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廓仔制造
:::

在花蓮市海濱街上創建一個多功能藝文基地。以發展花蓮市濱海一帶的街區文化,增加地方藝術、設計量能為目標。回應上述兩個面向,基地一方面會作為一個在地事務交流空間,藉由「動感研討會」的辦理找出地方的問題與魅力,提出得以形塑城市空間的主題方向。並舉辦「共創工作坊」,藉由藝術的導入執行共同研議出的方案內容。

同時,透過「藝文書室」的建立,提供在地朋友專業知識的補給,並策劃系列地方「展覽、講座」,提供給鄰近學校師生、在地居民、從業青年一個資源交流與藝文參與的場域。經由輸入(藝文資源)以及輸出(地方方案)兩方面的相輔相成,創造一個能回應地方事務、具在地未來性,且擁有藝文替代空間功能的基地。

東東強系列講座➠採集X拼貼X共創
2023/10/23

東東強系列講座➠採集X拼貼X共創

東東強系列講座➠採集X拼貼X共創

花蓮是一個重視觀光發展的縣市,縣內經常配合假期舉辦大型活動以吸引流量與觀光客(財),雖然在短期內讓地方活絡了起來,也讓一波又一波的人潮湧入花蓮、受惠了不少商家,但在地真正需要被看見的文化內涵卻很難在像這樣的活動中呈現。 此系列講座希望透過講者分享,從客觀視角找尋整理在地文化脈絡的方法。 工作室有一個袋子,裡面裝著平日裡搜集而來的資料,他們有些是從網路擷取的創作者資料、部分是論文、有些則是上面標記著覺得很有意思的設計者、創作者或藝術家朋友們的展覽手冊。 這次的三場講座的講者視掘研究社、立軒、玫慧,都是各時期搜集來的袋中之(寶)物。我們討論了創作者們各自的創作與特質,並將他們安放到適切的主題「採集一座城市」、「拼貼爆炸時代」、「共創地方標本」。 盡可能在傳遞訊息的過程中,保留創作的原貌,並嘗試帶出一個以藝術作為媒介的公共討論程序: 『透過「採集」搜集資訊、喚醒主題意識;接著藉由「拼貼」作為在資訊搜集後與自我價值相互作用、產生個人觀點的工具;最後的「藝術共創」,則以一個更客觀的角度,將個人與他人觀點進行激盪與融合,並產出一個具公共參考價值的結果。』 ————————— 最後想分享活動背後的事,講座在計畫中扮演著對外:群眾溝通、對內:主題梳理的角色,因此對我們而言是計畫中壓力最大、也最排斥面對的一環。然而結果卻是,講者(創作者)成了我們的靈感泉源,提供了許多計畫想像以外的想像、觀眾們真誠且發自內心的建議與回饋,讓我們知道可以如何調整步伐、朝什麼方向繼續前進,最重要的是也透過此次明白量化成果固然重要(舉辦幾場、觀眾人數⋯),但價值與回饋永遠不限制於此,甚至超出太多太多⋯ 補充:照片是花蓮市的日出大道,也是東東強系列講座舉辦的地點。還記得聽過一句話,想用來回應這個過去名為「溝仔尾」的地方。 「這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場域,但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讓它更好。」  

閱讀完整內容
共創工作坊➠透明文化層
2023/10/23

共創工作坊➠透明文化層

共創工作坊➠透明文化層

共創工作坊的名稱叫做「透明文化層」,「透明」啟發於藝術家玫慧的創作媒材(保力膠),「文化層」則源於花岡山遺址「事件」的聯想。 工作坊作為計畫的階段性整合,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一一體現研討會的創作成果(意見),同時又達到意見整合與共創的目標。 於是我們規劃了一個長達6小時的工作坊(笑),裡頭包含了三個重要環節:首先以「考古探索」拉開序幕,並帶出動感研討會的成果;接者是「透明磚製作」,此過程是體現共創的階段,參與者們將「生痕化石」,也就是拓印過的陶片與「實體化石」,又名濱海採集物件,凝縮成一個個不同規格的「透明磚」,以作為後續裝置的元件。 最後「造型發想」,則以「透明磚」的長相與規格,以及位處花蓮市的「日出大道」與「太平洋公園」等城市空間進行發想,運用模型材料,如:木棍、積木、小型五金製作符合場域的街道家具(Street Furniture)模型。起初有些擔心時長太長,以及部分內容須在戶外執行,可能會造成參與意願低落,沒想到第一場最終參與的人數竟然超出預期,我們都覺得意外又開心!(原來花蓮的朋友都是長跑型的選手,適合高強度的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在造型發想階段,或許是因為帶入了大家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場景,每位朋友都像是被觸動了開關,突然間有好多想法湧入腦海,並馬不停蹄地透過雙手實踐。有位參與日出大道主題的朋友最後向我們分享,她說她希望日出大道不再是法國巴黎的香榭大道,並希望上頭的元素除了可以體現在地意象,同時又能夠匯聚親朋好友來到大道上,因此她將作品取名為「我和我們」。 另外參與太平洋公園的朋友,則紛紛地與大海做了聯想,有朋友搭建了戶外的吧台空間,希望在公園的場域中,有一個可以近距離的享受海景並與朋友相聚、放鬆的地方;有朋友做了神似海浪造型的瞭望台,希望在浪頭上依舊可以無旁鶩地眺向遠方。有一位朋友則構築了像是「迷宮」的裝置,她說離鄉又返鄉的路程就像是迷宮,妳要層層的遞進,才能真正地「回家」。 透過共創工作坊,我們好像又朝理想更近了一步,雖然現階段沒有具體的實踐機會,但光想著有好多關於城市的想像正在蠢蠢欲動,就覺得異常的興奮且充滿動力! 共創是一種形式,也是一種匯集意見與聲音的方法。無論成效如何、未來有沒有機會一一實踐,我們都覺得在「共創」的化學反應中,似乎因為不同元素的加入,已悄悄地在發酵⋯⋯ ———————————— 後記: 因為活動的舉辦,我們認識了一群擁有類似想法、背景,且努力留在花蓮的的青年朋友。當天我們分享了一些彼此的困境與夢想,也說了一些對於生活場景的期待,最後還用大大的擁抱道別和道謝。美好的人都會迎來美好的事,我們繼續耐心期待吧!  

閱讀完整內容
動感研討會➠拓印濱海肌理
2023/09/13

動感研討會➠拓印濱海肌理

動感研討會➠拓印濱海肌理

在前兩篇文章中有大略提及動感研討會的起源,希望以動感的、活潑的形式,來取代嚴肅的會議,並透過輕鬆的創作過程,來聽見、看見、討論或表達個體的想法與聲音,因此以「做陶」當作其中一次研討會的軸線之一,是很前期就決定的事情。 雖說研討會形式很早就定下來了,但主題卻遲遲無法拍板定案。考量的面向除了希望活動達到「研討」的功能性外,尚希望過程能夠具備趣味性及文化推廣的內涵。當時的方案似乎只符合了功能性的部分,除了擔心研討會會成為降低參與者日常幸福感的兇手外(參與者多為社區民眾),也因為遲遲找不到「那個」在此時此地非做不可的主題。 在一次資料的過程查找中,我們偶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件,而這個事件似乎給了不斷逼近的計畫時間一線轉機⋯⋯當時我們看到的一串新聞標題文字如下:『距今超過2千年,花蓮挖出大量「新石器時代晚期」文物。』 於是「拓印濱海肌理」,除了引導參與者使用「濱海採集漫遊」帶回來的物件,以「陶」作為媒介進行肌理轉印外,它還被賦予了另一個意涵,那就是透過拓印,製作當代物件的生痕化石(概念由藝術家呂玫慧提供),並將整個過程思考為:我們正有意識地為我們自己、生活物件與所處的環境製作文化層,以此呼應花蓮此時此地發生的事件。 研討會導出一些的有趣的結果。有一位參與者在我們提供的物件中找不到他認為能夠代表當代的物件。一問之下,才知到原來他想找的是「口罩」與「智慧型手機」,原因是他想讓「未來人」了解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經歷過重大疫情的科技時代。有一部分的參與者運用人造物件,轉印了大自然的景象與肌理,由此可得知儘管創作者多居住於城市,花蓮的山與海仍然佔據著他們的生活與視野。而一位名為「娜娜」的移工,則因為語言的限制,無法全然了解活動的意涵,但她仍透過美感與天賦完成了陶片作品。在她拼拼湊湊的字彙與眼神裡,我們找到了「研討」之外的意義:也許這樣的活動能帶給願赴他鄉、日夜被工作包覆的他們,一些生活的樂趣與確幸。 考古學是對於過去人類的研究。身處於當代的我們如果能借用考古的概念、嘗試使用考古的方式對我們的生活、環境進行爬梳、思考,並予以關照,我們是否就能以簡單的成本,發現自身文化的特殊性,並創造生活中因「美學」而帶來的幸福感。期待有一天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闡述自己的文化與故事,並在多元的文化世界中找到一個街道、城市甚至是國家獨有的價值與定位⋯⋯ 最後此活動能夠順利進行,要感謝有共同理想的立軒與玫慧,沒有他們的想法提供、鼎力支援與熱血相助,不會有今天的成果! 還有民生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民生里的里長與夥伴們願意支持這種不容易看見效益的活動,並慷慨地提供我們場地使用。

閱讀完整內容
動感研討會➠拼貼日常風景
2023/08/30

動感研討會➠拼貼日常風景

動感研討會➠拼貼日常風景

參與者們在第一次動感研討會「濱海採集漫遊」中,帶回來了一些代表當代的物件與影像。我們決定將這些物件帶到下一個研討會之中,與大家共同思考「影像」、「物件」本身的存續問題、撿拾(拍攝)物件(風景)的「採集者」希望傳遞的訊息,以及透過「它們」可以在未來展開什麼公共的討論。 「拼貼風景日常」是第二個動感研討會的主題。我們從前次研討會搜集來的影像中,挑選六個包括花蓮市街、美崙溪出海口、北濱沿岸景象、太平洋等適合作為景框的畫面,並將它們進行重置:轉成黑白影像、挖空畫面的一部分,等待下一組創作者接續完成風景畫。 參與者為花蓮市民生社區熱情的里民。他們透過提供的素材,如報章雜誌內頁、平面垃圾、簡單的裝飾物進行拼貼。有些人以紅色佈滿畫面,用抽象的色彩語言表達對城市濃烈的情感;有些人特意搜集了雜誌上的各種昆蟲圖案,拼貼了一個復古珂拉琪式的自然世界;有些長輩則寫實地拼了荷花池塘、水泥房屋,描繪了一個自己理想家園的模樣;而有一位參與者甚至是跨越了景框的限制,貼出了一座與紙張尺寸相符的大橋,就好像是走到橋的另一端,就是她理想城市的模樣。 無論是記憶的再現、天馬行空的想像,或是那些真實的、對自己生活城市空間的期許,透過一張張不同時空與雙手完成的共創的畫面,每位參與者都從活動中獲得能量;而我們則是努力地從這些畫面中抽絲剝繭、仔細端詳,希望從抽象的語言中,搜索每個個體的聲音與訊息,再將它們拼成一個能通向未來的整體。

閱讀完整內容
動感研討會➠濱海採集漫遊
2023/08/17

動感研討會➠濱海採集漫遊

動感研討會➠濱海採集漫遊

動感研討會在內容尚未成形之際,名為居民研討會。由名稱得知希望透過在地居民的參與,研討今年東東強計畫提出的主題-海街未來進行式。然而,在活動籌備的過程中,除了面臨在地社區為傳統、老舊社區,而導致活動溝通上產生段差、旅宿業者假日繁忙而造成難以抽空參與活動的挑戰外,我們也在蹲地的過程中慢慢地認知到海街的樣貌,除了可以透過社區民眾描繪,尚有一群很重要的受眾在過程中被我們忽略了,那就是經常來北濱外環道休閒散步的花蓮市民。 因此,我們將「居民」二字拿掉,並思考著其他更「名符其實」的活動名稱。在多位夥伴的強烈建議與對應活動本質的雙重思考下,我們決定將系列研討會命名為動感研討會,其一是希望一改研討會嚴肅的形象,並渴望能夠吸引跨年齡層的朋友參與;其二則希望研討會不再只是「會議」的形式,我們將可以透過走出戶外、撿拾、拼貼、拓印等形式,先透過藝文角度認識環境,接著再帶出對於城市空間的討論。 「濱海採集漫遊」東東強的第一場活動誕生了,我們將活動發生的場域設定在「濱海」。至於「漫遊」,則規劃了一條路線、橫跨花蓮市的山海。我們從北濱外環道出發,行經北濱公園、曙光橋、美崙溪下游出海口、菁華橋、花蓮女中、花崗山、光華街,最後再回到海濱街。路線行經了花蓮市中重要的當代與歷史的建築,以及很多人都嚮往的傍晚的城市山海景,同時也分享了從過去到現在所聽過的沿岸故事。˙ 而關於「採集」這個環節,由於它是活動的重點,夥伴們決定擴增了採集本身的意涵與可能性。除透過雙手直接撿拾物件外,我們提供相機給民眾,引導他們透過視景窗拍下想留存的風景。除此之外,也在行前說明會上透過簡報與真實物件的引導,讓參與者了解活動該如何進行,同時導入觀點,使參與者在撿拾物件的過程中更有「意識」地選擇物件。 「採集」對我們而言,是一種透過選取物件表達喜好、想法的方式。在一個提倡公民審議的時代,一種被撿拾回來的物件或許就代表了一個人的觀點。在後續清洗、整理、歸納物件的過程中,我們形同與撿拾者再次地進行討論和對話。撿拾行動現階段對我們來說,除了讓大眾走出戶外、再次關照所生活的城市外,也透過如拼圖般的物件,嘗試拼湊著時代的樣貌與觀點⋯⋯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