應都是真實的挑戰,這些可貴的社群經驗、社區網絡需要注入新的可能性與能量。延續去年計畫:「『創作一首屬於石岡的歌』,找回我們在地的關係位置與連結。」今年期待在基礎之上,開展「一個在地慶典的完成」的行動方案透過「藝術共創工作坊」、「地方採訪編輯夏令營」、「地方刊物製作」以及「村落音樂會」四個行動,以各行動成果交織的慶典,企圖連結社區,展現共創能量。

    • 秋拿青年

      「柑仔店」是過去人們購物、交換資訊、談天交流的場域。「秋拿」音近台語的「樹林」是樹林人搭乘火車往返的過程對列車廣播印象最深的詞語。 去年結合夥伴專長,於里辦公處內空間打造臨時性的柑仔店,邀請社區居民一同前來分享、談天,藉此蒐集在地的故事與資訊,後續也透過手作打造一機動性攤車,於鄰里的大型活動中進行成果的展示與分享;本次計畫,搭配地景的更替,於塔寮坑溪畔旁進行快閃柑仔店的安排,用不同的切點、主題,讓柑仔店成為一個資訊的驛站,交換各種想法、建議,也進一步思考未來在這塊空地上可以去嘗試的事物。 柑仔店,分享過去,討論未來,從社區的大小事出發,持續蒐集與分享秋拿的故事

    • piyuma多元之力隊

      平和部落位於屏東縣泰武鄉,民國57年自比悠瑪部落遷至現址。因耆老凋零,遷村故事面臨消失危機。因此本計畫透過青年培訓、田野調查、舊部落尋根、文化成長營與遷村故事繪本等方式,促進青年、耆老與國小生跨世代合作,共同保存並傳承部落文化。 執行方式 舊部落尋根(4月): 帶領族人重訪舊部落,聆聽耆老分享,加強文化認同。 青年培訓與田野調查(5-6月): 訓練青年紀錄與教學能力,訪談耆老並記錄遷村故事。 文化成長營(7月): 與國小生創作插畫,加深歷史認識。 聯合成果展(7月): 展示繪本與插畫,提升族人參與度。 文化整理與繪本製作(8-10月): 青年統整資料,完成電子繪本。

    • 吾所視事

      透過青年視角探索高雄橋頭興糖村的生活記憶,將百年糖業的生活故事以溫暖、有趣的方式呈現。計畫內容包括「橋頭敲敲門」田野調查,藉由訪問興糖村的居民,收集文字、聲音及影像資料,並製作成解謎桌遊《再見興糖村:尋找消失的村落》,邀請當地居民及青年品牌共同參與遊戲測試,促進興糖村新舊住/駐民間的跨世代交流。同時也透過「興糖村的日與夜」地方展,以藝術展覽和互動桌遊雙向結合,呈現興糖村過去的生活樣貌。

    • 海廢滔滔工作室

      望向大海的時候,我們看見什麼呢? 台東長濱有美麗的海洋與大山,還有才華洋溢的孩子,我們與大自然共生共榮,也和各地漂來以及人類留下的海廢共存亡,在當地沿岸、漁港海灘、石縫之間,有各式各樣的垃圾,漸漸成為大海與人類的遺跡。 作為海洋第一線的居民,海廢滔滔工作室的我們,展開「海廢滔滔――長濱藝術行動」,期待以海廢為主題,透過藝術創作――工作坊、文創商品設計、攝影展覽、市集、展演與遊程――陪孩子與居民用藝術發現自己與大海的關係,再串連當地店家與遊客,將海廢從源頭攔截,喚回大家心中的海洋。

    • 樂鱗閣

      以馬公市為主要計畫場域,馬公市是澎湖早期發展重鎮,廟宇(城隍廟、天后宮、觀音亭)多保留著早期的風格,也因為澎湖獨特的海洋文化,大多廟宇有著融合海洋文化的風格及構件,而這些物件卻隨著時間的洪流逐漸消逝在人們記憶中。 我們希望藉由田野調查及整合設計讓人們重新注意到這些乘載歷史及祝福的作品。 透過田野調查,訪問廟宇耆老、文史工作者,瞭解海洋文化如何轉化為廟宇的裝飾物及背後的意涵,並拍攝系列構件的介紹影片,同時也會將各種類的構件整理成圖鑑,用活潑且有趣的方式讓大家更加接近並認識這些構件,同時,計劃將記錄當地師傅的技藝及巧思,為後續的走讀、教育與文創應用奠定基礎,使這份珍貴的文化資產得以延續與發揚。

    • Rgayung青年文化傳承團

      繼去年承辦的文化成長營,獲得了不錯的迴響,希望今年也可以延續去年的感動,繼續給予部落孩子們「多元文化」及泰雅族「gaga」的概念。我們可以藉由「文化傳承」與「營隊」的結合,讓孩子們能在「做中學」的過程中得到族群知識以及增加對族群的了解,也使族群文化能夠達到傳承的效果。 本計畫將透過設計傳統文化的實作課程,結合學校、社區發展協會以及村辦公處等社區資源,協助辦理與傳統文化技藝類型相關的活動。以增加部落孩童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同時也引起其對於學習傳統文化的動機,期待能透過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提升其自我族群認同,間接帶起其自信心,希望在未來求學時能夠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在課業及生活中。

    • 魚學社

      漁業對外部者而言難以進入,甚至難以理解。本計畫希望從歷史、勞動、交易三個面向切入,探索當代漁村現況,並試圖在大溪漁港找到「從認識開始」的破口。計畫分為兩方向,一是透過田野調查,記錄漁業變遷,探討傳統到現代漁法的變化,並理解產業轉型對社區、海洋資源與漁業勞動帶來的影響;二是透過實際參與漁村日常,進入櫻花蝦挑撿、補網、魚販等工作現場,透過身體實作來學習漁業運作的邏輯,建立與漁業工作者的關係,進一步累積可行的行動經驗。 找尋「學漁」的方法,讓對漁業有興趣的青年能夠共同參與學習,並探索未來可能的發展模式成為「漁學」。透過理解、學習與實踐的過程,希望能為當代漁業的轉型帶來更多可能性。

    • 漂丿少年家(社團法人臺灣漂泊少年靠岸協會)

      為使技職教育能夠不再受到不如高中的評語,本團隊去年帶領高職學生們進入到金門縣金湖鎮的山外社區發展協會、下莊社區發展協會、瓊林社區發展協會三個社區當中進行機車健檢服務。而去年,不只是汽車健檢,我們在服務過程中也發現了這群少年經常在外遊蕩、無處可去,於是團隊便承租了一個空間作為青少年們的據點,使少年有一個新的歸屬。   今年度的計畫主軸著重在於空間的改造與少年的培力,過往的培訓會做進一步的加強訓練,更多的是對於整個團隊動力建構以及包含噴漆、據點改造、藝術創作課程的部分,讓空間能夠最大程度的被運用,並讓新進的少年對這個地方有更強烈的歸屬感。

    • 神遊筆記

      本計畫以澎湖縣鐵線里清水宮為核心,探究其獨特的文鑾武壇文化及神明降駕書寫三字文的傳說。 第一年以田野調查為主,採訪耆老、里民、實地觀察,全面蒐集歷史沿革、祭儀流程與文化內涵;同時建立社群平台「神遊筆記」,定期分享採訪紀錄與影像資料,促進在地文化互動與傳承。 預期來年根據調查成果,先舉辦實體闖關活動,讓參與者沉浸體驗清水宮文化,並於第三年開發以清水宮為背景的TRPG,藉互動遊戲呈現傳統神話與祭儀,達到創新傳承與教育啟發之效益。

    • 南澳漫步地景製圖小隊

      本計畫執行於宜蘭大南澳沖積扇,多貌自然地景與族群交融唯南澳獨有,然除傳統戶外遊憩,是否有深入與土地連結的方式? 以地景地圖方法觀察、爬梳與提問,打開在地人與地方青年地景之眼、具體化地方感,辦理共創共走工作坊實作學習,作為常民記錄地方資料庫之起點,並創造以「地景」為核心的新型態遊程,以深度視角關懷土地。 過程中將牽動在地人作為記憶資料庫之核心、青年人作為地景地圖共學產出團隊、地方社群與店家作為與外地人連接之管道、旅客作為地景走讀之體驗者,推展具教育性與文化深度的土地認識與參與型態。計畫成果將發展成固定常態走讀使用,同時也將建立長期有機地景地圖共學團,持續紀錄生態、人文等南澳日常樣貌。

    • 暖行者

      本計畫「暖暖源遠_暖步圖」緣起於暖暖地區勞動力外移與老化等挑戰,使健康照護需求增加、新舊住民與社區的連結逐漸斷裂。為因應此挑戰,「暖行者」團隊集結具健康管理與設計專業能力之青年與在地社群合作,以基隆河暖暖碇內段步道為行動地點,透過田野調查與、健康適配評估、集體創作打造「暖步圖 - 基隆河散步地圖」;經由文化導覽與環境優化,將地方故事轉化為視覺化的散步地圖與互動導覽體驗,讓步道不只是通行空間,更成為承載歷史記憶、社區交流與健康促進的場域。本計畫最終將整合調查與活動成果製作暖步圖,使散步地圖成為長期可運行的健康促進與地方導覽機制,展開社區共創共學與世代交流,啟動社區人事地物的運作,實踐永續發展。

    • 撒奇萊雅田調計畫

      本計畫以撒固兒部落豐年祭祭儀的復振為起點,透過田野調查逐步累積成果,建構完整的復振基礎,為未來擴展至其他傳統祭儀活動奠定基礎。在田調過程中,團隊成員會各自負責整理與紀錄資料,並每月定期交流分享彼此的成果,以整合不同視角的資料,提升田調的完整性。 首先,本團隊將積極參與部落事務,與部落耆老和青年族人連結,共同復振年齡階層儀式活動,讓青年族人在實際參與中深化對自身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強化部落內部的凝聚力。接著,協助族人建立完整的家族系譜,追溯老一輩的原居地、遷徙歷程及定居原因,藉此喚起長者對部落的記憶,拼湊部落的文化脈絡。若能尋得巫師後裔,則可進一步透過家族口述,重建部落的祭儀記憶以及祭儀場域方面的

    • 同在.在銅

      計畫旨在透過清水溪連結部落青年與耆老,喚醒族人對傳統的記憶與認同,並促進文化復振與環境保護。團隊將舉辦部落青年聚會、走溪工作坊、清水溪生命史記錄、水文化立體地圖製作及部落分享會等活動。核心行動包括由長者帶領青年踏查清水溪,記錄地名、傳統領域使用方式、歷史故事、民族植物與生態環境。團隊也將運用GIS技術製作水文化地圖,並編纂銅門部落清水溪家族耆老生命史。計畫期盼透過世代對話與親身實踐,讓青年理解祖先與土地的共生方式,並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延續這份智慧。計畫目標包括提升青年對部落事務的關注,促進部落內部凝聚力,並建立長期的對話與合作機制。

    • 熱映像

      「野暖」(ia noung)一詞來自馬祖語。「野」是很、非常的意思, 「暖」則是溫暖、熟悉的感覺。這樣的暖意,來自信仰的庇佑、土地的 記憶與社群的凝聚。在馬祖戰地政務時期,許多馬祖的神與人一起橫跨 黑水溝,在異地安身立命。移民廟宇不僅承載原鄉的信仰,更是串聯童 年記憶與凝聚社群情感的場域。本計畫以桃園龍岡地區的三間馬祖廟宇 —龍角峯伍位靈公、大聖宮、津沙將軍廟,作為探索信仰與地方文化的 途徑,透過廟宇的探訪,串聯龍岡的馬祖移民,紀錄龍岡的馬祖文化地 景。

    • 舊城有點編

      《舊城有點編》定位為「以平易近人方式傳遞舊城議題的行銷團隊」,目標為增加台中舊城議題的觸及率。 台中舊城隨人潮外移逐漸沒落,移工成為主要使用者,形塑新的舊城樣貌。本計畫從「移工如何來到舊城」「舊城如何變成移工的形狀」「移工與台灣人對舊城的認知差異」三面向,探討移工對空間、經濟與社交的影響。 我們將透過田調與訪問,記錄移工的移動路徑與生活模式,並分析公共空間與產業如何因移工需求改變。 計畫將產出三組專欄、一款小物、一場展覽、兩場走讀,降低移工議題的理解門檻,讓台灣人意識舊城變化,重新思考與舊城的關係。本計畫與1095壹零玖伍移民工文化協會合作,推動跨組織合作,引導大眾關注台中舊城的移工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