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
:::
2023/11/15

青銀共創的時代,共創了什麼?

青銀共創的時代,共創了什麼?

青年成長,長輩喚起

近年來,「青銀共創」這個標題被廣泛的運用,雖然每個人對於該詞彙的定義有些許不同,而在本單位這次的計畫中也使用到這樣的題材,但有沒有可能其實是「銀青共創」呢? 藉由本次的計畫執行過程也讓我們去觀察和意識所謂的「青銀共創」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幾個月的計畫執行所舉辦的課程及活動,來來往往有將近200人的共襄盛舉,其中不乏地方青、壯、老年人口的參與,有人為了「參劃」活動從外縣市回來,有人為了「參與」活動從家中走出來,從課程的知識傳承功能到建立起世代間的交流對話,我們觀察到了共創是一種雙向陪伴的過程,而透過本單位屬於青年熟識的「嘻哈元素」代入社區與地方長輩們共創,長輩們同時也讓我們學習到了屬於他們那個時代的「嘻哈元素」(Disco 大舞廳文化),也許是音樂也許是當年的舞廳舞步,在這互動與相處之中,青年成長,長輩喚起。

在台灣戒嚴之時,連自由與思想都受到嚴格限制控管的情況下,人民無法隨心所欲起舞,而在早期除了非法的地下舞廳外,當時台灣還有招待外賓與外國軍隊的「特許舞廳」,以及「飯店夜總會」,裡面會有樂團、外國DJ以及最當紅的舞曲,讓眾人在樂音之下翩翩起舞。

1977年,John Joseph Travolta參與演出的《週末的狂熱》(又譯週末夜狂熱)掀起全球熱潮,白色耀眼舞衣與手指向天的堅定感,在動感音樂之下,年輕男女們無不期盼在閃閃發亮的水晶球與舞池裡頭享受奔放自由的旋律!迪斯可舞廳不只從黑人、拉丁風格流行到全球,也在台灣掀起風潮,從充滿外賓的美軍俱樂部到迪斯可舞廳中起舞的青年人們,70年代中到80年代末臺灣本土也開始有不少迪斯可音樂創作,例如:歐陽菲菲高凌風崔苔菁等歌手,都擁有獨特的迪斯可風格。
因為迪斯可舞,人們得以在舞廳中盡情搖擺身體享受音樂,這份戒嚴時期臺灣人民不曾擁有的暢快感,在70、80年代蔚為風潮,身體在節拍聲中找到律動的快活。
擷取至https://time.udn.com/udntime/story/122390/6871303

 

跨世代嘻哈新風貌

本次計畫以「嘻哈」為主體,青年世代以分享的角度,代入饒舌、街舞、DJ、鼓聲機等活動,由於發生的場域並非一般的「教室」而是「在地方」包括仁里社區、鼓睦德園區、花蓮文創園區、日出香榭大道等,所以漸漸引發長輩們的好奇及參與,遂而有愈來愈多的長輩及居民來加入行動。

在這雙向陪伴的過程,跨世代間產生的交流讓「嘻哈」有了全新樣貌,例如在街舞的課程因為舞步的變化,長輩與青年共同創造出了「舞步口訣」,把霹靂舞的步伐變成口訣,讓記舞步變成「口腳並用」,並且在街舞的課程當中我們也觀察到了屬於長輩們的街舞是甚麼樣子,有各式各樣能代表自己的樣子,使青年驚艷,亦或是在編創饒舌歌詞的時候,有些長輩寫出了自己的故事,在分享的過程勾起青年的好奇心進而變成聊天與述說的時光,有些長輩則代入了族語,形成族語說唱,有些長輩從中開始去回憶自己的成長過程接觸到的族語是如何表達的,也引發了大家的探討,而這些過程逐漸形成了在地跨世代的嘻哈新風貌。

 

「年輕人會的,誰說我們不會呢」

這是一句來自長輩所寫出來的歌詞,像是一種調侃像是一種嗆聲,長輩對青年世代的發「聲」。

大家都理解「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可是這之中的「學」是很不容易的,長輩們需具備好奇心、求知慾甚至是足夠的體力及活力,更重要的是「放下年紀落差的包袱去跟新世代相處」,而授課的「老師」除了具備洞察及適時調整內容的能力,還有願意放慢腳步的耐心,更重要的是與地方相處,我們都在彼此學習,在非學校的場域空間學習,多了更多跳脫框架的可能,青年把器材帶進社區,播放及聆聽的音樂根據地域性而有所差別,而長輩在自己熟悉的社區接觸較於青年的文化,赫然發現原來自己年輕時也有所體驗過進而展現出屬於那個年代的樣子,並且大聲說出:「年輕人會的,誰說我們不會呢!」

 

嘻哈與在地的化學反應

我們發現「當嘻哈成為媒介而非目的」的時候,這件事帶入社區會產生許多化學效應,這不是在文本上可以讀取的,而是要透過執行與參與來實際體會,因此,有機會的話一起走進在地,親自感受「共創」裡的嘻哈精神。

文字撰寫: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