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一顆野籽入夢土
2024年「夏耘」農村青年營 ——野籽,七月準備要開始了!
自開始舉辦迄今,夏耘營隊已邁入第16個年頭,自2008年底,《農村再生條例》在立法院通過一讀,雖舉著「活化農村」的旗幟,卻有著農地炒作的可能,為此有志之士成立「台灣農村陣線」,積極推動民間的關注及參與。於是,「夏耘」就在這樣的脈絡下誕生了。
多年下來,參與過夏耘的成員們散布全台,深入農業、地方創生、社區營造等相關領域,成為農村的一股活水;另外也有為數不少的成員在學界、媒體等各行各業奮鬥,為台灣的農業與農村發揮可觀的影響力。
/
今年的夏耘回到了美濃,以「野性」作為核心概念、午後雷雨作為意象,貫穿山野、平原、野蓮池及各種野性空間。在當中以「行動」串聯「食」與「空間」,開展一系列活動,透過實踐深化「野性」論述。
/
美濃熱帶季風的氣候中,午後雷陣雨是最鮮明的特徵,在每次的大雨後,昆蟲、青蛙、螺紛紛出來活動,午後雷雨不只是南台灣珍貴的水資源,更為炎熱乾旱的大地灌注豐沛的生命力,許多野性行動因此成為可能。
去年的夏耘,我們屢屢碰見因午後雷雨,被迫變更行程的狀況,於是今年我們反思了與午後雷雨的關係,決定將午後雷雨作為主題,帶領學員們看見午後雷雨與大地的關係,並進一步帶入「野性」的概念與實踐:
「野性」的概念來自於我們在美濃多年的觀察。
我們發現「野性」的力量,為農村帶來更強的韌性、更寬闊的可能性,如美濃的野蓮與白玉蘿蔔,在美濃面臨農村危機時,撐起了菸業沒落的產業空洞,帶來轉機。在野性的實踐裡,我們回顧過往農閒生活的樣態,與環境進行互動,如同循著祖先長輩們潛入水中的路徑,重新建立起我們對土地、萬物的認識。過去的經濟模式中,農閒的採集游獵與玩樂,往往屬於非正規的經濟而不被重視,但野性價值就在於翻轉地方上對於採集、野菜、閒置空間等等邊陲、非主流的認知,正視原先被認為充滿「野」性而不起眼的事物,這是就是「野性的認識論」,透過這樣的認識論,重新認識地方、與地方建立起緊密關係,如同我們重回長輩們認識野蓮、採集野蓮的路徑,重新踏入山林、潛入河圳,從野性的活動裡,發覺無限的生機與可能性。作為客家鄉村的一部分,我們也期待「野」成為客家文化論述的新出路,期許今年來到美濃的青年們,透過這次營隊的經歷,能夠對農村更深刻的認識與洞察力,另外也能循著長輩的路,透過野性行動發掘自身,乃至於當代農村以及客家文化無限的可能性,為台灣農村注入新生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