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目標以「藝術行動凝聚聚落」為主,此次計畫預計邀請社區青年共同策劃以聚落為主題的「平安慶祭成果策展演」,結合他們的想法,並結合今年各行動成果而策畫的成果展。而今年行動有延續去年發展的「頭前溪唸歌仔」創作,預計今年與社區媽媽攜手合作,將去年的唸歌作品設計為文化體驗行動,媽媽們為「種子教師」,一起傳唱聚落主題曲,也訴說聚落故事;以聚落祭典為設計基底的「平安燈共創工作坊」,並且擴大邀請聚落以外的、對藝文有興趣的民眾共同參與,讓藝術轉譯行動的影響擴大。希冀計畫過程中,以不同型態述說地方故事,以藝術行動重新對應社區關係,進而凝聚聚落及提升居民社區意識。
【頭前溪平安小夜祭—青年參與社區成果展】
洄游邊境用青年的力量與社區連結, 今年團隊與在地青年們, 將心中對庄頭的美好想像集結, 各自發揮專長,共同策劃, 這次以平安為題, 在信仰中心鎮溪宮大廟廣場,用藝文訴說庄頭故事。 成果展前的討論太有趣了,決定好好記錄成果展的產出過程。 原本我們只是提出藝文體驗參與,然後也邀請屏東滿州民謠團, 跟社區民眾分享屏南地區的文化保存歌謠。 原本,就只是這樣,沒想到… 與社區青年們開會,引起大家熱烈討論, 大家幾乎把自己想像或想要的方式提出來了, 我們感受到,面對這一次由社區青年自己主辦的活動, 大家帶著新鮮、興奮的美好想像,蓄勢待發要實踐出來! 「活動好,就要吸引更多居民來參與!」大家又開始思考如何聚眾, 於是,又有青年提出:聚落以前有「熊電」,還是邀請攤販, 以「食」吸引居民,大家想辦法拉贊助,而傳單上有數量有限的美食兌換券,讓傳單發揮作用, 大家也一起思考過去在社區辦活動,什麼是居民可以接受的方式; 接著又說:「吸引小孩子,家長們就會出現,1+1>2。」也符合聚落效果,於是又想出了廣場跳舞。 但是我們又擔心流於一般吃吃喝喝的活動,無法體驗此次成果展的精神, 於是我們提出「鎮溪宮解謎小導覽」,邀請大廟總幹事、神宴設計師, 邀請在地青年一起用導覽的方式帶民眾了解聚落信仰產業鏈的故事與認識。 然後我們的唸歌仔,因一些因素,最後也演變成唸歌仔帶動唱。 從活動前的親子藝術共創布置舞台,特色攤販的進駐, 到社區青年舞蹈老師帶著孩子帶動唱跳,熱力開場、 接著滿州民謠團的感動演唱,而平安燈手作體驗繼續創作,到頭前溪唸歌仔大家一起唱, 以及最後的鎮溪宮解謎小導覽,全部名額很快搶完, 也有慕名而來的外地民眾,活動結束後主動來跟我們分享他們的感動; 甚至還有好幾年沒有見面的小學同學們,大家抱在一起敘舊, 活動吸引了將近400人次的參與。 最記得的是,聚落的觀眾一同唱著頭前溪唸歌仔,我們瞬間熱淚盈眶。 青年參與社區, 抱著單純的想法以及想要分享我們看到的有趣故事以及人事物, 謝謝頭前溪居民陪我們到最後一刻, 這一晚,我們在廣場上,把最好的平安,用行動詮釋出來, 這一夜,我想,也是我人生中最難忘的經歷了。 #洄游邊境#青年參與社區行動#教育部青發署 #changemaker計畫 #屏東縣文化處 #母語推廣#滿州民謠 #頭前溪唸歌仔
閱讀完整內容【活動回顧:水畔浮光—平安燈親子手作體驗】
水畔浮光,我們設計了沒有燈,但透過光的照射卻會發亮的「平安燈」, 用手作體驗設計,以今年主題「平安」為出發,詮釋我們對平安的定義。 這次我們除了青銀共創的唸歌仔文化體驗行動, 更試著以親子體驗、藝術共創作為成果展舞台布置的想法設計, 原本想說試水溫,沒想到竟然大受歡迎,超乎我們預期的人數, 我們不禁驚呼:頭前溪的親子朋友也太愛手作了吧! 首先是材料部份: >>以圓為基底,材料:繡框。 >>創作圖樣:水波、圓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 >>材質:卡典西德貼紙,讓孩子可以自由發揮。 >>聚落故事分享,藉由手作體驗,同時也跟大家分享洄游邊境找到的聚落有趣故事。 >>社區青年書法家落款各式平安印章,定義你的平安:字樣有平安、健康、團圓、寧靜、PEACE >>光的來源:鎮溪宮廣場下午的和煦陽光。 *小朋友幾乎選擇平安的落款,而大人幾乎選擇寧靜,完全能理解! 大家創作完,拿著自己的作品,走到外面原本只要進行最後一個步驟:掛上你的平安。 結果,設計者姿婷靈機一動,請大家把平安燈拿到廣場前照照陽光, 小朋友開始大喊:好漂亮!有彩色的顏色在地上! 原本布展的工作人員,也一起參與,享受大家發光的成品, 預計1小時的共創工作坊,大小朋友在廣場玩平安燈, 姿婷也拿不同顏色的透光紙讓孩子試,感受陽光帶來的溫暖變化, 於是大家又多停留了1小時。 這兩個小時,我們驚呼、我們感動、 我們一起完成親子、青年團隊、大地共創的藝術饗宴
閱讀完整內容【頭前溪聚落的信仰產業鏈】
洄游邊境第二年, 尋找與訪問社區青年時,發現在聚落裡面, 有著一群的青年創業者、或是從事跟信仰有關的副業的青年, 老聚落藉著「信仰」凝聚,這樣無形的一條線,也緊緊拉著社區的青年們。 以鎮溪宮為例,今年6月換上新的logo,觀音媽當然是主角, 但背景卻有著聚落地景古蹟—下淡水溪舊鐵橋, 不同於傳統信仰的logo吸引我們, 於是訪問了大廟總幹事,他年齡近30歲, 卻已經處理廟中事務已6-7年資歷。 他一直想方法吸引聚落年輕人可以來廟裡拜拜,無所不用其極, 找了同是在聚落,專為神明手繪或設計logo的設計工作室合作, 以「信仰」為題,用較新意的方式展現觀音菩薩的慈悲; 而逢觀音媽成道紀念日,也是社區的大日子, 也發現桌上的擺宴怎麼有點不同,今年更是用西式妝點、清新雅致的用具呈現,也發現原來有專門在為神擺設神宴的布置, 我們訪問之下,也發現神宴會依據不同神明的特性做設計, 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想法, 像是太子爺為小孩子形象,所以有時還會有KFC的供品; 觀音媽則是藉由日式插花表現柔和、慈悲為懷的樣貌。 而神宴還會加上青年書法家的合作,用紅紙寫下祝壽的語詞、時間等。 從鎮溪宮出發,我們意外地,發現了聚落的信仰產業鏈, 以信仰,牽起了青年們對於神的尊敬而產生的各項產業與藝術文化的連結。 從廟宇找端倪:頭前溪鎮溪宮粉專 #信仰產業鏈 #大廟來解謎
閱讀完整內容【活動回顧:土地之味—用氣味記得聚落的樣貌】
屬於聚落的味道是什麼? 我們今年首度也規劃了一個能介紹聚落的導覽路線, 沿路將聚落遇到的植物,如:街坊鄰居前的小花園、路邊遇上的桉樹、血桐、溪畔的蓖麻以及有故事的構樹等。 採集回來之後,邀請胡湘玫老師帶大家以「信仰」為基底,「萬物皆可入香」的觀點, 製作倒流香,把社區信仰、植物所表現的土地之味凝聚起來, 再藉由點香時的氤氳,發散頭前溪的土地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參加的學員從透過朋友介紹報名了工作坊, 她本身就是在地人,但卻從來沒有來過活動中心, 工作坊後,她分享要不是今天的工作坊,她根本沒進來過社區活動中心,我們聽得感動, 也看到今年設立的:「與社區、人的經營」的目標更拉近。 我們因為行動而凝聚,又透過行動,讓更多人更靠近,感受老聚落的風土民情, 不只集結了土地之味,也集結了聚落的人情味。 #土地之味 #凝聚氣味與人情味,發散頭前溪聚落之美。 #萬物皆可入香
閱讀完整內容【尋&巡:守護土地的人—聚落紀錄】
今年團隊將去年的故事採集行動化為動態導覽, 規劃導覽路線時,又有挖掘到不同的故事,但卻是相同的,守護土地的人們。 前進國小前,一大片的永續有機農法栽培的檸檬園。 據說檸檬園的主人曾發生過工人農藥中毒事件,加上又是在國小前, 為了大家的健康,因此改採有機農法栽培,守護土地,保留土地最原始的味道。 1911年開始建造的下淡水溪舊鐵橋,也稱二十四孔橋,如虹一般的鐵橋是高雄、屏東人的共同歷史記憶, 也述說了糖業、火車,一段城市發展的繁榮序曲開始。而當時守護鐵橋的守橋人維護管理橋以外, 在戰爭紛亂的時期,若有必要,他還具備軍事保護、需要把橋炸掉的任務。 守橋人在鐵橋旁搭起小屋,在沒有火車經過的時候, 我們想像,他就在這裡,靜靜地,仰望藍天與星空; 在溪畔旁,守護著,是純粹的浪漫:鐵橋景致。 #頭前溪聚落與古蹟導覽 #走,我帶你們去秘境
閱讀完整內容唸歌仔錄音囉!資深少女一圓歌手夢
❝屏東頭前溪聚落唸歌仔,不只是創作, 讓「資深少女」體驗錄音,圓憶當年的歌手夢!❝ 今年的唸歌仔意義非凡, 因為我們的作品即將變成「文化體驗」的教材, 因此今年的歌詞創作內容, 以聚落祭典、古蹟風景、拜拜相關的台語俗諺等各種有趣故事有關, 再挑選熱鬧的歌仔曲調運用其中, 像是《送蓮花》、《雜念調》、數板等不同曲風與節奏, 也是為了因應文化體驗的教案與不同的教學推廣對象而生。 當然,跟音樂有關,就得有音樂作品, 因此我們這次特別聘請專業樂師,進行現場錄音, 媽媽們沉浸在「歌手」的錄音體驗。 不過團體錄音,需要大家的聲音一致, 因此過程中錄了8~9次,要注意夥伴音色, 也要專心聽樂師的彈奏,其實很辛苦! 不過,聽到錄音成果,大家都覺得真是值得了, 也圓了許多媽媽的青春少女歌手夢! 頭前溪聚落吹起一股專屬的「歌仔」風, 透過藝術與母語結合, 打造青銀共融實踐在社區的全新體驗, 邀請大家一起來屏東頭前溪仔, 聽我們唸歌佮唸詩,唱念我們舊部落的新故事。 ◤資深少女特殊濃厚鼻腔共鳴轉音與尾音音樂作品◢ V●ᴥ●V《送蓮花》下淡水溪舊鐵橋 V●ᴥ●V《雜念調》 逐家相招來拜神
閱讀完整內容【青年、阿媽做伙耍(sńg)】—我們也要當社區媽媽的神隊友
今年,社區媽媽成為團隊伙伴是我們的目標, 於是,我們常常去找社區媽媽,什麼都聊,什麼都問。 那天,和社區媽媽教室的班長素鳳姐聊天, 素鳳姐突然問說:「要不要一起來跟阿媽們上課?」 我們很快敲定日期,我以戲劇活動專長當主題, 素鳳、素美姐則是擔任助教,雪蘭姐負責拍照, 錦綢姐則是擔任大廚,她煮的飯最好吃了! 社區經營最需要的是「人」,這句話真的一點也沒錯, 一進去活動中心,阿媽們笑容滿面, 也許是這裡是大家一起生活的家, 因此那種初帶活動的距離感瞬間消失, 但這也是我們第一次和長者們一起玩遊戲。 20幾位阿媽,從70歲到快90歲的年紀不等, 一開始的姓名互動, 阿媽不假思索地問:「為什麼要知道我們的名字啊?」 叫出彼此的名字,「彩蓮、鳳珠、綢仔……」 是拉近彼此距離最快的方式, 我們之間沒有年齡限制, 在這裡,大家是最快樂的「老人囝仔」! 而劇場遊戲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玩」, 我們先試玩「30秒不准笑」, 此時,偷笑的阿媽們還懂得用口罩遮掩, 但彎彎的眼睛,卻是一點也「騙」不了人, 在旁邊的助教素鳳姐和素美姐,都會大聲說:「抓到了!」 接著,我們進行鏡子遊戲, 觀察對方的動作,並且像照鏡子一樣, 進而讓兩人的動作同步, 阿媽從簡單的觀察開始, 有些阿媽變出可愛的花朵; 有些阿媽做出洗臉的動作, 有些阿媽則認真地看著對方的動作, 這麼近距離的觀察伙伴,也許這對阿媽們來說也是第一次吧。 下課了,我們拿著錦綢大廚熱騰騰的便當, 阿媽們微笑著說:「還要再來喔。」 雖然是短短的一句話, 卻也溫暖了我們,這群選擇洄游、返家的我們, 我們陪伴長者, 長者,也陪伴了我們的心。 這一次,我們和社區媽媽再度合作, 大家發揮專長,合作無間。 媽媽是我們洄游邊境的伙伴, 我們,也要當媽媽們的神隊友。
閱讀完整內容老聚落的新體驗--頭前溪唸歌仔、台語文、文化體驗的前哨!
112年7月參加臺南生活美學館主辦的社區母語來交陪成果展, 我們將去年在actor行動計畫所做的成果,聘請專業台語翻譯,將唸歌仔、社區媽媽生命故事歌詞以及聚落文化與故事, 設計成策展形式,加入與民眾互動,讓更多人看見頭前溪聚落長輩的生命故事。 設計好好玩: 1.將聚落特色分為四大主題:聚落位置、古蹟地標、居民日常、傳統祭典。並以詩的寫作形式, 透過虛實插畫與設計排版,加上聲音錄製,製成較完整的社區母語(台灣台語)推廣圖文之錄音裝置。 2.社區唸歌仔與社區媽媽生命故事歌詞翻譯成台語文用字,作為日後推廣社區台語唸歌仔的教材使用。 3.互動遊戲:以「遊戲」出發,製作特殊彈珠台,作為民眾活動闖關驅動裝置,民眾可對應彈珠掉落的圖案, 找到相同圖案的歌詞,並以台語唸出,完成闖關。完成闖關者,可以拿取頭前溪故事明信片,並蓋上故事印章。 而這也是我們今年其中一項行動項目:唸歌仔文化體驗的前哨, 去年得到社區媽媽的贊聲,今年的社區媽媽變成我們團隊的成員,也是唸歌仔的教唱種子教師,我們相信一起走,會更好。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