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小人物大事集
:::
2023/08/21

街區記者培力中

街區記者培力中

|打開感官打開心

「請大家慢慢站起來,試著不發出一點聲音…」在變東變西系列-街區記者工作坊的一開始,講師 #妤瑄 就請參與者們試著安靜的站起來。

咦?不是街區記者工作坊嗎?怎麼不是教我們採訪、書寫,而是「安靜的站起來」?

原來這是為了「打開大家的感官」,在訪談與紀錄、在認識一個地方、在聆聽故事之前,「開放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預先準備。妤瑄說,「感受必須先打開心,感官才會真正甦醒。」

光是簡單的站起身子,有參與者覺得為了不發出一點聲音,「要繃緊身子」、「很壓抑」,但也有人感受到完全不同的經驗,覺得要「放輕鬆」才會安靜,果然每個人的身體經驗都非常不同呢!

除了感受以外,好奇心、紀錄與觀察也很重要。我們討論了手抓塔可的角度、傳統普渡四寶裡的佛手,許多有趣的知識都藏在小細節裡!

後半段的工作坊,我們嘗試帶著開放的心與感官,去聆聽在地職人的故事、到工作室一探究竟!

| 訪談現場:自得其所的街區記者們

這次拜訪的職人是榕樹旁的「吳師傅木工行」,小小的三角間沒有招牌,但大家都知道師傅的好手藝。

大部分的學員早就知道這間木工行,團隊一開始很擔心大家會不會覺得無趣,結果大家對木工行有非常多的想像、從一樣的訪談裡每個人有不一樣的收穫!

「舊舊暗暗的工作室、充滿木料香味、有溫度的家具、師傅有著幾十年的經驗、沒有後輩繼承…」這些都是學員們對木工行的想像,有些想像帶著歷史的痕跡,有些想像關於職人和傳統產業困難的一面,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學員寫道「手會有大大小小的傷口」,這是很小的細節,但卻和製作過程緊緊相連。

我們帶著這樣的想像,以及被放大的感官,前往吳師傅的木工行。

訪談過程意外的混亂又有趣。到了木工行,團隊還沒出聲,學員已經和木工師傅打成一片,訪談現場是這樣子的:

1. 和師傅交情好的成員完美勝任團隊工作,開始和師傅東聊西聊、請師傅介紹「給西」,必要時擔任台語翻譯

2. 低調的學員在遠處靜靜的聆聽、偶爾拍照紀錄

3. 也有非常認真的學員埋頭狂寫筆記,正面不夠寫到背面,還圖文並茂

4. 一旁還有民俗文物大師,已經開啟小班教學,有興趣的人也是聽的很起勁…

總之訪調就在這個歡樂、大家自得其所的過程中結束。

|成果發表:深入細節、技藝哪裡去

在活動的後半,我們前往紅磚市場的 #其實豆製所,一邊吃冰涼豆花,一邊分享剛才的觀察。

大家真的把感官打開、讓感知流進來!有人觀察到師傅手上的 #職業傷害、有夥伴從師傅看似雜亂的工具間找出機具、木材等分類,我們 #嗅聞木屑的氣味、聽著師傅用工具 #敲打木板的聲音…有些和想像一樣的、不一樣的觀察紀錄。

在分享的尾聲,有位兩次工作坊都參與的學員,提到「技藝傳承」的議題,現在手工的木工製品逐漸凋零、吳師傅也沒有後輩繼承,那傳統技藝何去何從呢?

傳統技藝延續的價值、延續的方法,團隊也還在思考,或許這也是街區記者工作坊期待看到的:走入街區探索、長出自己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