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嶼感行為
:::
2023/08/21

三甲居民憶早期元宵

三甲居民憶早期元宵

文史工作者-高啟進老師,從小住在東甲聚落長大,回溯小時候的記憶中(民國四十年代),在元宵節前往廟宇乞龜時,物品不只有小隻的肪片龜,還有橘子、雞蛋糕、水果罐頭、香菸、發財金等物品,甚至到後來也曾出現過愛國獎券。

當時的橘子品種為桶柑及椪柑,上頭帶有一些葉子,有大吉大利的意涵;水果罐頭則多採用鳳梨,取其諧音與「旺來」相似。

談到雞蛋糕時老師露出喜悅的笑容,比起肪片龜的香蕉油味道,他更喜愛澎湖傳統的雞蛋糕,在當時屬於高級的甜點,蛋糕表面會用筷子束成一綑點出紅點,畫面十分喜氣。

為了形容這雞蛋糕是多麼吸引人,老師分享了一個故事,他高中時有一位同學,曾因為家中乞到雞蛋糕,因此連續一個禮拜的中午都翹課回家吃蛋糕,由此可見其美味!

早期的乞龜活動,因為人們之間的信任度高,而且人口不容易流動,所以廟方不擔心民眾次年沒有歸還,民眾通常會加添心意,感謝神明過去一年的庇佑。

除了乞龜的物品與現在大有不同,早期信徒會在元宵節時送「對燭」給廟方,體積比一般紅燭還大,上頭寫弟子OOO敬獻,提供給廟方使用。村莊裡的孩童,會趁著元宵節到廟裡撥下蠟燭淚,將其放入奶粉罐中,加上一條燈芯,便成了一個自製燈籠。隨著燈具的普及,現在廟裡已鮮少有送燭的文化。

剛好今年正逢「癸卯兔年」,老師說早期如果民眾家裡經濟還可以,有些家長會向糊紙店王家(王旭昇師傅)訂做兔仔燈,讓小朋友開心慶元宵。除此之外,還有一首澎湖童謠與兔仔燈有關,「兔仔燈,沒路用,也要吃,也要穿,也要拿錢買鵁鴒」,內容在笑說兔仔燈不僅要吃蠟燭,還要用紙包著,而最後一句則可能與取押韻相關。

隨著肪片龜在民眾加心願的情形下越做越大,他亦曾目睹過東甲北極殿為迎接破千斤的大肪片龜,在廟門口放鞭炮慶祝,頭部朝內從中門而入。不過因為肪片龜的體積過大,得主在完成祭拜儀式後,會將其切割成塊分送到各地,其中更包含軍方部隊。但隨著民眾越來越不喜好這個傳統味道,肪片龜也逐漸開始轉型,被米龜、黃金龜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