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信仰故事,凝聚在地社區
團隊相信在地故事是凝聚社區的重要力量。位於彰化的北斗鎮作為台灣最早都市規劃的市鎮,擁有豐富歷史故事與人文底蘊,本次從社區的信仰中心「角頭廟」出發,培養居民在地認同感、創造小鎮新面貌。
|串聯在地社群,實踐永續行動
團隊將運用「保存故事─轉譯故事─創造連結」的永續方法,透過田野調查、串聯社群與打造故事館的行動,讓故事被聆聽、被保存,以人與物的力量活化小鎮故事。
|舊故事新方法,打造小鎮故事館
透過五感體驗、數位地圖和無人導覽機制,賦予古早廟宇故事新生命,用創新方式打造北斗人文信仰的故事館,預計辦理:北斗聚落地圖、小鎮探索遊戲、街區導覽、培力工作坊、信仰聚落展覽。
|沒有南門的南門,是竹子🎋的故鄉? 北斗街在清代時有東門、西門和北門,但卻沒有「南門」,那是因為北斗南邊是濁水溪,有的是渡船頭!在街區南方的普渡公壇周遭,老一輩的稱這裡叫「三角湧」,意思就是河水匯流的地方~ 當團隊開始研究三角湧一帶的歷史文化後,才發現,北斗街區其實充滿「竹」,走在街上,時常能看到竹管厝、竹椅與其他竹製品。 這和三角擁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南投的竹子在過去就從溪流流到北斗,竹子跑去哪了?可能是往西邊運送、或是載到普渡公壇廟埕批發、被做成小孩睡的搖籃,或是….拿來蓋房子❗️ 暑假我們就帶著居民與訪客來到三角湧,和大家一起認識「竹管厝」🎋!房子牆壁先搭起較粗的桂竹作為支架,再穿上細竹片,最後抹上牛糞、稻稈、泥土,牆壁就完成啦✅ 那屋頂呢❓從側邊可以看到正反的竹管交錯,上方的竹管用來將雨水分流到兩側,當水落到下方的竹管時,彎彎的竹子可以幫忙匯集水流,將雨水排出去☔️ 北斗與竹的關係,不只是從文獻上找,更要在日常生活睜大雙眼、深入細節,才能捕捉到地方的不尋常!
閱讀更多地圖工作坊(aka講古泡茶):猜謎、拼貼、說故事 暑假時,團隊前進位於北斗街區的居仁社區,和社區的長輩們泡茶聊天💬 啊泡茶就泡茶,為什麼叫地圖工作坊?是這樣的,地圖是「媒介」、泡茶講古是「方法」,而「目標」呢,則是希望蒐集在地故事🔍、讓長輩共同創作! 我們打開手繪的北斗地圖,沒想到還沒開始問,阿公阿嬤已經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啊那間是媽祖廟嗎?」「丟啦奠安宮啦!」「欸那是牛墟捏!」…氣氛突然變得非常活絡😂 但講古不只是講古,要怎麼讓長輩們 #好好講一個故事?團隊絞盡腦汁,決定透過猜謎、拼貼的小活動,讓長輩們聚焦再同一個地區、建築與事件,分享彼此的故事與看法! 媽祖廟、大榕樹🌳、小菜市場🐟、社區活動中心…我們選定對於社區長輩來說重要的記憶空間,長輩們猜測這些地點的位置、拼貼地圖🗺️ ❗️最重要的是,阿公阿嬤們在過程中 #分享古早故事:「東門」在哪裡、古時候牛墟旁的屠宰場、以前偕孫子到小菜市聽魚市叫賣聲…有些相近的記憶、有些獨特的故事,眾聲喧嘩。 有些長輩擅長講古、聲音特別大,有些長輩比較害羞,但在這個輕鬆愜意的午後,每個人都能說一點自己認識的、記憶中的寶斗✨ #北斗居仁社區 #地圖工作坊 #講古泡茶 #共同創作
閱讀更多這段時間團隊實在受到太多貴人相助(先一鞠躬),不管是田調時熱心的廟會委員與居民,或是導覽前傳授祕訣的專家、導覽時幫忙補充資訊的朋友們,甚至是幫大家拍出好照片的參與民眾。有許多非預期的助力和驚喜 上週逛北斗街,同行的大哥說著說著就拿出先前聽導覽、帶導覽的筆記,大家都超級驚嘆大哥還和我們分享他的筆記~(痛哭流涕這裡再次鞠躬) 過去活動時常出沒的朋友上週也有到場,他們有讓氣氛變熱絡的魔法,總能把原先想像嚴肅的講解變成輕鬆的談天講古。(三鞠躬) 最後也感謝提供好看照片的夥伴們,小編自己拍的照片總是慘不忍睹… 與「人」工作、相處時常發生非預期的事情,但非預期不總是不好。感謝緣份,團隊在寶斗「變東變西」的過程能夠遇到貴人、得到支持。
閱讀更多|打開感官打開心 「請大家慢慢站起來,試著不發出一點聲音…」在變東變西系列-街區記者工作坊的一開始,講師 #妤瑄 就請參與者們試著安靜的站起來。 咦?不是街區記者工作坊嗎?怎麼不是教我們採訪、書寫,而是「安靜的站起來」? 原來這是為了「打開大家的感官」,在訪談與紀錄、在認識一個地方、在聆聽故事之前,「開放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預先準備。妤瑄說,「感受必須先打開心,感官才會真正甦醒。」 光是簡單的站起身子,有參與者覺得為了不發出一點聲音,「要繃緊身子」、「很壓抑」,但也有人感受到完全不同的經驗,覺得要「放輕鬆」才會安靜,果然每個人的身體經驗都非常不同呢! 除了感受以外,好奇心、紀錄與觀察也很重要。我們討論了手抓塔可的角度、傳統普渡四寶裡的佛手,許多有趣的知識都藏在小細節裡! 後半段的工作坊,我們嘗試帶著開放的心與感官,去聆聽在地職人的故事、到工作室一探究竟! | 訪談現場:自得其所的街區記者們 這次拜訪的職人是榕樹旁的「吳師傅木工行」,小小的三角間沒有招牌,但大家都知道師傅的好手藝。 大部分的學員早就知道這間木工行,團隊一開始很擔心大家會不會覺得無趣,結果大家對木工行有非常多的想像、從一樣的訪談裡每個人有不一樣的收穫! 「舊舊暗暗的工作室、充滿木料香味、有溫度的家具、師傅有著幾十年的經驗、沒有後輩繼承…」這些都是學員們對木工行的想像,有些想像帶著歷史的痕跡,有些想像關於職人和傳統產業困難的一面,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學員寫道「手會有大大小小的傷口」,這是很小的細節,但卻和製作過程緊緊相連。 我們帶著這樣的想像,以及被放大的感官,前往吳師傅的木工行。 訪談過程意外的混亂又有趣。到了木工行,團隊還沒出聲,學員已經和木工師傅打成一片,訪談現場是這樣子的: 1. 和師傅交情好的成員完美勝任團隊工作,開始和師傅東聊西聊、請師傅介紹「給西」,必要時擔任台語翻譯 2. 低調的學員在遠處靜靜的聆聽、偶爾拍照紀錄 3. 也有非常認真的學員埋頭狂寫筆記,正面不夠寫到背面,還圖文並茂 4. 一旁還有民俗文物大師,已經開啟小班教學,有興趣的人也是聽的很起勁… 總之訪調就在這個歡樂、大家自得其所的過程中結束。 |成果發表:深入細節、技藝哪裡去 在活動的後半,我們前往紅磚市場的 #其實豆製所,一邊吃冰涼豆花,一邊分享剛才的觀察。 大家真的把感官打開、讓感知流進來!有人觀察到師傅手上的 #職業傷害、有夥伴從師傅看似雜亂的工具間找出機具、木材等分類,我們 #嗅聞木屑的氣味、聽著師傅用工具 #敲打木板的聲音…有些和想像一樣的、不一樣的觀察紀錄。 在分享的尾聲,有位兩次工作坊都參與的學員,提到「技藝傳承」的議題,現在手工的木工製品逐漸凋零、吳師傅也沒有後輩繼承,那傳統技藝何去何從呢? 傳統技藝延續的價值、延續的方法,團隊也還在思考,或許這也是街區記者工作坊期待看到的:走入街區探索、長出自己的疑問!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