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編集吧!
-
實作單位
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
-
實作期間
2025-06-16 ~ 2025-10-31
-
實作天數
32天
-
實作區域
東區(宜蘭、花蓮、臺東)
-
名額與類型
預計招募5名; 社會青年、學生青年 不拘
-
實作費用
預計每名支付2萬元元實作費
-
聯絡人 / 電話
陳怡珊 / 0933-435733
- 璞石咖啡x光之島共享基地地址:花蓮縣花蓮市明禮路8號
本計畫將由三位以上具備豐富實務經驗的地方工作者擔任業師,結合「編輯企劃」、「文化觀察」、「地方創生行動」三大面向,從觀察方法、田野技巧、內容製作到行動規劃,系統性地引導實作生深入地方現場,累積報導與專案執行的能力。
【 地方文化企劃與網絡實踐】
業師擁有豐富的地方內容策劃經驗,曾創辦關注台灣地方行動者的刊物,並推動跨區域創生者交流平台,熟悉地方特色的轉譯與內容策略制定。
輔導重點:編輯企劃思維建立、議題發想與資料整合、提升報導的敘事深度與可讀性。
【 出版與地方教育實踐者】
業師長年投入花蓮在地出版與青年教育,曾創辦地方刊物、設計採訪教學系統,培養多位地方採編人才,也活躍於藝文策劃與文化平台的經營。
輔導重點:編輯實務與寫作訓練、地方文化觀察、採訪流程與出版流程教學。
【 地方創生行動與策略規劃者】
業師歷經政府、企業與非營利組織,長期參與地方創生網絡與政策推動,近年專注於花蓮地方議題,擅長從策略視角思考地方行動的切入與整合。
輔導重點:地方行動規劃與執行、地方議題實作操作、跨域溝通與資源整合。
- 一對一 / 小組導師會議:針對企劃發展、報導內容、採訪實務提供深度回饋
- 每週業師討論會:固定進行專案進度確認與問題討論
- 實地同行輔導:依實作階段安排現場觀察與即時指導
- 出版前後支援:協助刊物製作流程規劃、內容審稿與發表後續回饋
【參與條件與學習機制】
- 地方參與:每位實作生需至少參與一次由光之島青聚點舉辦的「地方課程」,深入認識花蓮在地文化、產業與生活樣貌,作為後續採訪與策劃的基礎。
- 業師陪伴制度:每週將舉行至少 1 次由業師主持的「提案與進度討論會」,確認實作生的企劃進展、討論實務問題,並提供具體回饋與指導。
【報名條件】除了官網報名,另請填寫本計劃之蹲點實作生報名表 https://forms.gle/5PJymFCe8MTtxUYD9
【階段一|走進現場:基礎探索與資料建構】
1. 走進資料的海洋
- 掌握資料收集與整理的基本能力
- 與編輯合作,學習資料蒐集的技巧與方法
- 實地考察資料來源,討論各種實用工具
2. 編輯合作之力
- 培養與行政單位或合作夥伴溝通協作的能力
- 實際參與「交流對話」活動的規劃與執行
- 現場觀察與反思活動中的細節與節奏
【階段二|進入編輯檯:討論、碰撞與發想】
3. 編輯檯討論|創意碰撞
- 練習記者討論題目的策略與方法
- 在編輯引導下分享想法、互相回饋
- 學習如何從集體討論中提煉主題亮點
4. 編輯檯討論|策劃與構思
- 學會組織與呈現採訪素材
- 與編輯團隊討論稿件方向與切入角度
- 整理資料、梳理邏輯,進行寫作規劃
【階段三|深入現場:採訪實習與記錄觀察】
5. 採訪實習|直擊新聞現場
- 實地體驗新聞採訪的準備與流程
- 跟隨記者與攝影師觀摩、學習現場節奏
- 參與真實案例,理解新聞製作的節奏與邏輯
6. 採訪實習|拓展視野
- 強化實務採訪與攝影技巧
- 進行第二階段採訪任務,嘗試初步主導作業
- 學習資料後製、影像編輯與內容整合
7. 採訪實習|跨越邊界(跨縣市)
- 安排跨縣市採訪任務,擴展地方觀察的廣度
- 體驗不同文化脈絡中的敘事與記錄方式
- 增進應變與跨文化溝通能力
【階段四|產出刊物:撰寫、編修與出版設計】
8. 獨立採訪|創作之路
- 自主發想與規劃一篇報導主題
- 獨立完成採訪、撰稿與基礎編輯流程
- 練習從零到一,打造屬於自己的報導作品
9. 編輯檯演練|精雕細琢
- 學習如何進行內容編修與調整節奏
- 在編輯的指導下反覆打磨文本
- 探討不同敘事角度、語言層次的運用
10. 文稿處理|語言的藝術
- 練習新聞與敘事性文本的文字調整
- 學習文字風格、語氣、篇幅控制與標題設計
- 熟悉報導文稿的專業用語與格式要求
11. 攝影處理|影像的故事
- 學習照片後製、色調調整與圖片敘事
- 探討圖片的取捨與編輯邏輯
- 練習與編輯協作的圖片版面配合
12. 版面討論|設計的魅力
- 認識刊物設計的基礎原則與視覺邏輯
- 參與實體刊物的版面討論與案例分析
【實作場域】
花蓮縣為主,外縣市為輔。
-
王玉萍 最後一個工作是誠品書店企劃處活動主任。2016年在花蓮創立《o’rip雙月刊》與生活旅人工作室,2014年創立寫寫字工作室,同年開辦「寫寫字採編學堂」,每年免費教授10居住花蓮的年輕人學習採訪編輯實務,以出版關注一個地方議題。2022年創立「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 ,藝文工作者的支持平台。 目前也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董事。輔導方式:透過真實出版經驗,傳授編輯實務技術,帶領學員深入田野,觀察並理解地方產業與文化脈絡。
-
董淨瑋 2020年創辦《地味手帖》雜誌書,深度介紹台灣地方團隊經歷和經驗,彙整記錄成報導與實用資訊,搭起地方青年進入地方的重要橋梁。 2024年以《地味手帖》雜誌書為基礎,與地方團隊合作開展中、南、東區「地方緣交流所」活動,邀集創生者以主題分享彼此經驗,也為創生者之間開啟認識和合作的契機。 2025年以「關注地方事務的自由企劃人」身分活動。輔導方式:分享編輯企劃實務、協助學員挖掘地方特色與共感連結,進一步培養報導的企劃力。
-
陳怡珊 東漂彰化人,擁有豐富跨領域經驗,曾任職地方首長幕僚、信義房屋及非營利組織,並擔任中小企業公司之行銷企劃。2021-2022年擔任台灣地域振興聯盟執行秘書、2022-2024年任職於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累積扎實地方創生經驗。 2024年4月起成為自由工作者,專注花蓮地方事務。輔導方式:以實務規劃為核心,協助實作生進行行動方案的制定與執行,分享跨領域合作與地方經營的關鍵經驗。
1、預計輔導蹲點實作生提出2項Dream Idea提案。
2、青年和花蓮之間的觸發與媒介,提供熱忱的青年一個能試著發揮專長與執行的友善平台。
3、讓對文編與美編已經有基礎但還想要更多實作經驗的實作生,透過一起發想、製作一個以「編輯者」為主題的出版品。
4、希望透過蹲點實作培養青年從不同切點看花蓮,看到在這裡得以擁有平衡生活的人們,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使用的編輯思維。